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员参加一场比赛,临场发挥直接影响着成绩的好坏。有时准备十分充分,却功亏一篑;有时过去成绩不够理想,但却爆出冷门,这些在竞技场上已屡见不鲜。
播音员在话筒前也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拿到一篇稿子,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准备,大致有个设想,这篇稿子该怎么播,播成什么样子,它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个设想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播音创作蓝图”。有了这个蓝图,到话筒前、镜头前,如能摒除杂念,精神集中,镇定自若,这样播音就会成功。反之,话筒前紧张,杂念多,精神不能集中,那么,即使备稿充分,播音也会失败。由此可见,临场创作状态是播音成败的关键所在。
临场创作状态,就是播音员在话筒前和镜头前准备播音和正在播音的状态。话筒前、镜头前的创作是播音员的声音、气质、经验、学识、情操、素养等的综合体现。
首先,应适当做些准备活动。比如:轻松地活动一下肩、腰、胸、颈等部位,使身体充分舒展、放松;做做口部操、发发气泡音,充分活动发音器官。通过以上两点把自己的身体调节到一个最佳的播音状态。然后可以读一点练嘴皮子的、练气息的小诗、小段子等。每天早晨做一下这些活动对于一天的用声都有好处。
其次,充分、细致的播前准备是获得良好临场创作状态的基础和前提。一是备稿。备稿是为表达服务的,只有深入分析、理解稿件,深刻、具体地感受稿件内容,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目前大多数电台、电视台还不能达到采、编、播合一,所播稿件出自记者之手,播音员的播前备稿就显得更加重要。其实,即使实现了采、编、播合一,播前备稿也不可马虎。播音员亲自参与采编的稿件,并非就不用备稿。因为实地播出是个复杂的再创造过程,把书面稿件“立”起来,转换为有声语言,绝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念念就行。
备稿,要从结构入手,理清稿件层次,弄清主次关系,理解稿件的主题,进而联系背景,明确播出目的,准确把握基调,做到稿件基调(作品总的感情色彩)和播音基调(播音员的感情、态度)吻合一致。
然后是不可忽视的一些技术性的(有些是琐碎的)准备工作。比如:稿子中是否有书写不清楚的文字、数字、标点等,不清楚的地方务必仔细改写清楚;播前必须重新查对一遍稿件的顺序、页码,不能错乱、颠倒;对稿子中一些不熟悉的字、词、术语、掌故等,要查阅工具书,逐一弄清;对稿件里一些难读的译名、商品名或单位名称、专业术语等要反复上口念念;读准、读顺,达到流利上口。
接下来可先试播开头几句,把握基调,把握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把握语气和节奏,并适当调节一下气息和声音,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播好开头是播好全篇的基础。
完成各项理解、感受、播前设计等各项准备工作后,就要进入播音室坐在话筒前播出了。
一般来说,准备充分,容易进入好的播音状态,但在实践中,往往有这种情况,稿子准备得还好,在理解、感受和表达技巧上都花了很大气力,可一到话筒前,却脑子空空,只有“见字出声”的被动状态,没有传情达意的主动状态,只能应付,不能创造。那么,好的播音状态是怎样获得的呢?具体说来应达到“四入”:心入(神入)、身入、情入、态入。
心入(神入)。指心理、精神状态。要全神贯注于播音创作,精神振奋,情绪饱满,从容镇定,满怀自信,有浓厚的播讲愿望和清醒的意识。要防止和排除种种不利于创作的精神状态和心理障碍,不断克服话筒前容易出现的毛病:太紧张(过分紧张,就失去了自如性,束缚了创造性),想技巧(边播边考虑声音大小、气息深浅,这个词是重音、那里该停顿,这儿该快、那儿该慢等,看似没有离开稿件,实际上越是这样,越容易失去自如),改缺点(不论是新缺点还是老缺点,不论这些缺点好不好改,在话筒前去想,有百害而无一利。这和打仗差不多,如射击姿势不对,就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这就要在平时苦练,形成习惯。到战场上再临时去想、去纠正,敌人早跑远了)。
