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方颗粒外用治疗皮肤病的专家建议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jb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配方颗粒是由单味中药饮片经水加热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的颗粒,现已被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所接受[1].为指导医务人员在皮肤病外治中合理、规范地使用中药配方颗粒,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组织部分专家制定本建议.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术后即刻应用医用皮肤表面减张器联合A型肉毒素注射,并行X线局部照射治疗,对腹部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4例腹部瘢痕疙瘩的患者,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术后即刻应用医用皮肤表面减张器同时行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医用皮肤表面减张器持续牵引减张.2组患者均给予局部X线照射治疗,总剂量为18戈瑞,术后12 h给予首次照射,分2次完成照射,间隔1周.测量并记录术后1、3、6个月切口瘢痕的宽度,以及切口瘢痕色泽、厚度、柔软度及
目的 评价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剂联合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5例门诊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予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剂外用(2次/d)联合硫酸羟氯喹片口服(0.2 g/次,2次/d),共治疗8周,对照组患者仅予硫酸羟氯喹片口服,用药方法及周期同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77.42%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剂联合硫酸羟氯喹
目的 评价半枝莲方联合中药靶向雾化冷喷治疗面部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和患者依从性.方法 将入选的45例面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全部患者口服半枝莲方,治疗1组和治疗2组分别使用30%浓度、50%的冷喷方液靶向雾化冷喷于皮损区,对照组使用清开灵注射液靶向雾化冷喷皮损区.治疗6周后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组和治疗2组愈显率分别为62.92%和74.69%,对照组愈显率为63.63%,治疗1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喷液浓度50%时治疗疗效
目的 比较2940 nm点阵激光或火针预处理后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面部泛发性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以寻找一种更优的预处理方法.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西南医院皮肤科就诊的面部泛发性扁平疣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2940 nm激光磨削、点阵模式预处理联合ALA-PDT治疗,试验组给予火针预处理联合ALA-PDT治疗,根据患者的皮损数目及改善程度计算治疗效果并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和皮损清除率均显著提高,2组比较差
目的 评价1565 nm非剥脱点阵激光(NAFL)联合中药“黑布药膏”治疗早期瘢痕的疗效.方法 收集病程<6个月的早期瘢痕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运用1565 nm NAFL治疗,根据皮损形态,选择方形或者圆形光斑,光斑直径10~16 mm,能量20~35 mJ/cm2,光点密度150~200 spot/cm2.治疗组术后给予“黑布药膏”外用,换药1次/d.对照组术后给予疤克凝胶外用,2次/d.每个月治疗1次,共5次.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运用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VSS)对瘢痕进行评
目的 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及对焦虑、抑郁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近2年所收治的6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单独应用NB-UVB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NB-UVB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及对焦虑、抑郁影响.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后,研究组患者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降
目的 分析桐乡市70年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桐乡市1949—2019年的麻风病防治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70年期间桐乡市共报道2104例麻风病例,其中,男性占82.37%,中位年龄26岁,儿童病例占8.37%;多数病例为结核样型麻风(TT,86.98%),其次为瘤型麻风(LL,9.74%);新发病例数呈逐阶段下降趋势,由1950年的68例减少至2019年的0例,1958年的发现率最高(41.56/10万),近10年来每年新发病例不超过1例;患病率在1950年为25/10万,在1994年降低至0
目的 利用皮肤镜高倍模式对疥疮皮损进行检测分析,探索皮肤镜在疥疮的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初步诊断为疥疮的69例患者进行皮肤镜检测,分析所得图片及数据信息.结果 临床初步拟疹为疥疮患者,疥疮特征性皮肤镜结构如隧道、虫体、三角形结构、虫卵总检出率可近于100%,此外疥疮诱发皮肤屏障的改变可有鳞屑、线状抓痕、表皮剥蚀浅表糜烂、湿疹化改变、脓疱等.结论 皮肤镜检测疥疮皮损无创快速,其皮肤镜特征性结构易检出,其皮肤镜非特征性结构对制定患者的杀虫、抗炎、皮肤屏障保护等综合诊疗方案有参考价值.
回顾性分析10例住院儿童恙虫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提示儿童恙虫病临床表现以发热、皮肤溃疡/焦痂最常见,可出现多器官受累,其中以肝功能受损最多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普遍降低,外斐氏反应(WFR)阳性率低.阿奇霉素治疗有效,但重症病例可首选氯霉素.
1 临床资料rn患者女,58岁.因面部肿胀、坏死2个月余,于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我院皮肤科.患者2个月前因食用大量灰菜经日光暴晒30 min,2 d后面部出现红斑、肿胀,少量紫红色瘀点、瘀斑,见图1a,伴有明显瘙痒、胀痛感,双侧眼睑肿胀,睁眼困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给予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地塞米松(具体剂量不详).5d后肿胀稍改善,因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出院,回家前往当地小诊所静点药物治疗2周(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口服消炎药(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雷夫努尔湿敷,1次/d.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