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老师的一封信》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习作7的教学内容。批改这次习作,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对母校、老师的深深不舍。作文中精彩句段很多,一部分同学对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很成熟,文章感情的表达非常充沛。
教学片段一:一个标点,几多离愁
课件出示:
回忆经历过的六年,一点一点,驻进我的世界,每个角落……你猜,当我孤单的时候我会想起谁?当然是您!——思羽
师:这句话,看起来很普通,但因为有了这几个逗号的停顿,让人有了思考的时间,一种意蕴在文字的背后轻轻流淌。
思羽,你当时写这句话的时候,为什么要写这几个逗号呢?
生(思羽):因为当时我一边写一边回忆,很舍不得老师,很舍不得母校……(学生说着,眼眶湿润了)
师:你眼中的泪花告诉我,你是个情感多么细腻的女孩呀!非常精彩。同学们,有时候,哪怕仅仅是一个标点,也能传达你心中绵绵的情感。
(点评: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个性表达。每个学生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有的学生善于用排比,有的学生善于用比喻,而有很少的学生,已经学会用标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起眼的一处标点,却蕴藏了学生多么深的情感啊!如果教师的眼里只有精彩语句,而忽略了小小的标点,就等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抒怀。在这次讲评课上,因为笔者注意到了这个小小的逗号,才触发了学生对母校的深深思念,才会让同学们欣赏到诗意表达和真情的绽放。)
教学片段二:一处平淡,几度情深
课件出示:
现在我们要用那长得不完整的翅膀飞进中学的大门了。您欢笑的脸,生气的脸,严肃的脸,思考的脸,都浮现在我的脑海。我不知道,走了会不会想你;我不知道,我会不会适应中学的环境;我也不知道,中学的老师会不会比你好;但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新尧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新尧很舍不得离开老师。
生:他对老师的感情很深。
师:你认为最打动你的是哪些语句?
生:“您欢笑的脸,生气的脸,严肃的脸,思考的脸,都浮现在我的脑海。”这一连串的排比写出了他对老师的深深思念。
师:我关注到了这句话中有3个“我不知道”,新尧同学,你为什么要用这3个“我不知道”?
生(新尧):3个“我不知道”是为了突出“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忘记您!”表达我对老师的难忘。
师:3个“不知道”是为了突出一个“知道”,这样的对比真是令人叫绝啊!
(点评: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往往会关注那些华丽绚烂的词汇,或者赞叹直抒胸臆的表达,却忽视了表面上看起来平淡,实则意蕴深远的语句。苏新尧同学的语言是朴实的,但因为他富有个性的迂回的表达策略,让情感弥漫在字里行间。读着他的语言,让我想起了萧红,萧红的语言是朴实的,却那么富有表现力。如果教师在批改时匆匆一瞥,就可能过滤了这类平淡中的精彩。所以,上好讲评课的关键是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有善于发现,才能深层次引领。笔者通过这个片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白感情不必大声喊出来,也不必唱得多么悦耳动听,有时,平平淡淡的语言,也能包含很深的情感。)
教学片段三:一丝创意,几点情趣
师:在《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里,作者把老师比做什么?
生:“在我的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师:如果仅仅是模仿这样的比喻,那不算精彩。来看看我们班同学的笔下,老师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
老师,您就像一只熊猫,可爱、温柔。一百次见面,九十九次笑脸,您是总是那样和蔼可亲。——王泽
我们是朝气蓬勃的小树,您就是给我们送来养料的根部;您虽比不上毛泽东、周恩来,但您在我们的心中是多么伟大!——刘晶
齐读。
师:我第一次听同学把老师比做熊猫,很新鲜的比喻。我更喜欢“一百次见面,九十九次笑脸”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我无比欣赏。
刘晶,你知道我喜欢你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
生:后半部分。
师:呵呵,是啊,你把我和两个伟人相提并论,我多么自豪啊!谢谢你!
出示:
由于我朗读课文时,激情过度,变了音。当同学们嘲笑我的时候,是您帮我挡住了这场风雪。——张弛
师:大家觉得张弛的这句有比喻吗?
生:有,她把您帮她解围,比做挡住了风雪。
师:非常好。那在张弛的眼中,老师像什么?
生:一棵遮挡风雨的大树。
生:一堵墙。
生:一把撑开的大伞。
师:你看,多么巧妙的比喻。
(点评:教师在讲评时,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意表达,是非常必要的。有时,学生的表达很稚嫩,甚至是另类的,教师也要因为学生的一丝创意而喝彩。因为,儿童写作提倡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儿童的心声。相反,如果学生的表达很精彩,却是照搬别人的语句,也不必表扬。比如,学生每每写到着急,就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每每要写月亮,就写“月亮弯弯像香蕉”,写小弟弟的脸蛋,就写“红得像苹果”……诸如此类的语言,在讲评时,不但不表扬,还要指出修改的建议。在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学生把老师比喻成了“熊猫”,还将老师与伟人相提并论,虽然表达并不精妙,但都极富个性色彩。尤其是最后一个女生,用暗喻的手法写出了对老师的感激,都很有表现力,值得肯定。)?
