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精内蕴 大美不言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ek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徐甲英以辽南为母题的壮美山水,有着远高出一般画家的意境与格调。他的山水画风格和气质脱胎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来源于厚重而独特的地域文化;他的山水画的技巧的升华,画作的格调与意境,多来源于自身所具的修养与人格。
  关键词:徐甲英 山水画 格调 意境
  徐甲英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曾任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和沈阳教育学院美术系主任、沈阳美术教育研究会会长、沈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同泽画院常务理事。徐甲英从事美术创作,高等美术教育五十余年,作品多次在海外各地和国内多地展出并获奖。
  徐甲英以辽南为母题的壮美山水,有着强烈的形式感、体积感,以及远高出一般画家的意境与格调,是遥承传统文人高贵文脉的,即寓心性于山水,畅神,适意,以画为寄,以画为乐。他将山水画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归宿,在千变万化又壮阔雄伟的景观之中,我们能感受到画家的上下求索与心灵的悸动,领会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古老启示。
  一、徐甲英绘画的精神之源:大地
  艺术家与作家的文化背景,往往可以从血缘与地缘中去探寻。比如黄宾虹,他是黄山人,这决定了他的山水画创作在骨子里所烙上的徽派文化的印记。比如与黄宾虹在创作题材上迥异的江西人黄秋园,他笔下表现的更多的是充满乡土之情的庐山胜境。樊骏说:“一个特定的地域与一个作家及其作品亲密无间到如他所说的这般地步”,“以至于没有北京就没有了老舍与他的作品。”a我们考察徐甲英的文化背景,探寻他与辽海文化的内在联系,也同样可以从他的家族传承、早年生活环境和所处的地域文化场域入手。
  一方面,徐甲英的先祖是辽南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大地”意识从深层自律性地影响着后世子孙。徐甲英与辽宁民间文化的深刻联系,正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徐甲英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大都市——沈阳教书育人,这决定了他与辽海文化的深刻联系。徐甲英强烈地感受到辽宁地域文化传统,而自觉追寻辽宁文化的根脉。在某种程度上,徐甲英画辽南山水,我们可以理解为:“这经过特殊的意义赋予的‘大地’,在诗在画在乐曲中,无休止地收摄与释放着人性魅力,对人性以‘人性’来召唤,以坦荡无垠、以坚厚朴质、以博大无尽包容的‘大地性格’来召唤。”b在创作过程中,“大地”给予了徐甲英无尽的馈赠,使他得到了个人的精神品性和人格力量。从传统的方面看,徐甲英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笔墨的现代意义具有很清醒的认识,他的山水画风格和气质脱胎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来源于厚重而独特的地域文化。我们从徐甲英的艺术风格中,感觉到了“大地”的宏伟力量、情感的丰满、气度的从容,以及对自然纯真而深邃的观照。
  多年来,徐甲英非常重视中国画与辽海文化的表里关系。他不愿停留在对绘画表面形态的探索上,而是希望深入到辽海文化的内涵之中,探索如何真正地将一种文化所包含的基本人生态度与基本精神情操,转化成一种绘画语言,并通过这种语言的个性化来进一步提高艺术品位。因此,徐甲英选取了从中国哲学思想入手,去观照自己的绘画与人生。他喜欢从老、庄等与艺术有着较多直接关联的哲学流派入手,静观默察自身与身外的世界,他的思考是宁静而自得的。这些,可从他作品的气象变化中体察出来。如著名画家赵华胜所评价,徐甲英“在祖国数千年的古文化沉积之中,去发现、体验和进一步表现中华民族之情感。他抓住了以山水畫为媒体去表现民族之‘魂’。将狭小之自我与大地之魂融为一体,形成‘天地合一’‘物我两忘’,从而发展了甲英教授新的艺术天地”c。
  二、徐甲英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徐甲英对辽南非常熟悉。辽南的山川景物、地域文脉,他谙熟于胸,徐甲英以辽南名山作为创作母题,但并不拘囿于千山和冰峪沟等的实景,而是从自己的主体精神和价值取向出发,进行多方面的选择、生发和改塑,并在此过程中,注入了自己的美学理想。因此,徐甲英虽然坚持从大自然中汲取艺术生命的乳汁,但他笔下的景物却不是对实景的简单模拟和客观再现,而是被“主观化”了的和“个性化”了的画家的心中之境。
  首先,徐甲英的山水画中,无论是重峦叠嶂、云烟雾霭,还是小桥流水、洲渚掩映,皆充满了浓郁的诗意,这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正确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所提供的。其二,徐甲英笔下的山水丘壑既可行可望,又可游可居;既令人为之神往,又使人感到十分亲近,充分体现出画家可贵的人文精神和平民化的美学理想。宋人郭熙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d 徐甲英的山水画,堪称为郭熙上述观点的一个生动注脚。其三,徐甲英的山水画,虽然在体例的总体倾向上,似乎较为“传统”,或者说是承接文人山水画之衍流序脉,但并不陈旧,并不缺乏新意,更不是像传统文人山水画那样一味地追求荒寒、索寞的冷逸之气,而是有着令人鼓舞、催人振奋的时代感。
  徐甲英山水画在艺术表现上的特征之一,是画面中形的松散化与神的内敛化。这从《一夜秋雨满树金》开始变得分明起来:农舍、山峦和树林的形象在霜气浸掩之下“分散”为枝节斑块,并交织网结在一起,山林的意境神韵也更觉深沉邃密。而《水声冰下咽》中的杂树,形象处理已近乎信手勾抹而成,似乎没有一点预先“设计”的成分,似乎既没有姿态顾盼,又没有疏密穿插,然而树、石上渴笔重墨蓬松的勾皴与湿笔淡灰黑块的对映,画幅中有与无的分割间替,更内在、更含蓄地传达出大自然生命力的顽强。
  那种恬淡虚无、空灵洞明的气态的出现,是徐甲英晚期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如在《水秀山青》中,静谧、空明中兼有迷漾、缥缈色彩的山村,似乎整个被清新的雨水浸洗过一般纯净;《幽谷泉声》中的“自然”景色,则显然是画家心境的生发,水波粼粼,云气茫茫,群树似乎在静默中悟着、等待着、召唤着什么;在《大辽河》中,由简简漫漫的峰头、山坡和杂树组成的秋景是那样旷达高远,远处的大辽河显得宏阔壮观,大自然在这时表现得既威严又慈祥,使人深深感受到作画人在知天命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大智大慧。
其他文献
