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当然不生气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bf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人格成长,受家庭影响最大,而家庭的观念又被社会上的风习和制度所支配。这里仅从家庭与个人这个关系面来看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
  中国人常说“自己”叫“自家”,研究中国社会的学者也认为中国是一个以“家”为中心的家族社会,所以家族的观念左右着个人的行为,家族长辈根深蒂固的想法自然成了个人立身行事的不二目标。如此一代传一代,反复实施,才造就了今天这种“不会生气”的性格。这种性格相袭传衍太久远了,所以平日立身行事只知道遵行而毫无自觉,只知接受而没有是非,只懂得“照着做”却说不出“为何做”的道理。当然对他所作所为更无所谓生气或不生气了。所以中国人是“不会生气”的民族。譬如:
  家里希望我努力读书,将来赚钱,光耀门楣,是为我好,我为什么要生气?
  家里告诉我出外坏人多,不可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是担心我上当,我为什么要生气?
  家里叮咛我不可随便救助陌生人,免得惹祸上身,是怕我吃亏,我为什么要生气?
  家里教导我不可乱说话,“小孩子有耳无嘴”才不会得罪人家,更是替我设想,我更不会因此生气。
  于是,我现在努力读书,将来努力赚钱,大家都会说我有出息,不像那些喜欢打抱不平,整天社会、国家的人,虽然急公好义,到头来不是被排挤就是被看成异端,不得善终。日常生活里,每一个聪明人都是快快乐乐出门,不乱听言论,不乱说意见,不乱帮助陌生人,然后平平安安地回家。只有傻瓜和笨鸟才会去救人之难,去谈论批评,去惹是非,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大家如此这般,自私自利,而把除对自己有利以外的全置之度外。可记得幼年时上街,许多长辈们鼓励孩子插队买票,上车抢座位(有人说这是逃难心理),结果孩子身手矫捷不落人后,赢来不少赞赏,俨然自己就是国家未来主人翁一般。这种可以骄其父母的行为,身为一个中国人看来,怎么会生气呢?
  长大后占人便宜说是为了家计;插队上车是为了早点赶回家照顾子女;亏空公款是为了弥补家庭拮据;遇到困难,找有力人士关说,也是为了这个家。这个想法,早年管仲对鲍叔牙就曾说过,我只能借大家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我努力打拼赚钱,劳累委屈,为的还不是这个家。”听来如此冠冕堂皇,扣人心弦,谁曰不宜,谁会生气。
  “为了家”是个很管用的口实。有了它可以做出一切“自我”“利己”的弊情而不会令人生气,因为顾家的爸爸就是好爸爸,不管他在外面如何不守公共秩序,如何见死不救,如何为了赚钱而贪赃枉法,瞞上欺下。而顾家的妈妈必定是好妈妈,不管她平日如何喜欢占人小便宜,如何假公济私、挑拨离间,只要她的行为是从“为了家”出发,那么她所做的一切不合情、理、法的事都可以被原谅了。
  研究中国人性格的社会学者,大都认为人口过剩,灾害频仍及社会贫穷是养成中国人的自我、自利性格的原因。
  就以台湾老一辈人的生活背景来看,这种说法的确有其道理。大陆来台的长辈,在幼青年时大多在戰乱、饥饿、流离、逃难中长大,在台的老一辈也是从战乱、饥饿中挣扎出来的,所以他们常以自己的经验向子女谆谆告诫,希望子女努力读书,将来赚钱容易;所以希望子女除了读书赚钱以外的事最好少管,因此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只紧握那一份自己谋生的资源,死也不肯放松。
  他们从战乱饥荒中取得的经验是:“凡是自私自利的心越重,生存的机会越大。”因为在战乱或荒年里,如果有一家肯分些粮食去帮助别一家,这慷慨的一家就要减少他们自己生存的机会,要是太慷慨,生存机会便相对减少,甚而不免饿死。所谓物竞天择,在战乱荒年里,有慷慨性格、肯于帮助别人的人往往被淘汰,而专为自己打算的人反而得到选择。这种畸形的自我选择与淘汰,使得自私自利主义特别发达。
  如此一来,整个社会风气都从以自我、自家、自私、自利出发,所以一方面用自私自利、见死不救的心态去过现代社会生活,二方面以假公济私、贪赃枉法的心理去面对公众,三方面以守旧苟安的心态去保住既得的利益。加上没有很好的法律制度去限制,人人以为自私自利有百利而无一害,你自私我自利,上下交征利,一点也不知道生气。倒是要他们抛弃狭隘的、自利的、“为了家”的自私心态,去过合理的现代社会生活,他们会很生气;或者要他们改正以前那种逃难的、饥荒的、自顾不暇的穷人自私心态,去过现代生活,他们会很生气。
  中国人,已经把自私自利看成天经地义,那么见到别人自私自利,怎么还会生气;身为中国人,自私自利可以存身、可以保家,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看到自私自利的事,怎么还会生气!
