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前概念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头脑中对该知识所形成的想法。前概念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有着一定的联系。对改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生活性、自发性、特异性、顽固性来认识前概念的特点,从而产生对科学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前概念;科学教学;影响;特点;启发
前概念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头脑中对该知识所形成的想法。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早在他们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科学课程的学习前就已存在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认识与学生要进行学习的科学知识密切相关。前概念对知识的学习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科学教学中正确认识前概念特点,合理利用学生正确的前概念来同化新知识,建构知识的新体系,同时充分估计到错误的前概念在教学中的干扰作用,找出消除这种干扰的方法,这对于改善科学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學生前概念的特点
1.生活性
形成学生前概念的基础是直接经验,学生对各种科学问题的看法早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这些前概念大都来源于儿童亲身的生活经历,而这种经历会使他们在理解科学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观念。例如“把植物的地下部分都叫做根,把复叶的小叶当作叶,把蝙蝠当作鸟,把鲸和海豚当作鱼”等等。这些看法通常与科学家的看法不同,但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些看法是合乎情理,且很有用的。
2.自发性
前概念是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曾被成功地运用过,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事物的一个有价值的工具。因此,我们应该清楚,学生的前概念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学生凭空臆造的,它是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个体与环境的接触,逐步形成了自己对科学现象和规律的独特看法,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则。儿童在其大脑里构建前概念时,完全是自发性的,没有人教他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那个问题应该是那样,他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凭自己的感性经验进行构建。
3.特异性
根据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任何判断都是发生在某个隐性的“阐释框架”内,每一种阐释框架即代表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的阐释框架本身是不可比的,是相互之间不可通约的。这种阐释框架往往被缄默地使用着,带有独特的个人性质,因此波兰尼把由缄默的认识所表征的知识称之为个人的知识。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活动范围、认知方式等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前概念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现象的解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的学生会以不同的方式内化外部经验来建构他们的思维体系。
4.顽固性
学生的前概念虽然大多是错误的、片面的,偏离了科学思想。但含有自己对自然界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又是自己切身体验到的东西,同时学生又要凭借这种原始的前知识来认识世界,而且也能成功地解释某些特殊自然现象。因此,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这些前概念深信不疑,并试图将其迁移到对新环境、新现象的解释中去,因而这种前概念具有很强的顽固性,不可能通过教学中将科学概念硬性灌输给学生就能一劳永逸地形成新的思维框架和新的认知结构。
二、学生前概念对科学教学的启发
1.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倘若在某种新的情境中,出现了与人们的原有观点或信念不一致的地方,人们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协调。学生在学习某一科学知识之前,头脑中已经具备了一种原始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这种科学知识时,他总是试图以这种原始的前知识来建构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出现了认知冲突。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只有当学生的前概念与新现象、新知识发生剧烈冲突,进而引起学生生疑、析疑和释疑的深刻的思索过程,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放弃他曾深信不疑的观念,接受一种全新的观念,实现由前科学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换。
2.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前概念的特点告诉我们,学生原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前概念来源于他们的直接经验。因此,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修正错误想法是帮助他们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只有回到生活世界中,学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才可能是生动的、鲜活的、流动着的,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才真正被挖掘了出来,也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作为一支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观察现象、演示实验、实验操作、自主探究、社会调查等来扩展学生的感官经验,积极创设实践和实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充分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拉近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距离。
3.倡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许多前概念或错误的观点十分顽固,让学生个别或孤立地开展学习活动,难以使其错误观念发生转变。教师也不能一味地用自己所谓的正确的观点来全面否定学生的思想或观念。而小组形式的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知识。可以在师一生之间、生一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学习者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批判。通过合作,学习者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有利于学生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结论,反驳他人的观点与结论的过程中转变原来不正确的看法,重构新观念,以建立科学、正确的概念。
总之,教师对前概念必须有明确的认识,清楚其特征,注意其影响,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前概念逐步发展到新概念的转变过程,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赵强,刘炳升. 建构与前概念.[J]. 物理教师,2001,7.
[2]唐世钧. 大学工科物理教学中错误概念的研究.《大学物理》物理教育专刊 ,1999 ,1
[3]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4]窦轶洋,高凌飚,肖化. 论学生前概念及对教学的启示[J ]. 学科教育,2001 , 10 :13 - 16.
