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问题发现和解决的过程。问题发现教学法,很早就引起了心理学家、教育家们的兴趣,最有代表性的是布鲁纳的“发现法”和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问题教学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事实上,不仅学习从问题开始,人类的每个发展创造或进步,也是从对问题的认识开始的。“问题发现与解决”教学法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问题发现与解决”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提出问题,自主探学;讨论问题,小组助学;解决问题,师生展学。现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为例,谈谈本人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一、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学
“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问。”提出问题是问题教学的重要环节。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并设计多个有效问题,环环相、由此及彼、步步深入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从本质上讲,教学设计就是问题设计,可见“善教者,必善问”。我认为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问题的质量:问题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难易适中。
2.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
3.问题与问题之间,在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层层深入。
二、讨论问题,小组助学
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后,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各小组选1名同学分析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提出疑难问题,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多问,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形成敢于尝试、积极探究的科学习惯。
【问题1】确定实验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小组讨论1:药品的实验探究。
小组展示1:实验结果(如下表)。
反应物是否产生气泡现象分析石灰石和稀盐酸有速度适中石灰石和浓盐酸有很快且不纯石灰石和稀硫酸有先有后无碳酸钙和稀盐酸有太快续表
碳酸钠和稀盐酸有太快碳酸钠和稀硫酸有太快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我们组一致认为:最好选用块状石灰石与稀盐酸。理由是: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适中,利于收集。
小组讨论2: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有哪些缺点?可否用硫酸代替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CO2,为什么?
小组展示2:浓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因含有较多的氯化氢气体而不纯。不能用硫酸代替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CO2,因为开始时会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附着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问题2】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小组讨论3: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应包括哪些部分?
小组展示3: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小组讨论4:我们目前有几种类型的发生装置?
小组展示4:高锰酸钾制氧气和双氧水制氧气两种装置。
小组讨论5:如何选择?
小组展示5:如果反应物是固体需要加热的,选择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如果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的,选择双氧水制氧气的装置。请看我们组对比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性质绘制的表格。
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是否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氧气固态
固态和液态加热
不加热大不易二氧化碳固态和液态不加热大能反应小组讨论6:二氧化碳的制取到底用什么装置呢?
ABCD
小组展示6:B和C。
【问题3】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的探究。
小组讨论7:在制取气体前你认为还应做什么?
小组展示7: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长颈漏斗下端液封,把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锥形瓶外壁,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小组展示8:用止水夹夹紧导管口,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如果长颈漏斗下端水柱的水平面高过锥形瓶中的水平面而不下降,证明装置气密性好。
小组助学环节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自己的见解。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学习能力,做到因材施教。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实现互补、共同提高。
三、解决问题,师生展学
解决问题是问题教学的归宿,是问题教学法的重要一环。这个环节包括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和教师点拨等几个方面,是一个求异和求同的过程。无论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学生自身感悟到的问题,都要激励学生广开思路、不断探索,寻求各种途径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问题4】怎样利用下列仪器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小组展示9:几种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
【问题5】设计家庭用制取CO2的实验装置。
小组展示10:
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只要是新颖独到的想法,就值得鼓励和肯定。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是学生思考的过程,都是思维的成果,也都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教师也要提倡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
(责任编辑罗艳)
“问题发现与解决”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提出问题,自主探学;讨论问题,小组助学;解决问题,师生展学。现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为例,谈谈本人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一、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学
“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问。”提出问题是问题教学的重要环节。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并设计多个有效问题,环环相、由此及彼、步步深入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从本质上讲,教学设计就是问题设计,可见“善教者,必善问”。我认为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问题的质量:问题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难易适中。
2.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
3.问题与问题之间,在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层层深入。
二、讨论问题,小组助学
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后,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各小组选1名同学分析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提出疑难问题,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多问,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形成敢于尝试、积极探究的科学习惯。
【问题1】确定实验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小组讨论1:药品的实验探究。
小组展示1:实验结果(如下表)。
反应物是否产生气泡现象分析石灰石和稀盐酸有速度适中石灰石和浓盐酸有很快且不纯石灰石和稀硫酸有先有后无碳酸钙和稀盐酸有太快续表
碳酸钠和稀盐酸有太快碳酸钠和稀硫酸有太快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我们组一致认为:最好选用块状石灰石与稀盐酸。理由是: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适中,利于收集。
小组讨论2: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有哪些缺点?可否用硫酸代替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CO2,为什么?
小组展示2:浓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因含有较多的氯化氢气体而不纯。不能用硫酸代替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CO2,因为开始时会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附着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问题2】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小组讨论3: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应包括哪些部分?
小组展示3: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小组讨论4:我们目前有几种类型的发生装置?
小组展示4:高锰酸钾制氧气和双氧水制氧气两种装置。
小组讨论5:如何选择?
小组展示5:如果反应物是固体需要加热的,选择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如果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的,选择双氧水制氧气的装置。请看我们组对比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性质绘制的表格。
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是否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氧气固态
固态和液态加热
不加热大不易二氧化碳固态和液态不加热大能反应小组讨论6:二氧化碳的制取到底用什么装置呢?
ABCD
小组展示6:B和C。
【问题3】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的探究。
小组讨论7:在制取气体前你认为还应做什么?
小组展示7: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长颈漏斗下端液封,把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锥形瓶外壁,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小组展示8:用止水夹夹紧导管口,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如果长颈漏斗下端水柱的水平面高过锥形瓶中的水平面而不下降,证明装置气密性好。
小组助学环节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自己的见解。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学习能力,做到因材施教。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实现互补、共同提高。
三、解决问题,师生展学
解决问题是问题教学的归宿,是问题教学法的重要一环。这个环节包括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和教师点拨等几个方面,是一个求异和求同的过程。无论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学生自身感悟到的问题,都要激励学生广开思路、不断探索,寻求各种途径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问题4】怎样利用下列仪器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小组展示9:几种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
【问题5】设计家庭用制取CO2的实验装置。
小组展示10:
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只要是新颖独到的想法,就值得鼓励和肯定。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是学生思考的过程,都是思维的成果,也都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教师也要提倡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
(责任编辑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