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七年级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时期。而焦虑心理是影响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焦虑心理形成的原因,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克服焦虑心理的方法。
关键词:七年级学生 焦虑心理 英语学习 克服对策
七年级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时期。众多因素影响着七年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情感因素便是其中之一。而情感因素中的焦虑心理又是影响英语学习不可忽视的一大障碍。
一、相关研究及七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状况
(一)焦虑的定义。
焦虑是变体情绪之一,又称心理异常,一般认为焦虑是个体由于逾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得 其自尊心受挫,或是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二)中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心理的外在表现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语言焦虑是语言中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如,语音变调;不能正常地发出语言的语音和节奏;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有“冻僵”的感觉;忘掉刚学不久的单词,甚至根本说不出话来,只是沉默不语;等等。大量研究表明,焦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长期焦虑有可能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健忘、反应迟钝,学习兴趣下降,甚至自信心下降。
二、焦虑的成因
(一)教师方面。
1.态度严肃,不苟言笑。很多老师总想给学生一个“严师”的印象,所以总是板着脸。这就为师生间的顺利沟通设置了障碍。2.有错必纠,缺乏耐心。导致课堂气氛日益沉闷,课堂丧失活力。3.不讲方法,增加难度。有些老师不讲究提问的方式方法,学生长时间在众目睽睽之下回答问题,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没有信心。4.距离太近,影响沟通。有些教师喜欢走到学生中间去提问自己身边的学生,并且自认为与学生打成一片,造成学生紧张,影响他们语言能力的发挥及参与课堂交际活动的积极性。5.过程复杂,评价过多。无形中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弱化了真正的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无一不显示出教师的权威性,使人望而生畏,再加上各式排名,学生的焦虑感油然而生。尽管新一轮的课改已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但许多教师仍然是“旧瓶装新酒”,旧的教学模式,旧的管理模式。因此,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心理依然强烈。
(三)同学之间的竞争。
竞争是人的天性,即使是学习差的学生也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但当将自己与其他同学或预期中的自我表现相比较时心里就会焦躁不安。
(四)家庭压力。
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而且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邻里、同事的孩子比较。这样的比较往往有失偏颇不顾实际,不仅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也增加了家长的心理压力,进而使家长做出不科学的判断和心理暗示。这种不良的心理暗示传染给孩子,导致孩子在英语学习中更加焦虑。
(五)两种语言文化的冲突。
英语学习过程也是掌握目的语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有自己固有的母语文化体系,另一方面又要在此基础上学习目的语的文化,因此将不可避免产生文化冲突,即一个人进入另一种文化时可能出现的强烈的困惑不安或失去安全感的情绪。
三、克服对策
(一)上好第一堂课。
第一节课好比是剧烈运动前的热身运动,做好了,后面的动作进行起来就会容易些,做不好,后面就有可能会受伤。七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初中大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英语教师应把握时机做好动员工作,使学生对英语的好奇心热起来,而不是对英语老师怕起来。
(二)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人文主义教学论指出,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不带有威胁的语言环境,因为不受威胁,不用防范的学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因为融洽的情感能创造一个轻松自在的思想交流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保持微笑,用鼓励和赞赏的目光注视每个发言的学生。
(三)开展合作学习,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
合作学习是学习者在小组内通过交流、沟通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途径。传统课堂上的随机点名容易使学生焦虑,而在小组交流时,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准备和练习,从而使学生发言时的焦虑感明显降低。
(四)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歧义容忍度”。
歧义容忍度是指接受不明朗的情况,如,第二语言学习中遇到的语义不明、所指不清、发音含混等现象,如果没有容忍度,就会增加焦虑感,有一定容忍度的学生往往更能坚持学习,较少犹豫,更愿意运用复杂结构,更能忍受错误,大胆尝试,语言进步更明显。
(五)提供可理解性输入,重视背景教学。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在语言教学中,要注意跨文化交际给学生带来的文化冲击,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多方面提高他们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并自觉融入到这种文化当中。比如,加强中西文化对比,通过电视,英语原声电影,幻灯实物和图片等多种手段加强对异国文化的吸收和体验。
(六)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坚持多元评价。
教师和家长总是把英语学习的好坏同英语考试分数的高低对等起来,这就使得学生每次面对考试都倍感焦虑,不能轻松上阵。教师应与家长建立长期的联系,尽量从学生在家的表现、课堂上的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小组活动参与情况、英语学习动机、自信心、学习能力是否增强、学习方法是否改进等方面对学生全面评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逐步消除初级阶段的焦虑心理。
(七)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注意细节问题。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提高学习效率所使用的观念、方法和技巧。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形成学习方法的最佳时机。英语教师应重点教给学生正确记忆单词的方法,正确的听课方法,以及如何预习、如何复习、如何做题等一系列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让正确的学习策略代替焦虑心理。
外语学习的焦虑心理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新课改也进一步重视了情感因素对教学的影响。教育工作者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积极参与,改变我国中学外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耗时多,收效低”的状况,从而提高中学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Dolly Jesusita Young.Creat Low 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 What Dose Language Anxiety Research Suggest?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2(75):426-439.
2.Gardmer,R.C. Social Psydology a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3.Horewitz,E.M.&J.cop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C]. In E, Horwitz&D.Young(eds.)1986:27-36.
