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长期从事中职服装职业教育的实践出发,针对中职服装职业教学目前的现状,强调教学评价对教学工作的主导作用和对中职教育的激励作用。
[关键词]: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潜在能力;企业文化;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0
面对当前企业一线人才短缺,而为企业一线输送人才的中职教育,却是生源不足;学生厌学;教学困难,究其原因固然有社会的因素,但教学与企业实际的不合拍是重要的原因。企业的突飞猛进和教育的固步自封,使脱离成为必然。
教学评价正是纠正这种脱离的有效措施,必须说明这里的教学评价不是教学评比,不能流于形式。因此,首先必须让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尤其是教师认清教学评价的目的、意义,在这基础上建立合适的评价指标,建立良好运行的评价体系,使之成为中职教育的教学监控机制,建立起中职教学与企业发展的"随动系统"。一、 教学评价的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这是有目共睹的,我国经济从一个依赖国外技术的加工型经济逐步到自主、创新型经济。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生产能力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服装行业看,20年前的企业主要以国外定型的版式加工,所以主要需要流水线上熟练的车衣工。而如今我国自主品牌的服装已成为出口的主流,企业需要样衣缝制师、服装品质检验员、服装工艺师、服装设计师、服装打版师、服装车间流水线编排及管理人员、服装营销员、接单、跟单员等一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在行业快步前进的同时,教育却显得止步不前、按部就班,在企业与教育之间形成无形的鸿沟。
近些年出现在就业市场上,一边是企业急招人才,一边却是毕业生就业困难。中职教育中更是长期存在"招生困难"、"学生厌学"、"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尽管国有一再提出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加强?这里有政策层面的问题,但更重要的也要反省中职教育本身与经济发展的不合拍,与当前企业经营的需求相脱离的现状。经济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中职教育能否也"日新月异"地贴近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二、教学评价的目的与意义教学评价是常规教学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往往将"教学评价"沦为"教学评比",一字之差、去之千里。"评比"只是对现有状态下的"排序",而"评价"则是强调是否达到新阶段的新指标,适时提出评价意见,以便进行适时的修正。因此,"教学评价"可以说是教学过程的"鹰眼"、教学组织的"風向标"。尤其是"中职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策重于基础文化与基本人格的培养,它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而"中职教育"除要完成普通教育任务外,更策重于就业前的培训。它所面对的不仅是后续的再学习,而且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岗位工作。因此,对于普通教育而言可能是"以不变应万变",而对"中职教育"它必须是紧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是当前"中职教育"办得好与差的"一念之差"。尤其是当今经济发展迅速,中职教育一旦不能贴紧经济,出现"学而不能用"或"学而无用"便成为必然。"教学评价"正是对中职教学与经济需求之间差距的监测与导向。因此,要让中职教育健康发展、生机勃勃,就必须适时更新教学评价指标;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使中职教育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三、教学评价的指标
教学评价内容应充分体现教学评价的目的,体现社会就业需求和岗位需求。因此,具体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学生潜在能力;融入企业能力;行业岗位能力。
1、潜在能力;
主要包括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行业岗位技能不可能完全在学校中学习完成,由于企业之间的差异性,事实证明大量的岗位技能必须靠在职下的进一步深入掌握,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是给学生未来发展的知识平台。
2、融入企业的能力:
主要包括学生对生产企业的适应能力;与人的沟通能力;以及社会观与价值观。
学生毕业后的最终目标是要融入企业之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企业扎根和发展。为就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要接受企业文化的熏淘,熟悉企业的管理模式、人际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行业岗位能力:
根据当前服装行业的专业技术特点和企业管理特点,根据行业岗位技能标准归纳出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只能是学生进入企业岗位的基本的和初步的能力。主要包括设计能力或对设计的理解能力;对加工工艺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一般企业生产的管理能力。
社会的实践证明以上三项中前两项更为重要,学生进入企业后若不能融入企业,不能在企业扎下根,再强的专业技能也是无用武之地。
具体的应分解为对教师的评价指标和对学生的评价指标:
(一)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1、教学目标评价
2、教学内容评价
3、教学行为评价
4、教学效果评价
(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1、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评价
2、对企业文化认知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4、实践能力评价
5、创新能力评价
四、教学评价的体系教学评价体系贵在运行有效。评价体系必须便于反映企业需求;必须便于适时监测教学;必须便于适时更新评价指标。评价体系既要保证教学工作的稳定;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又要体现创新的精神。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组织形式;监测形式;考核评价;评价指标更新;1、教学评价的组织
