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中学文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t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但是,在关注的背后,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实施情况却不容乐观,如文学作品按照记叙文的范例教授、语文的物化解读、过于偏重文学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解读等,这使得原本充满阅读趣味的文学作品变成了让学生读之索然无味、遇之避而不及的文字符号。
  高尔基曾说“文学即人学”,以人为中心是文学的价值和追求。一方面,文学作品的创造者、教授者、阅读和学习者都是人;另一方面,按照语文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要求,文学教育侧重于关照学生情感、精神层面,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学会直面人的精神家园。因此,当文学教育置身于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时,我们理应关照其“以人为本”的内涵和终极目标,重建文学教育课堂的面貌。
  本文以老舍的《想北平》一文为例,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从可操作性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文学教育的人本思想,仅供大家参考。
  一、体验思乡之情,感受浓烈眷念
  老舍的《想北平》一文收录在苏教版高中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专题,这个专题侧重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作为一篇文质兼美、饱含浓烈思乡感情的散文,虽然老舍在文中一再强调对北平的爱“说不出”,但我们仍旧能从他朴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他对北平无限的眷念之情。
  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都会围绕“想”字,从各个角度切入、讲解,突出老舍对北平的思念,不论是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提升到如同对母亲的爱,亦或用对比的手法将北平与“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进行对比,突出“北平的好是任何城市都比不了的”,还是素描般描写北平的日常生活,都无外乎突出“快落泪的想念”。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堂堂七尺男儿怎会流泪?
  由于大多数高中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并没有远离故乡,不能切身体会离乡的情思,且对于老舍描述的那个年代的北平也不是特别熟悉,这些因素为唤醒学生的情感设置了一些无形的障碍,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注重关照学生的情感,回归文本的阅读,让学生体悟思乡之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老舍的感情,胡振江提出用诵读引出语文味,在诵读中体会北平的好以及对北平的思念(胡振江《探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创造》);李俊认为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北平的老照片给学生看,再配上《前门情思大碗茶》,用图画和声音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加上阅读其他作家写的有关北平的散文,就更能进一步加深对北平的了解(李俊《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语文审美能力培养研究》);张蓓蓓也认为应该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前门情思大碗茶》这样的歌曲中“体味作者浓烈的相思乡情”,然后老师用动情的语言和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对课文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望”(张蓓蓓《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人文建构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教法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是为了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提高其审美趣味。只是在老师的教学中,容易习惯性出现过度解读的问题,从而使得道德教化被推崇到顶端。比如在《想北平》中,教师过度解读帝国主义侵华,华北危机、北京危急的背景,硬生生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升华主题上面,这样的语文课活生生被上成了政治课,似乎北平的什刹海、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花、菜、果都是正义的使者,肩负赞美高尚道德的崇高使命。如此没有语文味、充满说教灌输意味的课堂,还能称之为语文课吗?
  也许我们在课堂中应该转换一种思维,让学生先从平实的语言中,感受老舍对故乡的情意,理解“故乡”在游子眼中专属的独特美好,进而学习如何用朴实的语言、细节的观察进行叙述描写,以此来抒发感情。最终调动学生自主、积极地阅读文本的兴趣,唤起与老舍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内心深处认同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生活的社区,爱自己的家乡,在生活点滴处发现家乡的美等思想;而不是把学生绑架到道德的至高处,用空洞的政治说教向他们灌输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
  二、建立多元对话,共筑精彩课堂
  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①按照目前大多数的理解,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对话一般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与文本对话、生与文本对话。实现这些对话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几者之间形成平等的交流,才能实现课堂的开放性。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一)解放预设生成,及时动态引导