摘 要: 原创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聚焦了王阳明从狂狷少年到一代心学宗师的成圣历程,该剧通过对“内圣”与“外王”两方面相互交织的描写,展现了王阳明从生而知之到学而知之,再到困而知之的艰难成圣之路。自幼立志成圣是王阳明成长为圣人的精神驱动,而王阳明人生成长中的“心上磨练”和“事上磨练”的经历则在其成圣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千古一圣王阳明》 王阳明 “心上磨练” “事上磨
摘 要:《十八岁出门远行》因其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上的独特,被选入人教版和苏教版的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对《十八岁出门远行》有多种解读,本文则选择从“内心外化”的角度深入分析文本中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与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现代价值观冲突下的虚构世界,试图进一步探讨文本暗示着的、作家以“清醒的说梦者”方式表达的对现代社会的精神感悟。  关键词:精神世界 传统价值观 现代价值观 现代社会
摘要:2011年,河南省话剧院创作演出的话剧《红旗渠》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隆重上演,剧本主要写了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领导下克服层层阻碍修成红旗渠、改变当地缺水现状的艰辛历程。作为领导核心的杨贵身上具有的“敢想敢干”“刚中有柔”“怜民胜己”等优秀特质则向我们突出展示了红旗渠精神。  关键词:话剧《红旗渠》杨贵  杨林在剧本前面写道:“《红旗渠》情节是虚构的,但,红旗渠精神是真实的。”剧本根据真人真事
【考点透视】   句子仿写,即依照已有句子的形式造出新的句子来。句子仿写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是命题者提供一定的语境,要求考生参照提供的条件而模仿写作。句子仿写的常见题型有四种:命题式、嵌入式、续写式、开放式。句子仿写题一方面考查句式、修辞等知识,另一方面也注意组织语言与语言表达的考查,并且能够联系实际生活与阅读积累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比较强的题型。 【典例解析
摘 要: 与众多的王阳明传记不同,作家梅寒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传》是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对王阳明的一生进行的历史还原和想象书写。在女性视角下,作家通过“史笔”和“文笔”的相互交融,对王阳明一生的传奇故事进行了叙写,对其心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最终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真实可触的王阳明形象。  关键词:王阳明形象 女性视角 “史笔” “文笔”  王阳明是在中国历史上“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者,他
摘要:李庆本教授的英文新著,立足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语境,在时间与空间统领下,以中国文化主体身份深入探讨了中西文学与美学关系的研究方法与实践问题,并提出超越中/西、古/今二元论的“跨文化多维模式”。该专著跨越了语言、文化与时空疆界藩篱,突显了文学/文化文本在不同时间与空间中的旅行路线以及在此过程中文本之间的交叉互动以及间性关系,考据论证严密、学理分析细致,兼具民族立场与世界视野,对于中西文学与文化
摘 要: 概念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言语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符号修辞。概念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社群中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即使是以人类身体体验为基础的空间隐喻,也体现差异。本文以《围城》及其英译本为例,探析空间隐喻英译体现的三点主要表达差异:中文空间字的隐喻多义性;英文空间表达用于隐喻的局限性;中西方对时间的空间隐喻描述的差异性。  關键词:《围城》 空间隐喻 英译 差异  一、引言  隐喻是用一种事物理解
摘 要: 西方文论教材对于本雅明“经验贫乏”说法,以及相关几篇文章的介绍较少。在《讲故事的人》等文章中,本雅明认为,信息爆炸加速感官钝化,造成人们“经验贫乏”,导致叙事艺术走向衰落。从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案例来看,“经验贫乏”说具有一定合理性。不过,本雅明高估了新闻传播与“经验贫乏”之间的必然联系。从文学理论来看,经验属于作家不可或缺的创作资源,而“经验贫乏”的困境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并不存在必然联
摘 要: 曾永义先生在华人戏曲界影响极大,是笔者所敬仰的综合性戏曲学者。他坚持“案头”与“场上”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术态度影响了两岸数代戏曲人。曾先生除了著作等身之外,创作剧本丰硕、教育成就卓著,他不论是对戏曲传承发展还是变革创新,乃至对戏曲的跨文化传播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多年来为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和民间交往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戏曲教育 传承创新 跨文化传播 文化影响
摘 要: 本文旨在对亨利·米勒“自传体三部曲”(《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黑色的春天》)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尼采几部代表性著作的研究,主要围绕尼采哲学中的反基督教传统道德伦理、狄奥尼索斯精神、重估一切价值三个方面对亨利·米勒的小说展开探究。  关键词:亨利·米勒 “自传体三部曲” 尼采  一、前言  《北回归线》作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亨利·米勒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在193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