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实验素材 发挥实验教学功能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jiayo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同样内容的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的不同运用方法,会产生教学效果的差异。本文以“氯气的性质”教学为例,阐述了如何利用化学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验证问题假设”、“探索化学事实”等,使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实验功能;教学功能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3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是实验被选入特定的教科书之后才具有的功能,既包含实验作为客观事实为学生提供信息的“原生功能”,也包含实验作为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处理和应用信息时表现的功能[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2]。化学教学的实践表明,化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可以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可以利用化学实验史实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通过设计和实施实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应该说,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广大中学化学教师一直很关注实验教学研究,特别是在实验装置的设计和改进、反应条件的选择、实验原理的探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关于如何用好教材中的化学实验,挖掘和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的研究并不多。我们认为,一个“新、奇、巧、特”的实验如果不能巧妙地运用于教学,在教学中发挥其教育功能,也不是一个好实验。作为高中化学一线教师,应遵循“实验服务于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学化学”的教育理念,更多地去关注在教学中如何用好化学实验资源,充分挖掘每个实验在教学中蕴含的功能。
  本文以苏教版高中《化学1》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中的“氯气的性质”[3]为例,探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有效进行化学课堂教学。
  1 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新课程倡导在化学教学中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化学服务于生活、生产”的意义。“教学情景”设计的功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入新课,它应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在教学的全程发挥作用[4]。
  我们从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化学中的作用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思路,试图将学生“待学知识内容”与“化学实验”联系起来,融入贴近生活的、有趣的、探究的、开放的问题情景。例如,在“氯气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中,我们以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用”中毒事件引出话题,借助实验验证了“两者混合会生成有毒气体——氯气”的事实,同时也为“问题的提出”提供了背景(见图1)。该设计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出氯气的性质;还能借助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构建知识体系。
  我们主要从下列两方面入手发挥实验“验证问题假设”的探究功能:
  (1)将“验证性实验”融入学生探究活动中,转变成“验证学生提出假设”的实验,结合对实验结果的思考与分析,达到探究的目的。例如,上述教师演示实验为教材中的实验,实验本意是让学生通过对比现象,知道氯气本身无漂白性。将这个实验安排在验证“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假设时“出场”,可以激发学生深入到微观层面剖析湿润红纸褪色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逻辑思维:从干燥的氯气中只含Cl2,得出Cl2无漂白性;若氯气与水不反应,则氯水中只存在Cl2和H2O两种微粒,不会有漂白性。因此,湿润红纸褪色的现象证明了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且生成的产物具有漂白性。
  (2)结合教学内容开发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实验探究过程。例如,经过专题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因此,我们将教材中检验氯水成分的“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探究实验”,采用了先“放”后“收”的策略。“放”是指教师只提供实验药品,不告知学生实验方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氯气与水反应可能生成的产物(微粒)提出假设,并设计出检验方案,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当然,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设计出的实验验证方案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对学生可能设计出的方案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多地提供实验药品,以免牵制学生的思维。“收”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探究后所得结论进行交流和总结,是对“放”的归纳和提升。教师让学生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和结论,同时鼓励其他小组提出不同的方案,特别是具有创新性的方案,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拓展思维,最终对所有可行方案进行总结(见表1),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将“次氯酸见光分解”创新实验引入课堂教学,能借助导管的小口径,将氯水见光分解产生气体的现象,通过“导管中液面上升”而放大。同时,实验创新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实验是获取和应用知识的重要途径。由于该实验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有明显的现象,我们采取时间上的“纵向对比”策略:在学生学习氯气水溶性时,向学生展示装置,揭开黑布,让“害羞怕光”的氯水亮相。随后,将装置置于强光照射处,在氯水慢慢光解的同时完成其他教学。当讨论到次氯酸的不稳定性时,再次观察装置,就能看到“液柱明显上升”的现象。
  实践研究表明:在化学教学中合理使用实验资源,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实验探究过程,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具有隐性和显性、动态形成性等特点,需要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化学实验所蕴含的动机、认知、方法、创新、育人等方面的功能,才能让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仁茂.挖掘和发挥化学实验教学功能的探讨[J].化学教育,2012,(10):65~6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9.
  [3]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41~44.
其他文献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2-003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编者按:本刊在2011年第1期发表了上海师范大学吴俊明教授“‘学案’的意义、基本任务、编制及其他”一文后,在广大化学教师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那么,一线教师是怎样认识和使用学案的?他们有哪些经验,又有哪些困惑?本刊邀请吴教授及上海市部分教研员、一线教师于不久前召开了“学案设计讨论会”,围绕学
记者:促进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留学基金委的一项重要工作,请问我国当前在这方面呈现出哪些特点?留学基金委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后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李建民:过去几年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在部有关司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留学基金委)秘书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工作
摘要: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教师进一步增进化学学科理解。化学学科理解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应该将重心转向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整体理解。建构化学学科整体理解的认识模型,并对其内涵作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学科整体理解视角的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流程,以“标签中的化学: 84消毒液你真的认识吗”初中复习课为例进行实践探索,从教师和学生发展的
每当有月亮的夜晚,月光巨人就会出现。  巨人缓缓走过草地,走过森林,走到那棵大树下,独自待在那里,直到月亮落下。  要是有人见过他,就会惊叹于他的温和与优雅。不过,一直以来,都没有人来到这里,见到过他,直到很久以后的一天。  一个男孩在月夜独自来到这里。  “你是谁?”男孩走到树下好奇地问,他仰起头,看着月光下的巨人。  “我……我是月光……巨人……”巨人还不太习惯跟别人说话。  “我累了,可以在
(一)  麻咪经过花婆婆家门口时,花婆婆喊住了她:“小丫头,来帮我个忙!”  花婆婆擅长园艺,家里种满了有魔力的奇花异草:有能扩音的喇叭花,有能预测未来的占卜花,还有能送信的风信子……  麻咪热情地回答:“好啊,帮什么忙?”  “我家已经快被花草淹没了。你帮我把这些种在你家吧。”花婆婆摊开掌心,里面躺着一把种子,洁白柔软,像一颗颗爆米花。  “这是什么呀?”  “拿回去种种不就知道了?随便种哪儿都
摘要: 基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构建命题框架,开发针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测评工具。经过试卷编制、试测、Rasch模型质量检验等过程,表明该测评工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据此对陕北地区6所高中共1082名高二学生开展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水平的测查,结果显示学生该素养表现整体上位于水平3。从学校化学教学改革建议、关注知识内容与素养水平之
摘要: 基于ATDE(问想做评)的项目式教学模式融合了ATDE模式和项目式教学,将其应用于高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基于ATDE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在纵向上把教学线索分为两类,即“显性线索”和“隐性线索”;在横向上可以把教学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情境与问题”、“实践与活动”和“讨论与反思”。基于此,设计了“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的教学案例,详
在嘀嗒国,有一个爱搞发明的魔法师。他最近发明了一个神奇的泡泡机。  只要你蘸一点泡泡水,轻轻一吹,就可以把想吹的东西随着泡泡吹出去,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可以吹的东西很多,可以是一缕花香、一阵风、一朵云、一句悄悄话……魔法师在花园里采了一朵小小的玫瑰花,轻轻一吹,整个嘀嗒国就变得香气四溢了。  没过多久,嘀嗒国的国王听闻了这个泡泡机,派使者邀请魔法师来皇宫。国王对泡泡机非常心动,于是魔法师将泡泡机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