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十法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y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中提倡个性化写作。可是,现在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习作缺乏真情、实感、新意、活力。一些学生受各种影响走入了写作的误区,以为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多看作文书,结果是人人面前摆着厚厚的作文选,却还是个个“望文兴叹”,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好文章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实,作文并不难,只要使学生懂得了写作的意义,掌握了“窍门”,学生自然会由“怕写”到“愿写”到“乐写”的。
  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并切实提高写作水平,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中于写作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实践中本人发现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现整理如下,希望与广大语文教育人士共勉。
   一、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二、多写片段,化整为零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三、组织活动,丰富生活
  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是学生作文难的又一原因。经验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师要抛弃那些组织学生搞活动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考试成绩的片面认识。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你成天在课堂讲怎样写作文,学生还是无事可写;要写,也是胡编乱造,缺乏真实感。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思想政治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还要舍得花一些语文课的教学时间精心组织一些与作文紧密联系的活动。生活丰富多彩作文就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也就不会一拿起笔来就感到无处下手了。
  四、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五、鼓励创新,允许模仿
  作文可不可以模仿?我认为可以。当然,我们首先要鼓励学生的作文要写得有新意有特色,但也允许适当地模仿别人的作文。写字,画画都有临贴、临摹这个阶段,作文也会有个先模仿的阶段。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或学生习作,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这样,可以降低作文难度,先“扶”再“放”,不至于一开始就产生作文难的心理。
  六、创设情境,激发灵感
   作文练习时,让学生写看到过的、体体验过的、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他们会感觉作文离他们并不遥远。合理的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氛围下很地进入写作状态。例如:亲情,谁都体验过,可是让学生写他们最熟悉的亲情类文章,他们也感觉无从下手。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体验亲情。如给学生先放歌曲《母亲》《父亲》之类歌曲,让学生深深陷入亲情之爱的氛围中,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进而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谈父母或亲人给自己的一些看似平凡却让自己永记心弦的爱,你一点,我一滴,相互启发,使他们恍然惊诧到,自己原本生活在暖融融的爱当中,从而在作文中一吐为快。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讲故事、听音乐、看影视作品等多种手段来创设写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七、灵活批改,训练能力
  作文批改应针对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批改方式,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次修改自己的作文,让他们自己学会修改作文。这一方面提供了学生对自己的作文重新认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如此,学生下次作文时就会注意这些方面。再如抽组批改,将更快更有效的反映学生的作文水平,因为一个小组基本可以反映全班的学生在作文时出现的普遍问题。当然,作文批改方式有很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让他们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让他们自发的产生写作的欲望。
  八、表扬强化,增强信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能够强化学生正确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有一颗爱心,满腔热情。评语要用鼓励性语言,既要肯定点滴优点,又要诚恳地指出缺点和不足,还要介绍一些修改的具体方法。要用谈心式、讨论式的语气,让学生从教师评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师的殷切期望和一片爱心。事实证明,以情育人,肯定表扬比斥责批评效果更好。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表扬强化的重要作用,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优点和微小进步,哪怕是一个好句子一个用得合适的词语,一项新鲜的材料……及时给予表扬肯定,这样不断强化使优点巩固坚持,缺点就会相应减少,不仅使学生逐渐掌握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而且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为写好作文提供巨大的动力。
  九、因人施教,分类指导
  “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学生作文水平高低不平是一种正常现象。“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使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也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消极心理和消极行为。教师要因人施教,按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作文目的、作文要求、作文任务,分类进行指导。对好的学生,可适当提高要求,培养爱好,从作文的技巧、艺术性上提出要求和进行指导,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写作小组,参加各种作文竞赛,积极向报刊投稿,以满足他们自我提高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设计坡度减少难度,分步实现作文目的,使他们能经过自己的努力每次作文达到一个小目标,有一点小进步,从而培养写作兴趣,逐步提高作文水平。
  十、创造条件,展示成果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激励学生写好作文。反之,如果一个人办事总是感受不到一丁点成功的体验,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丧失信心。教师要想办法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编印一本班级作文集,让每个学生都有作文入选,都能品尝一下“发表”作品的喜悦;让写作水平高的学生介绍经验;按作文能力分组进行竞赛,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摘一些单项或片断的作文练习,让较差的学生也有更多的可能获得成功。学生优秀作文的展示,除了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外,还可以成立班里的优秀作文展评小组,小组的性质类似于一个小编辑部。用张贴、出版文集、校园广播、配乐录音甚至制作网页的形式,让大家分享作文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些形式生动的评展,既让学生深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让学生锻炼了表达、组织、管理和创新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学生乐学乐写的情绪。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语文教师只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作文教学,才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从而真正地提高写作能力。
  
其他文献
根据农村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  1、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在校园一角种植一些适合本地生长的常见植物。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  如在教《油菜花开了》一课之前,就可以先让学生留心观察油菜花的生长过程,并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以便课堂上提取。  2、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发挥学生的潜能,学会合作,学会交往。让师生动起来,重在全员参与,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在感悟中发现、提高,使学生具备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导学互动式的教学正好促进语文课程开发而富有创新活力地发展。   一.导学互动式教学以情激趣。  营造宽松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目的目的是通过对濮阳市二区五县(即华龙区、高新区、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濮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基金筹集、补偿,参合农民受益及经办机构等方面的研究,了解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的整体效率,发现基金运行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对策和建议,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提供决策参考,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稳定、健康发展。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对近年来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关研究进行认
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须熟悉球性,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此看出,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是积极地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的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讨论、研究、
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给地方高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地方高校应顺应这一趋势,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区域性国际化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自身的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