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高专英语小组活动教学,是随着英语教学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明显的优势。小组活动可增加学生运用语言的时间,使学生更具主动性,能促进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提高,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小组活动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值得提倡。
关键词: 小组活动 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一、引言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对象是一些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生源多元化: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知识,但英语应用能力差;二是中等技术学校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具有初中英语水平。因此,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两级分化严重,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对英语不感兴趣。目前大多数院校还是大班英语教学,每个班级的人数多达四、五十人。如果采用传统的英语方法,教师只能进行大量的讲解,即老师讲读,而学生跟读、听记;教师在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极少有运用语言的机会。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且语言的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些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为学生发挥自我潜能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通过几年的不断研究和实践,意识到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小组活动,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因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必须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实用为主”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小组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需要及解决学习成绩两级分化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是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有效途径。
二、采用小组活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组活动是将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通过合作性活动完成特定学习目标和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通常是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以4至6人为一组,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学习与交流。这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明显的优点,可增加学生使用语言的机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可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采用小组活动教学方式,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教学,可营造英语语言环境,给学生提供英语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机会和时间,加上学生都想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所以他们在课前、课后就会有兴致积极准备,互相对话,从而大大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2.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英语
学生只有使用语言才是真正地学习语言,正如游泳一样,不下水的人永远学不会游泳。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英语实践活动来实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获得运用语言的机会就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再加上班级人数多,每个学生每星期在课上练习语言的时间很有限,可能只有几分钟。而采用小组活动教学,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便大大增加,每个学生每节课至少有10—15分钟的时间来练习语言。
3.使学生更具主动性
课堂上单人或两人的活动容易让学生感到紧张和拘束,而小组中学生之间的水平相差不多,感到很安全,这有利于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研究表明,小组活动能减轻学生在参与语言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感,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4.使学生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传统教学法强调知识的传授,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机会非常少。而在进行小组活动时,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向导,总在各个小组轮流活动,时刻关注着各个小组活动的进展情况,随时提供咨询服务,这样学生得到教师个别关照的机会就更多了。小组活动的教学模式与高职高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契合。
5.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提高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必须同舟共济,因为个人成绩会影响小组成绩,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学优生也可以在不断帮助学困生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研究表明,这种方法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帮助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扭转两级分化现状。
三、小组活动的具体实施
1.自由分组
在进行小组活动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是小组活动的第一步。首先要考虑人数,每个小组的学生数最好控制在4—6个人。其次是形式,学生可自由选择其小组成员并组成小组来完成小组任务,这样的自由组合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如果是新生班,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尽快认识其班级成员;也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安排,如语言能力强的和语言能力弱的安排在同一个小组。分组完毕后,要立刻选定一个小组长。小组长应由表现积极而且成绩好的学生担任,在小组活动中,他应起到“小老师”的作用。最后是分组坐好。
2.布置任务
第一,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对小组活动做充分的准备,所选的话题必须适合进行小组活动并且要围绕教学任务展开。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要非常明确、具体,而且对通过小组活动要达到的效果必须十分清楚。第二,教师必须给出时间限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有一种紧迫感,充分调动组内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小组活动顺利进行,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度的控制。第三,教师必须让小组人员有明确的分工,给每个小组人员布置任务,让他们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如可任意指定不同的学生为监督员、主持人、计时员和发言人。第四,教师应注意布置的任务难度要适当,刚开始时应尽量让学生开展一些简单的活动。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可逐渐增加难度,但一定要把握好。如果布置的任务偏难,学生会失去信心;若布置的任务很容易,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这两种情况都达不到真正的效果。
3.开展小组活动
在明白了小组活动的要求后,各个小组就可以独自开展活动了。在这一阶段,小组活动中随时都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处理,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或引导,如提供相关词汇、进行背景介绍等,必要时还可参加学生的活动,成为他们的一员。对于性格内向和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少责备或委婉纠正。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词语或表达方法供他们参考以规范他们的用语之外,还应在小组活动前制定一些活动规则,从而使小组活动在英语教学中行之有效,不致产生偏颇。比如只说英语、让学生学会倾听、小组成员同舟共济等。
4.总结和评估
小组活动一结束,教师就必须把全体学生召集到一起,让所有的小组轮流汇报他们讨论的结果。汇报的形式可根据话题的不同来处理。然后,课堂的小组活动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即在每次小组活动后,教师应对每个小组的成果评分,而小组活动所得的分数必须在学生的总评成绩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在进行活动成果评估时,每个小组所得到的分数就代表组内各成员的成绩。这一点很重要,如果组内各成员所得的分数不同,那就势必会削弱小组活动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合作精神,最终使小组活动失去意义。
四、结语
小组活动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必然趋势,值得提倡。然而教学实践表明,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小组活动并没有充分发挥其预期的理想作用。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真正意义上的交互比较少,不懂得如何进行沟通,还有的学生不懂得如何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发言者没有听众,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其效应。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小组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小组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以确定小组活动任务的类型和主题,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引导和参与,使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Sheridan,J.,Byrne,A.C.,Quina,K.Collaborative learning:Notes from the field,1989,(02).
[2]Wiener,H.S.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A guide to evaluation,1986.
