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前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课前导入环节也不例外,可以说教师导入的成功与否对一堂课中学生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前导入的原则、意义以及导入的技巧和方法三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前导入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简要探究,以期为各个小学数学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导入;方法;技巧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酒泉市教育科研课题《小学数学课堂课前5分钟“激趣启智”方法研究》(立项编号:JQ[2020]CHB117)研究成果.
  前 言
  良好的课前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向心理场,从而让学生的脑力产生令人振奋的状态,课堂教学的成功或失败在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而积极影响则可以凭借课前导入环节作为媒介物来产生.纵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教师对课前激趣启智的关注度稍有欠缺,针对此现象,各个教师应不断补充此方面的理论知识,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下积极实践.
  一、小学数学课前导入的原则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前导入的内容,首先应该具备针对性,它应该以服务教师在本节课的教授目的和内容为前提条件.教师如果不能站在较高点,从整节课的层面来把握授课的大方向和内容,那么导入的内容将无法保证质量,极有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明确在本节课的数学知识中,哪些属于重点知识,哪些属于难点知识,才便于着手合理地安排导入的内容和问题.另外,教师在课前导入的内容应该充满趣味性,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他们在课堂上会时不时地走神,游离于课堂和自我遐想之间,因此课前导入的内容满足了学生追求新鲜感的心理需求,他们也就更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深度的学习状态中.
  二、小学数学课前导入的意义
  课前导入按照导入的内容,可以粗略地分为激趣启智类、浓缩提炼类以及二者兼而有之类.在这里就激趣启智类的课前导入对整堂课的意义进行论述.课前导入环节对于整节课的意义就如同一把钥匙,合理地使用,就能够打开一节课的大门.在学生还没有正式步入其中时,便能在他们心中营造出正向心理趋势,而且还能让他们初步了解到进入其中后会遇到的内容,以及为什么会遇到这些内容的原因.进一步阐释,教师对课前导入环节合理、有效地使用,能达到激趣启智的效果.虽然一节课的课前导入,并不会教给学生很多的知识内容,但是学生若是整个学期的小学数学课程都有优质导入内容的熏陶,就能够在他们潜意识层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也是符合量变到质变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此,有志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小学数学教师,是不会在意识和行动层面忽视课前导入教学环节的.
  三、小学数学课前导入的技巧和方法
  (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较为不成熟,他们的有意注意力还没有形成,在学习生活中往往使用的是无意注意力.又考虑到数学是一门以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研究空间、数量、变化和结构形式的科学,基于此,教师的课前导入方法可以采用单刀直入式,简明扼要地使用陈述句或者设问句,来引领学生意识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思考的方向.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导入的技巧主要是为了增添趣味性,没有什么比直截了当的趣味性更能够抓住他们的无意注意力[1].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在设置课前导入问题和内容时,首先要明确“认识钟表”一课在智力层面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能够初步认知钟表的外形特征并正确地读取整时.因此教师的导入内容可以是和钟表有关的趣味谜语:“圆形运动场,选手三个人,最短的永远跑最慢,最细的永远跑最快,不细不短的一直夹中间.”先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在不知晓答案的情况下,自然会寻求答案.接着,教师可以选择直接揭示谜底,也可以按兵不动,“同学们想知道答案的话,好好听完这节课就能知道啦.”当然教师也可以直接拿出几个提前准备的式样精美的钟表,直接让学生观察:“同学们,下面大家轮流观看一下这几个物件,然后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由此,教师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无意注意力,让他们快速对钟表有一個实际的认知行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解构钟表,先给学生展示出一个绕圆心持续旋转的指针,逐次增加另外两个绕圆心旋转的指针,然后给出具体的刻度、再添加一个外框,由此便能让学生直接从感性层面对钟表建立认知.学生在对钟表的运作原理具备初步认识后,便为后续理解钟表读取规则奠定了基础.可见,教师不管是使用语言还是道具,始终秉持趣味性和直接性的原则,便能达到激趣启智的导入目的.
  (二)以问促教,调动情绪
  好奇心一直是教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形成理性思维认知,因此他们对周遭的事物仍抱持强烈的好奇感.根据学生特点,教师的课前导入应注重问题的设计,这不同于直接导入法中直奔主题的设问,它更强调避开主题的迂回性,借由表面和本课所教授的内容无关的问题来营造出未知的悬念感,以此激活学生正向心理场,顺利达成主动思考和探究的导入目的[2].
  例如,在教学“正比例与反比例”一课时,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大家种过树吗?”很明显此问题和正比例和反比例没有任何关系.学生出于逆反心理,自然会产生回答的兴趣,他们对教师接下来的话语充满期待,接着,教师可以说:“实际上校园里的树都是我们老师种的,当时要种的树木数量为x,要种的行数为3行,那么每行要种多少棵树呢?”此问题并不困难,学生很快会给出答案.接着,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那要是种的行数为2行,又或者是4行,那每行的棵数又是多少呢?”在学生给出答案的同时,教师将数量关系板书在黑板上.有了几组数据后,教师可以脱离情景进行提问:“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从这几组数据中发现什么规律?”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便可以顺势推进自己的授课节奏,借由刚才的数据情境,提出另一种数学比例模型:“同学们,还是这堆树,现在我们知道它们的成活率为x,如果我们种了30棵树,那么理想情况下,能成活多少棵,要是种了70颗呢?”学生通过简单的乘法计算,便得出了答案,教师依旧板书.此时教师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推进课程内容,将正比例的定义传授给学生.由此,学生再遇到新知识后,他们便会主动寻找具体的数学情境,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三)回顾引新,类比联想
  事物和事物之间具有普遍的联系,此处对事物的定义并不局限于形而下的范畴,它也可以是形而上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存在体.基于此认知,我们可以推论出知识和知识之间也具有普遍的联系.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假使能联想到已学习过的内容,便能产生积极的脑力状态.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教授知识的主体和接受知识的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从一般表象中,探究出其背后的普遍联系性.所以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引导他们类比联想,回顾引新[3].
