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逾越的障碍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rgae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92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是她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分析《到灯塔去》阐述的交流观,试图回答20世纪20年代交流的观念何以成为思想论争的热点这一传播学问题。在伍尔夫看来,人与人之间无法达成真正的理解与同情,交流是无法逾越的障碍。本文认为,伍尔夫的交流观不仅是她一个人的观点,而是一个时代一批人的观点。
  【关键词】伍尔夫 《到灯塔去》 交流观
  
  传播思想史的先驱、传播理论家彼得斯在其《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一书的序论中提到“20世纪有两个时期,交流的观念曾经是思想论争的热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论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论争”,并认为“自从第一次论战开始,传播理论的一切可能的思想选项都已经清晰可见了。在哲学里,‘交流’是一个核心的观念……在更加宽泛的社会思潮里,对许多人进行的大规模传播,无论这许多人是‘群众’、‘大众’、‘人们’还是‘公众’,都成为一个研究主题……”。“在世界各地,‘传播’的问题都提上了议程”①。
  为什么交流会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一个问题?或许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到灯塔去》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
  一、《到灯塔去》简介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92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是她的代表作,也是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
  《到灯塔去》的情节极其简单:拉姆齐先生全家和朋友们到海滨别墅去度暑假。拉姆齐夫人答应六岁的儿子詹姆斯,如果翌日天晴,可乘船去游览矗立在海中岩礁上的灯塔。由于气候不佳,詹姆斯到灯塔去的愿望在那年夏天始终没有实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姆齐先生和子女、宾客重游故地,詹姆斯终于如愿以偿,和父亲、秭妹驾了一叶轻舟到灯塔去。但是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拉姆齐夫人早已溘然长逝。简单的故事情节却并不妨碍伍尔夫在作品中试图探讨三个人生问题:第一,是否有可能在不牺牲自我的个性特征这个前提之下,来获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谅解和同情?第二,自我是否有可能在一片混沌之中认识和把握真实,在一个混乱的时代里建立起某种秩序?第三,自我是否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②
  作品对这三个人生问题的探讨无不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际上,整部作品中几乎无处不涉及交流。本文在此主要探讨的是作者在《到灯塔去》中所传达的交流观。
  二、从《到灯塔去》看伍尔夫之交流观
  (一)交流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如前所述,《到灯塔去》整部作品中几乎无处不涉及交流,每涉及交流却常常是交流无法实现的情形:“争吵,分歧,意见不合,各种偏见交织在人生的每一丝纤维之中”,无论是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朋友之间的交流都显得徒劳无益, “他永远不会理解他。他也永远不会理解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如此”③。
  对于人与人之间无法达成交流的情形,伍尔夫借作品中多人之口予以表述。
  她借莉丽之口用蜜蜂和蜂巢作比,表明人与人之间了解的不易和难以达成:
  如果每个人都是如此密不透风,你怎么会对别人有所了解呢?你只能像蜜蜂那样,被空气中捉摸不住、难以品味的甜蜜或剧烈的香气所吸引,经常出没于那圆丘的蜂巢之间;你独自在世界各国空气的荒漠中徘徊,然后出没于那些发出嗡嗡声的骚动的蜂巢之间;而那些蜂巢,就是人们。
  她借拉姆齐夫人之口将人们借以相互了解的外表比做幻影,表明通过外表了解一个人是多么幼稚可笑:
  对每个人来说,总是存在着这种无限丰富的内心感觉;人人都是如此,她自己,莉丽,奥古斯都,卡迈克尔,都必定感觉到:我们的幻影,这个你们借以认识我们的外表,简直是幼稚可笑的。在这外表之下,是一片黑暗,它蔓延伸展,深不可测;但是,我们经常升浮到表面,正是通过那外表,你们看到了我们。
  作品中,不同的人物关于交流的想法反复出现,它们几乎表现了同样的想法:人与人之间要达到完全、准确的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交流无法达成的原因
  本文在此将作品中所描述的交流无法达成的原因归为两类,一类是主观上交流者不愿意达成交流的实现,另一类则是客观上交流者无法达成交流的实现。
  1、主观上交流者不愿达成交流
  作品中,主观上交流者不愿达成交流的情形几乎在每一角色的行动、语言、心理中都有流露。
  拉姆齐先生应邀于六星期之后去对卡迪夫学院的青年学子做一场关于洛克、休漠、贝克莱以及法国大革命之原因的演讲,对此他充满了乐趣,他也从斯旺齐学院、卡迪夫学院、爱克斯特学院、南安普敦大学、凯特密内斯特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对他的赞扬中获得巨大的荣誉和满足,但对此他却用“讲几句废话”这几个谦逊的字眼来加以贬低和掩饰。对此,伍尔夫写道:
  他不能说:这是我所喜欢的——这就是我的本色;而威廉·班克斯和莉丽·布里斯库感到相当惋惜和别扭,他们感到迷惑不解:他为什么如此矫揉造作地掩饰?为什么他老是需要别人捧他?为什么他在思想的领域中如此勇敢,而在生活的领域中如此懦弱?