教学评价的组织应能充分反映教学的过程和企业的需求,所以应不仅有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一线教学的老师和学生;还应有相关企业热心教学的技术管理人员。
评价组织应经常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研究,也要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体验生产需求。
评价组织应由丰富教学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根据监测和考核的结果做出评价意见,并提出改进意见。2、教学评价的监测教学评价的监测应溶入教学的各环节之中,结合到各个教学环节。这样既不加重教学负担,又不流于形式。如在日常的教研活动;观摩听课;技能竞赛;生产实习等教学活动中加以测评。3、考核评价这种考核是建立在对教学过程监测的基础之上,不只是期末或毕业的集中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确切评价出教学中的哪些环节是卓有成效,哪些环节存在不足。考核评价的结果重在评价意见,而不是简单的优或劣。评价的目的在于找出差距、找出方向,使教学工作得到切实的改进。教学评价应重视企业的反馈,企业对学生的认可以及学生溶入企业的状况是对教学的最好评价。4、评价指标更新对每一次教学评价的结果,应提出指标的更新。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教学评价的指标不可能是一成不变,只有不断地更新才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充满活力。五、结束语
教学过程包含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因此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应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侧面进行评价。当然,对教学质量的最终评价应体现在学生在企业中的实际表现,这是教学质量评价的真正的"试金石"。因此学校应对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进行跟踪,形成一种制度。并及时将跟踪反馈的结果反映到学校的教学评价中去。只有通过这种制度性的不断的反馈、改进,才能使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使职业教育不断地贴切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职业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优良的心理状态和职业技术状态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评价的根本标准是以就业的需求及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依据。通过教学评价达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得到企业与社会认可的就业人才。
[参考文献]:[1]朱美娟,当课堂教学评价遭遇瓶颈--中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与评价的调查有感,艺术科技,2012年04期
[2]胡君,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课堂教学与学生评价模式改革,科教导刊,2012年28期
[3]张立忠,课堂教学评价的回牟与前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4]丁朝蓬,梁国立,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12期
[关键词]: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潜在能力;企业文化;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0
面对当前企业一线人才短缺,而为企业一线输送人才的中职教育,却是生源不足;学生厌学;教学困难,究其原因固然有社会的因素,但教学与企业实际的不合拍是重要的原因。企业的突飞猛进和教育的固步自封,使脱离成为必然。
教学评价正是纠正这种脱离的有效措施,必须说明这里的教学评价不是教学评比,不能流于形式。因此,首先必须让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尤其是教师认清教学评价的目的、意义,在这基础上建立合适的评价指标,建立良好运行的评价体系,使之成为中职教育的教学监控机制,建立起中职教学与企业发展的"随动系统"。一、 教学评价的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这是有目共睹的,我国经济从一个依赖国外技术的加工型经济逐步到自主、创新型经济。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生产能力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服装行业看,20年前的企业主要以国外定型的版式加工,所以主要需要流水线上熟练的车衣工。而如今我国自主品牌的服装已成为出口的主流,企业需要样衣缝制师、服装品质检验员、服装工艺师、服装设计师、服装打版师、服装车间流水线编排及管理人员、服装营销员、接单、跟单员等一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在行业快步前进的同时,教育却显得止步不前、按部就班,在企业与教育之间形成无形的鸿沟。
近些年出现在就业市场上,一边是企业急招人才,一边却是毕业生就业困难。中职教育中更是长期存在"招生困难"、"学生厌学"、"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尽管国有一再提出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加强?这里有政策层面的问题,但更重要的也要反省中职教育本身与经济发展的不合拍,与当前企业经营的需求相脱离的现状。经济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中职教育能否也"日新月异"地贴近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二、教学评价的目的与意义教学评价是常规教学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往往将"教学评价"沦为"教学评比",一字之差、去之千里。"评比"只是对现有状态下的"排序",而"评价"则是强调是否达到新阶段的新指标,适时提出评价意见,以便进行适时的修正。因此,"教学评价"可以说是教学过程的"鹰眼"、教学组织的"風向标"。尤其是"中职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策重于基础文化与基本人格的培养,它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而"中职教育"除要完成普通教育任务外,更策重于就业前的培训。它所面对的不仅是后续的再学习,而且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岗位工作。因此,对于普通教育而言可能是"以不变应万变",而对"中职教育"它必须是紧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是当前"中职教育"办得好与差的"一念之差"。尤其是当今经济发展迅速,中职教育一旦不能贴紧经济,出现"学而不能用"或"学而无用"便成为必然。"教学评价"正是对中职教学与经济需求之间差距的监测与导向。因此,要让中职教育健康发展、生机勃勃,就必须适时更新教学评价指标;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使中职教育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三、教学评价的指标
