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语文教学不能让孩子们死读书、读死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大量“活”的情境中教语文、教“活”的语文。贴近生活,创设轻松的氛围,布置温馨的接近生活的环境,孩子们才能无拘交流,畅所欲言;援引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化难为易,变被动为主动、变负担为享受、变苦痛为快乐;走进生活,活用语文,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觉地把语文运用于生活,让语文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贴近生活,温馨课堂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而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对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无疑具有相当的催化作用。
天天与学生相伴的课堂布置如何贴近他们熟知的生活,是为师的必须思考的问题。设想将课桌椅摆成几个大方块,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教室里,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角、组织参观学校的生物角、让画草树木,人鸟虫鱼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让学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学习语文,学生怎么会不兴趣盎然?此外,课堂还可以模拟布置为“菜园拾宝”、“春夏秋冬游”、“硕果累累”、“雪花飞舞”、“逛商场”、“坐火车”等。而此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此情此景,学生定会个个神采风扬,活力四射。
我在教学《日月潭》这篇课文时,就利用课前准备的课件,播放了一段平时学生不可能亲身感受到的台湾日月潭的录像,既拉近了学生与日月潭之间的距离,又唤醒了学生在电视或刊物上见到过的已有的对日月潭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铺平了道路。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创设生活情境的有心人,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共享生活资源的平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为学生着想,尽可能地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堂生活情境,就能使“把世界引进教室”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体现。
二、援引生活,化难为易
语文教学强调学生要在实践中学语文,在学习中要有利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课堂教学生活化即指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既要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同时也需要去创设个体的可能生活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去理解教材,根据学生生活去灵活处理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我们的教学离学生的生活近一点,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
1、勾勒生活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因此,教师要尽量让语文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画”。如教学“寒流、大雪、北风,腊梅、翠竹、苍松,蟒蛇、蚂蚁、刺猬,滑雪、跑步、跳绳。”这几个词语,我首先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寒流侵袭、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場面,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感觉。有的说:“真冷呀!”有的说:“我要是在大路上的话,一定会缩着脖子、低着头,冻得真发抖!”我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认读这些词语,学生读出来的不仅仅是几个词语,更是自己的感受。“在这么恶劣的气候里,你们看它们表现得怎么样?”多媒体依次出现蜡梅怒放、苍松挺拔、翠竹挺立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感。有的说:“它们真勇敢!”有的说:“它们真是好样的,是个小英雄!”“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些小英雄的名字吧!”“腊梅、翠竹、苍松!”学生朗读的声音变了,语调变了,就连姿态和神情都变得个个腰杆挺直、精神饱满,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英雄。接着,我把话题一转:“小朋友们,你们再看它们又在干什么呢?”学生看到三种动物冬眠的图片都笑着说:“它们都在睡觉呢!”“对了,有些动物到了冬季就不吃不喝,这叫冬眠。你们看它们睡得多香呀!我们应该怎么读呢?”学生纷纷说:“我们应该轻轻地读,不要把小动物们吵醒了!”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跳跃、灵性在升腾……在这充满着生活的气息、饱含着亲身的体验与激荡着情感的情境中进行识字教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负担为享受、变苦痛为快乐。
2、编织生活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这样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生活,生活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用生活,渗透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应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景,让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再现生活情景。由于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溢着浓浓的亲情、温情。
教例1:《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师:小朋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事物也像月儿一样弯弯的,很漂亮。
生1:我见过弯弯的彩虹,可漂亮了,而且是五颜六色的。
师:弯弯的彩虹五光十色,的确非常美。
生2:我们庆元的咏归桥也是弯弯的,妈妈星期天经常带我去那里玩儿。
师:是吗,在桥上玩有什么感受?
