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部"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下,贵州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内容、完善实践与实验教学等一系列措施,探索到一套适合农产品质量與安全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关键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学分制;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基金项目】贵州大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建设项目。【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教育部2003年首次批准在贵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设置的目录外本科专业。我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由于办学时间不长,没有现成的培养模式可供借鉴,只能参考结合我校植物保护系、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的学科基础平台,初步设置了我校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侧重于植物保护和环境科学。经过2004-2012级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师生共同摸索,发现该专业制定的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中涉及到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偏多,专业特色不明显等。此外,学生在校期间实习实训教学效果不理想,实验技术和技能训练不足,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能力较弱。因此,在教育部对学生"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下,以我校学分制改革为契机,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内容、完善实践与实验教学等一系列措施,探索到一套适合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特点
我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完全学分制下实行三至六年的弹性学制,最低毕业学分为168(第一课堂164学分、第二课堂4学分)。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是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个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28.57%,学科大类课程占总学分的24.70%,专业课程占总学分的35.71%,个性课程占总学分的8.63%。其中必修课学分不超过总学分的70%,选修课学分不能低于总学分的30%,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第二课堂为4个学分。
2.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体系的优化
2.1通识课程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通识课程分为思想政治类、军事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和通识拓展课程。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政治、外语、计算机等基本理论,还可扩展知识面,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科学素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2.2学科大类课程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大类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主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扎实的数学、化学、物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统计学等基本理论知识。选修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生物学、植物保护、农业学科、食品科学和环境科学的重要理论和知识,掌握科技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及科研论文的写作要点,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学科大类课程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掌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和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奠定了基础。
2.3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最核心、最重要的知识设为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概论"、"作物栽培学概论"、"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产品安全生产原理与技术"、"农产品品质检验"、"农产品有害物质检测与控制"、"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有害生物绿色治理"、"农产品毒理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原理"、"农产品安全性评价"等课程。对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非常重要,但由于学时有限又不能设为必修课程的设为选修课程,如"农产品贮藏与保鲜学"、"环境污染与修复"、"农产品加工与包装学"、"食品营养学概论"、"食品安全学"等。通过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能力。
2.4个性课程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个性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共设有15门个性课程,如"农业标准化"、"农业生态学"、"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法规"、"食源性疾病流行学"、"生态农业规划与建设"、"农产品运销学"等。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学习,进一步拓展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知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3.课程内容的改革
根据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教学任务重、课时数少的特点,我们组织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认真研究论证,并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优化,促进课程之间的纵向衔接与横向关联,增强课程中现代科学技术与本专业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基本形成一个系统完整又具有开放性的课程体系,能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在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等方面适应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先进研究方法和优秀教学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新的知识点,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和专业的现状,追踪专业前沿。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少而精,突出重要知识点,增大信息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普遍规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并且可触类旁通。如"有害生物绿色治理"课程重点讲授目前农业生产中发生为害严重和有代表性的病害虫,并且讲深讲透,使学生全面掌握其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策略和综合治理技术。而对次要的病害虫,只讲其特殊性,通过启发学生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自学的方式对该病害虫的绿色治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4.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
4.1通过多元化途径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置十分注重实践环节,构建四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持续接受实践的锻炼和能力的培养。一年级大学科的基础实践、农业技能训练;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及"农药学原理"课程教学实习实践;三年级专业课"农产品安全生产原理与技术"创新实验、"农产品有害物质检测与控制"、"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及"农产品安全生产原理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实习;综合各学科知识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践和四年级本科生毕业论文(或设计)的撰写和答辩综合实践。上述体系构成综合的和不间断的一系列实践环节,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互结合,课程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课内吸纳知识,课外延伸知识,课内训练思维,课外锻炼能力,并且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了对本专业的兴趣,培养了科学素养,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锻炼了动手能力,开拓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激发了创造力,开阔了视野,发展了创新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
4.2积极推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开设力度
