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实践调查发现,我们民族地区的孩子普遍都很聪明,但最大的问题就是贪玩,不能自觉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都要在老师的督促下才能完成课堂作业,部分学生甚至在老师的监督下都不能很好的完成。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大多数都还停留在幼儿园时期,尚未养成自觉主动完成作业的行为习惯。基于以上关于数学课堂作业完成的现状和原因,因此提出“民族地区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的研究课题,旨在让小学低段学生快乐、高效地完成数学课堂作业。
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老师布置的作业缺乏新颖性,形式单调,基本就是书本上的题目外加配套练习册;内容单一,教师主要是针对当天或者近段时间的教学内容而布置作业;课堂作业中知识巩固型的多,而实践应用型的少;作业中机械模仿性的多,而自主探究性的作业少。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的一些策略:
1、设计童趣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如在阅读了《坏狐狸和三角形》这个数学故事之后,学生们产生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借助故事进行了续编:鸡妈妈孵出了四只小鸡,孵一只小鸡需要20天,那么孵四只小鸡用了多少时间呢?孵出小鸡后,她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四只鸡宝宝个个欢蹦乱跳,真是惹人喜爱;担心的是坏狐狸会来偷吃鸡宝宝。鸡妈妈生了几只小鸡高兴极了。鸡妈妈生了4只小鸡,鸭妈妈生了15只小鸭,鸭和鸡一共有多少只?鸡妈妈买了一袋大米,这袋大米有100千克重,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多少千克?平均每只小鸡每天吃1千克米,几天才能吃完这袋米?秋天来了,老母鸡要给小鸡们每人做件衣服穿。需要买3米布,每米布1.4元,,一共多少元?……
这样把知识寓于趣味之中,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取代单调乏味的作业,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作业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采,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作业的乐趣。
2、设计层次性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这就是说,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要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此,利用每一个学生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开拓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作业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不同的作业要求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可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供学生自主选择。比如,学生在学习表内乘法(一)后,要求能背出2~6的乘法口诀。在初背口诀阶段,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作业要求:(1)能够比较顺利地背出乘法口诀;(2)能够很流利地背出乘法口诀;这样,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体现了作业要求的自主性。
(二)不同的作业内容
教师根据课堂教學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设计或选择一组有层次的课外作业习题,让学生任选其中几道解答。这样的作业,既针对了学生的实际,又体现了明显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分层作业有利于因材施教。作业“一刀切”,过难或过易,缺少层次,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差生与优等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注意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既让差生跳一跳能搞到“桃子”,又能保证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在分组作业的实践中可采取三种设置作业的方式:
(1)选择布置课后练习作业。教材中每一章节后都配有相应的习题,而且难易的梯度把握的很好,只需要根据各组情况选择布置即可。但是这种做法的不足是评讲时的工作量较大,相当于分组前近三倍的工作量。
(2)自编练习题。数学习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可以从不同难易程度出发考查同一知识点。在编题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层层递进。例如在一年级(下)复习“比多比少”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给各组编题为:
A组,笑笑身高是95厘米,淘气身高是80厘米,笑笑比淘气高多少厘米?B组,笑笑身高是95厘米,淘气身高是80厘米,谁比谁矮,矮多少厘米?C组,笑笑身高是95厘米,淘气身高是80厘米。根据这数学信息,提出两个以上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这种自编习题,题题相扣,可以帮高层次的组别指明思路,也便于老师评讲作业。美中不足的是呈现给学生的方式(手抄或打印)很麻烦。
(3)交叉结合设置作业。也就是部分组做书上的,剩余组做教师的自编题;不过为了便于评讲,这里的自编题最好借用书上的“素材”。如:二年级(下)P84第七题“两条彩带各2米,第一条用去50厘米,第二条用去75厘米,哪条彩带剩余的部分长?长多少厘米”,低层次组可以做原题,高层组的数学问题可以改为“两条彩带共剩多少分米?”
总之,在设计实践性作业的同时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和练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老师布置的作业缺乏新颖性,形式单调,基本就是书本上的题目外加配套练习册;内容单一,教师主要是针对当天或者近段时间的教学内容而布置作业;课堂作业中知识巩固型的多,而实践应用型的少;作业中机械模仿性的多,而自主探究性的作业少。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的一些策略:
1、设计童趣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如在阅读了《坏狐狸和三角形》这个数学故事之后,学生们产生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借助故事进行了续编:鸡妈妈孵出了四只小鸡,孵一只小鸡需要20天,那么孵四只小鸡用了多少时间呢?孵出小鸡后,她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四只鸡宝宝个个欢蹦乱跳,真是惹人喜爱;担心的是坏狐狸会来偷吃鸡宝宝。鸡妈妈生了几只小鸡高兴极了。鸡妈妈生了4只小鸡,鸭妈妈生了15只小鸭,鸭和鸡一共有多少只?鸡妈妈买了一袋大米,这袋大米有100千克重,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多少千克?平均每只小鸡每天吃1千克米,几天才能吃完这袋米?秋天来了,老母鸡要给小鸡们每人做件衣服穿。需要买3米布,每米布1.4元,,一共多少元?……
这样把知识寓于趣味之中,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取代单调乏味的作业,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作业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采,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作业的乐趣。
2、设计层次性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这就是说,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要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此,利用每一个学生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开拓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作业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不同的作业要求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可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供学生自主选择。比如,学生在学习表内乘法(一)后,要求能背出2~6的乘法口诀。在初背口诀阶段,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作业要求:(1)能够比较顺利地背出乘法口诀;(2)能够很流利地背出乘法口诀;这样,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体现了作业要求的自主性。
(二)不同的作业内容
教师根据课堂教學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设计或选择一组有层次的课外作业习题,让学生任选其中几道解答。这样的作业,既针对了学生的实际,又体现了明显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分层作业有利于因材施教。作业“一刀切”,过难或过易,缺少层次,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差生与优等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注意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既让差生跳一跳能搞到“桃子”,又能保证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在分组作业的实践中可采取三种设置作业的方式:
(1)选择布置课后练习作业。教材中每一章节后都配有相应的习题,而且难易的梯度把握的很好,只需要根据各组情况选择布置即可。但是这种做法的不足是评讲时的工作量较大,相当于分组前近三倍的工作量。
(2)自编练习题。数学习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可以从不同难易程度出发考查同一知识点。在编题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层层递进。例如在一年级(下)复习“比多比少”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给各组编题为:
A组,笑笑身高是95厘米,淘气身高是80厘米,笑笑比淘气高多少厘米?B组,笑笑身高是95厘米,淘气身高是80厘米,谁比谁矮,矮多少厘米?C组,笑笑身高是95厘米,淘气身高是80厘米。根据这数学信息,提出两个以上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这种自编习题,题题相扣,可以帮高层次的组别指明思路,也便于老师评讲作业。美中不足的是呈现给学生的方式(手抄或打印)很麻烦。
(3)交叉结合设置作业。也就是部分组做书上的,剩余组做教师的自编题;不过为了便于评讲,这里的自编题最好借用书上的“素材”。如:二年级(下)P84第七题“两条彩带各2米,第一条用去50厘米,第二条用去75厘米,哪条彩带剩余的部分长?长多少厘米”,低层次组可以做原题,高层组的数学问题可以改为“两条彩带共剩多少分米?”
总之,在设计实践性作业的同时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和练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