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设计及反思】
一曲台湾校园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曾经风靡八十年代的校园,至今仍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听蛙鸣蝉唱,嗅花草馨香,穿短衫,赤双足,享受轻抚肌肤的清风,听噼噼啪啪的足音,这种感受,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惬意!赤足的童年,自由的童年,快乐的童年,是多么令人回味。
可是,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整天囿于钢筋水泥筑成的空间,已经听不到蛙鸣蝉唱;我们的孩子每天匆匆行走在大地,已无法感受大地的呼吸;我们的孩子,用漂亮的名牌鞋把双脚保护得严实完美无缺,却无法吸纳泥土之灵气。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丢掉了“赤足走大地”这种上天赐予人类的最简单却是最珍贵最独特的体验。
在进行“儿童嬉乐作文”实验时,我们大胆地将“赤足走大地”活动纳入嬉乐作文资源库,将这一简单有趣的体验活动融入孩子的童年,引导孩子通过全心参与、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将活动的感受和见闻写具体,描述细腻。体验是作文的生命,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童年时代对大地的体察,对自然的默契,是一切感受之源。带着孩子赤脚走大地,是将孩子送回自然,为孩子找回天性的最佳活动,可以让孩子成为自然之子,帮助孩子享受童年的美好感受,找回生命原始的体验。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以身体之,身历其境
赤足的活动我们一般安排在每年的四五月间,活动对象是五年级的孩子。这个时节,孩子的脚在暖暖的鞋子里藏了一个冬天,空气中还带着丝丝凉意。脱掉袜子,露出小脚,孩子已经感到新奇,再把脚放到地上,更是刺激。(如果活动安排在孩子的脚已经习惯裸露的七八月,则会失去一半的神秘。)
课始,老师和孩子聊天:“孩子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你们什么时候赤过脚呢?”
“浴室、游泳池……”
“呵,就这些啊!”老师略显遗憾后神秘宣布:“今天,全班同学一起做一次赤脚大仙,愿不愿意——”,话音未落,教室里已经一片欢腾。当一回赤脚大仙,对城里孩子来说,真是太新鲜了!想到即将出现跌跌撞撞、摇摇摆摆的模样,大家就觉得十分有趣。活动一开始就为孩子营造了新鲜好奇的心理期待,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紧接着就是让孩子进行赤脚尝试。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初夏磨石子地的冰冷,空气中弥散着的阵阵寒意,都挡不住孩子们尝试的热情。胆大的男孩,整个脚掌一下子触地,强忍着凉意,夸张地倒吸着气;胆小的女生,只敢脚丫轻沾,与水泥地作短暂的触碰,再快速收回。一时间,叫喊的,缩脚的,打寒噤的,抖脚丫的……姿态万千,那场景,令人忍俊不禁。
等孩子适应了室内的磨石子地,再带着他们亲密接触阳光下的水泥地。因为正被太阳晒着,地上有些温热,孩子们走起来并没有感受到起初的凉意。只是比起室内磨石子地来,水泥地少了平滑。用脚在地上蹭一蹭,有一种轻微的刺痛,甚至还能感觉到脚下有一颗颗细小的沙粒。孩子说,赤脚走在水泥路上,脚底下直接就是大地,那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是平时隔着鞋底体味不到的。
校园里有一片茂盛的香樟林,一条砖铺林荫小道蜿蜒其间,带着孩子感受潮湿的砖铺林荫小道,也是一份独特的体验。林荫路路面滑滑的,还有青苔,有种湿湿的感觉。孩子们边走边看边捡些小花瓣儿,欢声笑语便溢满了林间小道。
有孩子建议,赤脚到校园青翠的草坪上走一走。青嫩的草一层又一层地铺在土上,踩上去松松的,软软的,好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踩着绒绒的草,脚底下就好像有弹力似的,感觉妙极了。“好舒服啊!”孩子们闭眼陶醉了。
最有情趣的是穿越鹅卵石小道。鹅卵石小路静静地弯在学校蕊春园的树丛中,左边是怪石嶙峋洞洞相连的假山,右边是潇潇洒洒的紫竹和葫芦池,很是清雅。鹅卵石的色彩也很漂亮,白的、黑的、褐的、赭的全有,光滑滑、圆溜溜的,像涂了一层釉。因为走的同学多了,已经没有了尖棱角。又故意铺得弯弯曲曲的,就有了很美的意境和情趣。竹叶娑娑,花香袭人。鹅卵石一点也不冷,挨着脚板,有一种新鲜的痛快感。慢慢地往前走,开始有点硌脚,后来,脚板适应了石头的凹凸,就轻快起来。一种亲切的、温馨的感觉,袭上心头。当然,鹅卵石路上面凹凸不平,有一些鹅卵石是竖着的,一不小心,有孩子就会摔上“快乐的一跤”呢!
