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揭示学生在阅读理解学习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就阅读理解的不同题型做出针对性地解题策略;养成良好解题习惯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非常必要。
关键词:阅读理解;存在问题;解题策略;解题习惯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作为考试的重头戏,是学生的拿分大项,是对学生英语综合实力的测试,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准确的解答。因此,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针对性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养成具有实效性的做题习惯就显得颇为重要。
一、 正视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学生座谈发现学生做不好阅读理解题有如下几个原因:
1、 没耐性、没兴趣;(占15%)
“Interest is the mother of knowledge.”,对这类学生,教师应提醒,在他们的求学生涯甚至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越来越体现为“要我做什么,我该干什么”,而不是“我要干什么,我想干什么”。
2、 词汇量小;(占30%)
的确,非母语词汇量的扩展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就阅读理解题型来说,英译汉词汇量的扩展难度远远低于汉译英。
3、 知识面窄;(占10%)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的是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书呆子”型学生的路会越走越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材料的内容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多方涉猎英美文化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章。
4、 总结概括能力差;(占20%)
对这类问题,教师应该借鉴一下咱们传统教学经验了。记得在小学、初中的语文课堂上,老师总是让学生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乃至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教学模式曾一度遭到质疑。在我们的日常英语教学中,针对语篇教学,教师却往往过分注重语法、词汇教学,忽视引导学生对文章整体思想的把握,也就难以有效提高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
5、 阅读速度慢;(占25%)
“教育是一种慢人艺术”。 这要求我们在生活、学习中要戒骄戒躁、不要急功近利。这似乎成了不少“慢性子”聊以自慰的借口;“慢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有充分理由督促那些阅读速度慢的学生在生活、学习各方面加快节奏了。
二、 选择针对性的解题策略
阅读理解选材内容广泛,文体多样,材料真实。重点考查考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如下四种题型:
1、理解主旨要义
这类题主要要求考生找出段落或全文的大意(main idea)或文章标题(best title)——集中体现在对主题句的寻找。主题句是概括段意的关键或骨干句子,找到主题句便意味着找到了段落的中心思想。主题句位于段首表明作者先立论,后摆事实讲道理;位于段末是作者先摆事实讲道理,后做结论。主题句的寻找有助于我们更快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态度,更准地把握文章主旨要义。若无明显主题句就通过关键词句来概括。
注意:
①文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观点时,务必牢记:作者的观点才是体现全文中心的。要特别注意一些转折词,如but,yet,however,although,in spite of,by contrast,on the contrary等。
②文章的main idea具有全面、概括性的特征,其实可以从各段的段落大意中获得,若你选中的文章大意极其符合某段的段落大意,基本上我们可以认为是错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best title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是main idea,但作为文章引子出现的best title, 还要符合标题的特征:吸引读者眼球;能够导入正文等。
2、宏观把握文章脉络作出正确地判断和推理
这类题不仅考查学生对文章中某些句子字面意思的理解,而且还考查对句子间逻辑关系的理解,弄清文章中“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意思。这方面的题数量多、难度大。
常见提问方式有:
What do you think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can be inferred/ concluded from…?
The story suggests tha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ight happen later?
The passage is probably taken from … 。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right?
注意:要宏观把握文章脉络摸准作者的真实创作意图。之所以提出宏观二字是因为:
①同学们在遇着描写比较具体但不熟悉的文章时(如:科普文)容易沉溺于文章的旁枝末节从而以偏概全,忽略宏观上的把握。
②在遇着那些描写比较贴近生活的或具有比较深刻的社会背景的文章时又容易“喧宾夺主”、“借题发挥”,从而忽略作者的真实创作意图。Never forget that you are a reader not the writer.
在做这类题时,除了要像做主旨大意题一样多注意一些转折词,还要仔细琢磨一些,如probably, certain等表示可能性的词,以及that is to say, above all, especially, mainly,等表示程度的词,以弄清作者的态度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肯定还是否定。
3、把握细节的能力
把握细节题的典型特点是:所提问题一般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或间接找到答案。但正确选项不可能与原句一模一样,而是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型表达相同的意思。比如:简化语言,正话反说和关键词替换。像广告、海报、新闻报道及一些社科、说明文等大都考查细节问题,逻辑性不强。完全可以针对设问去一一辨别。关键是细心、耐心。
4、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包括句义)
猜词是英语阅读的重要能力。词汇障碍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为未学过的生词,再就是旧词新意。我们当然可以依据构词法,同位语,共同特征或对比来猜测词义,但根据上下文语境和逻辑关系来猜更具有普遍适用性。最忌讳脱离原文瞎联系。
注意:为防止旧词新意的干扰或脱离原文的瞎猜,不妨将该处作为空白来处理。
三、养成正确的解题习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偏好。阅读理解题给我们提供的时间有限,每篇文章都不到十分钟,有些题材我们也未必十分熟悉。无法做到细细品味文章每一段落。它的目的更像是为了使学生适应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用最快速、最省时的效率找到对我们最有用的信息。想想我们网上冲浪时,我们是如何娴熟的借助搜索引擎、关键字、网页标题等等找到我们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因此,摒弃那种不分主次,“秋风扫落叶”式的阅读理解做题习惯吧!学会跳读、略读、速读,有针对性的读。具体到一整篇文章,我们应该|:
1) 先速读全文或首尾段落,了解大意知主题。
2) 再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在相关处做标记。
3) 详读细节,理顺思路与文章脉络。
