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情”的奏乐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老师的一封信》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习作7的教学内容。批改这次习作,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对母校、老师的深深不舍。作文中精彩句段很多,一部分同学对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很成熟,文章感情的表达非常充沛。
  教学片段一:一个标点,几多离愁
  课件出示:
  回忆经历过的六年,一点一点,驻进我的世界,每个角落……你猜,当我孤单的时候我会想起谁?当然是您!——思羽
  师:这句话,看起来很普通,但因为有了这几个逗号的停顿,让人有了思考的时间,一种意蕴在文字的背后轻轻流淌。
  思羽,你当时写这句话的时候,为什么要写这几个逗号呢?
  生(思羽):因为当时我一边写一边回忆,很舍不得老师,很舍不得母校……(学生说着,眼眶湿润了)
  师:你眼中的泪花告诉我,你是个情感多么细腻的女孩呀!非常精彩。同学们,有时候,哪怕仅仅是一个标点,也能传达你心中绵绵的情感。
  (点评: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个性表达。每个学生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有的学生善于用排比,有的学生善于用比喻,而有很少的学生,已经学会用标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起眼的一处标点,却蕴藏了学生多么深的情感啊!如果教师的眼里只有精彩语句,而忽略了小小的标点,就等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抒怀。在这次讲评课上,因为笔者注意到了这个小小的逗号,才触发了学生对母校的深深思念,才会让同学们欣赏到诗意表达和真情的绽放。)
  教学片段二:一处平淡,几度情深
  课件出示:
  现在我们要用那长得不完整的翅膀飞进中学的大门了。您欢笑的脸,生气的脸,严肃的脸,思考的脸,都浮现在我的脑海。我不知道,走了会不会想你;我不知道,我会不会适应中学的环境;我也不知道,中学的老师会不会比你好;但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新尧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新尧很舍不得离开老师。
  生:他对老师的感情很深。
  师:你认为最打动你的是哪些语句?
  生:“您欢笑的脸,生气的脸,严肃的脸,思考的脸,都浮现在我的脑海。”这一连串的排比写出了他对老师的深深思念。
  师:我关注到了这句话中有3个“我不知道”,新尧同学,你为什么要用这3个“我不知道”?
  生(新尧):3个“我不知道”是为了突出“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忘记您!”表达我对老师的难忘。
  师:3个“不知道”是为了突出一个“知道”,这样的对比真是令人叫绝啊!
  (点评: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往往会关注那些华丽绚烂的词汇,或者赞叹直抒胸臆的表达,却忽视了表面上看起来平淡,实则意蕴深远的语句。苏新尧同学的语言是朴实的,但因为他富有个性的迂回的表达策略,让情感弥漫在字里行间。读着他的语言,让我想起了萧红,萧红的语言是朴实的,却那么富有表现力。如果教师在批改时匆匆一瞥,就可能过滤了这类平淡中的精彩。所以,上好讲评课的关键是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有善于发现,才能深层次引领。笔者通过这个片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白感情不必大声喊出来,也不必唱得多么悦耳动听,有时,平平淡淡的语言,也能包含很深的情感。)
  教学片段三:一丝创意,几点情趣
  师:在《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里,作者把老师比做什么?
  生:“在我的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师:如果仅仅是模仿这样的比喻,那不算精彩。来看看我们班同学的笔下,老师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
  老师,您就像一只熊猫,可爱、温柔。一百次见面,九十九次笑脸,您是总是那样和蔼可亲。——王泽
  我们是朝气蓬勃的小树,您就是给我们送来养料的根部;您虽比不上毛泽东、周恩来,但您在我们的心中是多么伟大!——刘晶
  齐读。
  师:我第一次听同学把老师比做熊猫,很新鲜的比喻。我更喜欢“一百次见面,九十九次笑脸”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我无比欣赏。
  刘晶,你知道我喜欢你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
  生:后半部分。
  师:呵呵,是啊,你把我和两个伟人相提并论,我多么自豪啊!谢谢你!
  出示:
  由于我朗读课文时,激情过度,变了音。当同学们嘲笑我的时候,是您帮我挡住了这场风雪。——张弛
  师:大家觉得张弛的这句有比喻吗?
