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下外生性骨疣1例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03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临床资料rn患者女,29岁.因右足拇趾肿块8个月伴疼痛,于2021年2月16日来我科就诊.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右足大拇趾处出现红色肿块,逐渐增大,伴有明显触痛,趾甲远端缺如,肿块增大后有出血现象,多家医院求治,曾诊断为“甲周疣”、“甲下纤维疣”、“化脓性肉芽肿”等,治疗效果不佳,未见明显好转,遂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无其他系统性疾病史.否认家族遗传及传染病史,家族内亦无相同病例.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9/68 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右足大拇趾末端趾甲缺如断裂,见蚕豆大小半圆形隆起性结节,表面鲜红光滑、浸润湿漉,质稍硬,有明显触压疼痛,见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检查均正常.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右足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检查示:右足诸关节在位,第一远节趾骨粗隆部骨性隆起,余组成骨未见骨折及骨质破坏征象,见图2、3.病理结果示:表皮组织分化良好,灶区见急慢性炎细胞浸润,真皮纤维组织增生,可见增生的纤维母细胞,纤维软骨层,其下为软骨化形成的骨小梁,小梁之间为增生的纤维组织,见图5、6.诊断:甲下外生性骨疣.治疗:行右足拇趾肿块切除术.手术经过: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予止血带置于右足拇趾近端止血,剥离趾甲.沿肿物周边外侧缘逐层切开皮肤及筋膜,直达骨面.在末节趾骨骨质与甲床之间分离并剥离甲床,充分暴露肿物.切除周围骨膜,剥离部分皮质骨,完整切除肿物送病理检验,双氧水、碘伏冲洗,咬骨钳清除肿物基底部直至正常骨质及周边组织,再次冲洗,见拇趾甲床缺损,约1.0 cm×1.0 cm.从甲床和趾骨再次充分分离,于拇趾甲床腓侧设计一旋转皮瓣,并切开,使甲床远端和甲床胫侧能缝合并覆盖趾骨上缺损区域,仔细修剪甲床,修复甲床,缝合周边创面,原趾甲修整后覆盖甲床.油纱布和无菌纱布覆盖,松开止血带,见拇趾远端充血良好,肤色红润.术中患者血压、呼吸平稳、创面无明显出血,术后伤口愈合良好,目前随访中.
其他文献
目的 利用皮肤镜高倍模式对疥疮皮损进行检测分析,探索皮肤镜在疥疮的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初步诊断为疥疮的69例患者进行皮肤镜检测,分析所得图片及数据信息.结果 临床初步拟疹为疥疮患者,疥疮特征性皮肤镜结构如隧道、虫体、三角形结构、虫卵总检出率可近于100%,此外疥疮诱发皮肤屏障的改变可有鳞屑、线状抓痕、表皮剥蚀浅表糜烂、湿疹化改变、脓疱等.结论 皮肤镜检测疥疮皮损无创快速,其皮肤镜特征性结构易检出,其皮肤镜非特征性结构对制定患者的杀虫、抗炎、皮肤屏障保护等综合诊疗方案有参考价值.
回顾性分析10例住院儿童恙虫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提示儿童恙虫病临床表现以发热、皮肤溃疡/焦痂最常见,可出现多器官受累,其中以肝功能受损最多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普遍降低,外斐氏反应(WFR)阳性率低.阿奇霉素治疗有效,但重症病例可首选氯霉素.
1 临床资料rn患者女,58岁.因面部肿胀、坏死2个月余,于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我院皮肤科.患者2个月前因食用大量灰菜经日光暴晒30 min,2 d后面部出现红斑、肿胀,少量紫红色瘀点、瘀斑,见图1a,伴有明显瘙痒、胀痛感,双侧眼睑肿胀,睁眼困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给予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地塞米松(具体剂量不详).5d后肿胀稍改善,因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出院,回家前往当地小诊所静点药物治疗2周(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口服消炎药(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雷夫努尔湿敷,1次/d.发
中药配方颗粒是由单味中药饮片经水加热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的颗粒,现已被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所接受[1].为指导医务人员在皮肤病外治中合理、规范地使用中药配方颗粒,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组织部分专家制定本建议.
患者女,28岁,因右大腿反复起红斑、风团14个月就诊,皮肤组织病理学:真皮胶原间水肿,部分小血管壁肿胀,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诊断:荨麻疹性血管炎(UV).
目的 分析比较外用应急软膏作为维持治疗药物对轻中度慢性手部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轻中度慢性手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复方曲安奈德乳膏合并外用应急软膏外涂,对照组使用复方曲安奈德软膏外涂,12周.分别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2组的皮损总显效率分别为93.10%和96.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达到相同总显效率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外用糖皮质激素即复方曲安奈德乳膏累计用量,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9.2
目的 观察依巴斯汀联合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单用依巴斯汀进行比较.方法 随机将1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分成2组,治疗组口服依巴斯汀10 mg/次,1次/d,祛风止痒口服液10 mL/次,3次/d,连续28 d;对照组口服依巴斯汀10 mg/次,1次/d,连服28 d.结果 治疗组70例患者,总有效率70.0%,无效2例(2.9%);对照组70例患者,总有效率51.4%,无效3例(4.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P<0.01).结论 依巴斯汀联合祛风止痒
报道2例瘤型麻风(LL)的诊治,以提高对麻风病的认识并避免误诊.2例患者均在当地医院以“药疹”、“湿疹”等治疗多次无好转.病例1,患者男,73岁,全身泛发红斑1年,无自觉症状,双侧部分眉毛、全部睫毛脱落,全身对称红斑,双侧尺神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粗大,皮肤组织液抗酸染色涂片阳性.病例2,患者女,72岁,全身泛发红斑5个月,双侧眉毛、睫毛脱落,全身大小不一淡红斑,双侧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粗大,皮疹组织病理:表皮明显萎缩变平,表皮下可见1个狭窄的无浸润带,真皮内及深层血管周围可见成片组织细胞和泡沫细胞浸润
1 临床资料rn患儿女,11岁.因双下肢结节丘疹,反复发作3个月于2021年2月5日就诊于我院皮肤科.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结节丘疹,无明显主观症状,部分皮损按压可有脓液渗出.新旧皮疹交替出现,无发热、咳嗽、盗汗、体质量减轻等症状.既往无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皮肤科检查:双下肢散在直径2~15 mm大小结节丘疹,深褐色.部分皮疹中央坏死,表面结痂,部分愈合遗留瘢痕,见图1a、b.
1 临床资料rn患者男,44岁,已婚,双足起疹伴明显瘙痒4个月余,加重1个月,曾多次在外院就诊,诊断为“湿疹”,予以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及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为主,瘙痒可暂缓解,但皮疹较前无明显变化.停药后皮疹面积逐渐扩大,瘙痒加剧.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既往有脂肪肝病史5年,高尿酸病史1个月.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专科查体:左小腿胫前可见境界清楚的暗红色斑块,表面较多灰白色厚鳞屑,边缘略隆起,表面粗糙肥厚,右足背、足后跟可见类似皮疹,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