4) 逻辑推理,做好深层理解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娜.中国英语学习者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语言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阅读理解;存在问题;解题策略;解题习惯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作为考试的重头戏,是学生的拿分大项,是对学生英语综合实力的测试,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准确的解答。因此,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针对性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养成具有实效性的做题习惯就显得颇为重要。
一、 正视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学生座谈发现学生做不好阅读理解题有如下几个原因:
1、 没耐性、没兴趣;(占15%)
“Interest is the mother of knowledge.”,对这类学生,教师应提醒,在他们的求学生涯甚至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越来越体现为“要我做什么,我该干什么”,而不是“我要干什么,我想干什么”。
2、 词汇量小;(占30%)
的确,非母语词汇量的扩展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就阅读理解题型来说,英译汉词汇量的扩展难度远远低于汉译英。
3、 知识面窄;(占10%)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的是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书呆子”型学生的路会越走越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材料的内容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多方涉猎英美文化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章。
4、 总结概括能力差;(占20%)
对这类问题,教师应该借鉴一下咱们传统教学经验了。记得在小学、初中的语文课堂上,老师总是让学生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乃至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教学模式曾一度遭到质疑。在我们的日常英语教学中,针对语篇教学,教师却往往过分注重语法、词汇教学,忽视引导学生对文章整体思想的把握,也就难以有效提高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
5、 阅读速度慢;(占25%)
“教育是一种慢人艺术”。 这要求我们在生活、学习中要戒骄戒躁、不要急功近利。这似乎成了不少“慢性子”聊以自慰的借口;“慢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有充分理由督促那些阅读速度慢的学生在生活、学习各方面加快节奏了。
二、 选择针对性的解题策略
阅读理解选材内容广泛,文体多样,材料真实。重点考查考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如下四种题型:
1、理解主旨要义
这类题主要要求考生找出段落或全文的大意(main idea)或文章标题(best title)——集中体现在对主题句的寻找。主题句是概括段意的关键或骨干句子,找到主题句便意味着找到了段落的中心思想。主题句位于段首表明作者先立论,后摆事实讲道理;位于段末是作者先摆事实讲道理,后做结论。主题句的寻找有助于我们更快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态度,更准地把握文章主旨要义。若无明显主题句就通过关键词句来概括。
注意:
①文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观点时,务必牢记:作者的观点才是体现全文中心的。要特别注意一些转折词,如but,yet,however,although,in spite of,by contrast,on the contrary等。
②文章的main idea具有全面、概括性的特征,其实可以从各段的段落大意中获得,若你选中的文章大意极其符合某段的段落大意,基本上我们可以认为是错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best title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是main idea,但作为文章引子出现的best title, 还要符合标题的特征:吸引读者眼球;能够导入正文等。
2、宏观把握文章脉络作出正确地判断和推理
这类题不仅考查学生对文章中某些句子字面意思的理解,而且还考查对句子间逻辑关系的理解,弄清文章中“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意思。这方面的题数量多、难度大。
常见提问方式有:
What do you think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can be inferred/ concluded from…?
The story suggests tha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ight happen later?
The passage is probably taken from … 。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right?
注意:要宏观把握文章脉络摸准作者的真实创作意图。之所以提出宏观二字是因为:
①同学们在遇着描写比较具体但不熟悉的文章时(如:科普文)容易沉溺于文章的旁枝末节从而以偏概全,忽略宏观上的把握。
②在遇着那些描写比较贴近生活的或具有比较深刻的社会背景的文章时又容易“喧宾夺主”、“借题发挥”,从而忽略作者的真实创作意图。Never forget that you are a reader not the writer.
在做这类题时,除了要像做主旨大意题一样多注意一些转折词,还要仔细琢磨一些,如probably, certain等表示可能性的词,以及that is to say, above all, especially, mainly,等表示程度的词,以弄清作者的态度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肯定还是否定。
3、把握细节的能力
把握细节题的典型特点是:所提问题一般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或间接找到答案。但正确选项不可能与原句一模一样,而是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型表达相同的意思。比如:简化语言,正话反说和关键词替换。像广告、海报、新闻报道及一些社科、说明文等大都考查细节问题,逻辑性不强。完全可以针对设问去一一辨别。关键是细心、耐心。
4、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包括句义)
猜词是英语阅读的重要能力。词汇障碍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为未学过的生词,再就是旧词新意。我们当然可以依据构词法,同位语,共同特征或对比来猜测词义,但根据上下文语境和逻辑关系来猜更具有普遍适用性。最忌讳脱离原文瞎联系。
注意:为防止旧词新意的干扰或脱离原文的瞎猜,不妨将该处作为空白来处理。
三、养成正确的解题习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偏好。阅读理解题给我们提供的时间有限,每篇文章都不到十分钟,有些题材我们也未必十分熟悉。无法做到细细品味文章每一段落。它的目的更像是为了使学生适应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用最快速、最省时的效率找到对我们最有用的信息。想想我们网上冲浪时,我们是如何娴熟的借助搜索引擎、关键字、网页标题等等找到我们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因此,摒弃那种不分主次,“秋风扫落叶”式的阅读理解做题习惯吧!学会跳读、略读、速读,有针对性的读。具体到一整篇文章,我们应该|:
1) 先速读全文或首尾段落,了解大意知主题。
2) 再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在相关处做标记。
3) 详读细节,理顺思路与文章脉络。
4) 逻辑推理,做好深层理解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娜.中国英语学习者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语言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