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职德育的难处
中职德育的难处在于:一是中职学生的品德行为问题多,诸如动手打人、粗话伤人、破坏公物、乱扔垃圾、上课玩耍、顶撞老师、穿奇装留怪发、吸烟、酗酒、打扑克等。此类问题比中小学生突出。原因主要是中职生处在青春期,是人生中心理矛盾冲突最剧烈的时期,再者目前中职生是中下层初中生报读上来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二是中职德育之路尚在探索之中。由于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出现道德、价值、文化等多元化现状,学生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增强,在新形势下,德育必须进行变革,不能用单一、说教、灌输的方式进行德育。因为我们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所以有的教师显得急躁。急,表现在束手无策或老策不起作用,内心焦急;躁,表现在囿于以往德育经验,陷入“以暴制暴”的德育误区,把靠外部强制力使学生“循规蹈矩”的结果视为德育的目标,忽视德育的情感性本质特点和内化生成规律。
解决上述二种困难均要抓住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从他们的品德基础和品德需要出发,突破种种德育旧框框,构建有魅力的德育。
二、中职生心理特点
据调查研究,我校中职学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点:既有冲动、偏激、易发脾气、自制力差、情绪化、自卑、不善于表达、缺乏主动性、缺乏耐心、意志薄弱等心理弱点;又有诚实、直率、乐观开朗、关心他人、为人友善、不拘小节、有责任心、敢于尝试、乐于参加活动等心理优点。在调查结果中,有一部分学生自述自己有着二种矛盾的心理特点,如文静而又好动,细心而又粗心,乐于与人交往而又不善交际,自私而又有爱心,爱劳动而又懒惰。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正经历着心理的大动荡大转变大发展,心理问题多,品德心理摇摆不定。虽然较难以教育,但他们有向善的一面,有着各种品德需要。我们面对一个犯错的学生时,要客观公正地看待他。这就是德育工作的心理学根据。
三、中职德育的转变与突破
中职德育的转变工作是艰巨的。因为要经历一场转变德育观念,重组德育内容,摸索德育方法,评价德育效果的改革。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依靠全体德育工作者迎接挑战、群策群力、突破障碍、排除困难、勇于创新,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实践,不断前进。
1.树立以学生为德育主体的观念
说教式的德育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是一块白板。这种德育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德育情感,道德难以内化为学生的品德。道德认知只是德育的最初一步,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更要促进学生产生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应以学生为德育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会道德判断、选择。
2.组织生活性、活动性、情感性的德育内容
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处处可见道德,人皆可表现其美德,事事可组织为品德教育。因此,我们要从理性抽象、空洞无物的说教德育中走出来,实施“生活德育”,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生活中体验,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学中知,从道德认知中产生道德需要,自觉主动地去践行道德行为。
活动是促进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活动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道德规范,真切产生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实现道德内化。中职生已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对爱护公物、言行文明、助人为乐等道德已耳熟能详,问题是如何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去践行,如何避开其心理弱点,扬其心理优点,如何从心理层面抓住他们、感化他们、激发他们。我想要利用生活、创设情景,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
人们一直强调道德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实践中往往重理轻情。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只有当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热情、偏爱、共鸣,才能感悟它们的价值与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组织的德育活动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化惩罚为奖赏,用爱感化他们。
3.采取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
学生对德育内容愿不愿意接受,关键因素是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也就是德育内容有没有吸引力。实际上,这归结为教师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产生道德情绪情感。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其品德基础出发,以其道德经验为根据,务使德育内容自然而然地与他们的心理对接,实现内化。
4.实现德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德育评价关系到德育目标的制定、修改,影响着德育的全局,不能马虎和缺失。要使德育效果评价科学准确,就要采取多视角、多维度的评定策略。不论是学生品德测评,还是德育工作评定,都要实现评定主体多元化。既要有班主任、科任教师的评定,又要有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的参评;既要采用问卷等方式的定量评价,又要采用观察描述等方式的定性评价;既要有上级主管领导的评价,又要有普通德育工作者、学生代表的评价。只有提高评价的信度效度,才能实现评价的客观公正。
