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f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准则”。小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教师应该进行运用,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推进师生互动、开展探究活动、指导思维活动,提升教与学双边活动效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资源;有效教学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和实践者,在学习实践的成长进程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探知数学知识的经验和方法,这些生成性教学资源在促进教学活动进程、提升教学活动效能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教育学认为,生成性教学资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课堂教学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前进发展进程。其中,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学习内在特性和所形成的学习知识技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主动探知的情感以及对问题现象的分析实践等方面的素养,都是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典型特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师要利用已有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实施有效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双边效能。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利用小学生生成性教学资源开展课堂数学教学活动,进行简要粗浅的阐述。
  1.利用学生内在能动潜能,开展师生互动交流活动
  小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对知识、问题强烈的学习探索欲望,并展现在具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双边活动过程,离开教师或学生任何一方,教学活动都失去了其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师生互动活动渗透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利用小学生所具有的能动探知潜能和主动学习情感,通过鼓励教学语言的运用、趣味教学内容的设置、现实教学氛围的营造,将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潜能进行有效“触发”,主动参与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一唱一和”的互动中,深入推进教学进程。
  如教师在“归一应用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器材,向学生展示“某同学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感受该知识点的深刻现实意义,带着积极情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
  2.利用学生质疑好奇特点,实施探究解析问题活动
  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和质疑的探求心理,这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分析问题活动,提供了情感基础。同时,教育心理学认为,“矛盾问题”能够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产生主动探析解答的学习心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特别是在数学问题教学中,要利用小学生质疑好奇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设置具有矛盾性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带着“疑惑”,主动进行探究解析问题活动。教师在小学生探析问题过程中,要做好指导工作,保证小学生探究解析活动深入推进,取得实效。
  如在“图形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回答“米、分米、厘米,两个相邻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进率”。学生指出是“10”,教师再向学生提出:“那么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两个相邻面积单位间的换算进率呢?”学生惯性思维,脱口而出回答是“10”。教师对学生回答结果给予否定。这样,学生在认知上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对其中存在的原因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知和求真欲望,教师此时就可以顺其而然地将学生引导到新知和问题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也能够带着“疑惑”深入探析求解。
  3.利用学生创新求异特性,进行发散问题思维活动
  不走寻常路,善于表现自我,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的独特方面。同时,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问题案例教学内容的分析发现,小学数学问题在表现形式以及解答方法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发散特性。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抓住小学生在思考分析活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求异特点,利用小学数学问题在展示知识内容上的多样性以及解决方法上的灵活性,鼓励学生探析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找出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给予肯定和鼓励,锻炼和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素养。
  如面对问题:“甲乙两包糖的质量比是4∶1,如果从甲包中取出10克放入乙包后,甲乙两包的质量比是7∶5,那么这两包糖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克?”学生探析认为:“本题解题的关键是‘10’,它所对应的分数,正好是10克糖所对应的两包糖的总重量。”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向学生提出:“通过对问题条件的分析,该问题是否有其他解题方法”的启示话语,学生通过再次探析认为:“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解答,一种是用10克糖所占的比例来求取,一种是用设未知量x的方法采用方程进行解答。”学生在分析思考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过程中,思维活动灵活性、严密性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发散思维效能得到有效培养。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利用学生所具有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指导教学,有效实践,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知识,获得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周集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δ-ALA-PDT对BXSB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及其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状况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BXSB小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给予NS、δ-ALA、PDT、δ-ALA-PDT治疗,观察其
通过对青藏高原各牧场气候资料及牧业生态定点观测资料研究,掌握了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规律,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地区的畜牧业生产影响日趋明显。大部分区域年降水量
高校学生会干部作为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涌现出“韭菜村”“蘑菇村”“旅游村”等一批特色乡村,农民人均收入已连续15年跑在全省最前头。这些村是咋富起来的?
摘 要:怎样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有效是教师重点探索的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方法,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营造一个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构建策略  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参加素质教育改革的教师来说,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更是一个常谈的话题。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既要考虑教师教学的有效行为,又要考虑学生学习的有效行为。笔者认
针对当前毕业设计质量评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根据院有关毕业设计质量评定文件,依据科学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和现实性的原则,对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作了初步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中职教师应如何紧扣学生实际,巧妙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问题因素,精心设问,从而促进中职生数学能力和思维的发展?对此,本文从“问题导学”模式的设计原则、有效结合思维切入点导入问题、有效结合思维发展点导入问题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职数学;问题导学;设计原则;思维发展  中职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不少中职生由于知识基础的局限性对数学不感兴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如果教师能
本文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加强索质教育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具体地介绍了在理论力学课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