  对拉姆齐先生的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莉丽表示了不理解。然而作品中莉丽在与班克斯先生散步时的一段心理活动,表明了她同样存在着这种不愿表达真实感情的情形,尽管原因可能不同:
  她还得尽力控制住自己强烈的冲动,别去拜倒在拉姆齐夫人脚下(感谢老天爷,迄今为止,她一直克制住了),并且对她说——但是,又能对她说些什么呢?“我爱上你了?”不,这不真实。“我爱上这一切,”说时她把手向那篱笆、屋子和孩子们一挥。这多荒谬,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不仅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如此,群体之间的交流同样如此。人们都不愿意去为达成交流做努力。在拉姆齐夫人的宴会上,她的客人全都各归各坐着,互不攀谈。互相谈话、交流思想、创造气氛的全部努力都有赖于她。
  2、客观上交流者无法达成交流
  作品中,即使交流者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也会因为种种客观因素而无法达成交流。
  首先是交流者可能因为相互之间缺乏基本的了解而造成交流无法达成。作品中在塔莱斯陪拉姆齐夫人进城办事的过程中由于看到一幅马戏团广告而引发了两人之间的对话:
  他们且说且走,拉姆齐夫人并未真正领会他的意思,只是断断续续地听到一些词儿……学位论文……研究员……审稿人……讲师。
  其次交流者本身固有的观点也会妨碍交流的达成。作品中詹姆斯希望第二天能到灯塔去,拉姆齐先生和拉姆齐夫人不同的态度引发了两者之间的交流障碍:
  她说的话极端没道理,那种愚蠢的妇人之见使他勃然大怒…而现在,她却蔑视事实,使他的孩子们把希望寄托在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上,实际上,这是在说谎。他气得在石阶上跺脚。“真该死!”他说。但是,她说了些什么呢?不过说明日可能天晴罢了。可能明天就是晴天。
  其三,在伍尔夫看来,甚至语言本身也是交流障碍。作品中,伍尔夫借莉丽的心理活动对此展开了阐述:
  她想要说的可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切事情。三言两语只会打断思路,割裂思想,等于什么也没说。“让我们来谈谈生和死;谈谈拉姆齐夫人。”——不,她想,你和别人什么也讲不清楚。顷刻之间的紧迫感,总是难以击中目标。从嘴里吐出来的言辞向旁边飘逸,击中了靶子以下好几英寸的地方。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这部发表于1927年的意识流小说探索的是交流失败的问题。作品对交流不能实现的种种情形借个体形象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并试图探索其背后的原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事实上,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探讨交流问题的不止伍尔夫一人,艾略特、海明威、卡夫卡、普鲁斯特、里尔克等现代派作家也都在探索交流失败的问题。当一批作家,在同样的时代对同样的问题进行探讨时,这个问题必然就是社会的问题、时代的问题。
  三、20世纪20年代交流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期,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医学、交通、通讯等领域的发明创新不断改进着人的生活质量。这些新发明新发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还引起了人对自身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上的变化。与欧洲的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出现的则是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流动。进入大城市的新居民和周围的人萍水相逢,谁也不认识谁,整个环境是陌生的。
  20世纪20年代是一战结束后的十年,当时欧洲各国政治上经济上相互争夺利益导致的世界大战对普通民众的生活造成的伤害巨大,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几百万人死亡,几千万死者亲人的悲伤,无数人流离失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恶果对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普遍感到他们面对着一个阴沉的、动荡的、荒诞的和异己的世界。20世纪20年代初期失业人数急剧增加。这一状况对普通大众的生活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对和平充满希望的普通大众根本无法预料到若干年后又有一场新的大战扫荡欧洲,甚至比一战更惨烈。但那些敏锐的知识分子则从种种端倪中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其实就是战争另一种形式的延续,许多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对工业化社会抱悲观失望的态度,他们希望通过对交流问题的探讨来引起人们注意,并试图在批评现实的基础上给人们开一剂良方。伍尔夫等一批作家在作品中探讨交流问题的原因恰与这一时代背景有关。
  结语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对交流不能实现的种种情形借个体形象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而其背后的原因则是当时的时代使然。准确地说,《到灯塔去》所传达的交流观既是伍尔夫的交流观也是生活在一战前后的社会人群的交流观。这种无法完全达成交流的状况则又与当时社会生活本身以及人们对于社会生活本质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伍尔夫的交流观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观点,而是一个时代一批人的观点。■
  参考文献
  ①[美]彼得斯 著,何道宽 译:《交流的无奈》[M].华夏出版社,2002
  ②③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瞿世镜译:《到灯塔去》[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2
  (作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副教授)