  教师在课前会根据学情对还未进行的课堂内容进行预设,即根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具体知识结构等学情预设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在内的课堂内容。这个预设基本上是按照教师的思维计划性地实施,以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进行、教学任务按时完成。但是,教师并非万能,不可能预设到课堂每一个环节的发展,并且,由于每一个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不可能提前规划好问题的设置。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的灵活性,解放预设生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要根据课堂动态及时地进行调整。
  张正耀在备课时“为解读文本设计的思路是:想北平——为何想北平——想了北平的什么——怎样想北平”②,但是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他发现不少学生对原文第二自然段中这一处的比喻产生浓厚兴趣:
  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于是,他将已经准备好的教案舍弃,以这个比喻作为切入点开始了课堂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微笑、落泪来理解贯穿文本的“思乡”之情。
  同样,张克秀在讲授《想北平》时,希望学生们通过住校的经历谈想家,可是有个男生却说自己不想家,张克秀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戏言:“你们这些男孩子呀,离了家就有自己的天空了,唉,没良心。”后来该男生的周记中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原来他是觉得男生应该压抑自己的情感,好好学习,其实自己的家乡还是很美的,并描写了很多家乡的美景。(张克秀《让教案预设与课堂生成共精彩》)   以上都是课堂实际教学与教师预设有出入的事例,不管是备课导入还是教学过程,教师都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文本解读,注意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将自己从权威监控课堂高度解放出来,与学生进行同步阅读,让解放出来的课堂成为师生一起阅读、成长的天地。
  (二)评点研讨结合,领会人文内涵
  多元对话中特别关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由于自身职业的特殊性,会较注重自己与文本的对话,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则习惯性接受教师的讲解,忽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月是故乡明”专题的推荐研习方法之一是评点法,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在字词句、段落之中加以评点,它打破了传统对话的单一渠道,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将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解读转变成主动地交流、思考,通过多角度的解读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张承飞讲述一位名师成功运用评点法教学《想北平》的过程:就教材编者对课文评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师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与编者对话(三个范例作为示范)——请学生仿照模仿,深入课文自选角度点评(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互相交流点评,教师总结(学生研讨)。(张承飞《<想北平>的评点式教学》)
  刘荣认为评点分为概括式评点、赏析式评点、感想式评点、联想式评点、质疑式评点,学生在评点后应该将自己的评点内容与师生进行交流,形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深化自己的认识。比如学生对《想北平》对话栏中的话产生怀疑,认为熟悉的地方不一定使人感到亲切,亲切也许只是产生好的作品的原因之一。(刘荣《评点法,实现文本对话的桥梁》)
  文学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切地反思,从而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提高个体的觉醒。在评点中,学生立足文本与文本、编者开展对话、进行感悟、发现问题、提高能力,他们在获得一定的感受认知后,在研讨中又能将其进行交换,丰富人文内涵。
  (三)多疑巧问善思,实现个体觉醒
  没有疑问就没有课堂,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首先,师生应该树立问题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文本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在疑问中注重挑选有代表性、有意义的问题进行分析,学习如何问出有针对性、带巧劲儿的问题;面对疑问,师生应共同讨论,一起成长,以问促思,以思解问,最终实现创造性解读、个体的觉醒。
  徐栩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在解读《想北平》时,按照对文本题目进行解读的思路,他提出围绕“写的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模式,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会想念故乡?北平在作者的生命中为什么如此重要?北平究竟有哪些独特的魅力让作者魂牵梦萦、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究竟到了什么程度?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倾诉想念之情的?”③这些问题基本都包含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围绕这些问题教学,既有针对性,又能兼顾学生的体悟思考方向。
  郭祥圣认为教师要学会借助问题探讨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注意用恰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学生理解老舍对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来”有困难,于是教师顺势引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是联系自身体验体会身在异乡的老舍对故乡的感情;二是回忆所学作品中类似的表达方法”④。学生结合自己住校的经历表达家庭的温暖,用《雨霖铃》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说明人在激动的时候有些感情很难表达出来。
  文学教育是一个创造性生成的过程,文学作品的多角度解读是读者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师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应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作品。要想获得多种体悟,必须借助问题。因此,师生都应在文学教育中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借助问题理解文本、加深思考,以便更好地促进个体、生命反思,实现个体觉醒。