  例如,在教学“除法”一课时,教师可以用此前学过的乘法相关知识引出本节课关于除法的相关知识.教师首先可以说:“同学们,在正式学习除法之前,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乘法运算,大家先默写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率.”在学生完成ab=ba;(ab)c=a(bc);(a b)c=ac bc的默写后,教师可以继续列举几个简单的乘法题目,19×13;36×27等,在学生计算出答案后,教师便可以将之作为导入除法的背景信息.师:“同学们,本节课所学习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你们能把19×13=247和36×27=972转换成除法的形式吗?”学生在熟练掌握了乘法知识的基础上,便能够顺利地得出两组除法表达式.此时教师再讲授除法的定义和相关知识点,便能够推进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让他们快速进入本节课的知识学习中.
  (四)使用技术,趣味教学
  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之下,科技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自然也包括教育领域.在小学数学的课前导入环节使用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屡见不鲜.但顺着科技发展的势头,技术的使用效果仍旧未能更上一层楼.在各种数字教学资源和线上学习平台的支持下,教师的导入教学宛若锦上添花,但课前导入成功与否的重点也就落到教师能否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上.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使用技术,一是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二是为了呈现具象化知识[4].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初始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大屏幕来为学生展示图形的几种运动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一个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后,并不会改变图形自身的形状和大小.同样地,在形象直观的展示后,何为轴对称图形,何为中心对称图形学生都能够一目了然地获知.在图片编辑软件的帮助下,教师还能够将图片随意地放大和缩小,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经过等比例放大和缩小的图片的角度和形状并没有任何改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布置課前作业的模式来导入本课,利用线上交流软件让学生提前完成预习工作和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直接从后台观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以此进行教学设计.
  总 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前设计导入环节要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经验和方法论的助力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都能提到提升,取得正向的驱动力.在课前导入环节应用任何方法和技巧的前提是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实践授课经验和充沛的知识储备,假若万事俱备,仍未能达成激趣启智的理想效果,根本原因是教师未能将理论方法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因此各个教师需兢兢业业,发挥教育的正向力.
  【参考文献】
  [1]秦燕.小学数学课导入技能有效性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62):85-86.
  [2]肖佳丽.关于从课堂导入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思考[J].情感读本,2020(12):46.
  [3]钱韵.小学数学课导入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9(07):161.
  [4]周宗丽.谈小学数学课前导入的有效开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9):293.
其他文献
深耕文化领域,不断推出优质原创文化报道,是纸媒参与竞争的利器。文化报道是静态的,远离社会热点,很难产生轰动效应。通过敏锐捕捉、精准策划,亦能引领风潮,展现党报在舆论引导方面的强大战斗力。
坚持守正创新,以主流价值引领“四力”建设;坚持技术引领,通过自建技术团队,对内技术赋能,对外技术输出,做强做实传媒科技新优势;坚持做长产业链,拓展“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经过5年多的发展,封面传媒和华西都市报已从“一支队伍、两个平台、一体运营”融合转型到“一支队伍、一个平台、一体运营、一体考核”,为主流媒体加强平台建设、内容生产、技术研发、经营管理、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提供了示范。
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关键所在。在课程思政理念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育人模式。辅导员作为对学生了解较为深入的教职人员,同样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辅导员仅开展各类一般性事务工作,较少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辅导员普遍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这就要求积极提升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育能力,积极践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考察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规划,即《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背景和原因,探讨了该规划的制订和实施情况。该规划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等中央高层领导下制订和实施,是中国和苏联科技合作的结晶。其制订工作于1956年分两阶段进行,全国数百位科学家和多位苏联专家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中坚力量。该规划以“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作为中国发展科学的方针,密切结合国家工业、农业、国防,以及医药卫生建设的需要。1957年,苏联组织约600位专家对该规划草案进行了研究。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苏
【摘要】线性代数课程是数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特点,学习内容较为复杂,并且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因此,研究线性代数的课程特点有利于教师结合其特点展开高效高质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丰富教师的教学理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线性代数这门课程.基于此,本文针对线性代数课程的特点进行探讨,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旨在不断提高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启发提问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以启发性提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对课堂提问的意义及作用进行简单的叙述,针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为数学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参考.
【摘要】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于课堂,如果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参与教学活动,那么学习就不再是苦差事.本文从创设情境问题,巧设爬坡式问题,精编变式问题,设计开放性问题,适当设置阅读性问题等方面来阐述用问题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關键词】情境;爬坡式;变式;开放性;阅读性  在大力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今天,“减负增效”依然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减负增效”的课堂就是学生高度参与的课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支持依靠科技进步、关心关爱科技人才、领导推动科技组织发展。通过梳理分析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对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团体的关怀与领导,发现中国科技工作者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在一系列战略方针指引下奋勇向前。中国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科协组织持续为民主革命、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各个阶段的科技创新、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国际科技交流等方面作出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摘要】课程思政教学在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本文以“线性代数”中两节课的教学设计案例为例:在逆矩阵这节课中根据加密解密原理,以密信为例;在矩阵的初等变换这节课中,以物资配送问题为例,来探索“线性代数”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课程思政;线性代数;逆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  【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162300410066),河南工业大学2019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专
【摘要】在普通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直观想象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在解析几何(圆锥曲线)中运用直观想象素养中的几何直观,常常会给学习与解题带来意外的轻松与简单.  【关键词】高考数学;直观想象;圆锥曲线  一、几何直观与解析几何  (一)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是借用几何图形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已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