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抗性比较研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比较不同品种小麦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抗性,结果表明,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2等小麦赤霉病发生较轻,田间抗性表现较好;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58、皖麦32、宁麦16、扬麦12等小麦产量较高。建议在小麦赤霉病重发区,推广种植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2。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抗性;产量;小麦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0-0033-02
  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 (Schw.))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庐江县继2003年大流行、2010年偏重流行后,2012年又重度发生,尤其是2013—2017年重发频率增加,严重影响了小麦的高产、稳产和品质[1~5]。为明确小麦不同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抗性,开展了该项试验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小麦品种 选择小麦常规品种、推广品种和预备品种10个,分别是:扬麦12、扬麦13、扬麦15、镇麦5号、宁麦16、皖麦32、扬麦18、扬麦19、镇麦8号、扬麦158。
  1.2 试验设计 将10个品種种植在同一块田中,每个品种3个重复,共30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长10m、宽4m,小区净面积(不包括沟宽)40m2。重复间沟宽20cm,重复内沟宽15cm,沟深均为15cm,试验区四周设宽2m的保护行。
  1.3 试验田概况 试验设在庐江县白湖镇梅山村小麦直播田,为近年来小麦赤霉病连续发病较重的地区;试验田地势平整,排灌方便,易于田管,肥力水平中等,质地中壤,pH值5.1,有机质含量1.73%,所有参试品种均安排在同一田块内;采用撒播法,于11月10日播种,播种量165kg/hm2,每小区播种量0.66kg。试验区总纯氮用量195kg/hm2,其中:基肥、苗肥、腊肥、冬后拔节肥分别占总纯氮量的50%、15%、15%、20%;磷肥(P2O5)用量为75kg/hm2,全部作基肥;钾肥(K2O)用量为112.5kg/hm2,基肥、穗肥分别占施钾总量的65%、35%。试验全过程均不施药防治病害,其他田管措施相同。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1.4.1 调查时间 小麦开花后每天调查1次,初见病穗后,每5d调查1次,至小麦腊熟末期止。
  1.4.2 调查方法 始见病穗后,在其周围固定200穗,调查病穗数,各病级穗数,病穗分为5级,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1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2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4~1/2;3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2~3/4;4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6]。
  2 结果和分析
  2.1 不同品种小麦赤霉病始病期差异 试验结果表明,各小麦品种间赤霉病始病期差异较大。扬麦15发病最早,始病期为5月4日,扬麦18见病最迟,始病期为5月13日(表1)。
  注:表中数据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同列数据后具有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具有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0.01水平差异显著。
  2.2 不同品种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消长动态 参试的不同小麦品种田间病情动态:小麦赤霉病穗始于小麦开花至灌浆期,乳熟期至腊熟期出现发病高峰,田间病情增长较快,腊熟期病情进入稳定期(图1、2)。
  2.3 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期不同品种间病情差异 小麦不同品种间赤霉病病情差异较大。据病情稳定期(5月26日)调查,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2小麦赤霉病发病较轻,平均病穗率分别为12.83%、14.17%、16.33%,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5.00、4.88、5.63;扬麦15、扬麦18、皖麦32小麦赤霉病发病较重,平均病穗率分别为46.00%、35.67%、28.83%,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18.13、11.54、12.21;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2小麦赤霉病病情显著低于扬麦15、扬麦18、皖麦32(表1)。
  2.4 小麦不同品种产量 小麦收获时测产,各小麦品种间产量差异明显,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58、皖麦32、宁麦16、扬麦12产量较高,产量分别为4944.0、4827.0、4560.0、4494.0、4419.0、4393.5kg/hm2,6个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明显,但均高于扬麦18、扬麦13,其中镇麦8号、扬麦19产量显著高于扬麦18、扬麦13(表1)。
  3 结论
  (1)小麦赤霉病穗始于小麦开花至灌浆期,小麦乳熟期至腊熟期为小麦赤霉病病情激增期,田间出现发病高峰,小麦腊熟期病情进入稳定期。
  (2)不同的小麦品种间小麦赤霉病病情差异较大,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2小麦赤霉病发病较轻,对小麦赤霉病田间抗性表现较好。不同的小麦品种间产量差异明显,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58、皖麦32、宁麦16、扬麦12产量较高。
  (3)大力推广种植小麦赤霉病抗(耐)病品种,是实施小麦病害绿色防控,减少农药使用量的重要措施[7、8]。综合考虑各小麦品种及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及产量,建议在小麦赤霉病重发区,推广种植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2。
  参考文献
  [1]花日茂,陈军,孙俊铭,等. 安徽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107-109.