孩子们将鹅卵石路称为“勇敢者之路”,挑选最勇敢的男生走一走,再请最娇弱的女生走一走,集体观察每个人的姿态,交流体会,然后集体排队走一走鹅卵石路。
活动的高潮是和孩子一起去野外赤足亲吻泥地。我固执地以为,如果双脚不去亲吻一下泥巴地,那么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赤足。于是,沐浴着和风,呼吸着花香,我们带着孩子来到野外。地旷人稀,无拘无束,孩子们激动地在大地上奔跑、大喊大叫,累了,索性一屁股赖在地上……
有孩子说:“赤脚在松软的泥土上行走,感觉更棒,脚底有点麻,有点痒,,让人舒服得想跳起来。”
有孩子说:“赤脚走在湿湿的泥地上,感觉更爽,软软的,滑滑的,像走上一条用果冻铺成的小路。”
还有孩子说:“赤足走在烂泥里,软泥不时‘哧’地滑进脚趾间,脚一抬,吧唧吧唧作响,特有趣!”
我挑选了一条弯弯窄窄的田埂,带着孩子走上去,嘴里哼唱起《赤足走在田埂上》的优美旋律:“黄昏的乡间小道,洒落一地细碎残阳,稻草也披件柔软的金黄绸衫。远处有蛙鸣悠扬,枝头是蝉儿高唱,炊烟也袅袅随着晚风轻飘散。赤足走在窄窄的田埂上,听着脚步噼啪噼啪响,伴随着声声亲切的呼唤,带我走回童年的时光……”一群快活的孩子簇拥着一个同样快乐的老师——好一幅美丽悠闲的夕阳赤足图。
赤足走在田埂上,就似乎走进了诗的意境。野花、小草、蚱蜢、蛐蛐……孩子们不敢快走,怕踩着这些小生命,还怕滑倒。蛙鸣此起彼伏,相互响应。小青蛙们好像感觉到有人来,纷纷从田埂上跃入到水里,几只鸟儿叽叽喳喳地唱着歌飞来飞去,我们似乎听到了小河、野花、青草、水稻、小鸟、青蛙开心的笑声……
二、以心验之,心润其间
让孩子的双足尽情亲吻大地,“以身体之”后,我更有心地领着孩子静静体悟,“以心验之”。
野外的大地,舒适安宁,我和孩子席地而坐:“孩子们,当我们赤脚走在地上时,我们会感受到来自大地的爱。真的,大地爱我们!让我们一起把脚放在地上,享受来自大地的爱。试试看能否感受到一股很温柔的电流……无法言喻,但非常美妙,令人非常舒服感动。是不是呢——”
默然,寂静,一种温暖的情愫在孩子心中升腾,于是,我们感受到孩子心随足行:
“赤着脚,脚丫子解放了,感觉整个人都被解放了!”
“我忽然间感受到土地的神奇,土地的温存。”
“我感受到土地的博爱与亲切。”
“吧嗒,吧嗒……我的脚在和大地快乐地交谈。田埂上印有多少个脚丫,我们谈的话就一共有多少。哈,那是一串串意味深长的脚印哦!”