  生:有,她把您帮她解围,比做挡住了风雪。
  师:非常好。那在张弛的眼中,老师像什么?
  生:一棵遮挡风雨的大树。
  生:一堵墙。
  生:一把撑开的大伞。
  师:你看,多么巧妙的比喻。
  (点评:教师在讲评时,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意表达,是非常必要的。有时,学生的表达很稚嫩,甚至是另类的,教师也要因为学生的一丝创意而喝彩。因为,儿童写作提倡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儿童的心声。相反,如果学生的表达很精彩,却是照搬别人的语句,也不必表扬。比如,学生每每写到着急,就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每每要写月亮,就写“月亮弯弯像香蕉”,写小弟弟的脸蛋,就写“红得像苹果”……诸如此类的语言,在讲评时,不但不表扬,还要指出修改的建议。在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学生把老师比喻成了“熊猫”,还将老师与伟人相提并论,虽然表达并不精妙,但都极富个性色彩。尤其是最后一个女生,用暗喻的手法写出了对老师的感激,都很有表现力,值得肯定。)?
其他文献
美术作业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美术作业进行有效分层是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思想。有效分层旨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各显其能,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情感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并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分层作业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差异出发,了解美术教学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之尽可能符合学
“颠倒课堂”是国外在信息化、学习个性化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教学方式,也译为翻转课堂,其核心本质是以学为本、以生为本,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校将“‘颠倒课堂’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实践研究”确定为主课题,纳入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中,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一、“颠倒课堂”本土化实施策略  1.进一步厘清颠倒课堂理念的价值  课题组分析认为,颠倒课堂理念的价值不在
低年级学生不会写作,不会用精彩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一直是家长和老师非常头疼的事情。从事低年级教学的这几年,我发现低年级学生之所以不擅长用精彩词语,关键还在于我们为孩子解释词句时,没有运用良方,让孩子牢牢记住。低年级学生的主动意识比较薄弱,看到好词佳句,不会主动进行强记。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时时会放“好的诱饵”,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上钩”,并沉醉其中,体会词句意思,善用好词佳句。如何放下这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其中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在原来“双基”的基础上新增的内容。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数学
2010年9月,作为江苏无锡市崇安区首批名师工作室之一的特级教师王建华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专业思想的引领,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工作室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集聚地、名师孵化器。学员们的梦想,从这里扬帆起航。  导师王建华校长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无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她从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多年,是教育的领航者;她多年担任学科专职教研员和学校领导,探索“智慧教育”的理论道路,
小学生习作写什么?写“周围的事物”。 “周围”即学生的生活圈。生活如影随形,学生却视而不见;生活过去了,语言没跟上。孩子习作无话可说,实际上不是“写”的问题,问题核心在于他们不知道如何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因为对生活进行“写真”是需要敏锐观察、深刻记忆的,而中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受注意品质的发展水平及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他们难以主动观察与发现,不能通过感情的追忆,唤起已经过去的热
我有幸参加了《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举办的“滕王阁之秋”全国小学名师经典观摩研讨会。“滕王阁之秋”,硕果累累,聆听蒋军晶老师执教《祖父的园子》,受益匪浅。  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常常用“这篇课文写了些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之类的提问把自己弄得“人困马乏”。枯燥、烦琐的提问,流于表面的理解、回答,学生很难把握阅读的真谛,甚至慢慢失去读书的乐趣。因此老师和学生都感慨:“阅读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新课改的一个理念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包括习作在内的整个语文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那么,我们在习作评价中应该怎样落实与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呢?我认为在习作评价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应以赞赏为主,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与欢乐,同时以建议性的评价语言来完成习作指导的工作。下面以一次习作评价课为例谈谈如何用赞赏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习作。  一、评价目标与内容  评价目标:  1.指导学生写清
“亲情教育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用真情感化人。它的着手点是真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有效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持续的亲情教育。由于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加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有着写人含情、写景藏情、写事蕴情的特点,它们就成为丰富的情感传播的载体。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渗入亲情教育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
真正有价值的数学一定是进入学生内心的数学。如何在复习课中构建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是不容忽视。《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数学教师带来了挑战。如何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针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典型性习题,让学生在精选的练习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同时又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呢?下面,笔者浅谈几点设计习题的体会。  一、习题设计应体现基础性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