  这下你应当知道,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了吧?
  (选自《中国时报·人间》1984年11月20日)
  对比欣赏
  一、思想内容上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主要写了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破坏自然环境、违反社会公德等不文明行为漠视、姑息的现象:人们对乱扔垃圾、乱排泄污水、不遵守交通规则等违反社会公德的事不闻不问。本文作者用一连串的“你为什么不生气”发出怒吼和指责,引起读者内心的反省与共鸣。
  《中国人当然不生气》中,罗肇锦分析了中国人不生气的原因:和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人口过剩,灾害频发及社会贫穷等因素有关,他们从战乱饥荒中取得的经验是“凡是自私自利的心越重,生存的机会越大。”中国人,已经把自私自利看成天经地义,那么见到别人自私自利,怎么还会生气?身为中国人自私自利可以存身、可以保家,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看到自私自利的事,怎么还会生气?
  二、艺术手法上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文的写作思路是叙述所见——摆出事实——模拟问答——揭示心态——议论说理——指明出路。议论文通常是先摆事实后讲道理,而本文却在这两者之间插入了“一问一答”,以模拟的口吻描述作者“恨铁不成钢”的大声质问和对方忍气吞声的小声回答,生动形象,促使读者思考是非真相,反省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达到说理的目的。
  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增加了亲切感,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形成对话,便于抒情,增进感情交流;奔走呼告,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中国人当然不生气》一文,作者思维敏捷,推理严谨。其论调和内容,与其说是当头一棒,还不如说是在更多层面、更多侧面为前文的观点进行了补充,表面上是说“龙女士你不该这么说”,实际上却是解释了“为什么龙女士要这么说”。
  “‘为了家’是个很管用的口实,有了它可以做出一切‘自我’‘利己’的弊情而不会令人生气,因为顾家的爸爸就是好爸爸,不管他在外面如何不守公共秩序,如何见死不救,如何为了赚钱而贪赃枉法,瞒上欺下”,其短语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且句子较为简短,将作者内心的无比愤慨和中国人“明哲保身”的自私心态揭示得淋漓尽致。文章读来极具冲击力与感染力,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
其他文献
自辛亥革命起,中国人便不断呼吁民主。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的民主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为何?因着公民意识淡薄,因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  中国的“民主看客”存在一个多世纪了。孙中山先生100年前就说过:“中国人不想民主,只想发财。”这句话用在今日的中国,对一部分中国人仍然适用。中国人大概是穷怕了,也许是被压迫惯了,所以不渴望人人独立自主的民主,只求温饱无忧,性命安全。纵然社会进步了,可能
期刊
网络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声讨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政府种种的错误决策。现实中,也有更多普通公民开始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一次一次的败诉最终迎来了最后的胜诉。我们不由得欣喜,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正在加速,公民意识开始觉醒,这是一个好兆头。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与其说是民主化进程的自我推进,不如说是公民在对抗体制中取得的胜利。何为体制,并不是指中国的国家政体,而是指政府的内部运行体制,这种体制存在漏洞。正是这些
期刊
