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准则”。小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教师应该进行运用,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推进师生互动、开展探究活动、指导思维活动,提升教与学双边活动效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资源;有效教学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和实践者,在学习实践的成长进程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探知数学知识的经验和方法,这些生成性教学资源在促进教学活动进程、提升教学活动效能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教育学认为,生成性教学资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课堂教学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前进发展进程。其中,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学习内在特性和所形成的学习知识技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主动探知的情感以及对问题现象的分析实践等方面的素养,都是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典型特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师要利用已有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实施有效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双边效能。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利用小学生生成性教学资源开展课堂数学教学活动,进行简要粗浅的阐述。
1.利用学生内在能动潜能,开展师生互动交流活动
小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对知识、问题强烈的学习探索欲望,并展现在具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双边活动过程,离开教师或学生任何一方,教学活动都失去了其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师生互动活动渗透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利用小学生所具有的能动探知潜能和主动学习情感,通过鼓励教学语言的运用、趣味教学内容的设置、现实教学氛围的营造,将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潜能进行有效“触发”,主动参与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一唱一和”的互动中,深入推进教学进程。
如教师在“归一应用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器材,向学生展示“某同学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感受该知识点的深刻现实意义,带着积极情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
2.利用学生质疑好奇特点,实施探究解析问题活动
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和质疑的探求心理,这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分析问题活动,提供了情感基础。同时,教育心理学认为,“矛盾问题”能够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产生主动探析解答的学习心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特别是在数学问题教学中,要利用小学生质疑好奇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设置具有矛盾性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带着“疑惑”,主动进行探究解析问题活动。教师在小学生探析问题过程中,要做好指导工作,保证小学生探究解析活动深入推进,取得实效。
如在“图形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回答“米、分米、厘米,两个相邻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进率”。学生指出是“10”,教师再向学生提出:“那么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两个相邻面积单位间的换算进率呢?”学生惯性思维,脱口而出回答是“10”。教师对学生回答结果给予否定。这样,学生在认知上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对其中存在的原因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知和求真欲望,教师此时就可以顺其而然地将学生引导到新知和问题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也能够带着“疑惑”深入探析求解。
3.利用学生创新求异特性,进行发散问题思维活动
不走寻常路,善于表现自我,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的独特方面。同时,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问题案例教学内容的分析发现,小学数学问题在表现形式以及解答方法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发散特性。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抓住小学生在思考分析活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求异特点,利用小学数学问题在展示知识内容上的多样性以及解决方法上的灵活性,鼓励学生探析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找出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给予肯定和鼓励,锻炼和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素养。
如面对问题:“甲乙两包糖的质量比是4∶1,如果从甲包中取出10克放入乙包后,甲乙两包的质量比是7∶5,那么这两包糖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克?”学生探析认为:“本题解题的关键是‘10’,它所对应的分数,正好是10克糖所对应的两包糖的总重量。”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向学生提出:“通过对问题条件的分析,该问题是否有其他解题方法”的启示话语,学生通过再次探析认为:“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解答,一种是用10克糖所占的比例来求取,一种是用设未知量x的方法采用方程进行解答。”学生在分析思考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过程中,思维活动灵活性、严密性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发散思维效能得到有效培养。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利用学生所具有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指导教学,有效实践,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知识,获得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周集实验学校)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资源;有效教学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和实践者,在学习实践的成长进程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探知数学知识的经验和方法,这些生成性教学资源在促进教学活动进程、提升教学活动效能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教育学认为,生成性教学资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课堂教学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前进发展进程。其中,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学习内在特性和所形成的学习知识技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主动探知的情感以及对问题现象的分析实践等方面的素养,都是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典型特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师要利用已有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实施有效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双边效能。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利用小学生生成性教学资源开展课堂数学教学活动,进行简要粗浅的阐述。
1.利用学生内在能动潜能,开展师生互动交流活动
小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对知识、问题强烈的学习探索欲望,并展现在具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双边活动过程,离开教师或学生任何一方,教学活动都失去了其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师生互动活动渗透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利用小学生所具有的能动探知潜能和主动学习情感,通过鼓励教学语言的运用、趣味教学内容的设置、现实教学氛围的营造,将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潜能进行有效“触发”,主动参与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一唱一和”的互动中,深入推进教学进程。
如教师在“归一应用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器材,向学生展示“某同学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感受该知识点的深刻现实意义,带着积极情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
2.利用学生质疑好奇特点,实施探究解析问题活动
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和质疑的探求心理,这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分析问题活动,提供了情感基础。同时,教育心理学认为,“矛盾问题”能够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产生主动探析解答的学习心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特别是在数学问题教学中,要利用小学生质疑好奇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设置具有矛盾性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带着“疑惑”,主动进行探究解析问题活动。教师在小学生探析问题过程中,要做好指导工作,保证小学生探究解析活动深入推进,取得实效。
如在“图形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回答“米、分米、厘米,两个相邻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进率”。学生指出是“10”,教师再向学生提出:“那么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两个相邻面积单位间的换算进率呢?”学生惯性思维,脱口而出回答是“10”。教师对学生回答结果给予否定。这样,学生在认知上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对其中存在的原因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知和求真欲望,教师此时就可以顺其而然地将学生引导到新知和问题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也能够带着“疑惑”深入探析求解。
3.利用学生创新求异特性,进行发散问题思维活动
不走寻常路,善于表现自我,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的独特方面。同时,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问题案例教学内容的分析发现,小学数学问题在表现形式以及解答方法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发散特性。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抓住小学生在思考分析活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求异特点,利用小学数学问题在展示知识内容上的多样性以及解决方法上的灵活性,鼓励学生探析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找出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给予肯定和鼓励,锻炼和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素养。
如面对问题:“甲乙两包糖的质量比是4∶1,如果从甲包中取出10克放入乙包后,甲乙两包的质量比是7∶5,那么这两包糖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克?”学生探析认为:“本题解题的关键是‘10’,它所对应的分数,正好是10克糖所对应的两包糖的总重量。”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向学生提出:“通过对问题条件的分析,该问题是否有其他解题方法”的启示话语,学生通过再次探析认为:“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解答,一种是用10克糖所占的比例来求取,一种是用设未知量x的方法采用方程进行解答。”学生在分析思考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过程中,思维活动灵活性、严密性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发散思维效能得到有效培养。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利用学生所具有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指导教学,有效实践,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知识,获得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周集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