中职德育的难处在于:一是中职学生的品德行为问题多,诸如动手打人、粗话伤人、破坏公物、乱扔垃圾、上课玩耍、顶撞老师、穿奇装留怪发、吸烟、酗酒、打扑克等。此类问题比中小学生突出。原因主要是中职生处在青春期,是人生中心理矛盾冲突最剧烈的时期,再者目前中职生是中下层初中生报读上来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二是中职德育之路尚在探索之中。由于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出现道德、价值、文化等多元化现状,学生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增强,在新形势下,德育必须进行变革,不能用单一、说教、灌输的方式进行德育。因为我们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所以有的教师显得急躁。急,表现在束手无策或老策不起作用,内心焦急;躁,表现在囿于以往德育经验,陷入“以暴制暴”的德育误区,把靠外部强制力使学生“循规蹈矩”的结果视为德育的目标,忽视德育的情感性本质特点和内化生成规律。
解决上述二种困难均要抓住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从他们的品德基础和品德需要出发,突破种种德育旧框框,构建有魅力的德育。
二、中职生心理特点
据调查研究,我校中职学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点:既有冲动、偏激、易发脾气、自制力差、情绪化、自卑、不善于表达、缺乏主动性、缺乏耐心、意志薄弱等心理弱点;又有诚实、直率、乐观开朗、关心他人、为人友善、不拘小节、有责任心、敢于尝试、乐于参加活动等心理优点。在调查结果中,有一部分学生自述自己有着二种矛盾的心理特点,如文静而又好动,细心而又粗心,乐于与人交往而又不善交际,自私而又有爱心,爱劳动而又懒惰。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正经历着心理的大动荡大转变大发展,心理问题多,品德心理摇摆不定。虽然较难以教育,但他们有向善的一面,有着各种品德需要。我们面对一个犯错的学生时,要客观公正地看待他。这就是德育工作的心理学根据。
三、中职德育的转变与突破
中职德育的转变工作是艰巨的。因为要经历一场转变德育观念,重组德育内容,摸索德育方法,评价德育效果的改革。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依靠全体德育工作者迎接挑战、群策群力、突破障碍、排除困难、勇于创新,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实践,不断前进。
1.树立以学生为德育主体的观念
说教式的德育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是一块白板。这种德育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德育情感,道德难以内化为学生的品德。道德认知只是德育的最初一步,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更要促进学生产生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应以学生为德育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会道德判断、选择。
2.组织生活性、活动性、情感性的德育内容
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处处可见道德,人皆可表现其美德,事事可组织为品德教育。因此,我们要从理性抽象、空洞无物的说教德育中走出来,实施“生活德育”,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生活中体验,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学中知,从道德认知中产生道德需要,自觉主动地去践行道德行为。
活动是促进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活动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道德规范,真切产生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实现道德内化。中职生已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对爱护公物、言行文明、助人为乐等道德已耳熟能详,问题是如何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去践行,如何避开其心理弱点,扬其心理优点,如何从心理层面抓住他们、感化他们、激发他们。我想要利用生活、创设情景,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
人们一直强调道德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实践中往往重理轻情。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只有当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热情、偏爱、共鸣,才能感悟它们的价值与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组织的德育活动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化惩罚为奖赏,用爱感化他们。
3.采取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
学生对德育内容愿不愿意接受,关键因素是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也就是德育内容有没有吸引力。实际上,这归结为教师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产生道德情绪情感。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其品德基础出发,以其道德经验为根据,务使德育内容自然而然地与他们的心理对接,实现内化。
4.实现德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德育评价关系到德育目标的制定、修改,影响着德育的全局,不能马虎和缺失。要使德育效果评价科学准确,就要采取多视角、多维度的评定策略。不论是学生品德测评,还是德育工作评定,都要实现评定主体多元化。既要有班主任、科任教师的评定,又要有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的参评;既要采用问卷等方式的定量评价,又要采用观察描述等方式的定性评价;既要有上级主管领导的评价,又要有普通德育工作者、学生代表的评价。只有提高评价的信度效度,才能实现评价的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