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脚底以外的新闻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c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过“爱情天梯”吗?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并入选“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
  如果你关注过,那么除了那感人的故事外,你也一定会对采写故事的记者印象深刻。
  作为故事的发掘者,重庆晚报社记者周立深入大山,先后5次攀爬共计6万级天梯,写了20余篇报道。
  从事新闻工作14年以来,她走田坎、入农户、爬山道、穿大桥,“越是偏僻的地方我越要去”。
  许多被采访过的对象,亲切地把她当做“自家人”。
  对于她的作品,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曾评价:贴近老百姓,体现人文关怀。
  对于新闻,她说:“一切源于热爱。”
  一切源于热爱
  2003年,周立调入心仪已久的重庆晚报社。
  但很快,她就有些焦虑和急躁。
  原因很简单——稿子一再被“枪毙”!
  有段时间,她甚至想放弃新闻工作。
  但回想一路走来,她并不甘心。
  大学修会计专业,1997年毕业后顺利到银行上班,令许多人羡慕。但两年后她果断地选择了辞职,离开主城选择一家偏远的区县报社。
  “你疯了吗?”很多人不解。
  “当记者是我从小的梦想。”周立回答。
  在区县报社,周立上路很快,“半路出家”的她干得风生水起。
  但进入重庆晚报社后情况却不容乐观。
  “都市报和区县党报的风格完全不一样,我基本上是从头开始。”周立说。
  激情耗尽,稿子却进步不大,周立为之苦恼不已。
  “当时差点想放弃了。”周立说。
  是坚持,还是重新选择,这是个问题。
  “既然这么喜欢新闻,还喜欢得发疯,为什么不坚持呢?任何人都有迈过这个‘坎’的过程。”部门主任的一席话,让周立至今难以忘怀。
  周立选择了坚持。
  “坚持是因为热爱。我不仅热爱新闻,更热爱新闻背后的人。”
  拒绝脚底以外的新闻
  但仅有热爱是不够的。
  新闻人,更需要的是实力!
  2006年1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周立得知了在重庆市江津区中山镇与世隔绝的深山中,有一对夫妻相濡以沫50年的故事。
  敏感的周立隐隐“嗅”到其中的价值。
  当天,周立就赶到了中山镇。一打听,还要向南走30公里左右。
  而那里,正是数万亩连绵起伏、人迹罕至的深山,深山中有一座叫半坡头的高山,山顶海拔1500米。
  半坡头山脚下,穿过一片古老的桫椤林,就是上山的石梯。
  那些石梯硬生生嵌在整块整块的巨石里,直插云霄,而右边就是不见底的深渊!
  “上不上?”周立也曾有过“胆怯”。
  “上!不亲自走一遭,怎么能写出真新闻,好新闻。”周立说。
  悬崖上,路面不足一尺宽,有几处几乎是90度的峭壁。
  周立小心翼翼、手脚并用,有时上面的台阶甚至快碰到她的鼻子。
  偶尔往身边一看,头上脚下全是云雾,仿佛到了天上。
  两小时艰难爬行后,终于到达山顶,粗略一数,竟爬了6000多级石梯。
  这是一场较量,体力与脑力的双重考验。
  天道酬勤——凭着《姐弟恋人隐居深山半世纪》的报道,“爱情天梯”故事很快风靡全国。
  “我拒绝脚底以外的新闻。”周立说,“用脚步丈量,用真情体会,我觉得才能做出好新闻。”
  2007年5月,她前往距离重庆主城500多公里的巫溪县农村,一连四天,走山梁、穿乱坟堆。
  之后,反映边远农村寄宿制学校现状和山区孩子上学艰辛的报道《大巴山深处,那些黎明前的火把》,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
  同样是2007年,在采访《十九年生死邮路》中的巫山县步班邮递员王安兰时,周立执意要和他一道,顶着暴雨,从下午一直攀爬到半夜1点。
  2008年,为采访到一线的抗震救灾情况,周立在丈夫和儿子的担忧中,在汶川地震灾区一呆就是7天。
  “采访对象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会是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所以,只有面对面的交谈,才会有心与心的交流。”周立说。
  善良与情谊无价
  “采访结束,并不意味着联系的终结。”周立说。
  2008年,为报道高山移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周立决定去重庆最偏远的城口县采访。
  她在城口县走了5个多小时山路,在山上和山民们同吃同住近10天,取得第一手资料。
  “我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从来没见过乡里的干部,就算是村干部,也很少上来。你一个大城市的妹子,能来看我们,我们好高兴!”临走道别时,山民们依依不舍。
  2011年7月24日,在外采访一天后,刚回到家的周立接到一个电话。
  电话的那头是一个叫倪东艳的女孩,家住在偏远的黔江区鹅池镇。
  “周阿姨,我,我可以叫你一声妈妈么?”