  实习编辑:王雨燕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濮阳市各级教育部门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与政策要求,教育各项工作取得了好的成绩。然而,如何使濮阳教育质量继续挺立潮头,实现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撑,成为摆在濮阳教育人面前的一项严峻而现实的课题。2007年年初,濮阳市教育局创造性地提出在全市实施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研赛考评”工程。“教”“研”“赛”“考
“学生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这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尽快学会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  珍视学生的好奇。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心理特点。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新
【摘要】本文从时尚电子杂志《INTERPHOTO印象》入手,对其封面内容进行分析,试探讨客观时尚同波德里亚的时尚观点的区别,讨论文化权力对社会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时尚波德里亚文化权力  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让·波德里亚曾如此描述“时尚”:时尚“腐蚀了风俗,消除了阶级斗争”。因而“各种权力(或者那些梦想权力的人)都必然会仇恨时尚”,因此“时尚”是不道德的。时装作为时尚的重要构建部分,它“近
【关键词】青年学术期刊;核心理念;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学术期刊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宝贵财富,是当代中国学术的前沿阵地,是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高地。[1]青年学术期刊是反映青年群体研究的核心阵地,全面了解其发展,有助于深化我国青年研究。一、
[摘要]在各式各样的先进人物宣传报道中,直播访谈节目以其贴近性、快捷性、真实性、感染力强等优势,日益受到听众青睐。笔者结合自己主持广播直播访谈节目的工作实践和获2005年度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主创作品,谈谈自己对如何做好先进人物访谈节目的看法。  [关键词]人物访谈 策划 动情点 兴奋点 表现技巧    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对于弘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各式各样的先进人物
【摘 要】动画片和童书这两种文化创意产品互动产生的动画出版不但丰富了童书出版的文化样态,激发了童书市场的多元阅读需求,让童书选题类型更为灵活多样、异彩纷呈,多元化的营销渠道也使出版社的赢利点得到最大化的延展。本文试从选题和营销两方面,简析以《熊出没》系列图书为代表的动画出版的全品种创意出版、全方位营销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动画出版 童书 选题 营销  纵观童书市场,从《天上掉下个猪八戒》《虹
【摘 要】正如自然界存在生态平衡现象,媒介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影响、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本文侧重研究媒介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功能,对“日报”、“晚报”中城管问题的报道进行了分类分析,指出它们在报道上各有侧重而使整个媒介环境呈现一种相对平衡现象,并对个别不平衡现象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媒介生态平衡 “日报” “晚报” 城管问题  国内研究媒体生
【摘 要】国际舆论环境不断变化的当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全国宣传思想工作领域的一项重点任务。社交媒体是新媒体时代发展潜力较大的传播媒介,也是各国争相抢占的舆论阵地,利用社交媒体讲好“云南故事”是云南对外传播工作的当务之急。当前,社交媒体讲“云南故事”的新情况、新特征在于,传播主体、传播过程、传播内容、传播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存在传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要优化宣传效果,多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社交媒体的活跃,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媒介内容的生产过程中,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由网络民意引发。鉴于网络民意的巨大影响力,研究网民互动心理和活跃度,对公共事务的处理和公共决策的执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河马论坛作为河北省最大网络媒体——河北新闻网的互动社区,在提供研究数据和帖文内容的遴选上,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对河马论坛用户的研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河北省网民的总体特征。  
【摘 要】鉴于张学良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传奇经历,其口述历史备受关注。张学良的口述历史是一个体系,对研究张学良的生平和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分析《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张学良口述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张对西安事变等历史内幕的回避,探讨口述历史中口述者回避部分关键话题的困局,分析口述者回避的原因,归类回避的话题,并从采访者角度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张学良 口述历史 话题回避  何谓口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