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有人,文才有神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heng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学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性地表述的过程。这当中最核心的就是“人”,也就是小学生自我的存在。如今在作文教学中,却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过于注重技巧,过于重视语言的积累,而忽略了习作的本质。过于强调“术”,忽略作文教学应有的“道”,这本末倒置了。真正的作文教学,除了语言技巧的表达,更应该是一种情感的积淀,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自我表达,它强调的是厚积薄发。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怎样突出“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首先,习作指导需要从“人”出发。笔者曾经与学生交流,发现很多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写日记洋洋洒洒,而且情真意切,但是一提到作文,就在不停地“挤牙膏”。原因何在?在于学生的兴趣不浓。从他们的兴趣出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就是从“人”出发。
  有学生曾这样提议:“老师,我能不能自己随意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老师,你不要举例子,你一举例子,我头脑里想到的都是你举的例子。”学生的话虽然有点偏激,但值得我们反思。作文指导不是手把手地教,更不是要学生依葫芦画瓢,而是大胆地放手。真正的指导需要“指”在要害处,“导”在兴趣上,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这一点上,外国就做得比较好。比如英国的作文教学,在学生作文前,都想方设法地收集各种素材,如让学生读相关的书,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然后组织他们讨论,重点是唤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再比如,在《希望教室》一书中,作者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就曾组织学生去旅行。这归根到底,就是把人“塞”进去,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尽量让学生用情感来写作,而不是纯粹地堆砌文字。
  我曾组织学生写《秋天的叶子》,我在班上讲得口干舌燥,但是学生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更不知写什么。后来我组织学生到校园找秋天的叶子,并观察、想象,结果学生的作文好得出奇。到现在,我还记得有学生这样写:“有的叶子像秋天的心脏,在不停地蹦跳着。”“有的叶子像秋天美少女的嘴唇,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其次,作文指导需要唤醒人的情感。习作的“神”就在于学生的情感的迸发。真正优秀的文章更需要生活和情感的积淀。相对而言,小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比成人少很多,再加上小学生体验不够丰富,很难产生共鸣,因而写起文章来就失去了味道。要让学生写好文章,需要丰富他们的情感,增加体验。
  虽然我们无法延长学生的生活,但是可以丰富他们的体验。这是写作的根本。只有学生的体验丰富了,有一吐为快的欲望,他们写起作文来才能下笔如有神。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大量地阅读,给学生的阅读创造条件,提供便利,而不必过于强调读书的方法。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教师需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不是拘泥于形式。书读好了,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作文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不读书就想写好文章,这是不可能的。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作文教学,教师需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为他们成人、成才考虑,夯实他们的基础,让他们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情感,而不必拘泥于一字一词的得失。作文指导需要的是努力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让他们有话可说。
  最后,作文指导需要淡化写作技巧。小学是基础,只需要奠基,不必急于建造华丽的楼阁。在学生作文指导中加一些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的指导,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喋喋不休地谈方法,谈指导,而不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掘学生生活、情感的源泉,其实就是一种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愚蠢做法。这样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认为作文重在技巧;二来容易让学生沉溺于技巧,而忽略写作的本质,让学生的习作水平得不到提高。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也从侧面验证了习作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是情感,而不是所谓的技巧。毕竟优秀的习作不仅要求掌握表达方式、材料取舍等写作技巧,更需要真实的内容、丰富的情感。内容才是根本,技巧只是辅助。只有注重对人的心灵的把握和挖掘,让作文与人的生活挂钩,与人的情感挂钩,才有可能让学生喜欢上作文。
  笔者在班级里就曾搞过实验,鼓励学生写作,每周一篇,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限内容,不限字数,大胆地写,即便对老师不满也不计较。这样的作文不是正规的大作文,而只是一种随笔。我有时间看看,有机会也适当点评一下,但从没有因为作文内容而追究过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有幸看到学生真情流露的一面,欣赏到他们稚嫩的文字中透出来的那份天真,与此同时,我也掌握了班上学生的一举一动。
  眼中有“人”,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神。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以人为本,眼光放长远一点。“风物长宜放眼量”,走进学生的心灵,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为他们提供真情写作的空间,不为学生一时的见识的肤浅和技巧的拙劣而焦虑,那么小学的作文课一定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当前的作文教学公开课,重视作前指导,忽视作后讲评,而作后讲评恰恰是习作教学的重点。可以说,不少老师都以为讲评课就是让学生将作文读一读,师生评一评,再動手改一改。有的老师将作文讲评课变成了“作文批斗会”,挫伤了学生的写作信心,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恐惧心理。这与课标“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如何上好作后讲评课?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观给了我极大的启示,为此,我确定了研读、欣
语文教材中融入文学名著,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而教材中呈现的文学名著是节选或改编的版本,用有限的篇幅展现名著浩瀚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人文寓意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品味到名著的原汁原味呢?笔者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三打白骨精》为例,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探究策略。  一、一课一书,超越文本解深意  名著用一本书来展现一段历史、一个
近几年来,我们的语文课承载了太多“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从思想品德到科学知识,从课件辅助到声、光、电的随意“袭击”,什么都可以在语文课上插一脚。语文成了一门“四不像”的学科。似乎只要学好了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但唯一不能解决的,恐怕就是语文本身。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语文味”在不经意间悄悄消退,导致语文教学“无味”“混味”,甚至“串味”。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笔者结合多
近几年的阅读教学改革充分突出了读的地位和作用,让书声琅琅重现课堂。但我们也时常看到,一些教师随意地采用朗读形式,导致读的效果十分不理想。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有积累、有感悟、有发展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点认识。  一、辩证把握“读”的多样性,将书声琅琅与默读静思有机结合  不久前,我听了一堂五年级的语文公开课。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从始至终热热闹闹,但学生并没有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僵硬和机械,自主性和趣味性薄弱,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动力。笔者认为,这种机械的教学形式,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还会影响他们思维的发展。所以,消除传统教学方法的枯燥性和乏味性,成了小学语文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游戏是小学生最好的伙伴,是激发兴趣的源泉,我们不该剥夺他们玩游戏的权利。因此,我们不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游戏,从有
《尊严》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个人尊严,赢得别人尊重,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这篇课文耐人寻味,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细致描绘来塑造人物的形象。  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本内容,借助语文教学最朴实的手段,如找一找、想一想、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来把握重点。运用多种方法自由表达理解尊严,与学生沟通情感认同尊严,课尾引导拓展升华尊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见,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
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  一、拓展问题外延,展示教学宽度  “举”是因,“反”是果。不管是“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
近几年,著名特级教师、海门东洲小学校长祝禧老师提出了“文化语文”的主张,强调以民族语文为核心,多元文化和儿童文化为语境,追求语文的情调性灵,强调儿童的精神关怀和智慧生长,在小语界独树一帜。在江苏省第四届教育家论坛活动中,她为来自祖国各地的数百名教师执教《开天辟地》一课(苏教版国标本四上第12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领他们走进母语的灌木林,吮吸母语甜美的乳汁,捕捉神话的哲学气质,整节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挑来挑去选择了歌颂英雄人物的《船长》(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作为教学内容。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钻研教材,对设计的教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朗读,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境。通过反复朗读,哈尔威高大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起来。接下来是对课文的感悟的环节。我问:“通过朗读,你认为哈尔威是什么样的人?”“英雄”“舍己为人”“忠于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