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anhua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堂仍然把教学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而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个人社会竞争力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你现在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学习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和能力以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的大小。因此我们教育真正应该做的不是教学生学会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真正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这样的理念下,笔者展开了“学习力课堂”的构建研究。陶行知先生曾在一副对联中透彻地阐述过“教育”和“问题”的关系,即:“认清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好教育;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文明。”“学习力课堂”就是努力打造真正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真正放手让孩子去质疑、去探究的好教育。希望在这样的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源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持久力,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慢慢地学会“学习”,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内化真功,从而从“教会”转化为“会教”。最终实现课内高质、课外轻负,从而让教师和学生能在各自不同的角色上成就最好的自己。
  笔者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接触了这样一则案例:
  【案例描述】
  在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学生们遇到这样一道题:
  如图,用一张长90厘米,宽20厘米的彩纸做直角三角形小旗,每面小旗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这张彩纸一共可以做多少面小旗?(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这道题在批改的时候有两种做法:
  做法一:
  90×20=1800(平方厘米)
  20×15÷2=150(平方厘米)
  1800÷150=12(面)
  答:这张彩纸一共可以做12面小旗。
  做法二:
  90÷15=6
  20÷20=1
  6×1×2=12(面)
  答:这张彩纸一共可以做12面小旗。
  全班47人,35人用第一种做法,3人用第二种做法,还有9人不会做。作为老师,笔者清楚地知道这题的两种做法虽然答案都是12面,但第二种做法更科学、更全面。那么笔者该怎么引导学生理解,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呢?
  学生的问题还是应该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笔者决定把这个问题解决的权利交给学生,于是就有了下面一段“学习力课堂里的对话”。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做个思维的辩论。这道题目全班同学用了两种方法来做。老师现在一起把它展示在投影上,你们看得懂两种做法吗?谁可以到前面来介绍你的方法?
  生1:我是用第一种方法做的。90×20=1800(平方厘米)指的是长方形的面积,20×15÷2=150(平方厘米)指的是三角形的面积,1800÷150=12(面)求的是这个长方形纸一共可以做12个三角形。
  生2:我是用第二种方法做的。90÷15=6求的是长方形的长以三角形15厘米的边为底可以摆多少个三角形,20÷20=1求的是长方形的宽以三角形另一条直角边20为高可以摆几排三角形,这样长里摆6个,摆了1排,所以是6×1。之所以要×2,是因为每个三角形上面还隐藏着一个三角形,相当于有两排三角形,所以6×1×2=12个三角形。
  师:两个同学都说得有理有据,是不是两个同学都正确呢?想想看,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科学?更有说服力?你能举一个反例来证明你的方法更具代表性吗?
  学生陷入沉思中……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小手坚定地举了起来。
  生3:老师,我是用第二种方法做的。我想问用第一种方法做的同学一个问题,如果长方形的长不是90厘米,而是100厘米,长方形的宽不是20厘米,而是30厘米,你们的那种做法还可以继续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有的恍然大悟,有的却眉头紧锁,有的还莫名其妙……各种状态的学生都有。笔者心里暗暗高兴,这就是我想要的理想课堂。学生的问题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是学生自己的老师。
  这时有一个用第一种方法做的同学突然兴奋地站起来——
  
  生4:老师,我明白了。我可以上黑板画图吗?
  师:可以。
  生4快步走到讲台前,拿起粉笔画了起来(如下图),紧接着她主动像老师一样讲解起来。
  生4:这个黄色的区域是不能合并在一起来剪三角形的,如果我们按照第一种方法做,其实就是把这个黄色的区域重新组合。而第二种方法就比较科学。先算100÷15=6(个)……10(厘米),35÷20=1(个)……15(厘米),仍然是长里摆6个,可以摆成1排,所以再用6×1×2=12(面)。老师,我说得对吗?
  笔者赞许地对着她点点头,与此同时其他学生自发鼓起了掌,笔者也享受其中。
  无疑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水实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笔者坚定地相信一节高质量的课堂必定有灵动的互动,而灵动的互动必须有高质量的问题,因为只有高质量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学习力。
  一、学习力课堂——学生是成长于思维中的苗
  在学习力的课堂上,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思辨是最常见的学习方式。课堂中流淌的是学生思维的营养之水。陶行知告诫人们, “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并注意指导他们提问的技巧”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学生“问”和学生“答”式的辩论成了课堂上特有的风景,教师似乎已是多余,“置身课外”。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敢说敢问,学生们的头脑风暴就会如同化学反应般产生思维的碰撞,就能让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而这一棵棵小苗就能在这样的课堂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奋发向上的学习中去。
  二、学习力课堂——教师是耕种于讲台上的农夫
  农夫对庄稼做的一切,都是处于极为自然的状态。因为一个优秀的农夫一定深知如何把握时机:播种、除草、施肥、浇水。只有在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事,庄稼才能成长得旺盛。同样,教育也需要讲究时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深知如何四两拨千斤:启发、点拨、提示、总结。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教师就是要做这样一个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在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善于解放儿童的头脑,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诱导他们积极探索。教师需像一个农夫一样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真正赢得学生的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真诚对话。其实,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何尝不是在成就自己呢?教师为学生们创造机会,也就是成功地绽放了自己的美丽。
  笔者常常问自己,教师能带给孩子什么?思来想去,得到的答案是:教师是一个崇高的培养人、改变人的职业。课堂上教师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每一句话的表达,每一个问题的安排,都是为了能因材施教地使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天性得以健康发展。“学习力课堂”的研究就是希望教育能像种树、种庄稼时疏松土壤、兴修水利一样,让根系自然生长,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做最好的自己。教学相长,彼此提高,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吧!