“我感觉与土地就是一个相识很久的老朋友,我们友好地相处着,轻柔地亲近着,静静地交谈着。多么自然和谐,一切只在默契中,我感觉到人与土地的互相依赖,互相爱惜。”
我们听到了来自孩子心灵的声音。在以上的体验中,客体已经不仅仅是同主体的意识、生命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生命意识中的客体,体验中的大地是有生命的,甚至已经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体验者孩子与其对象大地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孩子全身心地进入客体之中,客体也以全新的意义与主体形成新的关系,此时,无客体也无主体,这种体验,成为培养孩子与土地的亲情的最原始的方法。在活动的亲历中,孩子形成了丰富的体验。
但活动并不仅仅止步于此,我又设计了三个环节,进一步丰富孩子的心理体验:
1.欣赏名句,与大师交流心灵分享感受。出示唐朝诗人韩愈的《山石》:“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羁。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带领孩子诵读诗句,欣赏韩愈赤足踏涧石之欢快,体会自然之乐、人情之乐。
2.课外拓展,提升赤足走大地的多元价值。课后,我布置长线的课外实践,将活动拓展延伸到课外。课后我布置的课外作业为:(1)利用双休日,和父母一起赤足走乡野,体验父母的童年时光;(2)赤足走大地,并不单单在寻找与大地亲密接触的快感,是否还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能?(3)赤足走大地,在日本已经走进课程,上网搜索,看看这表达着一种怎样的教育理念。
拓展活动后,孩子们又一批精彩的文字诞生了:
“赤脚踩在酥软的水田里,从脚丫到心头,传递的是舒适与畅意。”
“最喜欢下雨天,赤脚走在泥地上,叭叽叭叽地响;脚下的泥地一跐一滑,没有走多远,就几次滑倒,弄得几乎全身湿透。等追上爸爸,两个人都狼狈不堪,脚丫子、腿肚子全都是黑泥,我们不约而同地笑起来。”
孩子们似乎特别钟情于雨后赤脚走地,让人仿佛看到了“雨伴顽童,赤脚和泥戏水;风打河面,荷摆鱼游波涌”的诗意场景。而父子雨天嬉戏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了父子间浓浓的亲情和充满情趣的生活。
“我和爷爷聊天才知道,赤脚在石子路上走一走,对人体有许多益处。爷爷说,人体各个部位的器官,都能在脚底找到一个固定的反射区,如把左右脚底各自反射区的器官画出来,恰巧是一个缩小的人形。足部承担着身体的全部重量,通过经络与全身的脏腑密切联系,我们也可以把足称为人类的‘第二心脏’。原来,赤足走大地,嬉乐也健身啊!”
“我上网查询,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在日本,‘赤脚’已成为一门正式课程,登上了国立学校的大雅之堂。如著名的爱知大学附属幼儿园不惜耗资700多万日元,将院内的水泥地面撬开搬走,换上沙土,以便让孩子们在沙地上尽情地玩耍。日本为何要为孩子打赤脚大开绿灯呢?原因在于赤脚训练可为孩子生理和智力的发育带来莫大的好处。啊,好开心,因为‘赤脚走大地’的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课程。”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这样一句话:“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刻骨铭心。”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活动是形成活动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以身体之,身历其境;以心验之,心润其间”。本次赤足走大地的活动,由于用足资源,丰富渠道,宕开思路,立体思考,最终收获丰硕。
【总论及分析】
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游戏、活动、好奇心乃至贪玩,都是儿童的心性,是儿童生态性的表现。传统的作文教学,将孩子关在教室里,用枯燥的章法技巧讲解、大量的空洞命题来塞满他们的写作教程,导致孩子生命的天性被遮蔽,童年的生态被破坏。嬉乐作文,极大地满足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努力让儿童成为自然的宠儿,让儿童成为余裕的天使,让儿童成为本能的缪斯。学生在嬉乐活动中感受体验自我,在嬉乐活动中满足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嬉乐活动中使身心获得自由生长。自然的深深处,嬉戏的深深处,余裕的深深处,便是他们童年幸福的深深处。
本次嬉乐活动,带着孩子赤足行走大地,帮助孩子建立起对大地、对自然最原始的亲情;赤脚走大地,帮助孩子用脚打开大地之窗,也为孩子打开认识世界之窗。活动中很多美丽快乐的场景,会幻化为孩子童年的意象,使孩子犹如生活在伊甸园中,充满情趣和爱。这种使人终生难忘,也使人永远感到的温馨和幸福,会温暖地伴随孩子一生,成为一种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那是儿童生命幸福的源泉。