我永远也无法忘记少年时代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时的感觉。那不是在优雅的音乐厅,也不是在豪华的客厅里,而是在马路边。还是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天傍晚,经过一条林荫路,很远就听见有钢琴声从树荫中飘出来。因为远,琴声显得断断续续,听不清是在弹什么曲子。但在幽静的夜色中,就是这样不连贯的琴声,也像是一种美妙的呼唤,使我忍不住一步一步走向她。等走得近一些,琴声就变得非常清晰,弹的正是贝多芬的《月光曲》。我站在路
期刊
夏威夷是世界上最热门的观光胜地,但鼠患成灾,给人们造成很大的麻烦,最糟的是它们严重破坏了夏威夷的制糖工业。这些老鼠都是跟着各种货物偷渡进来的。因为没有天敌,老鼠数量有增无减。  贾斯麻博士所领导的小组可能是夏威夷的救星。今天他向政府当局说:“我们过去采取的灭鼠方法,花钱多,效果差,现在应该换个方式,对自然的问题,应该用自然的方法。”  “什么方法呢,博士?”有人问。  “问对了问题就会找到答案。我
期刊
我站在病房外久久不敢走近。  重症监护室好像比别的病房显得更加阴森恐怖。我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等待着父母买来鲜花。我的双腿不知道往哪里放,眼睛不知道往哪里看,我的耳边不时传来病人的呻吟声,那声音像是被冰冻过似的,让我不住地发抖。我不敢想象我的爷爷就躺在这其中的一张病床上。  我脑海里不停地闪现爷爷的面孔:去年爷爷为了来看我们,搭错了车,硬是等了一下午,却喝着冰水,笑嘻嘻地说:“武汉的交通,真是搞不懂
期刊
不知何时,我又想起了那只猫,因为它曾触动过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曾让我潸然泪下。  我家住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四合院里,很安静。就在那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关了灯,就连平日里吵吵闹闹的小孩,都入睡了。就在这时,我听到了异样的声音,那声音从屋外传来,忽隐忽现的,刚听到,心头一颤,竟然和小孩子的哭声一模一样。刚开始缓慢而深沉,最后竟变成了大吼。我心里还纳闷了,哪家小孩大半夜不睡觉地哭啊。奶奶说:“是
期刊
印象派的绘画,大家都知道是近代艺术史上一朵最华美的花。毕莎诃、莫奈等仿佛是一群天真的儿童,睁着好奇的慧眼,对于自然界的神奇幻变感到无限的惊讶,于是靠了光与色的灌溉滋养,培植成这个繁荣富丽的艺术之园。然而更使我们诧异的,却是在这群园丁中,忽然有个中途倚铲怅惘的人,满怀着不安的情绪,对着园中鲜艳的群花,渐渐地怀疑起来。经过了长久的徘徊和踌躇之后,决然和毕莎诃们分离了。独自在园外的荒芜的土中,播着一颗由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牧羊人要把羊群赶到另一块草地上时,如果途中遇到障碍,他就會找一头山羊来带路。山羊会勇往直前,率先跳越障碍,后来的羊也就一只只乖乖地跟着跳过去。有趣的是,即使把障碍除去,后面的羊群还是会照跳不误,就像障碍依然存在一样。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何感想?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個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期刊
头羊领路,跨过障碍,令人惊奇的是,即使牧羊人把障碍移除,后面的羊仍会像之前的山羊一样跳着过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死板,不知变通!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在大雪封山的冬天,猎人去深山打猎,有经验的猎人是较容易打到猎物的。因为有经验的猎人知道像小兔子这样的动物,出来觅食时,它总会沿着出去的路线回到藏身之处。所以,猎人可以在路上设置陷阱,这样就可以轻松捕到兔子。我们可以设想一
期刊
【话题导入】  辩证是老子哲学中的“祸福相依”,是孙子兵法中的“以柔克刚”,是古代医学中的“同病异治”,是传统艺术中的“以少胜多”。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的主要理论工具,是解开宇宙之谜的一把金钥匙。写作议论文,当然也不能缺少辩证分析。在议论过程中,辩证分析,就是要从事物的两方面入手,或一分为二认识事物,或比较异同,或从侧面与正面、个别与整体的关系思考。辩证分析有助于全面认识,揭示事物特征,提出准确的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