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的“点面结合”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uxuan36520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材料作文的审题一定要注意“点面结合”。所谓“点”,就是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以此推导、提取材料的主旨。所谓“面”,就是材料的整体含意,要在通盘阅读的基础上概括出材料的核心意思。要想提炼出材料的最佳立意,必须点与面两方面结合,在全面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不放过关键词句的细究,并能从材料多重意蕴中筛选出核心立意。
   关键词 材料作文;审题;点面结合
  相对于那种直接提供作文标题让考生写作的“命题作文”,近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更多偏向于“命意作文”——提供给考生作文的“立意”,而不是现成的“标题”。但是,这种“命意”并非直接告诉你作文立意,而是多以各种材料的形式——诸如漫画图表、名家名言、新闻事件、童话寓言等等,让考生从材料中提炼作文立意,再构思作文。这类作文我们一般称之为材料作文。审题乃是完成材料作文的第一步,也是至为关键的一步。因为这一步迈错了,我们就会面临偏题甚至跑题的绝境;即便审题正确,也还有立意的高下之分,而立意的高下,会直接影响我们作文的等级和得分。所以,材料作文的审题须慎之又慎。
  漫画类材料比较直观,褒贬意味较浓,审题不难;名言警句类材料直言不讳,意义显豁,考生也比较容易抓住意旨。而故事型(尤其是寓言童话类)材料含意则相对隐晦,且常常具有多义性,所以考生每每容易在这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上出现差错,造成跑偏或不够精准等问题,需要特别慎重地对待。写作故事类材料作文,实际上先得做一道“阅读练习”——在阅读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故事材料的“主题”,如果这则材料具有多义性,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遴选出你认为更新颖、更深刻、更易发挥的立意作为自己作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故事类材料的审题要点简单地说是四个字——点面结合。所谓“点”,就是抓材料中的关键语、关键词,并以此概括材料的主旨;所谓“面”,就是综合分析材料的细枝末节、方方面面,加以综合提炼,得出主题。抓“点”,耗时较少,简单易行,但有可能抓偏,造成审题偏差;观“面”,面广量大,提炼不易,但总结出来的立意往往更为精准。所以,科学的方法应该是“点面结合”,以保证审题质量。下面,笔者结合组织学生训练过的一道材料作文题来谈谈如何“点面结合”,在审题环节上求稳、求精。请看这则作文材料:
  孔子有位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了湍急的河水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有一条规定,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
  超过半数的学生在读了这则材料后都采用了“抓关键词”的方法提取材料的含意。他们发现,材料中的两则故事都围绕着“利益”和“品格”这两个关键词展开。前一位学子救人之后接受了谢仪而遭人非议,却得到了孔子的盛贊;后一位学子在国外赎人未去政府报账得到世人夸赞,却受到孔子的批评。于是,许多学生据此作出这样的总结:利益和道德之间不应该是对立关系,对“利益”应当区别对待——不合道义的利益,分毫莫取;合乎道义的利益,但取无妨。世人错就错在将品格和利益二者的关系简单粗暴地对立起来,孔子之所以持与舆情不一致的观点,就在于他能够掂量出“利益”正当与否,而世人却未必了然。
  不应该将“利益”与“品格”简单对立,不对通过正当途径(即孔子所谓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获取利益作道德绑架——从这两则材料中提取出这样的立意是不是正确?可以说是正确的,而且很多同学都根据这一立意作文。但这是不是最好的立意?笔者认为不是。
  要解释清楚这一点,就涉及上文所说的阅读命题材料只是“抓点”可能会不得要领甚至抓偏的问题。在这两则材料中,“利益”与“品格”只是基础概念,而非关键点。
  很多学生只看到了材料中“利益”与“品格”这两个关键词,只看到了孔子的行为——与公众相悖的“赞扬”和“批评”,而没有仔细探究孔子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也就是说,“知其然”,却未必“知其所以然”。这样,我们对材料的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层次上。我们应当在把握“利益”与“品格”关系的基础上,仔细推敲孔子的两句话(“孔子对他说,你做得对,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和“孔子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的内涵,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段材料的深层含意。
  琢磨孔子的两句话,我们会发现,孔子是要教育他的弟子,无论做什么事,不仅要想到此事对自己的意义,更应考虑到此事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孔子门徒这类“公众人物”。孔子前一位弟子,未必需要那头牛,但他收下牛,可以激发更多的人见义勇为;另一位弟子做好事不求利,甚至舍弃自己的利益,这凸显出他的无私和崇高,但这也会抬高社会舆论对一个人的品格的界定标准,以致让许多后来者不知所措,所以孔子批评他可能会妨碍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再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借助利益(如奖金与罚款)奖善惩恶很多时候是一种政府行为、社会行为,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在于对行善者和作恶者的褒奖和惩戒,更在于给公众一个导向性信息,起到劝善抑恶的作用。拒绝奖励,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规则的违背(我们看到许多受到政府嘉奖的科学家、见义勇为者拿出全部的奖金为实验室添置设备器材、设立见义勇为基金或是捐献给失学儿童和贫困者以回馈社会,而很少见到直接拒领奖金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何况这类奖金或奖品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少献身国家、见义勇为的贫寒之士的生活。你拒绝奖励,受到公众的褒扬,但也会在无形中抬高社会舆论对“品格鉴定”的标准,这会让许多后来者无所适从,以致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见义勇为的决心和行动。