身入。指身体各部位、呼吸及发音器官处于和话筒前、镜头前相适应的良好状态、坐在座椅前半部,放松但有支持力,身体正而不板、直而不僵。上体微向前倾,双肩自然下垂,下腹部轻收,气息匀细深长、发音器官放松自如,不僵不懈。与话筒的距离也应调整好,距话筒太远,会因此怕声音小,而努力要靠近话筒,用气发声也会不自如。
情入。感情表达与稿件内容一致、合拍,决不离开规定情景作自我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表达的收、放、转,都和稿件内容和谐一致,适时合度。以声传情,真挚自然,不做作,不夸张失真。依据稿件内容与形式的需要,灵活恰当地采用讲述、交谈、播读等不同的播讲方式。切忌没有感情却硬装成很激动的样子,这样不但不可能吸引人、感动人,这恰恰是对观众的愚弄和欺骗。想从声音的外在形式上解决内在感情问题,那是舍本逐末。
态入。态,主要指面部表情、眼神及适当的手势,这是有声语言表达的重要辅助。对电视播音来说,当然至关重要。即使对“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广播播音,也并非不重要——因为态、声、情不能割裂。不信您试试:故意满面笑容、欢天喜地地用低沉的语调读一段悼文,或者硬是满面愁容却以轻松欢快的语调读一则喜讯,看看到底是什么效果,就不难理解态与声、情不可分割,从声音可以感觉情,“看见”态。
在话筒前、镜头前播音,“目中无人”而不可“心中无人”。心目中要有受众,要仿佛置身于他们面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一样。表情神态的细微变化要与稿件内容吻合,仪态自然、大方、潇洒,神情恳切、真挚、朴实,眼睛有光彩、有神韵,既不能冷漠、呆滞,也不可夸张做作,露“舞台味”,脸谱化。电视播音要与观众有目光的交流,不要一味低头念稿,也不要过于频繁抬头,抬头时要抬起来,不要头不动而翻白眼。头也不可太活,使人觉得“摇头晃脑”像货郎鼓,眼光忌斜视。
总之,播音员要精神高度集中,技巧充分发挥,从容、主动、自如地进入播音创作。使播音创作更加准确、鲜明、生动,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作者单位:清丰县广播电视局)
编校:郑艳
播音员在话筒前也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拿到一篇稿子,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准备,大致有个设想,这篇稿子该怎么播,播成什么样子,它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个设想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播音创作蓝图”。有了这个蓝图,到话筒前、镜头前,如能摒除杂念,精神集中,镇定自若,这样播音就会成功。反之,话筒前紧张,杂念多,精神不能集中,那么,即使备稿充分,播音也会失败。由此可见,临场创作状态是播音成败的关键所在。
临场创作状态,就是播音员在话筒前和镜头前准备播音和正在播音的状态。话筒前、镜头前的创作是播音员的声音、气质、经验、学识、情操、素养等的综合体现。
首先,应适当做些准备活动。比如:轻松地活动一下肩、腰、胸、颈等部位,使身体充分舒展、放松;做做口部操、发发气泡音,充分活动发音器官。通过以上两点把自己的身体调节到一个最佳的播音状态。然后可以读一点练嘴皮子的、练气息的小诗、小段子等。每天早晨做一下这些活动对于一天的用声都有好处。
其次,充分、细致的播前准备是获得良好临场创作状态的基础和前提。一是备稿。备稿是为表达服务的,只有深入分析、理解稿件,深刻、具体地感受稿件内容,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目前大多数电台、电视台还不能达到采、编、播合一,所播稿件出自记者之手,播音员的播前备稿就显得更加重要。其实,即使实现了采、编、播合一,播前备稿也不可马虎。播音员亲自参与采编的稿件,并非就不用备稿。因为实地播出是个复杂的再创造过程,把书面稿件“立”起来,转换为有声语言,绝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念念就行。
备稿,要从结构入手,理清稿件层次,弄清主次关系,理解稿件的主题,进而联系背景,明确播出目的,准确把握基调,做到稿件基调(作品总的感情色彩)和播音基调(播音员的感情、态度)吻合一致。
