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须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笔者将在下面作几点简要的论述。
一、重视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传统课堂主要以老师讲为主,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积极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亘古不变的历史使命,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老师们积极地备好一节课,恨不得把40分钟掰成几倍去用,能够把一节课讲细、讲透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传统教学中,教师问学生问得最多的就是“听懂了吗?”“这个是重点”“这道题的方法是这样子……”学生一直是聆听者、学习的被动者。当然,有部分主动学习的学生会在课后向老师提出疑问,但是听不懂的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表示出“不懂”或者异议,因为怕“没面子”,或者是因为老师的权威不容置疑。勤奋、主动者的成绩当然会越来越好,但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里面的部分后进生会越来越逃避表现自己的机会,造成学习的恶性循环,越是不懂越不敢透露。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多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上台展示,也许他们刚开始会比较羞涩,但坚持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同学也变得有自信而落落大方。经过调查,超过50%的学生倾向自主表述,反对教师一味“霸占”课堂。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时,基于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笔者列出如表1所示的表格,交由学生梳理。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基本能够完成,并富有成就感。接下来播放《邓小平》等影视资料让学生回答出下列问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
①指导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建设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社会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___
④基本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
⑤社会主义的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
⑦经济体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_____________
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开始展开讨论,气氛较为活跃。通过回答整理以上问题,大家基本都对本课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有所深化,而这些又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主动学习所获得的成功。
二、重视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思维碰撞
当代教学开始从重视知识的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逐渐地倾向于引导启发式教授与发现式学习方法,改变以往传统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和机械式学习。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在此指导下,可以让学生有一节自习课的时间去探究问题,独立完成导学案,有充分思考的时间,“愤求心之通”;另外一节课在老师的主导下,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团结,协作,竞争,以教师讲授为主变为让学生开口讲、大胆去展示,教师在旁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点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展示,体验过程而总结结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课堂里,学生真正做了主人,展示、争论、置疑、表述各方面的能力都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与时代的进步。
(二)以争辩为特色,提倡和而不同
在学习的群体里,老师鼓励差异,倡导百家争鸣,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由学生们自由讨论,自由发言,学生在群体里就会找到自信,敢于发言,乐于思考。而各个学科备课组精心制作的导学案,从学情出发,摘选近年高考题型,大胆探索,不断改进,贴近学生,用起来更觉高效。在展示或补充的时候,采取小组合作或者分片派给任务的形式,学生在自习课的时候会很自觉地完成导学案,如遇到疑难也能及时向老师反映。而老师通过检查学案,也能快速了解同学们自学的情况,上课时也能有轻重地讲解。高效的课堂能让学生更加自信,在接受老师同学们赞许的点头、鼓励的目光后,展示、点评的学生往往更加自信而又更加渴望拥有更多表达的机会。例如,在展示一幅英国殖民地图(图1)后,配上一段材料,让学生讨论英国殖民扩张对整个世界市场来哪些影响:
英国经济学家:“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学生会根据老师给的材料,再补充殖民掠夺、种族屠杀等史实。最后可以把学生分为两大组进行辩论:殖民扩张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西方用武力、强权打开落后地区与国家大门的动机、方式、后果对于被殖民国与地区来说是一场严重的灾难,现今为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反对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等结论。
三、建立合理、及时的评价机制
学生在提问、抢答、展示、点评等活动中表现积极或回答问题值得鼓励的时候,老师要及时作出评价与反应。可每周由科代表统计各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次数,发现问题的精彩时刻,然后在班级学习墙予以公示。每月再由各班选出学习之星、优秀小组等,统一在级会上、布告栏上进行表彰。有了合理的评价机制,学生们经常会在课堂上辩得面红耳赤,初衷虽然是为了得到“优秀小组”“学习之星”的奖励,但越深入就越能体会真正地钻研、理解了问题的乐趣。评价机制可多样化,围绕教学而服务。如笔者上课时使用一个小黑板,以小组为单位,对各组上课所做表現进行即时的评价,如表2所示。
每堂课结束后,笔者都会总结哪一小组得分最高,鼓励后进组并适当分配小组任务。课代表用记录本在下课后将成绩汇总记录,每月专门开会表扬,可奖励优秀小组一些文具、小礼物,持之以恒,收效甚大。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标准也需作出相应的不同,否则,张冠李戴将事倍功半。
正如洛克所说,“与最自尊的成人一样,孩子也想表示自己是自由的,愿意旁人知道,他们良好举动乃是出自他们自己,希望他人知道,他们是绝对独立的。” 教师应该放飞课堂,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乐学”“会学”“善学”的学生。
