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与真实 丑陋与美好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w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实是文学创作永远不可分割的部分,先锋文学更深入地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小人物的命运从细微之处显示出个人强烈的情感意识。余华的创作着眼于这一点并超出常人对于个体人物的怜悯,《第七天》是余华对于底层写作回归的重要作品,小说的内容荒诞却又反映了真实的现实,人性的丑陋暴露无遗之下又将美好的曙光留下,作者将自己从亲历者的身份中脱离,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作,或隐或显地反映了现代情感的现状。
  关键词:批判 《第七天》 余华 先锋文学
  《第七天》自2013年出版,至今已有七年时间。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杨飞离世后七天的见闻,虚实相间,生与死相互交换。小说中作者没有过多地评判和议论,而是以局外人的角度看待这七天中的世间百态。
  一、刺破现实的“气球”与冷眼观世
  余华的写作老练而稳重,笔触的锋利对现实世界有着别样的“穿透力”。余华的成长是有痕迹的,现在的余华已经不需要在作品中灌注过多的情感,只需独处一旁,以局外人的角度来描述现实,愈加成长的阅历与写作功底成就了余华的写作角度逐渐走向中性。也正因为如此,余华产出的小说愈加平稳、深刻,具有“穿透力”,在作者与读者之间,余华站在一个叙事者的角度,把故事平静地叙述出来,看似与作者、读者都无关,却又是连接着社会文明与读者的文化灵魂,人类从出生到死亡一直深受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千年文化更不必多说;刻在中国人灵魂里的文化,作者用“隐”的手法在叙事中淡化,而读者在阅读中或多或少地看到了社会的影子。余华在《第七天》的技法上看似平淡无奇,甚至有些软弱,透过叙事可以发现他将一个社会藏在了小说中;在小说中;还埋藏着余华的一颗炽热的心。
  作家在小说中想要隐藏自己的情感是困难的,而能将情感隐藏起来的小说家无一不是大师。余华冷眼观世界,没有在作品及人物的身上添加透露作者情感的语言。除此之外,《第七天》中的角色们在现实生活中都处在被动之中。小说通过展现冗杂烦琐的社会现实状态,告诉读者在现實中培养抗打击能力的重要性,进而启示人们不要失去对于“充满动力”“怀抱精神支柱”生活方式的希冀。以作者的角度和经历来看待世间,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本书”,作家采取以平淡的视角去看待。基于这样的视角,作家把眼光投射到社会的一个角落,将时间进行修改之后,其他的只是参照现实来进行叙述的。以余华自己话来解释:“在我的精神世界里面,是不存在混乱的,因为它没有时间概念。”除去空间的转换,余华是用小说的语言直言当下,写真实的社会现象。从修改后的虚构时间来看,作者也是为了获得情绪上和蕴意上的确定和弥补,而这样的叙述实则是发自作者本心的。立足小说的整体,余华在创作这部作品中可以被发现是探寻自身“小我”的一个过程;从视角上来看,他的眼光是俯瞰的,一种对于现实的透视。余华在叙事中收敛了自己的情感,使得读者读其作品愈加有回味。然而,作者终究只是以笔叙述,现实与小说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虚构小说视角下的真实世界
  纯粹是一个优秀作家毕生所追求的;敢于直面现实,是作家精神的凝练。早期评论界有学者评价余华:“他的血管里流动着的,一定是冰渣子。”由于当代文学创作已经跨入虚拟媒介时代,由是余华在创作中也出现了将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相隔离的方式,这里所说的隔离只是一种相对的隔离,小说世界本身构建在现实世界之上,将人物代入虚拟世界,生活本身就开始显得“渺小”,而作者“冰冷”的写作状态就开始出现。《第七天》中鼠妹深受QQ空间的影响;除此外,还有叙述科技媒介对于现代人生产生活的影响。报纸、电视等传媒也出现在小说中,杨飞的死亡是由于其在报纸上看到前妻李青的死讯后直接导致的,而其亲生父母身在东北,也是通过报纸和电视的渠道来发布消息来寻找他的。因此,无论余华采取怎样的小说创作方式,选材的内容终究是不可避免地代入了现实中虚拟媒介时代的元素。新的媒介时代,小说家是最敏感的,观照当下是小说家的使命,而虚拟现实的侧面,也是小说家对于人们在当下时代精神空虚状态的一种认定。
  文学家们是精神敏感的群体,正如笔者曾经在研究海子等一些创作者的精神特质时,发现其作品虽然带有近似“草根”的内容,如海子诗歌中的乡土元素,但究其诗歌的本质,在发现和揭露人类精神荒芜这一点上竟不谋而合。观照当下是文学家们作品素材的来源,文学来源于生活,而文学的虚构性有给予其拥有超越生活的可能性。余华的《第七天》从源头上来说是生活的反照,从内涵上来解释是对社会现实现象的“冷漠”揭示。不论是余华还是其他文学家,真实世界终究在他们的创作中得到绽放,虚构的是情节,而现实元素从来没有离开过作家们创作的土壤。
