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实录及自评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实录】
  一、自主感悟——寻找美
  师:同学们,在刘章爷爷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是那么普通,那么不起眼,但就是这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让我们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抓关键词语体会美,想象画面读出美”,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走搭石的部分,把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语和句子做上记号,边读边想象画面。
  二、交流品味——欣赏美
  1.一行人走搭石
  生:我喜欢的词语有“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个词语,谁来说说“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
  生:配合默契。
  师:课前你查了字典,这是一种很好的预习习惯。来,自己读一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这是怎样的协调有序?
  师:是啊,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有人跌入水中吗?
  生:(搖头)没有。
  师:该是有人在指挥吧?
  生:也没有。
  师:没有人指挥,没有人跌入水中,他们的动作配合得如此默契而有序,这就叫——
  生:(齐)协调有序。
  师:我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词语。
  师:就这样,每当上工、下工,总有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走过搭石,我们总能听到——
  生:(齐)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在清澈的溪水中总能看到——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结合这些理解,你能想象出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生:每当上工、下工,人们走搭石的时候,有一种踏踏的有节奏的美感,像一首乐曲。
  生:大家配合得协调有序,从来不会踩到或者挡住别人。
  生:他们的影子倒映在溪水中像一幅美丽的画。
  师:这样的美景,如诗如画!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课件出示: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读得真好,你把我们也带到了画里。还有谁想读一读?从你们跃跃欲试的表情看,大家都想读。来,自己读读,试着把它背下来。
  师:能背吗?我们试试。
  生:(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你们真不错,不仅发现了课文中的美,还把这种美保存到了记忆中。
  2.面对面过搭石
  师:根据学法,抓动词,交流感悟“面对面过搭石”相互谦让的美。
  3.背老人过搭石
  师:来,用心感受,文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美?
  师:找得好!跟着句子读,结合句子理解“伏”是什么意思。
  生:蹲。
  生:弯。
  师:谁来做做这个动作?
  师:假如碰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师边读边将两手搭在生背上)年轻人,你太高了,这后背我爬不上去!
  生:腰再弯下去一点!
  生:(笑)头再低一点!
  生:脸朝下,身体前屈。
  师:(两手搭在生背上)伏在这样的后背过搭石多安全多舒服呀!刘章爷爷用词多准确呀。透过这个动词,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年轻人尊老爱老。
  生:年轻人对老人的关心与照顾。
  师:让我们再想一想,说一说,在这个村子里还有哪些事,村民们也会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呢?
  出示课件:假如碰上小孩来走搭石,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碰上 ,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假如……
  生:假如碰上小孩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把小孩抱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假如碰上奶奶牵着孙子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帮奶奶把孙子抱过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也能尊老爱老。
  生:假如碰上挑着担子的大嫂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帮大嫂把担子挑过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不仅心地善良,还很尊重女性呢。
  生:假如碰上孕妇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背孕妇过去……
  生:孕妇肚子里有宝宝,不能背。
  生:孕妇肚子那么大,怎么背呀?
  生:假如碰上孕妇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扶孕妇过搭石……
  师:怎么扶?
  生:我知道!假如碰上孕妇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脱鞋绾裤,小心地扶孕妇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脱鞋绾裤”,用得好啊!你运用了上节课学到的词语,想象情景来回答,了不起!