双脚亲吻大地,大地便拥抱你。大自然是最公平的:你亲近她,她就恩赐给你幸福——这是大自然的造化。相信这次赤足走大地的活动,会温暖孩子的一生。
一曲台湾校园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曾经风靡八十年代的校园,至今仍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听蛙鸣蝉唱,嗅花草馨香,穿短衫,赤双足,享受轻抚肌肤的清风,听噼噼啪啪的足音,这种感受,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惬意!赤足的童年,自由的童年,快乐的童年,是多么令人回味。
可是,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整天囿于钢筋水泥筑成的空间,已经听不到蛙鸣蝉唱;我们的孩子每天匆匆行走在大地,已无法感受大地的呼吸;我们的孩子,用漂亮的名牌鞋把双脚保护得严实完美无缺,却无法吸纳泥土之灵气。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丢掉了“赤足走大地”这种上天赐予人类的最简单却是最珍贵最独特的体验。
在进行“儿童嬉乐作文”实验时,我们大胆地将“赤足走大地”活动纳入嬉乐作文资源库,将这一简单有趣的体验活动融入孩子的童年,引导孩子通过全心参与、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将活动的感受和见闻写具体,描述细腻。体验是作文的生命,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童年时代对大地的体察,对自然的默契,是一切感受之源。带着孩子赤脚走大地,是将孩子送回自然,为孩子找回天性的最佳活动,可以让孩子成为自然之子,帮助孩子享受童年的美好感受,找回生命原始的体验。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以身体之,身历其境
赤足的活动我们一般安排在每年的四五月间,活动对象是五年级的孩子。这个时节,孩子的脚在暖暖的鞋子里藏了一个冬天,空气中还带着丝丝凉意。脱掉袜子,露出小脚,孩子已经感到新奇,再把脚放到地上,更是刺激。(如果活动安排在孩子的脚已经习惯裸露的七八月,则会失去一半的神秘。)
课始,老师和孩子聊天:“孩子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你们什么时候赤过脚呢?”
“浴室、游泳池……”
“呵,就这些啊!”老师略显遗憾后神秘宣布:“今天,全班同学一起做一次赤脚大仙,愿不愿意——”,话音未落,教室里已经一片欢腾。当一回赤脚大仙,对城里孩子来说,真是太新鲜了!想到即将出现跌跌撞撞、摇摇摆摆的模样,大家就觉得十分有趣。活动一开始就为孩子营造了新鲜好奇的心理期待,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紧接着就是让孩子进行赤脚尝试。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初夏磨石子地的冰冷,空气中弥散着的阵阵寒意,都挡不住孩子们尝试的热情。胆大的男孩,整个脚掌一下子触地,强忍着凉意,夸张地倒吸着气;胆小的女生,只敢脚丫轻沾,与水泥地作短暂的触碰,再快速收回。一时间,叫喊的,缩脚的,打寒噤的,抖脚丫的……姿态万千,那场景,令人忍俊不禁。
等孩子适应了室内的磨石子地,再带着他们亲密接触阳光下的水泥地。因为正被太阳晒着,地上有些温热,孩子们走起来并没有感受到起初的凉意。只是比起室内磨石子地来,水泥地少了平滑。用脚在地上蹭一蹭,有一种轻微的刺痛,甚至还能感觉到脚下有一颗颗细小的沙粒。孩子说,赤脚走在水泥路上,脚底下直接就是大地,那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是平时隔着鞋底体味不到的。
校园里有一片茂盛的香樟林,一条砖铺林荫小道蜿蜒其间,带着孩子感受潮湿的砖铺林荫小道,也是一份独特的体验。林荫路路面滑滑的,还有青苔,有种湿湿的感觉。孩子们边走边看边捡些小花瓣儿,欢声笑语便溢满了林间小道。
有孩子建议,赤脚到校园青翠的草坪上走一走。青嫩的草一层又一层地铺在土上,踩上去松松的,软软的,好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踩着绒绒的草,脚底下就好像有弹力似的,感觉妙极了。“好舒服啊!”孩子们闭眼陶醉了。
最有情趣的是穿越鹅卵石小道。鹅卵石小路静静地弯在学校蕊春园的树丛中,左边是怪石嶙峋洞洞相连的假山,右边是潇潇洒洒的紫竹和葫芦池,很是清雅。鹅卵石的色彩也很漂亮,白的、黑的、褐的、赭的全有,光滑滑、圆溜溜的,像涂了一层釉。因为走的同学多了,已经没有了尖棱角。又故意铺得弯弯曲曲的,就有了很美的意境和情趣。竹叶娑娑,花香袭人。鹅卵石一点也不冷,挨着脚板,有一种新鲜的痛快感。慢慢地往前走,开始有点硌脚,后来,脚板适应了石头的凹凸,就轻快起来。一种亲切的、温馨的感觉,袭上心头。当然,鹅卵石路上面凹凸不平,有一些鹅卵石是竖着的,一不小心,有孩子就会摔上“快乐的一跤”呢!
