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脱贫人口过渡期脆弱性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aowei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以及"三农"工作重心转向乡村振兴的背景下,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设立五年帮扶过渡期.本研究使用2020年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数据,基于脆弱性理论及其暴露、敏感、恢复三要素视角,揭示了我国少数民族脱贫人口过渡期的返贫脆弱性问题.首先,暴露因素为地域、年龄、教育三个方面,主要是西部地区、老年人群,低教育水平;其次,敏感因素为12项致贫原因,其中,缺技术、缺资金、因病三大敏感因素覆盖近70%的脱贫人口,老年人群以及东北部地区主要对健康因素敏感,西部地区以及中青年人群主要对资源因素敏感;再者,较强恢复能力为劳动脱贫占64%,较弱恢复能力为社保脱贫占32%,不同暴露状态与敏感状态人群的恢复能力不同,资源敏感人群的恢复能力较强,健康敏感人群的恢复能力较弱.因此,为预防我国少数民族脱贫人口过渡期返贫,要在减少暴露因素、降低敏感因素、提高恢复能力等三个层次上改善过渡期脆弱性问题.
其他文献
佛教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和讨论由来已久,并且延续至今仍在研讨,但由于缺乏其衡定的学理准则,还存在众多疑问需要厘清.如果按旧有的语义和路数探究下去,尽管还有很多新的史料可能披露,但因方法论上的瓶颈所限,很难在理念上有新的突破.这说明佛教中国化的研判面临着学理衡定和范式转换的挑战.本文以大量尚未汉译的藏传佛教般若中观论的系列藏文史料链为依据,以藏传佛教般若中观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线索,辅以汉地佛教在地化的时空间距为参照,以西方诠释学与中国传统诠释话语双轮驱动的视角聚焦佛教在中国西藏与汉地自我诠释与意义增长的本体论事实
本研究借鉴"实践中的认知"理论(cognition in practice)分析中国西南景颇族祭师如何承载信仰传统,据此提出具身理论(embodiment)的一个空间模型.该模型分三层:第一层祭师进入家族谱系空间,此为获取秘传知识的前提;第二层,进入仪式空间,使祭师的感知、话语和知识传统一致;第三层,进入神话空间,将祭师的精神和情感化入知识体系.基于此模型,本文对比分析了人类学家在自己身上呈现学科精神的过程,进而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人类学.本研究在统一的视野中理解他者(景颇族祭师)和自我(人类学家),
建构民族互嵌格局是党和国家为“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提出的重大创新举措,是对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基于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阐明民族互嵌格局的内在逻辑,从构成要素和价值内涵两个维度,提出民族互嵌格局的体系框架.在理论向度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总结梳理国内学术界关于民族互嵌格局的研究动态,指出民族互嵌格局研究领域的薄弱点.未来关于民族互嵌格局的理论研究应当从六个维度入手:依循民族互嵌格局的现实背景,揭明民族互嵌格局的理论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