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课堂的学生不能光读几册课本,还应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以读促学,以读养学,真正实现新大綱和课程标准所蕴含的多读多写的要求,以达到两个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高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逐步朝着正规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课外阅读成为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教材体系中的“半壁江山”。不过也略有遗憾,课外阅读实践先行,课外阅读理论滞后,至今尚无认真而充分的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下面对人教版初高中课外语文读本作一些介绍,以期引起语文教学界的关注和探讨。
人教版中学课外语文读本的建设,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产生了三种有代表性的版本。
一是文选式读本,以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语文》为代表,三年高中每学期一册。编写的初衷是想构成一个教材的体系。高中课内使用的课本,高一是《文言读本》,高二是《文学读本》,高三是《文化读本》,与此相应的课外读本,高一是《现代文选读》,高二是《文学作品选读》,高三是《文化著作选读》。课外读本不仅册数多,而且其地位和作用是迄今为止其他任何课外读本所无可比拟的,编写者和使用者都直呼其为“课本”。它们的“课本”之意义表现在:一、成为教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试看1985年版《现代文选读》(上册)编者前言:经过初中阶段的语文训练,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文的阅读能力。作为高中一年级的课外阅读教材,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现代文的能力。它同课内进行文言阅读训练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它与课内课本密切关联,共同组成一个教材体系。二、像课内课本一样占有课时。在后来的修订版里明确规定:每学期用于课外读本的时间不少于八课时。其他各种课外读本难得获此“殊荣”。三、像上课一样指导学生自学,让自学规范化,有训练力度。还是引用《现代文选读》(上册)前言:在阅读过程中,要做下边几件事:1.把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在书上用“~~~~”画出来。2.借助字典,弄明白一些生疏词语的含义,并且抄在笔记本上。3.在每单元的课文中,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篇,写读书笔记。教师应该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纳入自己的教学工作计划,并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对那些有意义的、普遍感兴趣的重要问题,还可以组织“读书讨论会”,把学生的课外学习不断引向深入。这样的指导也是其他版本的读本所没有过的。
仍以《现代文选读》为例,上册25篇,下册23篇,大体按文体归类,组成散文、杂文、科学小品、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小说等单元。里面的内容除了文章就是“阅读提示”,没有其他辅助性的练习,因此,将这种读本称作“文选式读本”。它们尽管编排“简易”,但是与教学关系密切,不可忽视,而且早在20年前就产生了,功在首创。其缺点是编写稍嫌简易,内容不够丰富,缺少语文工具性内容(如语文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其后虽经多次修订,文章时时更新,而基本框架没有改动。这种读本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末编写“两省一市”的高中语文“试验本”时得以沿用,也是前有阅读提示,后有文章;后来的“试验修订本”和再后来的正式本,都沿用这种模式。
二是训练式读本,以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义务教育(简称“义教”)初中实验本教材的“自读课本”为代表。当时编写这套课外读本,一半是为了增扩阅读总量,开阔眼界;一半是不忍抛弃旧教材淘汰下来的旧课文,想给它们一个合适的“去处”。这些文章与课本中的单元有一定的对应性,即课内有什么单元,课外就有相应的文章,课内外文章在文体、主题、题材上类同。这种“训练式读本”不再像以前那样简单地罗列一些文章了,而是加大了编辑的含量,从文章中摘出一两段话放在最前面,又在文章最后设置“想一想,查一查”的项目,两三道题而已,或是认读字词,积累语言;或是体会文章写法;或是迁移拓展,深入思考。这种练习除了“查”就是“想”,是简易训练型的,为的是不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负担。
这些文章基本上按文体编排,现代文放在前面,古诗文在后面,最后还有少量的语文知识或语言材料,如第一册有《名人名言30则》,第五册有《常用工具书目录》,第七册有《世界文学名著妙语30则》,第八册有《世界文学著名作家谈学习的名言》。尽管这些知识和语料不是很丰富,视野不是很开阔,实用性不是很强,但它们显得非常珍贵,而且为后来初中读本开了一个好头。
所谓“自读课本”也是课本,可以作为课本的有益补充和延伸,还有着课本所没有的丰富多彩性。此版本后来修订过几次,换了不少文章,但基本模式没有变。作为“训练式读本”之始祖,其首创之功亦不可没。其缺点是编写粗糙了些,不像后来的读本那样精致,而且文章之多,有堆砌之嫌。
三是专题式读本,以初中和高中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课外阅读为代表。这是新世纪新课程的产物,带上了新理念、新方法、新体例的色彩。由于课本是以专题建构单元(一个单元一个主题),所以课外读本也与此相适应,以专题形式呈现,如七年级上册读本有人生追求、生命如歌、流金岁月、理想的呼唤、寓言中的人生等,共26个专题,远远多于课本单元数(课本都是六个单元)。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自然美景专题,到了读本这边分化出春之美丽、夏之旋律、秋之颂歌、冬之怀念、古诗苑撷英五个小专题。整套的读本没有生硬地模仿课本,而是在大专题范围内另设小题目,以专题性面目出现,强化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而且给文章贴上了各种漂亮的“标签”,显得精致、生动。
