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3+x高考文综(历史)命题与教学的反思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fy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3+X”高考已历经数年,历史学科如何面对“3+X”高考试题特点、命题思路、考试要求,做到减少失误乃至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势必是高三同仁十分关心、时时反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历史复习教学的关键在于解决四个问题,即主体与主导性问题,章节推进与专题命题性问题,主体知识与细微知识性问题,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性问题。
  关键词:高考文综;四不足;四改进
  
  综合能力测试的推出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大措施之一,“3+X”文综考试至今已历经数年,以其形式的新颖性、能力立意的现实性、前瞻性等令人称赞,博得好评。它的出现及其逐步完善,给中学的教与学带来一系列深刻的、指导性的影响。作为从事高三教学十几年之久的一线历史教师,笔者对“3+X”文综高考经历了困惑、熟悉、反思的历程。
  
  一、对3+x高考文综的反思
  
  研究《高考“x”综释》《高考能力测试与试题设计》以及遍观五年“3+X”文综考试试题,深为改革者的远见卓识、命题者的老到灵活所折服。但掩卷之余,总感玉中有瑕,不吐不快。
  1. 理论与实践的背离性
  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改革中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三项原则,把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历史科高考改革无疑也要始终坚持这三项原则,但现实是更多的中学实施的是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高等学校选拔的人才是既要有学习和研究能力,又要能在高等教育的不同专业和学科中,适应不同专业和学科的不同类型的人才。但3+x高考文综(历史)大多题目的角度、形式显得平淡无奇,梯度不分明,很难有效地区分考生的真实水平,为高校招生提供考生的独特的信息。尤其是跨学科的综合,历史问题的设问成为“点缀”,答案的作答几乎直接迁移课本内容即可,如将历史问题从中剥离出来,不过是简答题或列举题而已。高考文综不是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测试。
  2. 主观与客观的脱节性
  命题主张“遵循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易为“超纲”“超考试范围”留下伏笔。譬如,2002年全国文综卷第26题“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表现”,不属于2002年全国3+x高考文综历史高考范围。2003年全国文综卷第24题“下列关于早期殖民帝国西班牙的表述中,正确的是”该题正确选项恰恰是老教材所有,但新教材所删内容。第38题材料二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以及设问(1)有关内容恰好不属于本年考试范围。2004年全国文综卷第18、19、37题中所设计的宋元经济、文化及经济全球化内容亦不属于本年高考范围。高考命题范围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察的科学性、客观性,违背高考命题改革“减负”原则。3+x尽管试题的难度确比3+2高考降低,但实际科目比3 2高考增加一门,由于其题量少、覆盖率低、分值高的试卷特点,反而会使学生更加注重了全面性、系统性,以免遗失分数,客观上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 题目与答案的争议性
  3+x高考文综历史由于题量少、答案简洁,因此较3+x在题目与答案的争议性方面少些。但其不足,也应正视。譬如,2003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37题(长城题),第(2)问的给定答案与“长城的历史作用”的设问不甚吻合。第(5)问“为什么长城是中国民族的象征”的答案的“开拓进取”似有牵强拔高之嫌。第26题“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霸主地位发生动摇的表现不包括”,该题答案选为B项,即美国开始改变战后初期对苏全面强硬政策。从尼克松主义的“三原则(实力、伙伴关系、谈判)”以及里根上台后,对前苏联重新采取强硬政策等相关内容来看,B项不甚严谨。20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13题中的甘薯、玉米视为科学技术的发明欠稳妥。尤其是问答题答案的划分又无层次的递进性,故使具有发散性思维、多角度作答的学生被埋没,也使“综合能力测试”所强调的“统一与个性相结合,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设想落空。全国文综卷从试题的类型、材料的形式及语言,答案的变通性、开放性等都较鲜活、务实、有梯度的上海历史试卷相差甚远。
  4. 命题的前瞻性与教材的单一性、课程的畸形性成反差
  高考命题高于教材是必然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又依托于教材,教材是教与学最主要的依托,是实现高考命题目的最基本的途径。目前一个大的行政区域常常统一用一本教材,即使一纲多本,也往往编写思路、结构雷同落俗,内容狭窄,就史论史。教材中对问题的说明和判断是固定的唯一的,提供学生思考探讨的线索和余地不大,不甚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与思想品质的生成规律。教材的新颖性、多样性、现代感不强,最终不利于学生独立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另外历史缩为x科之一,分值比重下降,学校在课程设置、时间分配上过分偏重3主科,家长、学生也更视为决定前途、命运的敲门砖。而x学科则相对遭到冷落,易造成教师缺乏外在动力钻研教改,学生没有精力、兴趣探讨人文科学知识的恶性循环,不利于科学与人文素养兼备人才的造就。
  