  [2]孙俊铭,韦刚,张启高.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适期及不同防治次数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01):110,139.
  [3]程顺和,张勇,别同德,等.中国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抗性遗传改良[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38-942.
  [4]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等.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8):1476-1488.
  [5]甘斌杰.我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业,2004(2):17-18.
  [6]刘家成,李刚,胡全胜.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办法与技术[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1995:85-91.
  [7]马鸿翔,陆维忠.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0,26(1):197-203.
  [8]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1):24-28,53. (责编:王慧晴)
其他文献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和地铁高客运量的压力,传统地铁购票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如何让地铁购票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变得更方便、快捷,成为行业近年来探讨的一
摘 要:揭薯18号是以揭薯16为母本,普薯23为父本,通过杂交选育而成的具有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耐贮藏等特性的优质甘薯新品种。该品种于2010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广东省各薯区推广种植。该文介绍了揭薯18号的选育过程、选育结果以及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甘薯;揭薯18号;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
措美县地广人稀、草原辽阔、水源丰富,畜牧业历史悠久,在措美县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进入新世纪以来,措美县畜牧业经济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滞后、
摘 要:该文基于2014—2015年在辽西地区锦州农试站开展的玉米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分析了播种期的温度变化与出苗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播种期的活动积温与玉米的出苗速率呈负相关,平均气温与其出苗速率呈指数函数关系。当辽西地区日平均气温在12.0~15.0℃条件下,对玉米出苗不利,需要11~14d才可出苗;当日平均气温逐渐升高,在16.0~19.0℃,热量条件相对较好,需要8~10d种子可以出苗;随着
在前期优化低阶CQI占比中分析,由于CQI信道质量指示主要用来衡量小区下行信道的质量,且由UE进行测量上报,所以,对于低阶CQI占比优化,可以有效改善用户感知。本次优化主要内容
摘 要:采用多酸H3PW12O40、H3PMO12O40、SiW12O40为催化剂,在水热条件下降解芒草纤维素,以降解液中还原糖的含量为衡量指标,研究催化剂的种类、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纤维素的用量对芒草纤维素糖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芒草纤维素的最佳实验条件为:以H3PW12O40为催化剂,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2h,纤维素用量0.15g、H3PW12O40用量0.07g,在此
摘 要:以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为指标对青蛤酶解条件(即时间、温度、pH、酶添加量和固液比)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青蛤蛋白酶解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酶解条件为温度40℃、pH 11.5、酶添加量3000U/g原料以及固液比为1∶2(w/w)时,酶解物的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最高。对最佳水解条件下所获得的酶解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内容包括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超氧阴离子清除活性、羟基自由基
摘 要:该文分析了甘薯对环境的要求,总结了太和地区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育苗、大田栽培和田间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甘薯;高产栽培;环境要求;育苗  中图分类号 S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6-0034-02  甘薯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并且其营养价值高、用途广,不仅含有丰富的淀粉、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深受人们的喜爱,
摘 要:2017年天门市中稻出现大面积倒伏现象,导致种植户损失惨重。该文综述了天门市中稻倒伏基本情况,分析了倒伏原因和不利影响,并提出了预防和应对倒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稻;倒伏;原因;预防;天门市  中图分类号 S5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9-0025-02  Reason Analysis and Precautionary Measures
摘 要:该研究在西藏半干旱区设置常规条播(T1)、垄膜单行沟种(T2)、垄膜双行沟种(T3)、起垄沟播(T4)4个处理,分别测定土壤含水量和马铃薯产量,计算马铃薯生育期耗水量、贮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参数,以此为依据分析了不同处理模式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沟播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0~80cm土壤的贮水量。T2在成熟期时,土壤贮水量要显著高于T1。与T1相比,T2、T3种植模式可以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