在贵州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改革"等教改项目的资助下,对"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原理"、"有害生物绿色治理"、"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产品安全生产原理与技术"、"农产品品质检验"、"农产品有害物质检测与控制"等实验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认真研讨,不断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使所制定的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更加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整合优化实验课程内容,每门课程除了验证性实验外,均开设了综合性实验,部分课程还开设了设计性实验,使实验课不仅培养学生过硬的基本技能,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了基本专业技能,加深了对专业、行业、社会的认识。从而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引言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教育部2003年首次批准在贵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设置的目录外本科专业。我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由于办学时间不长,没有现成的培养模式可供借鉴,只能参考结合我校植物保护系、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的学科基础平台,初步设置了我校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侧重于植物保护和环境科学。经过2004-2012级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师生共同摸索,发现该专业制定的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中涉及到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偏多,专业特色不明显等。此外,学生在校期间实习实训教学效果不理想,实验技术和技能训练不足,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能力较弱。因此,在教育部对学生"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下,以我校学分制改革为契机,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内容、完善实践与实验教学等一系列措施,探索到一套适合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特点
我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完全学分制下实行三至六年的弹性学制,最低毕业学分为168(第一课堂164学分、第二课堂4学分)。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是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个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28.57%,学科大类课程占总学分的24.70%,专业课程占总学分的35.71%,个性课程占总学分的8.63%。其中必修课学分不超过总学分的70%,选修课学分不能低于总学分的30%,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第二课堂为4个学分。
2.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体系的优化
2.1通识课程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通识课程分为思想政治类、军事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和通识拓展课程。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政治、外语、计算机等基本理论,还可扩展知识面,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科学素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2.2学科大类课程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大类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主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扎实的数学、化学、物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统计学等基本理论知识。选修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生物学、植物保护、农业学科、食品科学和环境科学的重要理论和知识,掌握科技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及科研论文的写作要点,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学科大类课程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掌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和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奠定了基础。
2.3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最核心、最重要的知识设为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概论"、"作物栽培学概论"、"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产品安全生产原理与技术"、"农产品品质检验"、"农产品有害物质检测与控制"、"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有害生物绿色治理"、"农产品毒理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原理"、"农产品安全性评价"等课程。对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非常重要,但由于学时有限又不能设为必修课程的设为选修课程,如"农产品贮藏与保鲜学"、"环境污染与修复"、"农产品加工与包装学"、"食品营养学概论"、"食品安全学"等。通过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能力。
2.4个性课程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个性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共设有15门个性课程,如"农业标准化"、"农业生态学"、"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法规"、"食源性疾病流行学"、"生态农业规划与建设"、"农产品运销学"等。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学习,进一步拓展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知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3.课程内容的改革
根据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教学任务重、课时数少的特点,我们组织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认真研究论证,并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优化,促进课程之间的纵向衔接与横向关联,增强课程中现代科学技术与本专业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基本形成一个系统完整又具有开放性的课程体系,能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在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等方面适应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先进研究方法和优秀教学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新的知识点,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和专业的现状,追踪专业前沿。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少而精,突出重要知识点,增大信息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普遍规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并且可触类旁通。如"有害生物绿色治理"课程重点讲授目前农业生产中发生为害严重和有代表性的病害虫,并且讲深讲透,使学生全面掌握其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策略和综合治理技术。而对次要的病害虫,只讲其特殊性,通过启发学生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自学的方式对该病害虫的绿色治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4.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
4.1通过多元化途径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置十分注重实践环节,构建四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持续接受实践的锻炼和能力的培养。一年级大学科的基础实践、农业技能训练;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及"农药学原理"课程教学实习实践;三年级专业课"农产品安全生产原理与技术"创新实验、"农产品有害物质检测与控制"、"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及"农产品安全生产原理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实习;综合各学科知识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践和四年级本科生毕业论文(或设计)的撰写和答辩综合实践。上述体系构成综合的和不间断的一系列实践环节,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互结合,课程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课内吸纳知识,课外延伸知识,课内训练思维,课外锻炼能力,并且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了对本专业的兴趣,培养了科学素养,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锻炼了动手能力,开拓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激发了创造力,开阔了视野,发展了创新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
4.2积极推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开设力度
在贵州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改革"等教改项目的资助下,对"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原理"、"有害生物绿色治理"、"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产品安全生产原理与技术"、"农产品品质检验"、"农产品有害物质检测与控制"等实验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认真研讨,不断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使所制定的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更加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整合优化实验课程内容,每门课程除了验证性实验外,均开设了综合性实验,部分课程还开设了设计性实验,使实验课不仅培养学生过硬的基本技能,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了基本专业技能,加深了对专业、行业、社会的认识。从而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