  三、余华创作的转型与《第七天》的创作
  曾经有学者对余华的创作做出总结,其可分为三个阶段:现实主义—先锋写作—现实主义。在《第七天》中包含着作者曾经创作小说的一切元素,这一点也是余华本人所自己认为的,从作品本身也可以看出余华的后期创作中虽然开始回归现实,但内容还留存着先锋写作的某些元素。余华在《第七天》中采用了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手法,在小说中,他着墨描写的目光不再停留在“典型人物”的塑造上,而将重点转移到捕捉小说中人物的“异化”上,怪诞成为余华创作的号角。此外,余华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和挖掘、温婉“诗性”特质的延续,使余华创作号角下的“怪诞”没有走向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极端;美与丑的相互糅杂、真假之间的混合,使作品呈现出美丑混融、真假难辨的状态,这也就给予了读者更加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常见的小说全知的叙述角度在《第七天》中表现得不明显,小说中难以见到直白的价值评判来表现作者或小说的思想倾向,而这也就使得《第七天》这部小说似乎缺乏了本该存在的强烈的批判意识和鲜明的价值倾向。这种被学界称为“零度写作”的中立写作手法,被认为存在“意义缺失”和“叙事无力”的问题。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收敛”式的叙述方式,使得作品中的批判锋芒和人文关怀暗含其中,而这些蕴含深意的内容也就让小说拥有了回味的魅力。小说将“死后”世界中各种“灵魂”关系的融洽以及“死无其所”的美好营造得恰如其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作者与现实进行了妥协、和解,换句话说,也不是传统中国式的圆满结局。“死无其所”一方面是讲现实中无处容身的人在死后的“收容所”,类似于文学意义上的乌托邦,一个为收容“孤魂野鬼”的梦幻天国;另一方面,通过对这群“孤魂野鬼”的遭遇描写,来折射现实世界中这些人的悲惨境遇——活着买不起房子,死了买不起墓地。经过这样的反讽,生前死后的强烈对比,更加把生前现实世界的残酷与期待人人平等的希冀表现出来。   创作《第七天》时余华年龄已至六十,早期锋芒毕露的创作热情逐渐消释,在经受社会的打磨下,逐渐平静沉着。一般作家创作都是处在高于社会的姿态,用俯视的眼光来叙写社会。但是与常人不同的是,余华的创作因其创作心绪的平静,笔触也趋于平静,返璞归真式的创作姿态与渐行渐远的思考着重点,导致余华的小说收敛了锋芒,朴质之中蕴含深刻意蕴。这种与人性剥离、与家庭伦理相隔离的创作意识是作家群体中常见的创作方式,作家们最后返回创作和思考的起点开始宏观地思考一生。
  年龄的增长带给作家更加纯熟的创作手法,包装好自己的思想,做到密不透风,或者说了然无迹,是多年创作带来的结果。《第七天》中的主人公杨飞,有两位父亲和母亲,而他作为这样背景下成长的人,默默承受着,在作品中极难看到杨飞的反抗。但是在这部小说中,却带着创作的痕迹,杨飞无奈地讲述着他的父亲抛弃他的事实,并带着“那时候他爱我,可是更需要一个女人的爱”的理由。小说的讲述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地描述了杨飞与其父亲之间伦理上感情的相知与契合。作者具有的作家骄傲的意识也出现了轻微流露,作家的年龄与作品内的人物成长开始混合,使得作家自身也难以分辨,也正是因为这样,文学作品也展现出了复杂绚丽的美。作家的矛盾心理、这种两难的境地,存在于当下中国的大部分作家之中。
  四、结语
  从《第七天》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出余华的创作意识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退,只是走向深沉和内敛,笔法愈加老到,极难捉摸到他的心理印痕,但是,余华本身作为作家的气质与个人的魅力能够从作品中散溢出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宁愿更相信自己”。余华不愿意将小说的人物写成虚幻的幽魂,而写成骨骼,依旧离不开他内心中所具有的强烈的现实主义创作欲望以及干预现实的目的。《第七天》虽然是作者用一种“虚伪”的方式进行创作的,但是这种背离现状世界的模式,却使得作者愈加接近了现实。
  参考文献:
  [1] 蔡家园.继续“先锋”与主体迷失——重读余华的《兄弟》《第七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5).
  [2] 张丽军,计昀.“鬼魂书写”的后死亡叙述及其精神限度——论余华新作《第七天》[J].北京社会科学,2015 (2).