作者简介:
翁茜茜(1986~ ),女,浙江温州人,温州滨海学校教师,科学教育本科毕业,学士学位,主要从事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教学工作。
关键词:前概念;科学教学;影响;特点;启发
前概念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头脑中对该知识所形成的想法。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早在他们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科学课程的学习前就已存在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认识与学生要进行学习的科学知识密切相关。前概念对知识的学习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科学教学中正确认识前概念特点,合理利用学生正确的前概念来同化新知识,建构知识的新体系,同时充分估计到错误的前概念在教学中的干扰作用,找出消除这种干扰的方法,这对于改善科学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學生前概念的特点
1.生活性
形成学生前概念的基础是直接经验,学生对各种科学问题的看法早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这些前概念大都来源于儿童亲身的生活经历,而这种经历会使他们在理解科学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观念。例如“把植物的地下部分都叫做根,把复叶的小叶当作叶,把蝙蝠当作鸟,把鲸和海豚当作鱼”等等。这些看法通常与科学家的看法不同,但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些看法是合乎情理,且很有用的。
2.自发性
前概念是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曾被成功地运用过,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事物的一个有价值的工具。因此,我们应该清楚,学生的前概念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学生凭空臆造的,它是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个体与环境的接触,逐步形成了自己对科学现象和规律的独特看法,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则。儿童在其大脑里构建前概念时,完全是自发性的,没有人教他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那个问题应该是那样,他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凭自己的感性经验进行构建。
3.特异性
根据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任何判断都是发生在某个隐性的“阐释框架”内,每一种阐释框架即代表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的阐释框架本身是不可比的,是相互之间不可通约的。这种阐释框架往往被缄默地使用着,带有独特的个人性质,因此波兰尼把由缄默的认识所表征的知识称之为个人的知识。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活动范围、认知方式等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前概念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现象的解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的学生会以不同的方式内化外部经验来建构他们的思维体系。
4.顽固性
学生的前概念虽然大多是错误的、片面的,偏离了科学思想。但含有自己对自然界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又是自己切身体验到的东西,同时学生又要凭借这种原始的前知识来认识世界,而且也能成功地解释某些特殊自然现象。因此,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这些前概念深信不疑,并试图将其迁移到对新环境、新现象的解释中去,因而这种前概念具有很强的顽固性,不可能通过教学中将科学概念硬性灌输给学生就能一劳永逸地形成新的思维框架和新的认知结构。
二、学生前概念对科学教学的启发
1.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倘若在某种新的情境中,出现了与人们的原有观点或信念不一致的地方,人们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协调。学生在学习某一科学知识之前,头脑中已经具备了一种原始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这种科学知识时,他总是试图以这种原始的前知识来建构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出现了认知冲突。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只有当学生的前概念与新现象、新知识发生剧烈冲突,进而引起学生生疑、析疑和释疑的深刻的思索过程,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放弃他曾深信不疑的观念,接受一种全新的观念,实现由前科学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换。
2.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前概念的特点告诉我们,学生原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前概念来源于他们的直接经验。因此,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修正错误想法是帮助他们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只有回到生活世界中,学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才可能是生动的、鲜活的、流动着的,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才真正被挖掘了出来,也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作为一支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观察现象、演示实验、实验操作、自主探究、社会调查等来扩展学生的感官经验,积极创设实践和实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充分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拉近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距离。
3.倡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许多前概念或错误的观点十分顽固,让学生个别或孤立地开展学习活动,难以使其错误观念发生转变。教师也不能一味地用自己所谓的正确的观点来全面否定学生的思想或观念。而小组形式的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知识。可以在师一生之间、生一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学习者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批判。通过合作,学习者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有利于学生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结论,反驳他人的观点与结论的过程中转变原来不正确的看法,重构新观念,以建立科学、正确的概念。
总之,教师对前概念必须有明确的认识,清楚其特征,注意其影响,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前概念逐步发展到新概念的转变过程,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赵强,刘炳升. 建构与前概念.[J]. 物理教师,2001,7.
[2]唐世钧. 大学工科物理教学中错误概念的研究.《大学物理》物理教育专刊 ,1999 ,1
[3]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4]窦轶洋,高凌飚,肖化. 论学生前概念及对教学的启示[J ]. 学科教育,2001 , 10 :13 - 16.
作者简介:
翁茜茜(1986~ ),女,浙江温州人,温州滨海学校教师,科学教育本科毕业,学士学位,主要从事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