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日常生活

来源 :金田(励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似乎从来都是凌驾于日常生活之上,属于精神世界的领域,神圣而高贵。而生活则是跟我们每时每刻息息相关,属于物质世界的领域,平凡而清晰,然而近年来,却不断的流行着“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这样的时髦命题。这意味着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已经消失了,传统意义上的精神与物质的二元划分不再代表艺术和日常生活的本质特征。艺术被物质化,生活被审美化,这却违背了我们原本想要用艺术的精神改变日常生活的初衷。那么怎样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艺术的指导下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的审美境界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复杂的问题。 Art seems to always be above everyday life, belonging to the realm of the spiritual world, sacred and noble. And life is closely related to us all the time, belonging to the realm of the material world, commonplace and clear.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constant popularization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daily life” and “aesthetic daily life” Fashionable proposition This means that the boundary between art and life has disappeared, and the traditional division of spirit and material no longer represent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rt and daily life. The materialization of art and the beautification of life are contrary to our original intention of changing the daily life with the spirit of art. So how to make our daily life under the guidance of art into a real sense of the perfect aesthetic it? This is a complex problem worth pondering.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本文反映的主题是“关爱和自信”。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残疾的姑娘,因为同学们的爱心转变了她对生活的看法,由自卑、忧郁转变为自信、开朗,英子由自卑到自信再到开朗,
通过对记忆的内在规律以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了解,从而为歌唱的实际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ner regularity of memory and the inter
现代文阅读教学在观念上的滞后,中学生阅读兴趣不高以及应试教育的模式化训练等,制约了高中学生现代文阅读文能力的养成和提高。新课程理念,信息爆炸的大环境,要激发学生阅读
一、主要研究内容1.了解不同语言教学环境下,聋生的同伴交往状况;2.了解聋生同伴交往过程中,相貌、智力水平、学业成绩、语言发展、个性等因素对其交往的影响,从而归纳总结出
本文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动机、剧情的中心及其发展和剧中传送的自然宗教的观点等三个方面阐释了作者关于理想社会的畅想.
禅宗传入日本,对中世纪以后的日本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而作为日本文学中浓重一笔的俳句因其自身闲寂幽玄的文学特点,也多少附上了禅宗世俗化下的空灵的色彩.本文试从禅宗文
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文殊师利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也是唯一兼有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的佛教圣地.灵应寺坐落在梵仙山顶上,是五台山庙群当中唯一的一座大仙庙,庙
为弘扬古诗词文化,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中学生应该多熟读古诗词。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要以诗文辅德,塑造人格美;以诗文践行,引导行为美;以诗文益智,渗透智慧美;以诗文陶情,欣
所有有关因果分析的论题,都在追寻事物的原因和事件的真相。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正是由于总在追寻、探索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背后那些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想要挖掘事件、现象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模块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而其中最为难以掌握的则是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内容,也就是唯物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