  [3] 居文豪.“浪漫”与“乡土”的协奏曲——海子诗歌精神特质浅析[J].名作欣赏,2020 (12).
  作 者: 王世誉,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居文豪,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學技术学院中文系助教。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与众多的王阳明传记不同,作家梅寒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传》是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对王阳明的一生进行的历史还原和想象书写。在女性视角下,作家通过“史笔”和“文笔”的相互交融,对王阳明一生的传奇故事进行了叙写,对其心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最终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真实可触的王阳明形象。  关键词:王阳明形象 女性视角 “史笔” “文笔”  王阳明是在中国历史上“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者,他
摘要:李庆本教授的英文新著,立足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语境,在时间与空间统领下,以中国文化主体身份深入探讨了中西文学与美学关系的研究方法与实践问题,并提出超越中/西、古/今二元论的“跨文化多维模式”。该专著跨越了语言、文化与时空疆界藩篱,突显了文学/文化文本在不同时间与空间中的旅行路线以及在此过程中文本之间的交叉互动以及间性关系,考据论证严密、学理分析细致,兼具民族立场与世界视野,对于中西文学与文化
摘 要: 概念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言语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符号修辞。概念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社群中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即使是以人类身体体验为基础的空间隐喻,也体现差异。本文以《围城》及其英译本为例,探析空间隐喻英译体现的三点主要表达差异:中文空间字的隐喻多义性;英文空间表达用于隐喻的局限性;中西方对时间的空间隐喻描述的差异性。  關键词:《围城》 空间隐喻 英译 差异  一、引言  隐喻是用一种事物理解
摘 要: 西方文论教材对于本雅明“经验贫乏”说法,以及相关几篇文章的介绍较少。在《讲故事的人》等文章中,本雅明认为,信息爆炸加速感官钝化,造成人们“经验贫乏”,导致叙事艺术走向衰落。从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案例来看,“经验贫乏”说具有一定合理性。不过,本雅明高估了新闻传播与“经验贫乏”之间的必然联系。从文学理论来看,经验属于作家不可或缺的创作资源,而“经验贫乏”的困境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并不存在必然联
摘 要: 曾永义先生在华人戏曲界影响极大,是笔者所敬仰的综合性戏曲学者。他坚持“案头”与“场上”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术态度影响了两岸数代戏曲人。曾先生除了著作等身之外,创作剧本丰硕、教育成就卓著,他不论是对戏曲传承发展还是变革创新,乃至对戏曲的跨文化传播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多年来为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和民间交往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戏曲教育 传承创新 跨文化传播 文化影响
摘 要: 本文旨在对亨利·米勒“自传体三部曲”(《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黑色的春天》)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尼采几部代表性著作的研究,主要围绕尼采哲学中的反基督教传统道德伦理、狄奥尼索斯精神、重估一切价值三个方面对亨利·米勒的小说展开探究。  关键词:亨利·米勒 “自传体三部曲” 尼采  一、前言  《北回归线》作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亨利·米勒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在1934年出版
摘 要: 徐甲英以辽南为母题的壮美山水,有着远高出一般画家的意境与格调。他的山水画风格和气质脱胎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来源于厚重而独特的地域文化;他的山水画的技巧的升华,画作的格调与意境,多来源于自身所具的修养与人格。  关键词:徐甲英 山水画 格调 意境  徐甲英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曾任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和沈阳教育学院美术系主任、沈阳美术教育研究会会长、沈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是中国美术家协
“建黨100周年”作品征集比赛
摘要:《三峡好人》的英文翻译是“still life”,静物的意思,包含着对物凝视的诗意。贾樟柯导演的这种静物意识也影响了他的审美观,他认为的美有种融合性,带有某种我们生活境遇的痕迹,带着生活的真实感。时间性的美感是贾樟柯电影中诗意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一个人的长镜头让观众沉浸在“纯视听情境”里,任时间流走、蹉跎,将生活中本然存在的庸常、多余的时间静化成了人容纳于物的诗意。  关键词:《三峡好人》 诗
摘 要:李强的诗集《萤火虫》是当代诗坛的重要收获,是有着“诗史”价值与“诗思”价值的当代诗歌创作的经典个案,是解读当代诗歌创作的重要窗口。本文就李强《萤火虫》的叙事特征以及旅行叙事、人生叙事、生命叙事、爱情叙事、史诗叙事做片段性的粗浅解读。  关键词:旅行叙事 人生叙事 生命叙事 爱情叙事 史诗叙事  李强的诗集《萤火虫》无疑是当代诗坛的重要收获,因为我们能从这部诗集里看到李强以诗人、哲人的态度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