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中的春节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xw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等美好品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教师都应有效地利用语文这一传承文化的人文学科阵地,向学生们强化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探寻在初中生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落到实处,在德育实践中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更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赏析“年礼”的古诗,在朗读的基础上,抓意象来体会春节中的年“礼”。
  2.学生通过品读描写“年礼”的文章,在抓住一些节日典型元素的基础上来挖掘作者背后的愿景。
  3.学生通过探究节日文化,品味传统文化,在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意义上,体会传统文化中的“礼”文化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文来理解、赏析,感知春节礼节、文化和情怀。
  通过节日文化,体会“年礼”,来充分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前期准备】
  1.古诗词提前发,学生提前看。
  2.阅读材料提前发,学生提前看。
  3.学生座位提前调整成“圆桌式”,便于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追根溯源——“礼”的字源:从字源出发,理解和探究“礼”
  明确:
  “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从豊,豊亦聲。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二、请根据人们拱手礼节的图片,说一说行礼的内涵和要点
  提示:
  哪只手在上面?躬身是什么意思?推测人们行礼拜年的习俗。
  明确:
  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
  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止戈为武”,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活动一:读文明礼
  1.请阅读下面一篇短文,思考文中的母亲为什么在春节给孩子们吃“冻梨”?你的家乡春节在吃的方面有什么习俗?
  爆竹声声辞旧岁,欢欢喜喜过大年。
  童年的纯真与无邪,那一点一滴的记忆,都是过往里丰盈岁月的元素。回想儿时的年代物质相当匮乏,但孩子们也是盼着想着过年——穿新衣,戴新帽,贴对联,放鞭炮,吃饺子……那真是有滋有味、其乐无穷,然而让人值得回味感触最深的还是过年吃冻梨。
  我记得很清楚每到腊月间快过年的时候,父亲就托单位一个家住农村的朋友买回一袋子的冻梨。那年月,鲜水果稀罕也金贵,冻梨虽然便宜,但也只有在过年时才能捞上吃一回。
  吃过了年夜饭,母亲端了一盆冻梨回屋,我急着吃冻梨,冻梨竟然黑如生铁,硬如碳锤,冻冷的黑梨球竟然把我的嘴唇粘住了,真像数九寒天在院外舔铁门扶手一般,把我的舌头粘下一块皮来。母亲说:“啃不动的,我给你们化化再吃。”说着便从水缸里用瓢盛半瓢凉水把梨放进去,倒入冷水泡上,解冻。在梨表面真的结了一层晶莹剔透的冰。慢慢的冰微微融化了,用手指轻触冰壳,冰便碎了。这个过程很漫长,我们围着盆子,两手搭在盆上,一双双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盆里的冻梨化冻,等了一会儿,没了那份耐心,弟弟急切地伸手抓一个还冒着丝丝白气、表面裹着一层白霜的黑冻梨,其余几个孩子也迅速出手去抢冻梨,拿了就放到嘴边啃。解冻后的梨颜色从淡黄色变成了深褐色。用牙咬破梨皮,用嘴吸着梨汁喝,把牙冰得又木又疼,冰凉凉的梨水很清甜,梨子的里边就化了,吃起来非常好吃。那时候,吃起来梨汁清爽香甜如舔食蜜汁一般。梨水顺着嘴角滴到衣服上,我们也顾不及擦。
  那一年姥爷在我们家过年我们把缓好的梨挑最软的给姥爷而姥爷舍不得吃,却说:“凉,姥爷吃不了。”于是,我们一帮孩子就捧着盆挑最软的使劲地吃,可当我们常常在吃完之后才发现父母亲他们把我们甩出来的硬硬的梨吃掉。那时侯年纪小,我们根本体会不到长辈对我们的那份关爱。
  儿时过年吃冻梨的回忆,有一种久违了的幸福感,简单,单纯,纯洁。
  ——陈爽《儿时过年吃冻梨》节选
  明确:
  (1)儿时的年代物质相当匮乏,冻梨很好吃。
  (2)家里人对自己的疼爱。
  2.从谐音双关的角度思考,“吃冻梨”的春节习俗背后,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
  明确:
  “冻梨”——动力,包含了父母希望孩子新的一年动力满满,有足够的精神状态面对生活。
  活动二:读诗品俗
  现代人春节的习俗大多是从古人那里传承下来的,阅读古诗文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诗文的魅力,还可以从中寻找到春节的习俗,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活动任务。