一、重视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传统课堂主要以老师讲为主,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积极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亘古不变的历史使命,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老师们积极地备好一节课,恨不得把40分钟掰成几倍去用,能够把一节课讲细、讲透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传统教学中,教师问学生问得最多的就是“听懂了吗?”“这个是重点”“这道题的方法是这样子……”学生一直是聆听者、学习的被动者。当然,有部分主动学习的学生会在课后向老师提出疑问,但是听不懂的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表示出“不懂”或者异议,因为怕“没面子”,或者是因为老师的权威不容置疑。勤奋、主动者的成绩当然会越来越好,但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里面的部分后进生会越来越逃避表现自己的机会,造成学习的恶性循环,越是不懂越不敢透露。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多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上台展示,也许他们刚开始会比较羞涩,但坚持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同学也变得有自信而落落大方。经过调查,超过50%的学生倾向自主表述,反对教师一味“霸占”课堂。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时,基于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笔者列出如表1所示的表格,交由学生梳理。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基本能够完成,并富有成就感。接下来播放《邓小平》等影视资料让学生回答出下列问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
①指导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建设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社会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___
④基本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
⑤社会主义的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
⑦经济体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_____________
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开始展开讨论,气氛较为活跃。通过回答整理以上问题,大家基本都对本课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有所深化,而这些又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主动学习所获得的成功。
二、重视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思维碰撞
当代教学开始从重视知识的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逐渐地倾向于引导启发式教授与发现式学习方法,改变以往传统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和机械式学习。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在此指导下,可以让学生有一节自习课的时间去探究问题,独立完成导学案,有充分思考的时间,“愤求心之通”;另外一节课在老师的主导下,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团结,协作,竞争,以教师讲授为主变为让学生开口讲、大胆去展示,教师在旁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点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展示,体验过程而总结结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课堂里,学生真正做了主人,展示、争论、置疑、表述各方面的能力都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与时代的进步。
(二)以争辩为特色,提倡和而不同
在学习的群体里,老师鼓励差异,倡导百家争鸣,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由学生们自由讨论,自由发言,学生在群体里就会找到自信,敢于发言,乐于思考。而各个学科备课组精心制作的导学案,从学情出发,摘选近年高考题型,大胆探索,不断改进,贴近学生,用起来更觉高效。在展示或补充的时候,采取小组合作或者分片派给任务的形式,学生在自习课的时候会很自觉地完成导学案,如遇到疑难也能及时向老师反映。而老师通过检查学案,也能快速了解同学们自学的情况,上课时也能有轻重地讲解。高效的课堂能让学生更加自信,在接受老师同学们赞许的点头、鼓励的目光后,展示、点评的学生往往更加自信而又更加渴望拥有更多表达的机会。例如,在展示一幅英国殖民地图(图1)后,配上一段材料,让学生讨论英国殖民扩张对整个世界市场来哪些影响:
英国经济学家:“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学生会根据老师给的材料,再补充殖民掠夺、种族屠杀等史实。最后可以把学生分为两大组进行辩论:殖民扩张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西方用武力、强权打开落后地区与国家大门的动机、方式、后果对于被殖民国与地区来说是一场严重的灾难,现今为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反对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等结论。
三、建立合理、及时的评价机制
学生在提问、抢答、展示、点评等活动中表现积极或回答问题值得鼓励的时候,老师要及时作出评价与反应。可每周由科代表统计各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次数,发现问题的精彩时刻,然后在班级学习墙予以公示。每月再由各班选出学习之星、优秀小组等,统一在级会上、布告栏上进行表彰。有了合理的评价机制,学生们经常会在课堂上辩得面红耳赤,初衷虽然是为了得到“优秀小组”“学习之星”的奖励,但越深入就越能体会真正地钻研、理解了问题的乐趣。评价机制可多样化,围绕教学而服务。如笔者上课时使用一个小黑板,以小组为单位,对各组上课所做表現进行即时的评价,如表2所示。
每堂课结束后,笔者都会总结哪一小组得分最高,鼓励后进组并适当分配小组任务。课代表用记录本在下课后将成绩汇总记录,每月专门开会表扬,可奖励优秀小组一些文具、小礼物,持之以恒,收效甚大。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标准也需作出相应的不同,否则,张冠李戴将事倍功半。
正如洛克所说,“与最自尊的成人一样,孩子也想表示自己是自由的,愿意旁人知道,他们良好举动乃是出自他们自己,希望他人知道,他们是绝对独立的。” 教师应该放飞课堂,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乐学”“会学”“善学”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