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也应随之改进,突出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态,以迎接时代对他们的挑战。因此,提高辅导员对心理辅导的认识,加强自身的心理理论修养,并以有效方式对学生施以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辅导员 常规管理 思想教育 心理辅导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任务越来越严重,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势必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强大的冲击和震撼。因此,高校教育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成了迫在眉睫的新课题。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除了应继续发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常规管理这两个职能的优势之外,更要突出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时代对他们的挑战。为此,提高辅导员对心理辅导的认识,加强自身心理修养,以有效方式对学生施以心理辅导成了重要的任务和职责。结合工作实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大学生心理辅导职能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和常规管理职能的区别
1. 大学生心理辅导职能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区别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的任务都是育人,所要解决的都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人的精神领域内的问题,涉及的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评价、态度、信念等,同属社会意识。但二者又有区别。
A、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教育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B、二者工作内容不同。前者主要是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适应,提升其心理发展;后者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C、二者的工作方法不同。前者强调学生个体利益,坚持学生自愿为主的原则,通过聊天以及心理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后者重视社会集体利益,学生无主动要求,而是通过组织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灌输各种知识。
D、二者的思想宗旨不同。前者重在提升人的心理道德水准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后者重在对学生进行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的教育,以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2. 大学生心理辅导职能与学校常规管理职能的区别
A、学校常规管理重在肯定集体的价值,维护集体的秩序和纪律,从外到内协助个人来适应集体,具有抑制性和约束性,注重管教、惩罚和法制力,比较消极。
B、心理辅导肯定个人的价值,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从内到外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启发性和自觉性,辅导中重自律、重情感,比较积极。
笔者在工作中遇到这样一个实例:一位学生干部被同学举报在班级里抽烟,按照校纪校规,理应处罚他。当这位学生来到办公室后,他不仅主动承认了错误,还叙述了自己近来遇到的许多不快之事。考虑到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使之进一步达到社会化,于是,笔者鼓励他去心理教师那儿咨询。当看到他走出心理咨询室,满脸充满着自信和信心时,笔者坚信,十个严厉的纪律处罚抵不上一次成功的心理疏导,要不要对这位学生干部的处分,已经显得无足轻重了。事实证明,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位学生都有上乘的表现。
3.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影响的作用不可估量
著名的英国心理学家哈德飞在他那五十四页非常了不起的书《力量心理学》里指出,人的精神状态对身体和力量有让人难以置信的影响。他请来三个人,实验生理受心理影响的程度。他要求三个人在三种不同情况下,尽全力抓紧握力计。在一般清醒状态下,他们平均的握力是101磅。第二次实验便将他们催眠,并告诉他们,他们非常虚弱。实验的结果,他们的握力只有29磅——还不到他们的正常力量的三分之一。最后哈德飞再让这些人做第三次的实验:在催眠后告诉他们是非常强壮的,结果他们的握力平均达到142磅,当他们在思想中认为自己有力量时,他们的力量值几乎比平时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哈德飞的心理实验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力量只要经过积极的暗示或影响是令人难以估量的。
种种社会、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为大学生在大学这个我国社会成才的主要途径中,暗藏着许多障碍,“厌学”已经成为了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流行病。笔者在做辅导员工作中接触过这样一位学生,他进入高校后,开始成绩还好,不久就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慢慢的,在高中时建立起来的刻苦自觉的学习风气已经荡然无存,讨厌课本、讨厌考试、讨厌教师,直至讨厌教室。心理学告诉我们,这种情况必有原因。经过一番了解,笔者发现他的家庭比较贫困,进入大学后,看到其他同学吃、穿、用都是名牌,心理上由自卑变成了妒忌,最后转变为怨恨,觉得自己前途渺茫,以致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针对这位学生的实际,我试着让他改变思维模式,学会接受自我,面对现实,明确自己学习的根本目标,懂得只有经过自己劳动得到的果实才是最甜的,只有学习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经过几次谈心之后,认知改变了,情绪端正了,他又重新恢复了对学习的积极态度,成了一名健康向上的好学生。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心理问题客观存在,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资料显示:江苏省大学生SCL-90(心理健康自测)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同龄青年组,是心理疾病的高发群體。其中,19.2%的学生存在种种心理症状,在令学生烦恼的200多种因素中,人际关系、学业、恋爱、为择业而担忧的因素约各占两成。南京大学对1996至2001年六年间入学的本科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结果表明,分别有11.6%、12.7%、15.0%、15.0%和16.0%的新生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资料数据表明新生的心理问题正呈上升趋势。
2005年9月,我院学工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对我院465名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了SCL-90心理卫生测试,具体结果如下: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又由于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社会和家庭对其教育还有缺陷,一些大学生有心理过度依赖、生活不能自理、缺乏信念等弱点,在挫折面前退缩不前,更有甚者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等等现象。针对这些现状,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严重影响他们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这就迫切需要直接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仅要求在认识上明确它的重要性,还要求在实践上寻求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症下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的措施与方法
