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生命的原始“体验”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ng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设计及反思】
  一曲台湾校园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曾经风靡八十年代的校园,至今仍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听蛙鸣蝉唱,嗅花草馨香,穿短衫,赤双足,享受轻抚肌肤的清风,听噼噼啪啪的足音,这种感受,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惬意!赤足的童年,自由的童年,快乐的童年,是多么令人回味。
  可是,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整天囿于钢筋水泥筑成的空间,已经听不到蛙鸣蝉唱;我们的孩子每天匆匆行走在大地,已无法感受大地的呼吸;我们的孩子,用漂亮的名牌鞋把双脚保护得严实完美无缺,却无法吸纳泥土之灵气。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丢掉了“赤足走大地”这种上天赐予人类的最简单却是最珍贵最独特的体验。
  在进行“儿童嬉乐作文”实验时,我们大胆地将“赤足走大地”活动纳入嬉乐作文资源库,将这一简单有趣的体验活动融入孩子的童年,引导孩子通过全心参与、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将活动的感受和见闻写具体,描述细腻。体验是作文的生命,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童年时代对大地的体察,对自然的默契,是一切感受之源。带着孩子赤脚走大地,是将孩子送回自然,为孩子找回天性的最佳活动,可以让孩子成为自然之子,帮助孩子享受童年的美好感受,找回生命原始的体验。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以身体之,身历其境
  
  赤足的活动我们一般安排在每年的四五月间,活动对象是五年级的孩子。这个时节,孩子的脚在暖暖的鞋子里藏了一个冬天,空气中还带着丝丝凉意。脱掉袜子,露出小脚,孩子已经感到新奇,再把脚放到地上,更是刺激。(如果活动安排在孩子的脚已经习惯裸露的七八月,则会失去一半的神秘。)
  课始,老师和孩子聊天:“孩子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你们什么时候赤过脚呢?”
  “浴室、游泳池……”
  “呵,就这些啊!”老师略显遗憾后神秘宣布:“今天,全班同学一起做一次赤脚大仙,愿不愿意——”,话音未落,教室里已经一片欢腾。当一回赤脚大仙,对城里孩子来说,真是太新鲜了!想到即将出现跌跌撞撞、摇摇摆摆的模样,大家就觉得十分有趣。活动一开始就为孩子营造了新鲜好奇的心理期待,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紧接着就是让孩子进行赤脚尝试。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初夏磨石子地的冰冷,空气中弥散着的阵阵寒意,都挡不住孩子们尝试的热情。胆大的男孩,整个脚掌一下子触地,强忍着凉意,夸张地倒吸着气;胆小的女生,只敢脚丫轻沾,与水泥地作短暂的触碰,再快速收回。一时间,叫喊的,缩脚的,打寒噤的,抖脚丫的……姿态万千,那场景,令人忍俊不禁。
  等孩子适应了室内的磨石子地,再带着他们亲密接触阳光下的水泥地。因为正被太阳晒着,地上有些温热,孩子们走起来并没有感受到起初的凉意。只是比起室内磨石子地来,水泥地少了平滑。用脚在地上蹭一蹭,有一种轻微的刺痛,甚至还能感觉到脚下有一颗颗细小的沙粒。孩子说,赤脚走在水泥路上,脚底下直接就是大地,那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是平时隔着鞋底体味不到的。
  校园里有一片茂盛的香樟林,一条砖铺林荫小道蜿蜒其间,带着孩子感受潮湿的砖铺林荫小道,也是一份独特的体验。林荫路路面滑滑的,还有青苔,有种湿湿的感觉。孩子们边走边看边捡些小花瓣儿,欢声笑语便溢满了林间小道。
  有孩子建议,赤脚到校园青翠的草坪上走一走。青嫩的草一层又一层地铺在土上,踩上去松松的,软软的,好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踩着绒绒的草,脚底下就好像有弹力似的,感觉妙极了。“好舒服啊!”孩子们闭眼陶醉了。
  最有情趣的是穿越鹅卵石小道。鹅卵石小路静静地弯在学校蕊春园的树丛中,左边是怪石嶙峋洞洞相连的假山,右边是潇潇洒洒的紫竹和葫芦池,很是清雅。鹅卵石的色彩也很漂亮,白的、黑的、褐的、赭的全有,光滑滑、圆溜溜的,像涂了一层釉。因为走的同学多了,已经没有了尖棱角。又故意铺得弯弯曲曲的,就有了很美的意境和情趣。竹叶娑娑,花香袭人。鹅卵石一点也不冷,挨着脚板,有一种新鲜的痛快感。慢慢地往前走,开始有点硌脚,后来,脚板适应了石头的凹凸,就轻快起来。一种亲切的、温馨的感觉,袭上心头。当然,鹅卵石路上面凹凸不平,有一些鹅卵石是竖着的,一不小心,有孩子就会摔上“快乐的一跤”呢!