教学片段一:一个标点,几多离愁
课件出示:
回忆经历过的六年,一点一点,驻进我的世界,每个角落……你猜,当我孤单的时候我会想起谁?当然是您!——思羽
师:这句话,看起来很普通,但因为有了这几个逗号的停顿,让人有了思考的时间,一种意蕴在文字的背后轻轻流淌。
思羽,你当时写这句话的时候,为什么要写这几个逗号呢?
生(思羽):因为当时我一边写一边回忆,很舍不得老师,很舍不得母校……(学生说着,眼眶湿润了)
师:你眼中的泪花告诉我,你是个情感多么细腻的女孩呀!非常精彩。同学们,有时候,哪怕仅仅是一个标点,也能传达你心中绵绵的情感。
(点评: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个性表达。每个学生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有的学生善于用排比,有的学生善于用比喻,而有很少的学生,已经学会用标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起眼的一处标点,却蕴藏了学生多么深的情感啊!如果教师的眼里只有精彩语句,而忽略了小小的标点,就等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抒怀。在这次讲评课上,因为笔者注意到了这个小小的逗号,才触发了学生对母校的深深思念,才会让同学们欣赏到诗意表达和真情的绽放。)
教学片段二:一处平淡,几度情深
课件出示:
现在我们要用那长得不完整的翅膀飞进中学的大门了。您欢笑的脸,生气的脸,严肃的脸,思考的脸,都浮现在我的脑海。我不知道,走了会不会想你;我不知道,我会不会适应中学的环境;我也不知道,中学的老师会不会比你好;但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新尧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新尧很舍不得离开老师。
生:他对老师的感情很深。
师:你认为最打动你的是哪些语句?
生:“您欢笑的脸,生气的脸,严肃的脸,思考的脸,都浮现在我的脑海。”这一连串的排比写出了他对老师的深深思念。
师:我关注到了这句话中有3个“我不知道”,新尧同学,你为什么要用这3个“我不知道”?
生(新尧):3个“我不知道”是为了突出“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忘记您!”表达我对老师的难忘。
师:3个“不知道”是为了突出一个“知道”,这样的对比真是令人叫绝啊!
(点评: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往往会关注那些华丽绚烂的词汇,或者赞叹直抒胸臆的表达,却忽视了表面上看起来平淡,实则意蕴深远的语句。苏新尧同学的语言是朴实的,但因为他富有个性的迂回的表达策略,让情感弥漫在字里行间。读着他的语言,让我想起了萧红,萧红的语言是朴实的,却那么富有表现力。如果教师在批改时匆匆一瞥,就可能过滤了这类平淡中的精彩。所以,上好讲评课的关键是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有善于发现,才能深层次引领。笔者通过这个片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白感情不必大声喊出来,也不必唱得多么悦耳动听,有时,平平淡淡的语言,也能包含很深的情感。)
教学片段三:一丝创意,几点情趣
师:在《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里,作者把老师比做什么?
生:“在我的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师:如果仅仅是模仿这样的比喻,那不算精彩。来看看我们班同学的笔下,老师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
老师,您就像一只熊猫,可爱、温柔。一百次见面,九十九次笑脸,您是总是那样和蔼可亲。——王泽
我们是朝气蓬勃的小树,您就是给我们送来养料的根部;您虽比不上毛泽东、周恩来,但您在我们的心中是多么伟大!——刘晶
齐读。
师:我第一次听同学把老师比做熊猫,很新鲜的比喻。我更喜欢“一百次见面,九十九次笑脸”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我无比欣赏。
刘晶,你知道我喜欢你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
生:后半部分。
师:呵呵,是啊,你把我和两个伟人相提并论,我多么自豪啊!谢谢你!
出示:
由于我朗读课文时,激情过度,变了音。当同学们嘲笑我的时候,是您帮我挡住了这场风雪。——张弛
师:大家觉得张弛的这句有比喻吗?
生:有,她把您帮她解围,比做挡住了风雪。
师:非常好。那在张弛的眼中,老师像什么?
生:一棵遮挡风雨的大树。
生:一堵墙。
生:一把撑开的大伞。
师:你看,多么巧妙的比喻。
(点评:教师在讲评时,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意表达,是非常必要的。有时,学生的表达很稚嫩,甚至是另类的,教师也要因为学生的一丝创意而喝彩。因为,儿童写作提倡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儿童的心声。相反,如果学生的表达很精彩,却是照搬别人的语句,也不必表扬。比如,学生每每写到着急,就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每每要写月亮,就写“月亮弯弯像香蕉”,写小弟弟的脸蛋,就写“红得像苹果”……诸如此类的语言,在讲评时,不但不表扬,还要指出修改的建议。在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学生把老师比喻成了“熊猫”,还将老师与伟人相提并论,虽然表达并不精妙,但都极富个性色彩。尤其是最后一个女生,用暗喻的手法写出了对老师的感激,都很有表现力,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