教学评价内容应充分体现教学评价的目的,体现社会就业需求和岗位需求。因此,具体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学生潜在能力;融入企业能力;行业岗位能力。
1、潜在能力;
主要包括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行业岗位技能不可能完全在学校中学习完成,由于企业之间的差异性,事实证明大量的岗位技能必须靠在职下的进一步深入掌握,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是给学生未来发展的知识平台。
2、融入企业的能力:
主要包括学生对生产企业的适应能力;与人的沟通能力;以及社会观与价值观。
学生毕业后的最终目标是要融入企业之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企业扎根和发展。为就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要接受企业文化的熏淘,熟悉企业的管理模式、人际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行业岗位能力:
根据当前服装行业的专业技术特点和企业管理特点,根据行业岗位技能标准归纳出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只能是学生进入企业岗位的基本的和初步的能力。主要包括设计能力或对设计的理解能力;对加工工艺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一般企业生产的管理能力。
社会的实践证明以上三项中前两项更为重要,学生进入企业后若不能融入企业,不能在企业扎下根,再强的专业技能也是无用武之地。
具体的应分解为对教师的评价指标和对学生的评价指标:
(一)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1、教学目标评价
2、教学内容评价
3、教学行为评价
4、教学效果评价
(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1、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评价
2、对企业文化认知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4、实践能力评价
5、创新能力评价
四、教学评价的体系教学评价体系贵在运行有效。评价体系必须便于反映企业需求;必须便于适时监测教学;必须便于适时更新评价指标。评价体系既要保证教学工作的稳定;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又要体现创新的精神。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组织形式;监测形式;考核评价;评价指标更新;1、教学评价的组织
教学评价的组织应能充分反映教学的过程和企业的需求,所以应不仅有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一线教学的老师和学生;还应有相关企业热心教学的技术管理人员。
评价组织应经常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研究,也要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体验生产需求。
评价组织应由丰富教学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根据监测和考核的结果做出评价意见,并提出改进意见。2、教学评价的监测教学评价的监测应溶入教学的各环节之中,结合到各个教学环节。这样既不加重教学负担,又不流于形式。如在日常的教研活动;观摩听课;技能竞赛;生产实习等教学活动中加以测评。3、考核评价这种考核是建立在对教学过程监测的基础之上,不只是期末或毕业的集中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确切评价出教学中的哪些环节是卓有成效,哪些环节存在不足。考核评价的结果重在评价意见,而不是简单的优或劣。评价的目的在于找出差距、找出方向,使教学工作得到切实的改进。教学评价应重视企业的反馈,企业对学生的认可以及学生溶入企业的状况是对教学的最好评价。4、评价指标更新对每一次教学评价的结果,应提出指标的更新。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教学评价的指标不可能是一成不变,只有不断地更新才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充满活力。五、结束语
教学过程包含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因此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应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侧面进行评价。当然,对教学质量的最终评价应体现在学生在企业中的实际表现,这是教学质量评价的真正的"试金石"。因此学校应对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进行跟踪,形成一种制度。并及时将跟踪反馈的结果反映到学校的教学评价中去。只有通过这种制度性的不断的反馈、改进,才能使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使职业教育不断地贴切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职业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优良的心理状态和职业技术状态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评价的根本标准是以就业的需求及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依据。通过教学评价达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得到企业与社会认可的就业人才。
[参考文献]:[1]朱美娟,当课堂教学评价遭遇瓶颈--中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与评价的调查有感,艺术科技,2012年04期
[2]胡君,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课堂教学与学生评价模式改革,科教导刊,2012年28期
[3]张立忠,课堂教学评价的回牟与前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4]丁朝蓬,梁国立,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