  三、升华情感——体验美
  师:正是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课件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师:(引)这一排排搭石──
  生:(接)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一年365天,乡亲们在这一排排搭石上来来去去,他们相互谦让,先人后己,他们尊老敬老,相亲相爱。这一排排搭石──
  生:(再接)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刘章爷爷把他对家乡炽热如火的情感,寄托在一块块搭石上,因为这一排排搭石——
  生:(深情接)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搭石的美,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也学习刘章爷爷,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凡的事物中去發现美,传递美。
  四、自主作业——表达美
  师:(布置作业)课文写得真好,我要多读几遍。我也要像刘章爷爷这样,和同学说一说我在平凡事物中发现的美。
  师:今天这堂课,同学们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下课。
  【自评】
  一、多元解读,厘清思路
  “教师要以作者、教者、学生的身份,从不同的视角解读教材”是《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规范》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捧起课文,我先朗读了三遍。课文诗歌般精练的语言,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气息与质朴的情感让我深深感动,由衷地道一个字——“美”。
  作者刘章是我国当代的农民诗人、作家,他的笔下洋溢着北方农村的自然美和劳动人民的人情美。通过查找资料,我更好地以“作者的身份”解读文本,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路、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我把“体会搭石中蕴含的美”以及“学习作者观察描写的方法”确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以“教师的身份”解读文本,将文中最独特、最精彩的语句凸显出来,发现和挖掘语言的训练点,体会语言背后的人文性,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成了我的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身份”解读文本。什么是搭石?怎样走搭石?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些是能引起学生探究的一连串问题。“脱鞋绾裤、协调有序、理所当然”,文中这些信息量丰富的词语将会成为学生读书感悟的“发酵母”。
  基于三种身份对文本的解读,我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抓住主线,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表达美,理解与积累语言。落实“半小时课堂”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地读,轻松地学,扎实地练。
  二、学法引导,学会学习
  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我想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堂课,我将学法贯串始末。
  “让我们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抓关键词语体会美,想象画面读出美’,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走搭石的部分,把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语和句子做上记号,边读边想象画面。”
  课一开始,我用上一节课总结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学习,学法得到了运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培养。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文本对话,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用自己的个性去理解,无论他发现的是画面美、声音美,还是协调美、谦让美、友善美。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词语学习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进行,重视提高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也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我将其渗透于本节课中,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积累更多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如对“协调有序”的理解:“课前你查了字典,这是很好的预习习惯。来,自己读一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这是怎样的协调有序?”这样引导不仅理解字面的含义,还把这个词放在整体的语境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体验。学生有了这样的方法,对于后文“理所当然”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有法可依,学生学得主动,从“学会”到“会学”,逐渐经历了一个学习─总结─运用─掌握的过程。没有学法引导,“会学”只会是空谈。
  三、用足够的时间读书,促进自主学习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段话的确可以称得上绝句,用词精当巧妙,如诗歌般迷人,如音乐般醉人,“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更是给人无限的美好遐想。我以这一段文字为训练重点,从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上指导学生朗读。设计了变换文字的排列,配乐读出诗的韵味;默读,想象画面。赛读、美读、师生配合读、背诵积累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室里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实现了语言、情景和精神的和谐共鸣。
  纵观整个教学环节,书声琅琅,或朗读,或默读,或诵读,或背诵。我力求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文、品析语句,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达到了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目的。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美在不同的学生眼里有着不同的解读,而这些都是从文本中读出来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充分体现。
  四、用足够的时间交流,促进自主思考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课堂上有一个精彩的生成。我提问:“让我们再想一想,说一说,在这个村子里还有哪些事,村民们也会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呢?”,学生都自主思考,参与讨论,出现了多种令人惊喜的、意想不到的答案,如“牵着孙子的奶奶、挑着担子的大嫂、孕妇”,学生提炼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倾听别人的发言,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孕妇应该怎样安全地过搭石?”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了火花,从而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交流的过程,成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再如对“伏”字的理解,做得不留痕迹。学生通过交流、争论、体验,获得了正确的理解与认识。课堂上气氛高涨,笑声不断。
  五、用足够的时间练习,促进自主作业
  本堂课,我主要设计了两项作业:一是4分钟左右读写结合的书面作业。“理所当然”是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这个词语也是最能体现人性美的点睛之笔,我没有停留在词语教学的表面,而是将读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二是5分钟左右读书、交流作业:(1)课文写得真好,我要多读几遍。目的是让学生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无论学生关注的是精彩的语句,还是语言背后的人文性。通过学习后再次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完善学生的认识。“我也要像刘章爷爷这样,和同学说一说我在平凡事物中发现的美。”这既是为了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也是紧扣单元作文训练实施的口语交际。
  整堂课我不再滔滔不绝,课堂成了学生的主阵地,他们开心读书,尽情交流,轻松提笔,这也许就是当前倡导轻负高效的“半小时课堂”的真实意义吧。而我们所要做的,无非就是遵循一句话:“时间是属于学生的,把时间还给学生!