生2:桥的中间最高,我经常拿一个小球放在最高的地方,让小球骨碌碌滑下去,可有意思了。
生3:香蕉也是弯弯的,金黄色,又好看又好吃。……
师:小朋友说了那么多弯弯的东西,有的好看,有的好玩,还有的好吃,让我们带着对弯弯的事物这种美好的感受,一起来读这句话“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让我们从你的声音里感受到弯弯的月儿的美丽与可爱。
在这个教例中,正因为老师关注了孩童纯真的生活,关注了孩童纯真的心灵,语文教学才充满了温情的人性之美,才滋润了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播撤了爱和希望的种子,而没有因为预先设定的答案,机械僵化、生硬、失去活力。学生读起书来,才真正做到了有滋有味。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要联系生活,他们就能在感悟的过程中放飞自己的心灵。学生兴奋在个性的张扬中,自然会增强求知的欲望和兴趣。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育者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贴近生活,温馨课堂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而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对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无疑具有相当的催化作用。
天天与学生相伴的课堂布置如何贴近他们熟知的生活,是为师的必须思考的问题。设想将课桌椅摆成几个大方块,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教室里,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角、组织参观学校的生物角、让画草树木,人鸟虫鱼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让学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学习语文,学生怎么会不兴趣盎然?此外,课堂还可以模拟布置为“菜园拾宝”、“春夏秋冬游”、“硕果累累”、“雪花飞舞”、“逛商场”、“坐火车”等。而此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此情此景,学生定会个个神采风扬,活力四射。
我在教学《日月潭》这篇课文时,就利用课前准备的课件,播放了一段平时学生不可能亲身感受到的台湾日月潭的录像,既拉近了学生与日月潭之间的距离,又唤醒了学生在电视或刊物上见到过的已有的对日月潭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铺平了道路。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创设生活情境的有心人,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共享生活资源的平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为学生着想,尽可能地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堂生活情境,就能使“把世界引进教室”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体现。
二、援引生活,化难为易
语文教学强调学生要在实践中学语文,在学习中要有利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课堂教学生活化即指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既要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同时也需要去创设个体的可能生活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去理解教材,根据学生生活去灵活处理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我们的教学离学生的生活近一点,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
1、勾勒生活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因此,教师要尽量让语文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画”。如教学“寒流、大雪、北风,腊梅、翠竹、苍松,蟒蛇、蚂蚁、刺猬,滑雪、跑步、跳绳。”这几个词语,我首先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寒流侵袭、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場面,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感觉。有的说:“真冷呀!”有的说:“我要是在大路上的话,一定会缩着脖子、低着头,冻得真发抖!”我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认读这些词语,学生读出来的不仅仅是几个词语,更是自己的感受。“在这么恶劣的气候里,你们看它们表现得怎么样?”多媒体依次出现蜡梅怒放、苍松挺拔、翠竹挺立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感。有的说:“它们真勇敢!”有的说:“它们真是好样的,是个小英雄!”“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些小英雄的名字吧!”“腊梅、翠竹、苍松!”学生朗读的声音变了,语调变了,就连姿态和神情都变得个个腰杆挺直、精神饱满,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英雄。接着,我把话题一转:“小朋友们,你们再看它们又在干什么呢?”学生看到三种动物冬眠的图片都笑着说:“它们都在睡觉呢!”“对了,有些动物到了冬季就不吃不喝,这叫冬眠。你们看它们睡得多香呀!我们应该怎么读呢?”学生纷纷说:“我们应该轻轻地读,不要把小动物们吵醒了!”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跳跃、灵性在升腾……在这充满着生活的气息、饱含着亲身的体验与激荡着情感的情境中进行识字教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负担为享受、变苦痛为快乐。
2、编织生活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这样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生活,生活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用生活,渗透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应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景,让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再现生活情景。由于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溢着浓浓的亲情、温情。
教例1:《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师:小朋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事物也像月儿一样弯弯的,很漂亮。
生1:我见过弯弯的彩虹,可漂亮了,而且是五颜六色的。
师:弯弯的彩虹五光十色,的确非常美。
生2:我们庆元的咏归桥也是弯弯的,妈妈星期天经常带我去那里玩儿。
师:是吗,在桥上玩有什么感受?
生2:桥的中间最高,我经常拿一个小球放在最高的地方,让小球骨碌碌滑下去,可有意思了。
生3:香蕉也是弯弯的,金黄色,又好看又好吃。……
师:小朋友说了那么多弯弯的东西,有的好看,有的好玩,还有的好吃,让我们带着对弯弯的事物这种美好的感受,一起来读这句话“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让我们从你的声音里感受到弯弯的月儿的美丽与可爱。
在这个教例中,正因为老师关注了孩童纯真的生活,关注了孩童纯真的心灵,语文教学才充满了温情的人性之美,才滋润了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播撤了爱和希望的种子,而没有因为预先设定的答案,机械僵化、生硬、失去活力。学生读起书来,才真正做到了有滋有味。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要联系生活,他们就能在感悟的过程中放飞自己的心灵。学生兴奋在个性的张扬中,自然会增强求知的欲望和兴趣。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育者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