  通过分析不同教师讲授老舍的《想北平》一文,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只有从文本出发,敏锐抓住学生的思维动向,科学地顺势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适时地进行自我反思,才能让学生在体悟中产生共鸣,在疑问中建立对话,在思考中实现觉醒,从而真正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学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
  ————————
  注释:
  ①转引自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理论》,《语文学习》,2002年第11期。
  ②张正耀:《对<想北平>中一处比喻的解读》,《教研天地》,2007年第8期。
  ③徐栩:《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的策略》,苏州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年。
  ④郭祥圣:《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有效尝试》,《教学与管理》,2010年6月。
其他文献
我有一个秘密,一个关于寻找快乐的秘密。  你要问我:你的秘密在哪里?  运动告诉你:我的秘密在那里!惆怅时,约上三两个好友,在宽阔的篮球场上畅快地三步上篮、盖帽、远距离投篮、快攻,呀!又进了2分!烦闷时,穿上运动服,戴上太阳帽,拿上网球拍,在烈日下,拍击那笑得灿烂的网球,一个回马拍,再来直线进攻,哇!又赢了!  书籍告诉你:我的秘密在那里!闲暇时,打开一扇窗,捧上几本小书,在悠闲的午后,和那《绿野
对于任务驱动型写作这种表达,虽然在概念上有不同的爭议,但就不可遏制的研究现状来看,已然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这已被列为教育部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投入了专门的经费,集中了专业化的研究团队,在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各种媒体竞相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据个人所知,目前的进展已经进入深层、细化的阶段,最终研究成果已经可期。  从近年来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来看,几乎全是任务驱动型命题样式。这就为这种题型在考试中的使用提供
有一块石头在深山里寂寞地躺了很久,它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当它把自己的理想告诉同伴时,立刻招来同伴们的嘲笑:“瞧瞧,什么叫心比天高,这就是啊!”“真是异想天开!”……这块石头不去理会同伴们的闲言碎语,仍然怀抱理想等待时机。  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这里,石头知道他有非凡的智慧,就把自己的理想对庄子说了。庄子说:“我可以帮你实现理想,但你必须先长成一座大山,这可是要吃不少苦的
一、当下“产生波澜的方法”的教学状态  (一)“产生波澜的方法”的教学知识呈现  笔者撷取10余篇重点相关文献,勾勒出当下关于记叙文“产生波澜的方法”的教学知识轮廓(见下页表)。  表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是:“突转(陡转、蓄势突发、翻转)”“悬念”“误会”“抑扬”“巧合”等五种方法。整体而言:大同小异,名目繁多。  (二)“产生波澜的方法”的教学策略呈现  我们关注一个课例——孙爱霞老师《教学实录》
摘 要 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科的命题,坚持守正创新,志于立德树人之道,依于核心素养之本,据于现实情境之体,趋于主观、开放之势,鉴于此,在新高考的备考中,我们当强化思维训练,强化语境意识,强化文化传承,强化规范表达。   关键词 新高考;核心素养;备考建议  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落下帷幕,语文卷命题坚持守正创新,强化立德树人,突出核心素养,注重情境化考查、开放性考查,新高考命题未来
【设计理念】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等美好品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教师都应有效地利用语文这一传承文化的人文学科阵地,向学生们强化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探寻在初中生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落到
19世纪的一个冬天,俄国彼得堡的天气异常寒冷。彼得堡军用仓库管理员向军队发放了崭新的军大衣。官兵们接到这批军大衣后,发现所有的军大衣都没有钮扣。他们非常气愤,于是上告到沙皇那里。沙皇听了勃然大怒,下令要严惩监制军装的大臣。大臣哀求沙皇宽限他几天,以便进行调查。  大臣到了仓库,一看别的军装也都没有扣子。管理员告诉他,军装入库时是有扣子的。为什么军装入库时是有扣子的,而在仓库里钮扣就消失了呢?大臣非
文本的解读能力对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来说,是其上好课的原点基础,如果文本解读不透或者出现误读,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其结果必然是贻笑大方甚至误人子弟。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不以本为本认真地去阅读研究文本本身,而是过多依赖借鉴教参和一些参考资料,在脑子里先入为主,根据别人的阅读体验结论再去理解分析文本、进行教学,最后导致阅读主体缺位。文本解读也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教学
所谓“语基之常”,可以理解为高考试卷中相对“语用之变”而言比较稳定的对情境要求不很敏感的考试内容,像古代诗文阅读、默写,写作能力的考查等。如果说针对“语用之变”需要的是随机应变,那么“语基之常”则是求细求稳。   梳理知识不可少。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对绝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期待着去学习更新、更多的内容以提升自己的成绩,恐怕是来不及也不划算的做法。巩固已有知识和学习成果无疑更有效。最后阶段的复习备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学生在语文课程方面的原有基础和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诉求各有差异,各地方、各学校的条件也往往各不相同,因此,教材应在明确体现对每个学生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展现适度的开放性,让学生根据各自情况作出选择,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选择、调整和开发的空间。”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正是依照这一要求,给予了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