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在《野草》中的三层心态变化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utia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野草》融合了鲁迅一生的哲学,写作期间正是他经历精神危机之时。在这期间的文章中,鲁迅通过对自我“鬼气”的解剖、十字路口的徘徊与觉醒后做出选择、最后反抗绝望三层心态的变化来尝试摆脱彷徨孤独的心境。
  【关键词】自我解剖  个人选择  反抗绝望
  《野草》是鲁迅在1924—1926年间陆续写成的一部散文诗集。此时鲁迅正在经历一场精神危机:兄弟决裂、女师大风潮、 “三·一八”惨案、留学日本的嘲讽、为革命奔走而遭排挤等委屈向他一同袭来。鲁迅正是在诸种繁杂的经历中进入人生的沉思,用独特的艺术想象力构建了《野草》这个阴冷朦胧却也充斥了热血与希望的世界。
  这几年间精神上的彷徨与孤独常让他备受压抑,黄金世界的遥不可及粉碎了他为革命奔走的热诚,身上的鬼气又常常侵袭着他的精神。鲁迅此时正当壮年,传统文人积极介入社会的心态又让他不甘消沉,因此对鲁迅来说,如何走出彷徨与孤独的心境便是他最重要的考虑。
  一、个人自省——直面自剖的惨痛
  在《野草》中,《墓碣文》最具自我解剖色彩。该文是《野草》阴冷朦胧世界的典型代表,意寓着鬼气弥漫的内心世界之黑暗与测度之难。在这鬼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自啮其身的游魂对人的叩问。
  坎坷的经历已使他对冠冕堂皇的承诺有了本能的拒斥,黄金世界是他不相信的。既已如此,那么鲁迅看待事情的眼光就不同常人,他总比别人看得更远。
  因此在剧烈的狂热中,鲁迅却感到寒冷。当社会将希望寄于黄金世界时,鲁迅却感到在美好承诺的背后隐约透着深渊般的恐怖。因这般洞见,所以鲁迅才能对一切浩荡的运动能理性对待。但是《墓碣文》又表明了形成这般洞见的过程之惨烈:游魂化为长蛇,以毒牙自啮其身,自剖心肝。游魂的自剖最终令自己“陨颠”,鲁迅似乎提出了一个问题:个体如何靠近世界的本真面貌,个体又是否能承受自剖的惨厉?
  墓中死尸坐起来的刹那,那句“离开”便是一句对所有人的质疑。我们可以把死尸视为一个像鲁迅这般严肃自剖的启蒙者,他以质问其他冠有启蒙者名号的人:告诉我,如何才能让认知自己成为可能,如果答不出,请你离开!
  鲁迅的质问既是对他人,更是对自己的发问。他身上遗留着旧社会的鬼气,这鬼气时时在他身上发作,让事后回忆起来的他不禁寒颤。在《风筝》中,我们就看到了鲁迅对遗留在身上鬼气的痛悔。这是他对鬼气发作的一个阐释。
  鲁迅的心是沉重的,鬼气的发作让他愧疚。他对自己曾经“吃人”的历史有所认知,自剖的大门也就洞开,循着这条对自己既往历史的反思的小路,我们才会读到《墓碣文》中那鲜血淋漓的自剖。
  鲁迅走出的第一步是个人的自省。尽管创痛酷烈,难知本味,尽管有过吃人的历史,但因着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仍要将摆脱孤独彷徨心境的行动继续下去,于是,便有了在十字路口的徘徊。
  二、个人选择——跨越坟的阻难
  对自我叩问过后,他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来祛除鬼气,摆脱彷徨孤独。既然知晓了天堂的虚偽,明晰当下地狱般的残酷,洞见黄金世界的遥不可及,那么此时此刻,当下的鲁迅该往何方。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鲁迅说要肩住黑暗的闸门,将孩子们放到光明的地方。这是自我牺牲。既然鲁迅不愿意让鬼气污染青年,那么就只能自己承受,并自己将其涤清。
  鲁迅渴望“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烧尽一切黑暗与虚无,光明重临时,没有被虚无占据的内心就能有充分的空间接受光明 洗礼。鲁迅肩住黑暗的闸门,就有这一层牺牲的用意。但鲁迅担忧另一问题:带着鬼气,曾经扼杀过少年天性的他不愿在旧世界驻足,那新世界呢,他是否会被完满地接纳,是否适合新世界的要求?