  所以,“做事尊重规则,看重社会影响”这一立意,是这则命题材料更为深刻、更有新意、写作时更不容易与其他考生撞车的立意。要获得这一立意,就需要全面理解材料,不放过材料中的每一句话。材料中孔子的两句话,可以说是助你打开领悟之门的金钥匙。
  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有许多,但关键点还是要做到点面结合——既从宏大处着眼,又从细微处分析,这样,就不会漏掉关键信息,就能提炼出精当、深刻的文章立意来。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市景山中学]
其他文献
近日,读罢重庆市一考生的《浮尘不拂 珍珠难露》这篇基于全国高考Ⅱ卷写作的满分作文后,笔者发现该篇作文所暴露出的极其严重的“批判性思维”缺失的问题在学生作文中比较普通,这个问题无论是在高中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还是在高三复习应考中,都被大多数教师(包括高考时有既定阅卷任务的教师)在不经意中忽视了。虽然作为考场作文,这种毛病在所难免,似乎可以原谅,但作为对今后作文教学的指导就不能容忍了。因为它对提高高中生
阅读文本,首先要能读懂文本的含义。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信息都不是直接传递给读者的,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等于文本呈现的字面意义或语义组合。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借助推理、联想等手段,结合相关的语境,获取文本字面意义以外的信息。我们通常把这种隐含的语用信息称为“含义”。如果说散文这样的文体是最自我的一种文体,那么小说这种文体追求的是“无我”的境界。作者会把自己的意图和创作目的隐含得很深。这就
作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这是为什么呢?吴立岗老师在《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须关注的三大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7期)一文中就明确地归纳作文存在“六无”问题:“学科无地位”“课标无细目”“教学无课本”“教材无序列”“老师无方法”“学生无兴趣”。吴老师的这种提法正道出了作文低效甚至无效的多种因素,然而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虽然没有非常系统非常专业的写作教
一、删与留    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的,翻译时便可删去。  例1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句中,“夫”为发语词,翻译时要删去。再如:“怅恨久之”中的“之”也可删去。  留。古文中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朝代名、官名、器具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2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
面对只有千字的《合欢树》,无论是初读,抑或是重读,只要你用心,一定能触动你的心弦。史铁生用最简洁、明净的语言表达了最为深沉的情感。  关于其主旨,一直以来众说纷纭。钱虹教授曾言:“《合欢树》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怀人散文,也是一首颂扬母爱的动人乐章。”有的教学参考中也将《合欢树》的教学目标定为:感受母子深情,珍惜亲情,学会感恩。支持母爱说的学者们认为《合欢树》是古今中外歌颂母亲的千百名篇佳作中的代表。但
从小到大,我对父亲感到的只有惧怕和厌恶。我惧怕他的眼神,他瞪人的时候,眼神像一对锋利的剑扫过来,让人不寒而栗;我厌恶他的表情,整天板着一张脸,就像一块没有感情的木板。  他不轻易笑。我时常幻想:他笑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于是,我便不断地去做认为会令他高兴的事:例如在他下班回来时冲好一杯茶送到他面前,抢着做家务,努力地学习……可是,无论我怎么努力,做到多好,他依然是那张板着的脸。于是,我绝望了,不再
书本式台灯    这是荷兰设计师Roderick Vos设计的一个创新型的台灯。台灯的两边支架就像两本书的样子,灯罩被夹在两个“书本”的中间,这样灯光就不会向四周扩散,因而自己在看书的时候不会影响到旁边休息的人。更巧妙的是这款台灯可以放置到书本中去而不会显得格格不入。    便于移植的花盆    当我们移植花草的时候经常要小心翼翼地移植出花草,然后栽到大的花盆或者土地里。移植的过程中要是损伤了树苗
摘 要 文言文教学往往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痛点所在,传统的语文课堂常因对文、言、意的剥离而削弱对文言文文本价值及意蕴的深度挖潜和整体把握。宣沫老师在《桃花源记》教学中,立足文本,通过营造时空感、倡导诵读风、锤炼鉴赏力,实现了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本、文学乃至文化的自然融合,也为诊治这一痛点提供了教学范式。   关键词 文言文;文本对话;文言学习;文意解读  学习了宣沫老师执教的观摩课《桃花源记》,启发
当代美国数学科普大师——马丁·加德纳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编制的诸多趣味数学问题因其令人赞叹的生活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而被广泛流传。吸引了全世界的众多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的视线。他对许多问题的揭示和解答都不约而同地体现出灵机一动的特征,那种具有创造性的灵光闪现仿佛从天而降又似乎本该如此,令人拍案叫绝。  比如这个往返于两车之间的苍蝇问题:两个男孩各骑一辆自行车,从相距20英里的两个地方沿直线相
上海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姥姥”与“外婆”之争引起了一阵“姥姥的澎湖湾”热,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其本质是一种方言之争。或许有人会反驳说:“这是一场普通话与方言之争。”但著名学者赵元任曾经说过:“在学术上讲,标准话也是一种方言。”  由于历史上交通闭塞和自然经济自给自足,人口流动有限,各地所使用的语言也因为地域差异而显示出不同,因此,常常会产生矛盾。由于各地语言在语音、语调、词汇甚至语法上的差异,经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