其他文献
  在小学阶段中,作业较为繁杂的要数语文学科了。学生的语文除了上面配套的《补充习题》之外,还有如《习字册》、作文或日记、生字词的抄写与默写、课文的预习与背诵、课外书籍的阅读、读书笔记……凡此种种,都要学生完成。然则学生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这些作业中,有些作业就必须利用家作的时间来完成,在不
一、“传统”与“创新”——信息技术不是绊脚石  我第一次运用电子白板执教《海底世界》一课后,大多数教师为我的手忙脚乱而忧心忡忡:上课又要拿书,又要操作电脑,拿触摸笔控制白板,还要在白板软件和PPT课件之间切换,头都大了,哪还有心思关注学生啊!还有老师为电子白板反应迟钝(第一次把所有的视频都做到了白板课件中,占用了太多的系统资源,电脑配置又不高)、白板写字位置偏差(上课时学生走动碰歪了投影仪)等问题
众所周知,语文之“语”不是死的形式语言,而是交流用的活的“言语”;语文之“文”,不是指死的、孤立的文字,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学作品,而是指用于日常书面交往的一般书面语言。换言之,语文既不是指载道之器——躺在字典辞海里的语言文字形式或由此抽象出来的语言知识体系,也不是虚无、架空之“道”——孤立游离、空无所依的概念信条或停留于人脑中的观念、情感和意识,而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围绕特定的交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旨在通过卫星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输到全国6.7万个教学点,帮助农村边远地区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这个教学资源集图、文、音、色等信息为一体,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效、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入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促使学生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练习与综合,是素质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的趋势。强化学科体系之间的联系,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有利于学生从更广泛、跨学科的背景上去把握学习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绽放数学的魅力。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角和线段的基础上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
《最强大脑》这一科学类节目的走红,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科学。“让科学流行起来!”这一口号,更激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勇攀智慧高峰,用汗水和勤奋铸就最强大脑。对于人类科学而言,《最强大脑》聚焦的科学也许仅仅是管中窥豹,但《最强大脑》就像一个小小的探照灯,照亮通往科学的路。在我们的小学课程中,科学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的一门学科。如何能够真正地吸引学生,让
一、凸显问题:“精彩课堂”华而不实  市优质课评比中,教研员很用心,选取同一主题系列进行赛课研讨。富有戏剧性的是:同一首歌曲、同一张图片在不同年段、不同课时上出现的频率高达71.5%;同一个故事、同一首儿歌使用方法各异,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有的课素材很丰厚,课件很花哨,可孩子们一脸茫然,收益甚少。  苦心孤诣却白费力气,究其原因是素材的选用不尽如人意。  大家都会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四处搜集素材
新课改展现出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生本课堂应该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教师要“退居二线”,把学习的舞台还给学生,尽可能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起点。  本人有幸聆听了慈溪教育局金奎老师的《认识百分数》一课,金老师打造了一堂幸福的数学课堂,给每位学生创造了参与学习的机会,激活了每位学生的思维因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了知识与技能,并获得了幸福的情感体验。
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参加课堂教学比赛时,要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试讲,这是比赛课所必需的。但值得反思的是,磨课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准确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平时课堂教学有那么多时间通过磨课来了解和调整吗?显然不可能。课堂前测是了解学生思维状况很好的载体,前测方法多样,题目以一两道为宜,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反馈情况,可作为确定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思
相信  在天台的拍摄结束时,太阳正下山。杨祐宁回到休息间,利用采访前的五秒钟从桌上抄起一包零食,一边打开一边问:“你要吃吗?”拍完电视剧《天龙八部》后,他赶紧去了北海道滑雪,又跑到“别的小岛”冲浪。眼前,杨祐宁皮肤黝黑,带着300小时日光晒出的元气和松弛说:“我对马不停蹄忙碌生活的耐受边界是一年。”  在上一个忙碌年中,杨祐宁完成了一份叫《都挺好》的作业。他本是带着“疑问”进组的,“因为你光看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