  (作者单位:江西乐平市第九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端午粽》是一篇关于传统文化节日的散文。文章脉络清楚,语言生动,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氛,教学时,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使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  《端午粽》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作家屠再华的《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主要以儿童的口吻,讲述了作者对童年时期过端午节的回忆。在作者的眼里,外婆包的粽子色香味俱全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美德。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爱的渗透,不仅能“润物细无声”般渗透爱的文化,还能将课内外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阅读的能力。在面对教材中以“爱”为主题的资源时,教师要如何利用才能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呢?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多阅读,多整合,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群文阅读”课堂,将多篇以“爱”为主题的课文聚集起来,既规避了
课堂口头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方法。科学合理的课堂口头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在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课堂口头评价却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这给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口头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有效策略。  一、让课堂教学在口头评价中高效开展  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
五香酱肉    制作材料:  五花肉100克,酱油10克,白糖8克,五香粉5克,料酒适量,植物油500克。  制作方法:  1 将带皮的五花肉切成长约3厘米、宽4厘米的薄片,加入酱油、五香粉、白糖、料酒少许搅拌,腌制约3小时左右。  2 将腌制好的肉倒入漏盆中,把酱油、水沥干净,再把植物油倒入锅中,烧热后下入腌制好的五花肉炸至金黄色,捞出。  3 将锅内的油倒出,把沥出的酱油和适量水倒入锅中烧开,
著名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其论著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作为一种符号的语言文字,只有在具体的关系中才能明确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传统教学理念下,语文教学所关注的是单一的语言现象,围绕的是单一文本的感悟与解读,明显缺乏统整的关系意识,最终导致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效益也只能處于高耗低效的尴尬之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文字之间的组合关系,不仅可以让语言应有的意义更加精准,还能丰富学生
智慧习作坊是我校在习作教学中探索出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以学习单的方式,将儿童的前置性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统整在一张纸上,不仅包含习作片段的赏析与创作,还融入了篇章的整体构思,既有作前指导,也有作中指导,更有作后的评价与指导。  智慧习作坊,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可视化的习作指导,反映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另一方面,它更是教师教学目标清晰的呈现,以导图的形式告诉了学生“我们将去哪里”以及“我们怎样能到达目
文本解读是读者对文本语言、结构、音韵、修辞等因素进行个性感知,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互动。在名师眼中,文本解读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第一步。可是,纵观当前现状,存在着三种误区:  1. 本末倒置型  认为文本解读无关紧要,粗略看一两遍便开始花大精力想设计、寻方法,不知“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2.依赖寄托型  知道文本解读的重要性,然而不会实践操作,拿到文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把希
小鹿斑朵長成小伙子了,他头上的两只角越来越大。  一天中午,动物们都在树荫下睡觉。突然传来“噼啪啪”的一阵阵响声,把大伙儿都惊醒了:“啊,发生什么事了?”  大伙儿慌忙走去一看,是斑朵在用两只角不停地顶撞着大树的树杆,顶了这棵树,又撞那棵树。  “啊,斑朵发疯了!”大伙儿都吓坏了。  “我去看看,到底是怎么了。”小熊的胆子大,他一摇一摆朝斑朵走去,走到斑朵跟前,问,“你在干什么呀?”  “没啥!”
随着社会的飞快发展,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知识的传播和展示途径也依赖于此。电子化的备课环境,基于网络的教学媒介,在给教师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盲从的隐患。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乐于“走捷径”而失去了明辨的慧眼,认为网络资源就是正确可行的。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就通过自己观摩的一节公开课来展开论述。  这节公开课教学的内容为统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的“学写留言条”。执教者的授课课件为
阅读教学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还需要关注作业练习的设计以及相应的评价反馈等,并且这些设计要以课标、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认知等诸多层面为基础而开展。因此,阅读教学是知识积累以及提升学科素养的关键载体,不同的文本阅读在内容、目的以及方法等层面都会存在显著不同,阅读教学的设计也应当呈现出多向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多向度的阅读教学设计,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