孩子们将鹅卵石路称为“勇敢者之路”,挑选最勇敢的男生走一走,再请最娇弱的女生走一走,集体观察每个人的姿态,交流体会,然后集体排队走一走鹅卵石路。
活动的高潮是和孩子一起去野外赤足亲吻泥地。我固执地以为,如果双脚不去亲吻一下泥巴地,那么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赤足。于是,沐浴着和风,呼吸着花香,我们带着孩子来到野外。地旷人稀,无拘无束,孩子们激动地在大地上奔跑、大喊大叫,累了,索性一屁股赖在地上……
有孩子说:“赤脚在松软的泥土上行走,感觉更棒,脚底有点麻,有点痒,,让人舒服得想跳起来。”
有孩子说:“赤脚走在湿湿的泥地上,感觉更爽,软软的,滑滑的,像走上一条用果冻铺成的小路。”
还有孩子说:“赤足走在烂泥里,软泥不时‘哧’地滑进脚趾间,脚一抬,吧唧吧唧作响,特有趣!”
我挑选了一条弯弯窄窄的田埂,带着孩子走上去,嘴里哼唱起《赤足走在田埂上》的优美旋律:“黄昏的乡间小道,洒落一地细碎残阳,稻草也披件柔软的金黄绸衫。远处有蛙鸣悠扬,枝头是蝉儿高唱,炊烟也袅袅随着晚风轻飘散。赤足走在窄窄的田埂上,听着脚步噼啪噼啪响,伴随着声声亲切的呼唤,带我走回童年的时光……”一群快活的孩子簇拥着一个同样快乐的老师——好一幅美丽悠闲的夕阳赤足图。
赤足走在田埂上,就似乎走进了诗的意境。野花、小草、蚱蜢、蛐蛐……孩子们不敢快走,怕踩着这些小生命,还怕滑倒。蛙鸣此起彼伏,相互响应。小青蛙们好像感觉到有人来,纷纷从田埂上跃入到水里,几只鸟儿叽叽喳喳地唱着歌飞来飞去,我们似乎听到了小河、野花、青草、水稻、小鸟、青蛙开心的笑声……
二、以心验之,心润其间
让孩子的双足尽情亲吻大地,“以身体之”后,我更有心地领着孩子静静体悟,“以心验之”。
野外的大地,舒适安宁,我和孩子席地而坐:“孩子们,当我们赤脚走在地上时,我们会感受到来自大地的爱。真的,大地爱我们!让我们一起把脚放在地上,享受来自大地的爱。试试看能否感受到一股很温柔的电流……无法言喻,但非常美妙,令人非常舒服感动。是不是呢——”
默然,寂静,一种温暖的情愫在孩子心中升腾,于是,我们感受到孩子心随足行:
“赤着脚,脚丫子解放了,感觉整个人都被解放了!”
“我忽然间感受到土地的神奇,土地的温存。”
“我感受到土地的博爱与亲切。”
“吧嗒,吧嗒……我的脚在和大地快乐地交谈。田埂上印有多少个脚丫,我们谈的话就一共有多少。哈,那是一串串意味深长的脚印哦!”