在编写体例上,吸收了以前各种读本的优点,又力图避免其不足。不再在文前呈现“阅读提示”,而在文后放置导读的文字(初中不出现“导读”的字样,高中名为“阅读建议”)。导读的内容有两个要点:一是简略概述文章大意或文章重点,二是提出学习的任务或要领。后者的呈现是经过考虑的,新读本不便再出现一二三排列的思考题,怕让人看出“训练”的旧面目。初中本的导读中还有积累词语一项,所列词语比老读本多了许多。高中本还根据专题内容和文章内容配了插图,也显得精致、生动。
当然新版初高中读本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缺点一是“专题”限制了选文的视域,加大了选文的难度,使选文失去了本来应有的丰富多彩性,这是本人参与读本编写亲身体验到的;二是新高中读本只着眼于“读”,缺少语文知识的陈述、语文技能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缺少“语文性”,这是新高中读本逊色于老高中读本的地方。
以上三个传承有序的发展阶段,标志着人教版语文课外读本从无到有、又从有到优的探索历程。有意思的是,所有的初中读本走的都是“训练式”路子,所有的高中读本走的都是“文选式”路子,不曾稍有旁涉,而最后又都汇入了新课程的门径,归于“专题式读本”一途,在同一路途上又各呈特点,各示区别。如果要对新老初中本和高中本作一比较,总体上说,初中读本比高中读本编得好,新的老的莫不如此。初中读本的训练特色保持始终,“语文性”也保持始终;高中读本的“文选”特色经久不变,只着眼于“读”的缺陷也长期留存下来。
尽管人教版初高中课外语文读本起始于半自觉的探索状态,但读本编写一经启动,便朝着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在教材建设史上的意义是巨大的。下面对它的意义试作几点探寻。
一、建构当代复合式教材体系
编写课外语文读本体现了全新的教材理念,“教材”成为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如果只有课内用的课本,这样的教材似乎是“残缺”的。当然这里“复合”的概念不仅是要有一本课外读本,还体现编写者对课内外读写紧密结合、对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的理解和追求。与课本关联不大的课外读本聊胜于无,与课本组成有机整体的课外读本才是新理念下的教材所着力追求的,“一加一等于二”固然可喜,“一加一大于二”更加可贺。总之,课外语文读本的面世树立了教材的新形象。
二、扩大语文学习资源
在总字数上,课外读本一般都远远多于课本(不过也有例外,《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语文》和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本的课外读本与课本字数大体相当),这么多的篇幅,可以装下多少语文学习资源!课内用的课本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大部分应来自课外。课外读本里有阅读资源、写作资源、语文知识资源、语文技能训练资源、课文背景资源等,在课堂教学“鞭长莫及”的地方,正是课外读本发挥优势的地方。
三、提供学生读时文的机会
课本总是提供经典文章、名人名作,课文的经典性、规范性、严肃性成为选汰的近乎苛刻的标准,稍有瑕疵,或稍不合教材规格和教学要求的文章,都被无情淘汰;而许多充满新鲜时代气息的时文,由于尚未经过时间的检验和社会广泛认可,一时难以进入正规课本,但是可以先选入课外读本。事实上,有不少师生认为课本里的许多课文时代性不强,对读时文充满渴望,而课外读本正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
四、为教材提供后备选文
自从有了课外读本,课本便获得了一部分选文的资源,这是每次修订课本都曾遇到过的。许多课外选文在师生中反映良好,自然“升格”,转入课本里成为经典。如最早的《现代文选读》(上册)有一篇《我的空中楼阁》,后来转用为课本的课文,一次次修订都赫然醒目地列于其中。再如屠格涅夫《门槛》、房龙《〈宽窄〉序言》被用于“两省一市”版的高中课本中,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安徒生《丑小鸭》、西蒙诺夫《蜡烛》、余光中《乡愁》、居里夫人《我的信念》、流沙河《理想》被用于义教课标七~九年级实验教科书中,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巴金《小狗包弟》被用于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本中。这些“升格”的文章原都是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编写的初中读本里的。
五、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上述几套课外读本都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广大师生普遍承认它们的价值,有的甚至说“所选文章比课文更好”,这当然是溢美之辞。课外读本方便了老师教学,老师可以拿读本上文章与课文配读,不必再花精力找合适的配读材料;学生也喜欢课外读本,因为可以读到令他们感到亲切的时文,读到形式不同、风格迥异的好文章,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没有压力地轻松自在地读文章了。尽管读本篇目繁多,但从来没有人反映负担重、压力大。由此可见这教材体系中的“半壁江山”在广大师生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
教材建设是永无止境的,课外语文读本的编写也是常編常新的。回顾既往,展望未来,更新的、更好的课外读本怎么编写?这是当今教材编写者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对此亦有浅见,不揣冒昧,谨呈于此。未来的课外读本的编写应该变得更加自觉,更加具有教育教学的理论性,更加适合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更加适合课堂的辅助性教学。换句话说,未来的课外读本应该满足知识性和训练性的要求、能力发展的要求、与课堂教学互动对应的要求,还有人文精神建构的要求。目前各套教材的课外读本具有相似性或雷同性,创造性仍显不足,视野仍不够开阔。鉴于当前读本的“唯文本”“唯阅读”“唯人文”的倾向,今后读本似应强化知识,多给出一些课本不能容纳的各种语文工具性知识,尤其是课文涉及而未能详述的一些知识;似应出现写作知识、写作策略、写作训练题,以求读与写结合,不能只着眼于“读”;似应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步骤、学习方法,以显出目标性、计划性、层级性,体现课外阅读新理念,告别粗读、略读、浏览的粗放式课外阅读。总之,有新意、科学、实用、严谨、丰富,应成为未来语文课外读本的发展方向。我想这也是全体师生所热切期望的。
(责 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