  孩子们将鹅卵石路称为“勇敢者之路”,挑选最勇敢的男生走一走,再请最娇弱的女生走一走,集体观察每个人的姿态,交流体会,然后集体排队走一走鹅卵石路。
  活动的高潮是和孩子一起去野外赤足亲吻泥地。我固执地以为,如果双脚不去亲吻一下泥巴地,那么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赤足。于是,沐浴着和风,呼吸着花香,我们带着孩子来到野外。地旷人稀,无拘无束,孩子们激动地在大地上奔跑、大喊大叫,累了,索性一屁股赖在地上……
  有孩子说:“赤脚在松软的泥土上行走,感觉更棒,脚底有点麻,有点痒,,让人舒服得想跳起来。”
  有孩子说:“赤脚走在湿湿的泥地上,感觉更爽,软软的,滑滑的,像走上一条用果冻铺成的小路。”
  还有孩子说:“赤足走在烂泥里,软泥不时‘哧’地滑进脚趾间,脚一抬,吧唧吧唧作响,特有趣!”
  我挑选了一条弯弯窄窄的田埂,带着孩子走上去,嘴里哼唱起《赤足走在田埂上》的优美旋律:“黄昏的乡间小道,洒落一地细碎残阳,稻草也披件柔软的金黄绸衫。远处有蛙鸣悠扬,枝头是蝉儿高唱,炊烟也袅袅随着晚风轻飘散。赤足走在窄窄的田埂上,听着脚步噼啪噼啪响,伴随着声声亲切的呼唤,带我走回童年的时光……”一群快活的孩子簇拥着一个同样快乐的老师——好一幅美丽悠闲的夕阳赤足图。
  赤足走在田埂上,就似乎走进了诗的意境。野花、小草、蚱蜢、蛐蛐……孩子们不敢快走,怕踩着这些小生命,还怕滑倒。蛙鸣此起彼伏,相互响应。小青蛙们好像感觉到有人来,纷纷从田埂上跃入到水里,几只鸟儿叽叽喳喳地唱着歌飞来飞去,我们似乎听到了小河、野花、青草、水稻、小鸟、青蛙开心的笑声……
  
  二、以心验之,心润其间
  
  让孩子的双足尽情亲吻大地,“以身体之”后,我更有心地领着孩子静静体悟,“以心验之”。
  野外的大地,舒适安宁,我和孩子席地而坐:“孩子们,当我们赤脚走在地上时,我们会感受到来自大地的爱。真的,大地爱我们!让我们一起把脚放在地上,享受来自大地的爱。试试看能否感受到一股很温柔的电流……无法言喻,但非常美妙,令人非常舒服感动。是不是呢——”
  默然,寂静,一种温暖的情愫在孩子心中升腾,于是,我们感受到孩子心随足行:
  “赤着脚,脚丫子解放了,感觉整个人都被解放了!”
  “我忽然间感受到土地的神奇,土地的温存。”
  “我感受到土地的博爱与亲切。”
  “吧嗒,吧嗒……我的脚在和大地快乐地交谈。田埂上印有多少个脚丫,我们谈的话就一共有多少。哈,那是一串串意味深长的脚印哦!”