  古诗:
  (1)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文征明《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3)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4)郑板桥《念奴娇·宏光》:燕子衔笺,春灯说谜,夜短嫌天窄。
  (5)徐元杰《湖上》: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6)戴复古《除夜》: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7)范成大《分岁词》:老翁饮罢笑捻须,明朝重来醉屠苏。
  (8)赵师侠《鹧鸪天·丁已除夕》: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后饮屠苏。   (9)孔尚任《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乾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10)曹松《除夜》: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11)林伯渠《春节看花市》: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12)陆游《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任务1:
  朗读上面写春节的一些诗文,结合典型意象,理解其意思,探究古人春节的习俗。
  句式:我选择第______首,_______意象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发现了古人过春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习俗。
  任务2:
  古人过春节的一些习俗传承到现在,我们后人还在继续,仿照下面的示例,再次阅读古诗,选择有意义的意象,联想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画面,概括这个习俗在做人方面带给你的思考和启示。
  活动三:读诗悟礼
  1.朗读下面这首诗,你会发现诗人孔尚任在下面这首诗中一共描写了6种春节的习俗,请阅读后对这几种年俗进行概括。
  甲 午 元 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明确: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颔联就写了“分岁”和“别岁”和“守岁”,以及长辈给晚辈压岁钱。颈联就到了春节,点起爆竹迎新春,换了春联纳万福。尾联写拜年祝寿。
  2.现代人在除夕之夜有守岁的说法,请你理解“分岁”“别岁”“守岁”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假如你就是那个春节中接受长辈给你压岁钱的那个人,写出此刻你心中的感恩之情。
  要求:①使用比喻的修辞,写50字以上;
  ②描写感恩的心情词语至少3个;
  活动四:读文传礼
  古诗中的爆竹、屠苏酒、桃符、守岁、猜灯谜等传说在历史的变迁中,成为我们后人节日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现代人应该思考如何传承春节的风俗和礼节,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任选一则材料,探究当下的“年礼”与古代春节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单概括表达了作者心中什么愿景?
  材料一: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老舍《北京的春节》
  材料二:
  北京城外一里远,有个巨大的道士庙,叫白云观。由正月初一到十九,北京的男女老幼好多人去逛……男人举行徒步竞赛,女人有赛车,还有成群的人到那儿去会“神仙”……“神仙”也许像大官儿,也许扮作乞丐,也许像狗,也许像驴。
  ——林语堂《京华烟云》
  材料三:
  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平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我那时只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对美术有缘。
  ——丰子恺《过年》
  材料四: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沈从文《忆湘西过年》
  材料五:
  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其实只需七样,不可缺少的大枣算一样。……我曾经十分地向往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锅,支设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我经常幻想着我就在等待着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后来我在作品中,数次描写了我想象中的施粥场面,但写出来的远不如想象中的辉煌。
  ——莫言《过去的年》
  【板书设计】
  春节
  古——今
  礼——德?