首先,要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做学生的楷模。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规章制度,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严于律己,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立身之本,是榜样,是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心理素质的修养,具备高尚的情感,要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对心理现象要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不感情用事,善于控制消极情绪等等。
第二,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对其个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知识结构上,除要求其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接受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多一些心理知识,如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等,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因为气质类型不同,其心理活动特征也就不同。这样,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第三,利用好同辈辅导。长期以来,同辈辅导受到一定的肯定。大学生易被同辈辅导接纳,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相仿,体验相似,又由于同辈辅导的言语表达方式与被辅导者相近,不会对被辅导者产生专业压迫感。青少年时期同辈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父母与师长。因此,采用同辈辅导可以提高辅导效果。
第四,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面对面的思想工作,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表现在许多学生不愿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有意掩饰,降低了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教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只要将自己的QQ(一款聊天工具)账号、网站或邮箱公布给学生,就可与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教师在明处,学生在暗处,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教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可以咨询一些政策,也可以尽情渲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可以将你的心理辅导及思想教育引导水平充分展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只要讲求方法,就可真正起到导之不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也可设立“聊天室”,让有经验的辅导员主持,让学生们在此互相交流各自适应大学生活、克服心理障碍的经验和体会,相互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可开发一些心理游戏软件,在娱乐的同时让学生们获取心理上的帮助,不断完善自身。
总之,在接受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否得到满足,决定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最贴近的教育群体,其辅导能力的高与低将直接影响着大学教育的整体水平,每个高校辅导员绝不能对心理辅导等闲视之。
关键词:辅导员 常规管理 思想教育 心理辅导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任务越来越严重,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势必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强大的冲击和震撼。因此,高校教育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成了迫在眉睫的新课题。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除了应继续发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常规管理这两个职能的优势之外,更要突出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时代对他们的挑战。为此,提高辅导员对心理辅导的认识,加强自身心理修养,以有效方式对学生施以心理辅导成了重要的任务和职责。结合工作实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大学生心理辅导职能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和常规管理职能的区别
1. 大学生心理辅导职能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区别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的任务都是育人,所要解决的都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人的精神领域内的问题,涉及的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评价、态度、信念等,同属社会意识。但二者又有区别。
A、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教育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B、二者工作内容不同。前者主要是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适应,提升其心理发展;后者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C、二者的工作方法不同。前者强调学生个体利益,坚持学生自愿为主的原则,通过聊天以及心理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后者重视社会集体利益,学生无主动要求,而是通过组织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灌输各种知识。
D、二者的思想宗旨不同。前者重在提升人的心理道德水准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后者重在对学生进行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的教育,以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2. 大学生心理辅导职能与学校常规管理职能的区别
A、学校常规管理重在肯定集体的价值,维护集体的秩序和纪律,从外到内协助个人来适应集体,具有抑制性和约束性,注重管教、惩罚和法制力,比较消极。
B、心理辅导肯定个人的价值,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从内到外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启发性和自觉性,辅导中重自律、重情感,比较积极。
笔者在工作中遇到这样一个实例:一位学生干部被同学举报在班级里抽烟,按照校纪校规,理应处罚他。当这位学生来到办公室后,他不仅主动承认了错误,还叙述了自己近来遇到的许多不快之事。考虑到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使之进一步达到社会化,于是,笔者鼓励他去心理教师那儿咨询。当看到他走出心理咨询室,满脸充满着自信和信心时,笔者坚信,十个严厉的纪律处罚抵不上一次成功的心理疏导,要不要对这位学生干部的处分,已经显得无足轻重了。事实证明,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位学生都有上乘的表现。