4.杨浩.中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克服策略.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J].2006(2):259.
关键词:七年级学生 焦虑心理 英语学习 克服对策
七年级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时期。众多因素影响着七年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情感因素便是其中之一。而情感因素中的焦虑心理又是影响英语学习不可忽视的一大障碍。
一、相关研究及七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状况
(一)焦虑的定义。
焦虑是变体情绪之一,又称心理异常,一般认为焦虑是个体由于逾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得 其自尊心受挫,或是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二)中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心理的外在表现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语言焦虑是语言中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如,语音变调;不能正常地发出语言的语音和节奏;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有“冻僵”的感觉;忘掉刚学不久的单词,甚至根本说不出话来,只是沉默不语;等等。大量研究表明,焦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长期焦虑有可能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健忘、反应迟钝,学习兴趣下降,甚至自信心下降。
二、焦虑的成因
(一)教师方面。
1.态度严肃,不苟言笑。很多老师总想给学生一个“严师”的印象,所以总是板着脸。这就为师生间的顺利沟通设置了障碍。2.有错必纠,缺乏耐心。导致课堂气氛日益沉闷,课堂丧失活力。3.不讲方法,增加难度。有些老师不讲究提问的方式方法,学生长时间在众目睽睽之下回答问题,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没有信心。4.距离太近,影响沟通。有些教师喜欢走到学生中间去提问自己身边的学生,并且自认为与学生打成一片,造成学生紧张,影响他们语言能力的发挥及参与课堂交际活动的积极性。5.过程复杂,评价过多。无形中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弱化了真正的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无一不显示出教师的权威性,使人望而生畏,再加上各式排名,学生的焦虑感油然而生。尽管新一轮的课改已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但许多教师仍然是“旧瓶装新酒”,旧的教学模式,旧的管理模式。因此,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心理依然强烈。
(三)同学之间的竞争。
竞争是人的天性,即使是学习差的学生也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但当将自己与其他同学或预期中的自我表现相比较时心里就会焦躁不安。
(四)家庭压力。
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而且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邻里、同事的孩子比较。这样的比较往往有失偏颇不顾实际,不仅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也增加了家长的心理压力,进而使家长做出不科学的判断和心理暗示。这种不良的心理暗示传染给孩子,导致孩子在英语学习中更加焦虑。
(五)两种语言文化的冲突。
英语学习过程也是掌握目的语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有自己固有的母语文化体系,另一方面又要在此基础上学习目的语的文化,因此将不可避免产生文化冲突,即一个人进入另一种文化时可能出现的强烈的困惑不安或失去安全感的情绪。
三、克服对策
(一)上好第一堂课。
第一节课好比是剧烈运动前的热身运动,做好了,后面的动作进行起来就会容易些,做不好,后面就有可能会受伤。七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初中大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英语教师应把握时机做好动员工作,使学生对英语的好奇心热起来,而不是对英语老师怕起来。
(二)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人文主义教学论指出,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不带有威胁的语言环境,因为不受威胁,不用防范的学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因为融洽的情感能创造一个轻松自在的思想交流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保持微笑,用鼓励和赞赏的目光注视每个发言的学生。
(三)开展合作学习,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
合作学习是学习者在小组内通过交流、沟通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途径。传统课堂上的随机点名容易使学生焦虑,而在小组交流时,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准备和练习,从而使学生发言时的焦虑感明显降低。
(四)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歧义容忍度”。
歧义容忍度是指接受不明朗的情况,如,第二语言学习中遇到的语义不明、所指不清、发音含混等现象,如果没有容忍度,就会增加焦虑感,有一定容忍度的学生往往更能坚持学习,较少犹豫,更愿意运用复杂结构,更能忍受错误,大胆尝试,语言进步更明显。
(五)提供可理解性输入,重视背景教学。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在语言教学中,要注意跨文化交际给学生带来的文化冲击,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多方面提高他们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并自觉融入到这种文化当中。比如,加强中西文化对比,通过电视,英语原声电影,幻灯实物和图片等多种手段加强对异国文化的吸收和体验。
(六)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坚持多元评价。
教师和家长总是把英语学习的好坏同英语考试分数的高低对等起来,这就使得学生每次面对考试都倍感焦虑,不能轻松上阵。教师应与家长建立长期的联系,尽量从学生在家的表现、课堂上的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小组活动参与情况、英语学习动机、自信心、学习能力是否增强、学习方法是否改进等方面对学生全面评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逐步消除初级阶段的焦虑心理。
(七)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注意细节问题。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提高学习效率所使用的观念、方法和技巧。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形成学习方法的最佳时机。英语教师应重点教给学生正确记忆单词的方法,正确的听课方法,以及如何预习、如何复习、如何做题等一系列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让正确的学习策略代替焦虑心理。
外语学习的焦虑心理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新课改也进一步重视了情感因素对教学的影响。教育工作者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积极参与,改变我国中学外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耗时多,收效低”的状况,从而提高中学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Dolly Jesusita Young.Creat Low 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 What Dose Language Anxiety Research Suggest?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2(75):426-439.
2.Gardmer,R.C. Social Psydology a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3.Horewitz,E.M.&J.cop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C]. In E, Horwitz&D.Young(eds.)1986:27-36.
4.杨浩.中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克服策略.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J].2006(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