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插图运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ghdw126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精美的插图,具体形象,直观性强;同时又具有趣味性和启迪性,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如能巧妙地运用插图,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和感性知识,更好地联系生活实际,为正确、深刻地理解教材打下基础。下面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十单元的《北风和小鱼》为例,简述小插图有着大用途,多用途。
  一、借助插圖,帮助学生认识事物
  刚入学的儿童由于年龄小、知识少,而且他们更喜欢课文中生动形象的画面。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能使他们对该事物有具体形象的认识,并且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
  师:同学们,你们在图上看见了谁?
  生1:我看见了小鸟。
  生2:小鸟躲在窝里。
  师:有谁认识这棵树,和它打个招呼吧!
  生3:梧桐树。
  师:你在哪里见过梧桐树?
  生3:学校旁路边的梧桐树。
  对于课文中的有些事物,学生虽有一定认识,但却也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时,教师可以借助鲜明生动的课文插图,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插图提供的画面,充分想象文字所蕴含的内容,进而帮助学生理解。
  生4:我还看见了风。
  师:仔细看看,这风看起来怎么样?
  生4:很大的。
  师:往人身上一吹……
  生4:我们的脖子都缩起来了。
  生5:这风一吹,小河里都要结冰了。
  生6:这风一吹,我们要穿羽绒服了。
  师:对,这风一吹,我们都冷得发抖,这样在冬天里吹的刺骨的寒风就叫北风。
  二、借助插图,让学生随文识字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如果集中识字便会使识字成为枯燥的记忆过程,学生的注意力也不容易被吸引,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可以在观察图时,根据学生的所看所说,让学生顺其自然地认识一些字。
  生1(看图):小鸟在一棵树上的鸟窝里。
  师:有谁认识这棵树,和它打个招呼吧!
  生2:梧桐树。
  师(图边贴字):看,这就是梧桐。
  生(齐读):梧桐。
  师:看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3:它是一棵树,所以两个字都是木字旁。
  三、借助插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出示最后一幅插图):虽然青草、梧桐树和鸟儿都怕北风,可小鱼却不怕北风。(观察图)其他的东西呢?它们怕不怕呢?
  生1:其实大树不怕北风,它们的树叶掉了,到了春天还会长的。
  师:真是个聪明的孩子,除了看到了大树你们还看到什么了?
  生2:还有田里的麦苗,它们就像盖了被子。
  师:冬天很冷,北风呼呼地吹,可麦苗盖上雪被子呼呼大睡了起来。
  生3:房子不怕,北风一吹,下了大雪,房子像戴了个帽子。
  师:小朋友们观察真仔细,但是我们看一幅图也要有一定的顺序,你能不能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再来说一说呢?
  (生观察,重新组织语言说话)
  四、借插图,训练学生想象、说话能力
  课文的插图蕴含着很多智力因素,教师抓住这些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凭借画面,创造性地扩展故事情节,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会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1)初步看图,进行描述性说话。 描述性说话就是把课文插图内容用简单平直的语言表述出来,它是联想性说话和创造性说话的基础。
  (2)理解图意,进行联想性说话。 联想性说话是学生通过客观看图加上看图后产生联想的综合性产物。
  (3)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说话。创造性说话是以描述性说话和联想性说话为基础,学生根据自己的推测和联想进行有创意性的说话。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提升教材内在品质的润滑剂,是锦上添花的方式。其作用不仅仅在于画面本身,它的影响是潜在的,深远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其不起眼而忽视它,而应该很好地利用好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它的作用,让课文插图走近孩子,让课堂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
其他文献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僵硬和机械,自主性和趣味性薄弱,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动力。笔者认为,这种机械的教学形式,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还会影响他们思维的发展。所以,消除传统教学方法的枯燥性和乏味性,成了小学语文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游戏是小学生最好的伙伴,是激发兴趣的源泉,我们不该剥夺他们玩游戏的权利。因此,我们不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游戏,从有
《尊严》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个人尊严,赢得别人尊重,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这篇课文耐人寻味,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细致描绘来塑造人物的形象。  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本内容,借助语文教学最朴实的手段,如找一找、想一想、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来把握重点。运用多种方法自由表达理解尊严,与学生沟通情感认同尊严,课尾引导拓展升华尊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见,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
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  一、拓展问题外延,展示教学宽度  “举”是因,“反”是果。不管是“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
近几年,著名特级教师、海门东洲小学校长祝禧老师提出了“文化语文”的主张,强调以民族语文为核心,多元文化和儿童文化为语境,追求语文的情调性灵,强调儿童的精神关怀和智慧生长,在小语界独树一帜。在江苏省第四届教育家论坛活动中,她为来自祖国各地的数百名教师执教《开天辟地》一课(苏教版国标本四上第12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领他们走进母语的灌木林,吮吸母语甜美的乳汁,捕捉神话的哲学气质,整节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挑来挑去选择了歌颂英雄人物的《船长》(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作为教学内容。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钻研教材,对设计的教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朗读,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境。通过反复朗读,哈尔威高大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起来。接下来是对课文的感悟的环节。我问:“通过朗读,你认为哈尔威是什么样的人?”“英雄”“舍己为人”“忠于职守
写作是学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性地表述的过程。这当中最核心的就是“人”,也就是小学生自我的存在。如今在作文教学中,却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过于注重技巧,过于重视语言的积累,而忽略了习作的本质。过于强调“术”,忽略作文教学应有的“道”,这本末倒置了。真正的作文教学,除了语言技巧的表达,更应该是一种情感的积淀,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自我表达,它强调的是厚积薄发。那么,在小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精挑细选的短小精美的文学作品。海明威说:“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在似乎无物的水面之下,蕴藏着极丰富的“有”。语文教学就是与学生一起通过探究与填补空白来发现和阐释藏匿在文本中的语言知识与技巧的过程。如此的课堂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让学生感觉如饮甘醇,久而弥笃。那如何补白更具教育艺术呢?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现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的教学,谈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概括王冕的人物形象特点,学习他的美好品质和刻苦精神。  2.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文本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少年王冕》,学习了第一、二大段,知道
学生年龄小,其天性在于活泼好动,对外界充满好奇,想探索发生在身边的“为什么”,一举一动充满童真和童趣。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教师对知识点的灌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很少有教师会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出发,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这种应试的、“填鸭式”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童真和童趣,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学习无用论”的极端思想。以现在的学生作文为例,从中丝毫看不出他们应有的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