3.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影响的作用不可估量
著名的英国心理学家哈德飞在他那五十四页非常了不起的书《力量心理学》里指出,人的精神状态对身体和力量有让人难以置信的影响。他请来三个人,实验生理受心理影响的程度。他要求三个人在三种不同情况下,尽全力抓紧握力计。在一般清醒状态下,他们平均的握力是101磅。第二次实验便将他们催眠,并告诉他们,他们非常虚弱。实验的结果,他们的握力只有29磅——还不到他们的正常力量的三分之一。最后哈德飞再让这些人做第三次的实验:在催眠后告诉他们是非常强壮的,结果他们的握力平均达到142磅,当他们在思想中认为自己有力量时,他们的力量值几乎比平时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哈德飞的心理实验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力量只要经过积极的暗示或影响是令人难以估量的。
种种社会、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为大学生在大学这个我国社会成才的主要途径中,暗藏着许多障碍,“厌学”已经成为了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流行病。笔者在做辅导员工作中接触过这样一位学生,他进入高校后,开始成绩还好,不久就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慢慢的,在高中时建立起来的刻苦自觉的学习风气已经荡然无存,讨厌课本、讨厌考试、讨厌教师,直至讨厌教室。心理学告诉我们,这种情况必有原因。经过一番了解,笔者发现他的家庭比较贫困,进入大学后,看到其他同学吃、穿、用都是名牌,心理上由自卑变成了妒忌,最后转变为怨恨,觉得自己前途渺茫,以致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针对这位学生的实际,我试着让他改变思维模式,学会接受自我,面对现实,明确自己学习的根本目标,懂得只有经过自己劳动得到的果实才是最甜的,只有学习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经过几次谈心之后,认知改变了,情绪端正了,他又重新恢复了对学习的积极态度,成了一名健康向上的好学生。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心理问题客观存在,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资料显示:江苏省大学生SCL-90(心理健康自测)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同龄青年组,是心理疾病的高发群體。其中,19.2%的学生存在种种心理症状,在令学生烦恼的200多种因素中,人际关系、学业、恋爱、为择业而担忧的因素约各占两成。南京大学对1996至2001年六年间入学的本科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结果表明,分别有11.6%、12.7%、15.0%、15.0%和16.0%的新生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资料数据表明新生的心理问题正呈上升趋势。
2005年9月,我院学工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对我院465名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了SCL-90心理卫生测试,具体结果如下: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又由于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社会和家庭对其教育还有缺陷,一些大学生有心理过度依赖、生活不能自理、缺乏信念等弱点,在挫折面前退缩不前,更有甚者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等等现象。针对这些现状,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严重影响他们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这就迫切需要直接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仅要求在认识上明确它的重要性,还要求在实践上寻求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症下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的措施与方法
首先,要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做学生的楷模。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规章制度,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严于律己,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立身之本,是榜样,是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心理素质的修养,具备高尚的情感,要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对心理现象要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不感情用事,善于控制消极情绪等等。
第二,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对其个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知识结构上,除要求其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接受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多一些心理知识,如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等,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因为气质类型不同,其心理活动特征也就不同。这样,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第三,利用好同辈辅导。长期以来,同辈辅导受到一定的肯定。大学生易被同辈辅导接纳,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相仿,体验相似,又由于同辈辅导的言语表达方式与被辅导者相近,不会对被辅导者产生专业压迫感。青少年时期同辈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父母与师长。因此,采用同辈辅导可以提高辅导效果。
第四,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面对面的思想工作,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表现在许多学生不愿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有意掩饰,降低了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教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只要将自己的QQ(一款聊天工具)账号、网站或邮箱公布给学生,就可与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教师在明处,学生在暗处,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教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可以咨询一些政策,也可以尽情渲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可以将你的心理辅导及思想教育引导水平充分展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只要讲求方法,就可真正起到导之不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也可设立“聊天室”,让有经验的辅导员主持,让学生们在此互相交流各自适应大学生活、克服心理障碍的经验和体会,相互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可开发一些心理游戏软件,在娱乐的同时让学生们获取心理上的帮助,不断完善自身。
总之,在接受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否得到满足,决定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最贴近的教育群体,其辅导能力的高与低将直接影响着大学教育的整体水平,每个高校辅导员绝不能对心理辅导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