  二、面对3+x高考文综,中学教与学的反思
  
  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中,三个“有助于”里两个“有助于”都指向高等教育,以利于其“选拔人才”。“不在于检验中学教学”,而是着重考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高考指导思想及考查能力的变化给中学的教与学带来连锁反应,从中也凸显诸多问题。对此,师生应顺应改革要求,适时调整中学历史教与学备考方略,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1. 主体与主导性问题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为突出主体而放任自流及突出主导而唱独角戏已成为一种自然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教材、教法及高考命题意图三者未能有机整合。综观文综试题,无论是学科内抑或跨学科题目,答案大都源于课本或给定的材料之中。尽管文综测试是以“能力立意”为主,尽管知识与能力本非完全成正比,但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决定了没有对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及重要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就无真正的历史能力而言。掌握者最终是学生,高考者是学生,强化学生“勤于学习,勇于质疑,敏于反思,贵于变通”理念,并将其化作学生的自觉行动。学习要勤,而且永远不会晚;敢于质疑老师所讲,教辅材料所编甚至高考答案也不盲从;每日必省所学学科关键内容,反思咀嚼的东西,才能真正吸收,为己所用,最终才能举一反三、举三归一;才能由大见小,有小见大。因此,以本为本,以人为本并加以落实是至关重要的。而科学地融合教师主导思维的学案教学是最佳途径,它以书面的形式,将教材内容线索(问题)化、线索(问题)要点化,要点又做到条理化、全面化,使知识与能力思维角度展现学生面前,促使学生动手、动脑,教师则相机点拨,从而使学生与课本相扣,与教师共振,达到省时高效之目的。
  2. 章节推进与专题命题性问题
  传统的章节推进教学符合教材编写体系及学生认知心理,强调横线联系,但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学科内综合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体现鲜明的纵向专题性特点,因此教学更应强化专题性,培养规律性、技巧性。但历史文综专题性又有别于传统的大专题,它跨度相对更大些,中外结合、古今联系更强些。因此,要以历史学科的主体知识、焦热点知识构建新的专题。通过新的专题的角度变换,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记忆、理解、变通应用能力。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答题的规律性、技巧性。譬如,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问题,对因果关系的分析,对各种专题角度的把握,对历史文综极为简要答案的作答等等。势必要求师生平时自觉强化训练,史论结合,真正会学历史、学透历史。
  3. 主体知识与细微知识性问题
  主体知识是历史的框架、核心,是高考考察的重点,师生在注重主体知识时,往往淡化、忽略细微知识。事实上,跨学科综合测试的切入点多是政治、地理知识,那些能与此相联系的历史知识多不是主体知识和重点内容,而多是细微、具体的历史知识。因此平时要两者兼顾,但应有所侧重即可。
  4. 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性问题
  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往往不能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或者割裂、或者结合过度。究其原因,教师理论功底及关注归纳时政不够,学生不闻窗外事、社会实践不够等。而3 x 高考最大功效是引导学生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学科之间狭隘界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与未来,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并重。因此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用历史关联时务,以焦点、热点激活史实,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效果。教师要摒弃过去单纯围着书本搞“应试教育”的指导方式,不仅要对三十年高考题了如指掌,要对近十年各地模拟题熟烂于心,要对命题专家的观点加以关注,要对不同版本内容的异同心中自明,还要广泛涉猎中央电视台许多热点栏目,了解高校学习和科研需运用的高中基础知识状况。还应立足学科主体知识教学、关注综合、强调学科能力培养和发展。要掌握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尤其应深刻领会文综历史命题四原则,将其原理原则揉进讲练之中,渗学思之时,从而最终增强高考的针对性、有效性、竞争性。
  历史因改革而发展,改革成为现代的潮流。高考三十余年,改革几度春秋,“变则通,通则久”,高考改革给中国教育以启迪、给中国社会以发展。我们关注高考改革,赞赏改革者奋力而前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孙双武.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回顾与展望[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8).
  (临沂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年年有,算起来已经是三个鸡年。回想20多年前,真有点雄鸡破晓的意思,大江南北,迎着春潮,迈出大步。那时候,人们的精神状态是亢奋的,思想解放的成果有待在指导实践中获得更多例证,体育算是走在前头的,胆子和步子都不小。足球先试,篮球紧跟,虽然职业化、俱乐部都不再神秘,但雏形难免幼稚,传统体制和传统观念惯性犹在,在不少地方、不少事情上还好使。处在浅水区里,人们还未及考虑日后的深层矛盾。