  《希望》中一度消沉空虚的“我”,与《过客》中的老翁或许存在继承关系,“他来自那个没有崩毁的旧社会,他也曾是个觉醒者,他知道那里的种种罪恶与黑暗”。 而那个倔强的过客与老翁不同在于,他坚守着声音的呼唤一直行走,在新世界里就要保持韧性战斗精神,消解自身的鬼气。
  前方是坟,既可理解为埋葬一切有意义的所在,也可认为是埋葬一切虚伪腐朽的所在。在老翁眼中,前面的坟让他惊惧,是鬼气泛滥后死去者的葬身之地。《墓碣文》中的死尸不就是为了严肃地解剖自己最终丧命的吗?而在过客眼中,前面的坟虽令人绝望,但那是埋葬“一切庸伪道德,一切价值鄙下者,一切末人世界的洞穴生活” 之处。过客不愿回转身去,因为那里有着旧世界的一切虚伪与黑暗。坟的意义在过客与老翁眼中不同,正是两人的区别,因此老翁只能留在荒凉的郊外渡过余生,而过客则能走下去,直至走过坟地,看到大光明的未来。
  鲁迅通过严肃的自剖获得觉醒,从十字路口的徘徊中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遵从觉醒了的声音向前走去,也是一条可遵循的摆脱彷徨孤独心境的道路。
  三、反抗绝望——超脱彷徨与孤独的觉悟
  鲁迅逐渐明白绝望的虚妄,也察觉虚无的无处不在。他所追求的黑暗与光明进行大决战的大时代还远没到来。但他发现“人的一切自解之道,精髓就在于寻找必然性” ,鲁迅重新大踏步地前行,继而便能以更坚决的姿态反抗绝望。
  反抗绝望,是野草精神的体现,后来鲁迅韧性战斗的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鲁迅的语言也更加犀利,斗志也更加昂扬。
  《这样的战士》描绘一个战士用投枪灭杀敌人。但当鲁迅描绘出事物正面时,他也会从细节处描绘出这个事物的反面。如用“老衰”、“寿终”四个字刻画战士的无奈,决绝地与黑暗作战,仍不能避免因生理衰老而最终倒下。但“中间物”的意识再次隐约显现,鲁迅强调:战士仍然举起了投枪!
  从他开始,以中间物觉醒的坚韧战斗下去,唤醒未来的魂灵,总会迎来大时代。在《淡淡的血痕》里,鲁迅将“这样的战士”推进为“叛逆的猛士”,将矛头指向造成黑暗的压迫者,也指向愚昧的看客。鲁迅俯瞰炎凉的世界,洞见压迫者的怯弱。鲁迅已无法忍受这样的世界,必须用最彻底的方式颠覆它。这个猛士深悟历史的苦难,所以他要做的事让人类苏生或是灭尽。
  猛士并非不知造成苦难的根源,而是知晓后不畏缩反倒大踏步行进。这是鲁迅反抗绝望精神的体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相信能够因此而有所改变。
  鲁迅热爱活动的生命,他从十字路口的迷茫中走出,肩住黑暗的闸门,遵循内心的声音向前走,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展开了他反抗绝望而不妥协的过程。而鲁迅摆脱彷徨孤独心境的努力,也随着《野草》的集编成册而显出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2]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何浩《价值的中间物:论鲁迅生存叙事的政治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对青花瓷艺术本体研究,并对青花瓷艺术的相关历史文献进行解读和分析,总结归纳了青花瓷艺术审美内涵,重点阐述青花瓷艺术中的东方美学。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这也是语文课程落实“育人为本”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全面加强学习方法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学习方法 语文实践  落实“育人为本”教育方针,构建新课标下的高效语文课堂
缘起学画时,经常跑到太行山中去写生,久之对风景产生兴趣,上学后学了国画专业,受老师影响,再加上写生的感受,自然画起了山水。最初喜欢画太行山的景色,时间一长,逐渐对山里人
期刊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仪控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仪控系统逐步在大型控制室得到应用,主控室信息界面随之也出现了"巨量信息与有限显示"的矛盾。通过分析数字化主控室信息显示的特点,基
【摘要】针对工会在职工教育和培训中的作用发挥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明确职工教育和培训中工会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其作用发挥的具体途径。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简要针对职工教育和培训中工会的作用体现进行了分析阐述,然后就发挥工会作用的策略办法进行了阐述,希望可以对相关人员起到一定参考,推动职工教育和培训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工会 职工教育 培训 作用 发挥  对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是提升职工
目的:建立能同时检测谷类食物中杀鼠酮、敌鼠、氯敌鼠的灵敏、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方法: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H=5.5)介质中用乙醇+乙酸乙酯(5+95)作萃取剂,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
目的 探讨红景天苷预处理对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建立近交系雄性SD大鼠同基因肾移植模型。共设3个组,假手术组、红景天苷预处理组、移植缺血再灌注模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