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正常人群腓肠肌及其亚部构筑的超声解剖学特点。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40名健康志愿者共80条腓肠肌肌腹及其远端肌肉腱膜处进行在体实时扫查,获得腓肠肌内、外侧头及其亚部超声图像;并在静息(分惯用脚和非惯用脚)及用力5 kg、10 kg等长收缩状态下获取腓肠肌内侧头和外侧头羽状角超声测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状态下腓肠肌羽状角测值的差异,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惯用脚与非惯用脚腓肠肌羽状角测值的差异。结果腓肠肌上部横断面扫查时,内、外侧头肌肉依据肌肉内强回声分隔,均可分为肌质亚部、浅亚部和深亚部3个部分,各部分边界清晰。外侧头3个亚部分隔呈侧卧姿的"T"形条状强回声,内侧头分隔则呈卧姿的"Y"形条状强回声,在"T"和"Y"字形强回声分隔上均可探及血流信号。腓肠肌外侧头远端羽状角为外侧浅亚部连接于跟腱构成,内侧头远端羽状角则为内侧肌质亚部续于跟腱构成。静息及用力5 kg、10 kg状态下,腓肠肌内侧头羽状角测值分别为(13.36±3.20)°、(13.32°±3.30)°、(12.75±3.20)°,外侧头羽状角测值分别为(8.69±3.30)°、(8.59±2.99)°、(8.65±3.20)°,同一状态下内侧头羽状角测值均大于外侧头羽状角测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09、9.50和8.10,P均<0.01)。腓肠肌内、外侧头在静息及承受不同外力的状态下,羽状角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F=0.89、0.02,P=0.41、0.98)。惯用脚与非惯用脚腓肠肌内侧头羽状角测值分别为(13.66±3.60)°、(13.30±2.84)°,腓肠肌外侧头羽状角测值分别为(8.71±3.48)°、(8.80±3.35)°。惯用脚肠肌内侧头羽状角测值大于非惯用脚,而腓肠肌外侧头羽状角测值小于非惯用脚,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0、0.87,P=0.48、0.17)。结论在体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腓肠肌内、外侧头及其亚部构筑的超声解剖特点,并可获取羽状角的准确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