分析切尔西本赛季上半程一蹶不振的原因,大到球队管理、战术理念,小到弃用美女队医,各种说法纷至沓来。系统分析其中的要点,涉及球员、球队、战术和主教练多个层面。引援不利俱乐部要保持住巅峰状态,必须有稳定的团队结构和球队运营,才能实现在新陈代谢中的无缝连接,维持强劲竞争力。本赛季切尔西在两方面都出现了脱节,从而陷入低谷。先说团队结构,本赛季切尔西全队上下面目全非,主要症结在于引援不利和关键球员的状态低迷
一部著作或译作在未发表之前属于著者或译者,著译的发表便是把它交给读者,按照现今流行的说法,就是交由读者去“接受”,著译的意义只有这时才能真正得到体现,著译者本人也可从与读者“接受”的交流中得到好处。在罗念生先生和我合译的《伊利亚特》面世后,我对上述理论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下面就批评中涉及的问题略举例一二,谈谈自己的认识,把翻译过程中与译文有关的一些思考一并交给读者,与读者交流。  史诗第十八卷第5
摘要:创新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角度问、答、练、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创新;多角度;能力    语文教学创新是新时代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让学生多角度问、答、练、写对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形成学生创新能力会起到一定作用。    一、 让学生多角度问    在课堂上,要变老师问学生为学生问老师,鼓励学生多提问,教育学生会提问,为
强世功先生的《九龙城寨与香港大学 —— 香江边上的思考之五》(《读书》二○○八年第三期,73页)一文中提及的废除科举时间有误,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是在一九○五年,而不是一八九四年。  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一八八八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一八九八年加设经济特科。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一九○一年九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
〔摘要〕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开展心理援助的通知》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文件精神,做好防控疫情的心理服务工作,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结合本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设立了面对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心理防疫热线。在实际工作中,尝试将焦点解决的四象限模型运用于热线咨询,在帮助来电学生改善焦虑情绪、解构困境问题、寻找内在资源等方面
方方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二○一三年初发表之后,引起了颇大的社会反响,成为诸多青年文学研究者近年来讨论最多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之所以特别触动青年研究者,是因为大家了解大学毕业后变成“蚁族”的同辈青年的境遇,也对“拼爹”现象日趋严重和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感同身受。这部小说最后通过涂自强同学之口,说出了“蚁族”青年涂自强的悲剧包含的问题:“这果然只是你的个人悲伤吗?”有评论者指出,这一悲剧事实上呈现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从杭州“晓风书屋”的收银台上,拿到了《读书》二○○八年第三期(总第348期)后,有一种光阴如水的感觉。三百四十八本《读书》,每月一期,这本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的刊物是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复刊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读书》满二十九周岁了。  我认识《读书》是在一九八二年。通过杭州第七中学的八十周年校庆,我这个一九八○届的高中毕业生知晓了杭七中的前身是“私立安定中学”
〔摘要〕广东省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为加快建设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吹响了号角。赋予每个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提高自主探索能力,使其充分行使自主发展的权利,是新高考改革的题中之意。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有三项举措推进每个学生的生涯自主探索:找到自主探索的动力,根据学生生涯发展的需求调查结论制定课程计划与内容;实行差异教学,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在“生涯风车”的五步骤循环上升中逐步提升学生的
错失奥运  朱雨玲3岁那年,不知道自己日后会与乒乓球结下不解之缘,也不知道长大后会经历那么多的曲折。2020年奥运会的号角在远方召唤。每个运动员心中都发出时不我待的呐喊。上紧发条,准备战斗,迎接考验。  1月4日的深圳,2020直通釜山世乒赛的选拔赛如期举行。除了崴脚退赛的刘诗雯之外,其余高手悉数到场,没有人敢轻视这场选拔赛的分量。大满贯得主丁宁、中生代的翘楚陈梦、新生代双骄孙颖莎和王曼昱以及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