  [作者通联: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下公交车时,漫天的风雨袭卷过我单薄的校服,我微微地瑟缩在公交车站台的咫尺空间里,像在无人的孤岛中等待救援。  雨水扫过我的凉鞋,一辆辆飞驰而过的车辆扬起了一阵阵水花,毫不怜悯地飞溅在我身上,风雨中的高楼建筑,也由于雨势的变大越发地变得像海市蜃楼。我立在这斜风冷雨中孤独地等待着。  远处的风雨中,移来一把黑色的大伞,它像在暴风雨中前进的孤帆,一直乘风破浪,冲到这无人的彼岸。伞下,露出了我熟悉的面孔。
母亲是我最敬爱的人,她对我们的爱总是那么细腻、那么平凡而又那么伟大。    母亲的手    母亲有一双神奇的手。她的手既是那么轻便敏捷,又是那么苍劲有力。  每一天,当我起床后,家里的活儿——早餐做好了,猪食也煮好了,牲畜也喂好了……然而睡梦中的我竟没有受到过丝毫地打扰,这难道不正是母亲的那双手的神奇魔力吗?  有一次,母亲的手被刀割伤了。我想,接下来的几天,母亲怕是不能下厨为我们做早餐了!但母亲
在美国俄亥俄州阿克平原市的贫民窟里,私生子詹姆斯刚一出生就意味着要活在别人的白眼中。母亲格里亚·詹姆斯16岁就生下他,在没有生下儿子之前,她是贫民窟公认的坏女人。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母亲从来没有提起过。从记事起,没有孩子愿意和他一起玩,他们一边喊着“打死你这个没有爸爸的野孩子詹姆斯”,一边远远地朝他身上扔泥巴。他一边左右躲闪,一边狼狈地朝后退,结果一下子掉进背后的臭水沟里,全身又湿又臭。在孩子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是一名钓鱼爱好者。一次,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鱼儿在咬钩之后,通常因为刺痛而疯狂地挣扎,越挣扎,鱼钧扎得越深,越难以挣脱。就算咬钩的鱼成功逃脱,那枚鱼钩也不会从嘴里掉出来,因此钓到有两个鱼钩的鱼也不奇怪。在我们嘲笑鱼儿很笨的同时,阿德勒却提出了一个相似的心理概念,叫做“吞钩现象”。  每个人都有一些过失和错误,这些过失和错误有的时候就像人生中的鱼钩,让我们不小心咬上,深深地陷
学校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实施全科阅读或通过阅讀的学习,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加强阅读环境软硬件的建设,推动阅读课程化、教学化。若无阅读教室,在教室内可置简易书箱、书柜,创建班级图书角。当然,藏书于生也很好,每周或每月交换一次。教师还可带领学生搬着凳子,在学校的大树下、花坛边或者空地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讲故事、朗诵诗歌和戏剧表演等活动。学校和班级通过邀请家长进校园进班级,宣传和开展家庭阅读活动,引导家长
我有一个秘密,一个关于寻找快乐的秘密。  你要问我:你的秘密在哪里?  运动告诉你:我的秘密在那里!惆怅时,约上三两个好友,在宽阔的篮球场上畅快地三步上篮、盖帽、远距离投篮、快攻,呀!又进了2分!烦闷时,穿上运动服,戴上太阳帽,拿上网球拍,在烈日下,拍击那笑得灿烂的网球,一个回马拍,再来直线进攻,哇!又赢了!  书籍告诉你:我的秘密在那里!闲暇时,打开一扇窗,捧上几本小书,在悠闲的午后,和那《绿野
对于任务驱动型写作这种表达,虽然在概念上有不同的爭议,但就不可遏制的研究现状来看,已然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这已被列为教育部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投入了专门的经费,集中了专业化的研究团队,在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各种媒体竞相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据个人所知,目前的进展已经进入深层、细化的阶段,最终研究成果已经可期。  从近年来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来看,几乎全是任务驱动型命题样式。这就为这种题型在考试中的使用提供
有一块石头在深山里寂寞地躺了很久,它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当它把自己的理想告诉同伴时,立刻招来同伴们的嘲笑:“瞧瞧,什么叫心比天高,这就是啊!”“真是异想天开!”……这块石头不去理会同伴们的闲言碎语,仍然怀抱理想等待时机。  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这里,石头知道他有非凡的智慧,就把自己的理想对庄子说了。庄子说:“我可以帮你实现理想,但你必须先长成一座大山,这可是要吃不少苦的
一、当下“产生波澜的方法”的教学状态  (一)“产生波澜的方法”的教学知识呈现  笔者撷取10余篇重点相关文献,勾勒出当下关于记叙文“产生波澜的方法”的教学知识轮廓(见下页表)。  表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是:“突转(陡转、蓄势突发、翻转)”“悬念”“误会”“抑扬”“巧合”等五种方法。整体而言:大同小异,名目繁多。  (二)“产生波澜的方法”的教学策略呈现  我们关注一个课例——孙爱霞老师《教学实录》
摘 要 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科的命题,坚持守正创新,志于立德树人之道,依于核心素养之本,据于现实情境之体,趋于主观、开放之势,鉴于此,在新高考的备考中,我们当强化思维训练,强化语境意识,强化文化传承,强化规范表达。   关键词 新高考;核心素养;备考建议  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落下帷幕,语文卷命题坚持守正创新,强化立德树人,突出核心素养,注重情境化考查、开放性考查,新高考命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