然后是不可忽视的一些技术性的(有些是琐碎的)准备工作。比如:稿子中是否有书写不清楚的文字、数字、标点等,不清楚的地方务必仔细改写清楚;播前必须重新查对一遍稿件的顺序、页码,不能错乱、颠倒;对稿子中一些不熟悉的字、词、术语、掌故等,要查阅工具书,逐一弄清;对稿件里一些难读的译名、商品名或单位名称、专业术语等要反复上口念念;读准、读顺,达到流利上口。
接下来可先试播开头几句,把握基调,把握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把握语气和节奏,并适当调节一下气息和声音,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播好开头是播好全篇的基础。
完成各项理解、感受、播前设计等各项准备工作后,就要进入播音室坐在话筒前播出了。
一般来说,准备充分,容易进入好的播音状态,但在实践中,往往有这种情况,稿子准备得还好,在理解、感受和表达技巧上都花了很大气力,可一到话筒前,却脑子空空,只有“见字出声”的被动状态,没有传情达意的主动状态,只能应付,不能创造。那么,好的播音状态是怎样获得的呢?具体说来应达到“四入”:心入(神入)、身入、情入、态入。
心入(神入)。指心理、精神状态。要全神贯注于播音创作,精神振奋,情绪饱满,从容镇定,满怀自信,有浓厚的播讲愿望和清醒的意识。要防止和排除种种不利于创作的精神状态和心理障碍,不断克服话筒前容易出现的毛病:太紧张(过分紧张,就失去了自如性,束缚了创造性),想技巧(边播边考虑声音大小、气息深浅,这个词是重音、那里该停顿,这儿该快、那儿该慢等,看似没有离开稿件,实际上越是这样,越容易失去自如),改缺点(不论是新缺点还是老缺点,不论这些缺点好不好改,在话筒前去想,有百害而无一利。这和打仗差不多,如射击姿势不对,就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这就要在平时苦练,形成习惯。到战场上再临时去想、去纠正,敌人早跑远了)。
身入。指身体各部位、呼吸及发音器官处于和话筒前、镜头前相适应的良好状态、坐在座椅前半部,放松但有支持力,身体正而不板、直而不僵。上体微向前倾,双肩自然下垂,下腹部轻收,气息匀细深长、发音器官放松自如,不僵不懈。与话筒的距离也应调整好,距话筒太远,会因此怕声音小,而努力要靠近话筒,用气发声也会不自如。
情入。感情表达与稿件内容一致、合拍,决不离开规定情景作自我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表达的收、放、转,都和稿件内容和谐一致,适时合度。以声传情,真挚自然,不做作,不夸张失真。依据稿件内容与形式的需要,灵活恰当地采用讲述、交谈、播读等不同的播讲方式。切忌没有感情却硬装成很激动的样子,这样不但不可能吸引人、感动人,这恰恰是对观众的愚弄和欺骗。想从声音的外在形式上解决内在感情问题,那是舍本逐末。
态入。态,主要指面部表情、眼神及适当的手势,这是有声语言表达的重要辅助。对电视播音来说,当然至关重要。即使对“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广播播音,也并非不重要——因为态、声、情不能割裂。不信您试试:故意满面笑容、欢天喜地地用低沉的语调读一段悼文,或者硬是满面愁容却以轻松欢快的语调读一则喜讯,看看到底是什么效果,就不难理解态与声、情不可分割,从声音可以感觉情,“看见”态。
在话筒前、镜头前播音,“目中无人”而不可“心中无人”。心目中要有受众,要仿佛置身于他们面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一样。表情神态的细微变化要与稿件内容吻合,仪态自然、大方、潇洒,神情恳切、真挚、朴实,眼睛有光彩、有神韵,既不能冷漠、呆滞,也不可夸张做作,露“舞台味”,脸谱化。电视播音要与观众有目光的交流,不要一味低头念稿,也不要过于频繁抬头,抬头时要抬起来,不要头不动而翻白眼。头也不可太活,使人觉得“摇头晃脑”像货郎鼓,眼光忌斜视。
总之,播音员要精神高度集中,技巧充分发挥,从容、主动、自如地进入播音创作。使播音创作更加准确、鲜明、生动,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作者单位:清丰县广播电视局)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