  “我感觉与土地就是一个相识很久的老朋友,我们友好地相处着,轻柔地亲近着,静静地交谈着。多么自然和谐,一切只在默契中,我感觉到人与土地的互相依赖,互相爱惜。”
  我们听到了来自孩子心灵的声音。在以上的体验中,客体已经不仅仅是同主体的意识、生命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生命意识中的客体,体验中的大地是有生命的,甚至已经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体验者孩子与其对象大地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孩子全身心地进入客体之中,客体也以全新的意义与主体形成新的关系,此时,无客体也无主体,这种体验,成为培养孩子与土地的亲情的最原始的方法。在活动的亲历中,孩子形成了丰富的体验。
  但活动并不仅仅止步于此,我又设计了三个环节,进一步丰富孩子的心理体验:
  1.欣赏名句,与大师交流心灵分享感受。出示唐朝诗人韩愈的《山石》:“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羁。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带领孩子诵读诗句,欣赏韩愈赤足踏涧石之欢快,体会自然之乐、人情之乐。
  2.课外拓展,提升赤足走大地的多元价值。课后,我布置长线的课外实践,将活动拓展延伸到课外。课后我布置的课外作业为:(1)利用双休日,和父母一起赤足走乡野,体验父母的童年时光;(2)赤足走大地,并不单单在寻找与大地亲密接触的快感,是否还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能?(3)赤足走大地,在日本已经走进课程,上网搜索,看看这表达着一种怎样的教育理念。
  拓展活动后,孩子们又一批精彩的文字诞生了:
  “赤脚踩在酥软的水田里,从脚丫到心头,传递的是舒适与畅意。”
  “最喜欢下雨天,赤脚走在泥地上,叭叽叭叽地响;脚下的泥地一跐一滑,没有走多远,就几次滑倒,弄得几乎全身湿透。等追上爸爸,两个人都狼狈不堪,脚丫子、腿肚子全都是黑泥,我们不约而同地笑起来。”
  孩子们似乎特别钟情于雨后赤脚走地,让人仿佛看到了“雨伴顽童,赤脚和泥戏水;风打河面,荷摆鱼游波涌”的诗意场景。而父子雨天嬉戏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了父子间浓浓的亲情和充满情趣的生活。
  “我和爷爷聊天才知道,赤脚在石子路上走一走,对人体有许多益处。爷爷说,人体各个部位的器官,都能在脚底找到一个固定的反射区,如把左右脚底各自反射区的器官画出来,恰巧是一个缩小的人形。足部承担着身体的全部重量,通过经络与全身的脏腑密切联系,我们也可以把足称为人类的‘第二心脏’。原来,赤足走大地,嬉乐也健身啊!”
  “我上网查询,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在日本,‘赤脚’已成为一门正式课程,登上了国立学校的大雅之堂。如著名的爱知大学附属幼儿园不惜耗资700多万日元,将院内的水泥地面撬开搬走,换上沙土,以便让孩子们在沙地上尽情地玩耍。日本为何要为孩子打赤脚大开绿灯呢?原因在于赤脚训练可为孩子生理和智力的发育带来莫大的好处。啊,好开心,因为‘赤脚走大地’的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课程。”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这样一句话:“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刻骨铭心。”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活动是形成活动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以身体之,身历其境;以心验之,心润其间”。本次赤足走大地的活动,由于用足资源,丰富渠道,宕开思路,立体思考,最终收获丰硕。
  【总论及分析】
  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游戏、活动、好奇心乃至贪玩,都是儿童的心性,是儿童生态性的表现。传统的作文教学,将孩子关在教室里,用枯燥的章法技巧讲解、大量的空洞命题来塞满他们的写作教程,导致孩子生命的天性被遮蔽,童年的生态被破坏。嬉乐作文,极大地满足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努力让儿童成为自然的宠儿,让儿童成为余裕的天使,让儿童成为本能的缪斯。学生在嬉乐活动中感受体验自我,在嬉乐活动中满足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嬉乐活动中使身心获得自由生长。自然的深深处,嬉戏的深深处,余裕的深深处,便是他们童年幸福的深深处。
  本次嬉乐活动,带着孩子赤足行走大地,帮助孩子建立起对大地、对自然最原始的亲情;赤脚走大地,帮助孩子用脚打开大地之窗,也为孩子打开认识世界之窗。活动中很多美丽快乐的场景,会幻化为孩子童年的意象,使孩子犹如生活在伊甸园中,充满情趣和爱。这种使人终生难忘,也使人永远感到的温馨和幸福,会温暖地伴随孩子一生,成为一种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那是儿童生命幸福的源泉。
  双脚亲吻大地,大地便拥抱你。大自然是最公平的:你亲近她,她就恩赐给你幸福——这是大自然的造化。相信这次赤足走大地的活动,会温暖孩子的一生。
其他文献
自走上教育岗位。十几年来一直担任着班主任,做了这么多年的小学班主任,我觉得这个全世界最小的“主任”、“儿童团团长”是一个极其烦琐、叫人头痛的“官”。  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魏书生著的《如何当好班主任》一书,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原来班主任工作也可以“经营”得如此美丽、迷人。徜徉书海,犹如漫步在温馨的家园,听到的是鸟语虫鸣,看到的是花开草绿,感受到的是和煦的微风、暖融融的晨光,即使是淘气、固执、顽