[3]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学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文秋芳.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J].高教研究与探索,1996,(3).
关键词: 小组活动 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一、引言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对象是一些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生源多元化: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知识,但英语应用能力差;二是中等技术学校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具有初中英语水平。因此,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两级分化严重,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对英语不感兴趣。目前大多数院校还是大班英语教学,每个班级的人数多达四、五十人。如果采用传统的英语方法,教师只能进行大量的讲解,即老师讲读,而学生跟读、听记;教师在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极少有运用语言的机会。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且语言的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些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为学生发挥自我潜能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通过几年的不断研究和实践,意识到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小组活动,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因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必须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实用为主”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小组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需要及解决学习成绩两级分化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是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有效途径。
二、采用小组活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组活动是将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通过合作性活动完成特定学习目标和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通常是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以4至6人为一组,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学习与交流。这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明显的优点,可增加学生使用语言的机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可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采用小组活动教学方式,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教学,可营造英语语言环境,给学生提供英语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机会和时间,加上学生都想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所以他们在课前、课后就会有兴致积极准备,互相对话,从而大大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2.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英语
学生只有使用语言才是真正地学习语言,正如游泳一样,不下水的人永远学不会游泳。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英语实践活动来实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获得运用语言的机会就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再加上班级人数多,每个学生每星期在课上练习语言的时间很有限,可能只有几分钟。而采用小组活动教学,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便大大增加,每个学生每节课至少有10—15分钟的时间来练习语言。
3.使学生更具主动性
课堂上单人或两人的活动容易让学生感到紧张和拘束,而小组中学生之间的水平相差不多,感到很安全,这有利于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研究表明,小组活动能减轻学生在参与语言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感,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4.使学生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传统教学法强调知识的传授,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机会非常少。而在进行小组活动时,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向导,总在各个小组轮流活动,时刻关注着各个小组活动的进展情况,随时提供咨询服务,这样学生得到教师个别关照的机会就更多了。小组活动的教学模式与高职高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契合。
5.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提高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必须同舟共济,因为个人成绩会影响小组成绩,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学优生也可以在不断帮助学困生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研究表明,这种方法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帮助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扭转两级分化现状。
三、小组活动的具体实施
1.自由分组
在进行小组活动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是小组活动的第一步。首先要考虑人数,每个小组的学生数最好控制在4—6个人。其次是形式,学生可自由选择其小组成员并组成小组来完成小组任务,这样的自由组合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如果是新生班,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尽快认识其班级成员;也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安排,如语言能力强的和语言能力弱的安排在同一个小组。分组完毕后,要立刻选定一个小组长。小组长应由表现积极而且成绩好的学生担任,在小组活动中,他应起到“小老师”的作用。最后是分组坐好。
2.布置任务
第一,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对小组活动做充分的准备,所选的话题必须适合进行小组活动并且要围绕教学任务展开。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要非常明确、具体,而且对通过小组活动要达到的效果必须十分清楚。第二,教师必须给出时间限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有一种紧迫感,充分调动组内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小组活动顺利进行,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度的控制。第三,教师必须让小组人员有明确的分工,给每个小组人员布置任务,让他们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如可任意指定不同的学生为监督员、主持人、计时员和发言人。第四,教师应注意布置的任务难度要适当,刚开始时应尽量让学生开展一些简单的活动。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可逐渐增加难度,但一定要把握好。如果布置的任务偏难,学生会失去信心;若布置的任务很容易,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这两种情况都达不到真正的效果。
3.开展小组活动
在明白了小组活动的要求后,各个小组就可以独自开展活动了。在这一阶段,小组活动中随时都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处理,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或引导,如提供相关词汇、进行背景介绍等,必要时还可参加学生的活动,成为他们的一员。对于性格内向和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少责备或委婉纠正。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词语或表达方法供他们参考以规范他们的用语之外,还应在小组活动前制定一些活动规则,从而使小组活动在英语教学中行之有效,不致产生偏颇。比如只说英语、让学生学会倾听、小组成员同舟共济等。
4.总结和评估
小组活动一结束,教师就必须把全体学生召集到一起,让所有的小组轮流汇报他们讨论的结果。汇报的形式可根据话题的不同来处理。然后,课堂的小组活动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即在每次小组活动后,教师应对每个小组的成果评分,而小组活动所得的分数必须在学生的总评成绩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在进行活动成果评估时,每个小组所得到的分数就代表组内各成员的成绩。这一点很重要,如果组内各成员所得的分数不同,那就势必会削弱小组活动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合作精神,最终使小组活动失去意义。
四、结语
小组活动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必然趋势,值得提倡。然而教学实践表明,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小组活动并没有充分发挥其预期的理想作用。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真正意义上的交互比较少,不懂得如何进行沟通,还有的学生不懂得如何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发言者没有听众,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其效应。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小组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小组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以确定小组活动任务的类型和主题,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引导和参与,使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Sheridan,J.,Byrne,A.C.,Quina,K.Collaborative learning:Notes from the field,1989,(02).
[2]Wiener,H.S.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A guide to evaluation,1986.
[3]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学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文秋芳.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J].高教研究与探索,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