“我感觉与土地就是一个相识很久的老朋友,我们友好地相处着,轻柔地亲近着,静静地交谈着。多么自然和谐,一切只在默契中,我感觉到人与土地的互相依赖,互相爱惜。”
我们听到了来自孩子心灵的声音。在以上的体验中,客体已经不仅仅是同主体的意识、生命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生命意识中的客体,体验中的大地是有生命的,甚至已经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体验者孩子与其对象大地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孩子全身心地进入客体之中,客体也以全新的意义与主体形成新的关系,此时,无客体也无主体,这种体验,成为培养孩子与土地的亲情的最原始的方法。在活动的亲历中,孩子形成了丰富的体验。
但活动并不仅仅止步于此,我又设计了三个环节,进一步丰富孩子的心理体验:
1.欣赏名句,与大师交流心灵分享感受。出示唐朝诗人韩愈的《山石》:“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羁。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带领孩子诵读诗句,欣赏韩愈赤足踏涧石之欢快,体会自然之乐、人情之乐。
2.课外拓展,提升赤足走大地的多元价值。课后,我布置长线的课外实践,将活动拓展延伸到课外。课后我布置的课外作业为:(1)利用双休日,和父母一起赤足走乡野,体验父母的童年时光;(2)赤足走大地,并不单单在寻找与大地亲密接触的快感,是否还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能?(3)赤足走大地,在日本已经走进课程,上网搜索,看看这表达着一种怎样的教育理念。
拓展活动后,孩子们又一批精彩的文字诞生了:
“赤脚踩在酥软的水田里,从脚丫到心头,传递的是舒适与畅意。”
“最喜欢下雨天,赤脚走在泥地上,叭叽叭叽地响;脚下的泥地一跐一滑,没有走多远,就几次滑倒,弄得几乎全身湿透。等追上爸爸,两个人都狼狈不堪,脚丫子、腿肚子全都是黑泥,我们不约而同地笑起来。”
孩子们似乎特别钟情于雨后赤脚走地,让人仿佛看到了“雨伴顽童,赤脚和泥戏水;风打河面,荷摆鱼游波涌”的诗意场景。而父子雨天嬉戏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了父子间浓浓的亲情和充满情趣的生活。
“我和爷爷聊天才知道,赤脚在石子路上走一走,对人体有许多益处。爷爷说,人体各个部位的器官,都能在脚底找到一个固定的反射区,如把左右脚底各自反射区的器官画出来,恰巧是一个缩小的人形。足部承担着身体的全部重量,通过经络与全身的脏腑密切联系,我们也可以把足称为人类的‘第二心脏’。原来,赤足走大地,嬉乐也健身啊!”
“我上网查询,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在日本,‘赤脚’已成为一门正式课程,登上了国立学校的大雅之堂。如著名的爱知大学附属幼儿园不惜耗资700多万日元,将院内的水泥地面撬开搬走,换上沙土,以便让孩子们在沙地上尽情地玩耍。日本为何要为孩子打赤脚大开绿灯呢?原因在于赤脚训练可为孩子生理和智力的发育带来莫大的好处。啊,好开心,因为‘赤脚走大地’的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课程。”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这样一句话:“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刻骨铭心。”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活动是形成活动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以身体之,身历其境;以心验之,心润其间”。本次赤足走大地的活动,由于用足资源,丰富渠道,宕开思路,立体思考,最终收获丰硕。
【总论及分析】
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游戏、活动、好奇心乃至贪玩,都是儿童的心性,是儿童生态性的表现。传统的作文教学,将孩子关在教室里,用枯燥的章法技巧讲解、大量的空洞命题来塞满他们的写作教程,导致孩子生命的天性被遮蔽,童年的生态被破坏。嬉乐作文,极大地满足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努力让儿童成为自然的宠儿,让儿童成为余裕的天使,让儿童成为本能的缪斯。学生在嬉乐活动中感受体验自我,在嬉乐活动中满足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嬉乐活动中使身心获得自由生长。自然的深深处,嬉戏的深深处,余裕的深深处,便是他们童年幸福的深深处。
本次嬉乐活动,带着孩子赤足行走大地,帮助孩子建立起对大地、对自然最原始的亲情;赤脚走大地,帮助孩子用脚打开大地之窗,也为孩子打开认识世界之窗。活动中很多美丽快乐的场景,会幻化为孩子童年的意象,使孩子犹如生活在伊甸园中,充满情趣和爱。这种使人终生难忘,也使人永远感到的温馨和幸福,会温暖地伴随孩子一生,成为一种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那是儿童生命幸福的源泉。
双脚亲吻大地,大地便拥抱你。大自然是最公平的:你亲近她,她就恩赐给你幸福——这是大自然的造化。相信这次赤足走大地的活动,会温暖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