  一声清脆的声音将周立的记忆拉回到五年前的采访。
  那时,倪东艳才八岁,与瘫痪的母亲相依为命,家里一贫如洗。
  一切重担都压在了这个小女孩身上。
  有好心人听说她的情况后,表示愿收养她。
  可倪东艳总是拒绝:“不了,谢谢。我要照顾妈妈,我不会丢下妈妈。”
  周立强忍着泪水。
  几天后,倪东艳事迹经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其中不乏海外华人的关注。
  善款源源而来,几个月内各界捐款近30万元。
  倪东艳母女也因周立的报道而被当地政府送到了福利院,专人负责照顾。
  在倪东艳看来,周立就是自己心目中的“妈妈”。
  “当然可以,好孩子。”想到这里,周立一边回答倪东艳,一边眼角禁不住有些湿润。
  周立的“身份”还有很多——
  江津区“爱情天梯”主人公刘国江夫妇的“孙女”。
  年过半百学声乐写歌祭女的乔献华的“女儿”。
  大巴山深处的“少女妈妈”王可见的“姐姐”。
  …………
  通过报纸募捐过百万元,多次资助采访对象,周立改变了很多人。
  这些人也在重塑着她。
  “你做新闻有什么秘诀没有?”有人曾问。
  “眼光向下,心中有人,笔下有情。”周立说。
其他文献
2009年3月,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被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选为“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区。  “十月怀胎”,武侯区被点题之后如何解题?  “我们的试点工作遵循积极、稳妥、务实的原则,抓住了决策权和用人权等核心问题,目前已在涉及全区重大经济社会发展、干部人事任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要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武侯区委书记刘守成说。    对区委权力“勘界”    越
乌云上有晴空,希望在自己手中。  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或多或少地波及着重庆人。  然而,事物的利弊往往共生,危机,往往蕴含机遇。  从退“二”进“一”的李保平身上,我们看到,应对危机,首先要善于调整、转型。金融危机导致外需锐减,也客观上为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巨大的倒逼压力。如果科学处置,变压力为动力,就能化“危”为“机”。  在危机中逆势而上的艾纯告诉我们,要善于把握机遇,实现
2012年12月2日,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春晖社区。  “到了城里,真把我憋坏了。”进城还不到两个月的朱国强抱怨道,“在农村,我可以去家家户户串门,可现在……”  如今,在城市社区里,像朱国强一样郁闷的人不在少数。  一份调查显示,只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对邻居家的成员状况非常清楚,20%的被调查者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当遇到突发疾病或紧急情况而家人又不在身边时,80%的人不会向邻居求助。  上班开门
盛夏,太阳不遗余力地向大地传播着光和热。汽车爬行在沙坪坝区歌乐山盘山公路上。为响应中央和市委关于组工干部下基层的号召,我们几个年轻组工干部,即将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这些在城市长大,从家门、校门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即将推开人生的第四扇門——农家门。  我们的目的地,是歌乐山镇新开寺村。    烈日田间路    7月的重庆,烈日当空,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沿着田间小道来到住处。
编者按:  全市区县和乡镇换届后,一大批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形成新的领导集体。为全面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市委决定在全市部分乡镇推广“文建明工作法”。为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文建明工作法”,本期特别编发这组文章。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先后在八个乡镇工作过,在16年时间内任过乡镇长、党委书记,具有30年农村工作经验。2005年,文建明罹患肝癌,至今已动20多次手术。在艰苦的工作
危机之下,尽管基层党组织实施的“党员先锋模范工程”不乏榜样,但在不少企业、社区及地方,这种“党员先锋模范工程”更像是一种“形式”或“口号”,究其原因,主要有:有的基层党组织的不少党员带着临时打工观念,干好干差都是为老板打工,所以只求得过且过不愿当榜样;有的党员怀有吃亏心理,觉得当榜样要付出“代价”,所以不愿劳心劳力勇当榜样;有的党员,虽然有當榜样之心,却找不到一个发挥榜样作用的平台。  所以,基层
“部长‘吐槽’”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最近表示,环境数据总跟老百姓感受不一致,老百姓不信。事实上,数据是真的,老百姓不信也是真的。  ——在环保数据之前,有很多统计数据都受到过质疑,比如说官方公布的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涨幅,几乎每年都会遭遇“被上涨”的质疑,因而环保部部长“吐槽”老百姓不信任环保数据,倒也不是一件太过于尴尬的事。“真数据”遭遇“真不信”,可从两个层面解读:其一,“真数据”到底有多“真”?
从连年亏损到全球第一,从废气四溢到废水养鱼——嘉陵化工厂在环保搬迁中破茧化蝶。  更可贵的是,它的新生,为重庆80余家化工企业“退二进三”提供了一个样本——“嘉化模式”。    环保沉疴    2003年前,江北区董家溪的居民,一直生活在嘉化厂的阴影里。  “你看我身上还有红点点呢。”小男孩刘鹏程捋起衣服说,“我是被废气熏大的。”  “嘉化厂排放废气时,小鹏程经常被熏哭,有一次闻到废气后突然倒地,
一个夏日的下午,重庆。美国人罗伊坐在茶楼靠窗角落,一边喝茶,一边给大洋彼岸的朋友回电邮。  朋友想到重庆工作,但对这座城市一无所知:“那儿有西餐吗?有抽水马桶吗?交通方便吗?”  看着朋友的来信,罗伊飞快地敲打键盘:“杰克,别担心,在重庆我们有个温暖的网上之家。”    “罗伊们”的尴尬与惊喜    罗伊是个地道的美国人。2007年,他得到一个到重庆科爱赛国际学校任教的机会。  来重庆前,他曾在英
程莉  连绵的渝西丘陵一路向东,在铜梁县打了个转,形成了一小片崎岖不平的小山。小山上,勤劳的乡亲开荒耕田,逐渐形成了一个小村庄。  这里就是石鱼镇长乐村,也是程莉的老家。  2003年的一天,石鱼镇长乐村五社。  一间土坯房前,13岁的程莉坐在小板凳上,两眼盯着苍翠的远山发呆。  在不上学也不做家务的时候,程莉就喜欢这样坐着发呆。  “莉儿,该吃饭了。”  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摸索着走出堂屋,往灶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