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前图书馆的“范型转变”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ba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们对图书馆职能最基本的理解就是以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存储、选择、控制,最终实现将文献、知识、信息提供给用户使用的目的。在当今这样一个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均十分发达的社会,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而所获取的信息也越来越具时效性,图书馆如果单纯依靠自己的馆藏来满足读者广泛的知识信息需求是不可能的。只有接受挑战,才能从变化中求得图书馆发展与再生存的主动权。
  “范型转变”是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定义并被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学术研究的整套方法以及态度,正被另外一套方法及态度所取代。谈到”图书馆范型转变”,必须要参考一份重要文件。1994年,新加坡出版了一份有关未来图书馆的文件——《图书馆2000》,在这份文件里提到了”图书馆范型转变”的七个方面:a.从图书的保管者(custodianof books)到服务本位的信息提供者(service-oriented information provider);b.从单一媒体(one median)到多媒体(multimedia);c.从本馆收藏(own collection)到无边界图书馆(library without walls);d.从我们到图书馆去(we go to the library)到图书馆来到我们中间(the library comes to us);e.从按时提供(in good time)到及时提供(just in time);f.从馆内处理(in sourcing)到外包处理(out sourcing);g.从区域服务(local reach)到国际服务(global reach)。
  总体说,软件方面从以“藏书”为主到“服务于读者”,这一转变是”图书馆范型转变”的关键一步;硬件方面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化图书馆”的转变,也是一次质的飞跃。
  
  一、从软件调整方面看
  
  (一)从图书的保管者到服务本位的信息提供者
  列宁说: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他们是图书馆信息活动中是活跃和最主动的因素,是图书馆的核心。20世纪中叶之前,“藏书楼”式的图书馆中的馆员的角色主要是保管图书。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文献呈几何数“爆炸性”增长,民众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员不但要保管整理图书(包括电子图),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员应当成为“信息专家”和“知识导航者”。
  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人们要想在图书馆浩如烟海的文献库中准确、迅速地搜寻到想要的信息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图书馆员作为“信息专家”和“知识导航者”更能满足人们所需。首先,图书馆员成为“信息专家”和“知识导航者”有其自身的便利条件,图书馆员系统地学习过图书馆学、文献学、信息学等专业知识。其次图书馆员又是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建设者,熟悉馆内信息的结构与分布。再次管理员有一颗尽力满足读者要求的耐心和热心。
  “专题管员”就是在读者不断要求中产生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图书馆员不可能面面俱到,设立专题馆员就十分必要,所谓“专题馆员”即是既熟悉本馆各种信息资源,具有较强的文献信息检索、组织能力,又熟悉某个专题文献信息的图书馆员来承担为某专题读者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的工作图书馆员。可以说专题馆员是图书馆的高级人才,是图书馆的形象与品牌之一。专题馆员除了应当具备普通馆员的素质外,还需要有某一个专题或某一学科深厚的知识底蕴,并能从中筛选、提取、鉴别、整理,形成适合用户需要的文献信息。另外,专题馆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图书馆服务性的强化
  图书馆被列为第三产业,那么在图书馆的经营理念里服务性就应被更大的强化。
  近年来有部门提出打造15分钟高质量的生活服务享受圈,使所有社区内居民能够在15分钟内得到医疗、娱乐、购物、家政等社区服务。那么,“从我们到图书馆去(we go to the library)到图书馆来到我们中间(the library comes to us)”,也应是打造15分钟生活圈的内容之一。图书馆要到我们中间来,便涉及到社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居民家门口的图书馆,其特点是向社区公众开放,其生命力在于便利,基于此,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优质的借阅服务,是对社区图书馆的一般要求,努力建设成社区居民休闲放松的场所、学习交流的场所、沟通情感的场所和获取信息的场所,最终融入15分钟生活圈,成为居民身边的学校、阅览超市和社区信息港,就成为现代化新型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目标。
   目前,国内外社区图书馆建设模式主要有四种:一种是社区图书馆由社区办事处领导,物业管理部门管辖;第二种是社区图书馆与大学共建,实行一馆两用;第三种是社区图书馆与企业共建;第四种是社区图书馆归属公共图书馆统一管理,鼓励公共图书馆与居民区合办分管体系,将社区图书馆纳入以公共图书馆为骨干网的统一的公共社区图书馆网络。公共图书馆的社区服务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之后,这种服务方式为西方国家普遍接受。我国社区图书馆发展较快的地区,大都数也采用第四种模式。
   将社区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分馆,纳入以公共图书馆为骨干网的统一的公共社区图书馆网络,利于资金的集中使用,人员的统一安排及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使读者可以就近借阅,既便利地方文献的保存与开发,也便于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实施,并将减少今后资源共享建设中可能的障碍。
   同时,将图书馆业务从馆内处理(in sourcing)到外包处理(out sourcing)也是让图书馆走进读者的有益的、可行的思路。其《哈佛商业评论》证实,外包模式是过去75年来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概念手法。我们将企业外包模式定义为:依据服务协议,将某项目服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嫁给第三者执行。公共图书馆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有限的,在保证公共图书馆公益性质的前提下,不妨整和社会资源,借用市场杠杆,将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产业化。
   借助市场的手段来强化图书馆的服务性应是完善图书馆经营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从硬件调整方面看
  
   发展硬件,就要做到从单一媒体(one median)到多媒体(multimedia),即建立数字图书馆。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新模式,鼓励创造新知识和在经济中传播新技术手段经济成功的因素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取决于收集和使用知识的效率。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科教兴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当务之急,也是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新经济增长点的内在要求。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仅给图书馆业带来一场革命,而且也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电子时代的大门。如同工业经济离不开交通和能源一样,数字图书馆也是高科技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
   数字图书馆工程将会根本改变我国文化信息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的传统方式和手段,克服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共享的弊病,为知识创新和两个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汲取文化信息的良好环境。特别对因信息不畅和文化落后而导致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信息时代,终身教育是提高公众素质的极有力的手段,而中国数字图书馆则会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大课堂。无论是儿童还是老人,也无论其身处何方,只要联通数字图书馆的网络系统,都能方便地使用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资源。
   1995年,数字化图书馆已在我国起步,在我国政府的重视下,通过全国范围专业人才、技术、设施和资源的大协作,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统筹规划,总体设计,突出重点,分布实施,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将日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不断地适应、摸索与提高,把握住机遇,把图书馆馆的再定位问题搞清楚,强化图书馆的服务意识,打造先进的数字化图书馆。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湖南吉首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李锋,21世纪图书馆先进理念探索,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8(5)
  [2]张怀涛,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图书与情报,1999(3)
  [3]俞芙蓉,传统图书馆转型的思考,图书馆论坛,2001(3)
  [4]苏广利,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1(6)
其他文献
图书馆学习型组织有三层含义:第一,它是组织全体馆员能全身心投入并持续增长学习力的组织;第二,它是能让全体馆员体验到工作中生活意义的组织;第三,它是通过全体馆员的学习创造自我,创造未来能量的组织。  彼得·圣洁对此描述为:“在这个组织中,大家以不断突破自己能力为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后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地教如何共同学习。”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图书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