黄芳老师,与我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一职业、同一区域、同一学科),她的成长自然“逃”不过我的眼睛。她的“真”情,让我看到了一位农村小学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教学研究的深爱。从她的身上,我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她是一个认真的人,有着一股干劲  她的认真,早有耳闻。当她还在无锡市羊尖中心小学工作时,就听她校长说,比他下班还晚的是黄芳老师。我经常对别人说,我不佩服自己,也不佩服像我这样的男教师,却佩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女士根据童年的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儿童文学经典。在我的眼里,它更是一部教育的巨著,一部关于成长、关于教育、关于爱的教育的巨著,一部没有教育名言的教育经典,一部让人温暖快乐的教育诗篇。  最传神的儿童心理学。  “再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黑柳彻子用最简单的语言准确传神地勾勒出童年,真实的童年,没有雕琢过的童年。小豆豆身上散发着属于童年
单元统整备课,就是以单元教学内容为基本单位,依据学科本身的知识系统或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等的关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统整的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这种备课形式不但实现了人力的整合,也实现了资源的整合。  一、从“单兵作战”到“集群作战”,统整人力资源  单元统整备课以本学科、本年级的教师作为核心备课成员,其他学科或者其他年级个别的教师作为参与人员,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集群作战”,也
大浦的故事  安东    江苏,泰州,西城河水潺潺地流淌,千年不息。西城河北岸,静静地坐落着一所美丽的学校——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世外桃源”般的校园在一群群孩子的眼里是那么的大、那么的美。正对着学校大门的不远处就是那座大屋顶风格的青砖灰瓦老校舍,现在的校史楼。其对面东西则分别是两幢现代化的教学楼,宽敞的楼道朴素典雅,教室里通透明亮。在许多大浦学子的记忆里,每当春夏之交的徐风细雨轻轻敲打着窗棂,银
一 美好愿景:我们理解的“新乡村教育”    我们认同的“新乡村教育”内涵:一是指新的乡村教育,主要区别于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一时的乡村教育运动;二是新乡村的教育,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现代化及区域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以促进乡村孩子健康成长为中心,尽最大可能针对乡村教育实际,挖掘乡村教育独特资源,探索乡村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之路。  “新乡村教育”的使命:以让农村孩子享受最佳教育,获得最佳发
2013年杏坛杯赛课,翟素琴老师执教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自主学习的导航图式”,为学生搭建了一座自主学习语文的平台。下面着重从两方面对这节课作一个评价。  一、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第十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分类,本文属于一篇叙事性作品。过草地时红军断粮陷入了生死存亡的绝境,军团长彭德怀为挽救担负
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创建于1913年,“百年附小,儿童先行”,学校以儿童教育为天职,以引领基础教育发展为己任,着力研究乐学教育理念下的学科教学:一是课程研究,实施学科课程基础性、拓展性、探究性三大板块的探究,整合与优化国家课程,开发与创新校本课程,尝试兴趣跑课课程,“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在锡师附小已不再是梦想;二是课堂研究,“同课异构”“推门听课”等多元化的课堂研究方式将研究“儿童的学习”引向
育人价值:语文教学的起点、过程和终点  主持人语  每一位语文老师每一天都要备课、上课,当我们每天埋头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的具体工作中时,我们是否清晰:我们究竟为了什么在教?我们又究竟需要教些什么?也许,忙碌的工作让我们无暇去思索这似乎在实践之外又渗透在实践之中的命题。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一命题太大,还有更多的老师会认为,自己缺少可供把握的理论支持和路径支撑……  彼得·圣洁说:“若没有一个伟大
主持人语  在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教”儿童学习写作。可是每个年级到底要“教”给儿童哪些内容,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年级应当达到怎样的程度,这些对一线教师迫在眉睫的基本问题,从先前的“教学大纲”到现行的“课程标准”里都表述得模糊而笼统。  国内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分为三个学段,每个学段中,两个年级提出相同的课程要求,缺乏年段特征和界限;在不同的学段中,对于一些敏感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