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自我表达注重实践引导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jon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这是为什么呢?吴立岗老师在《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须关注的三大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7期)一文中就明确地归纳作文存在“六无”问题:“学科无地位”“课标无细目”“教学无课本”“教材无序列”“老师无方法”“学生无兴趣”。吴老师的这种提法正道出了作文低效甚至无效的多种因素,然而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虽然没有非常系统非常专业的写作教材,但我们的语文必修教材中也有着自身的作文教学方向及方法的系统指导。可是,这一点似乎被我们很多老师所忽视。因此,笔者拟以苏教版为例,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文系统提出一点拙见。
  一、紧扣课程标准的“写作观”确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作了这样的界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的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是注重“人”的培养的课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以成长。而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真正的成长,“表达”是一个重要的考查因素。表达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在课文课程中,表达更侧重的则是“作文”。那么,《语文课程标准》又对作文有着怎样的规定呢?“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这些规定可以说是一种写作观的具体表达,当然,同时也应该是语文教材中作文版块编写及作文教学的重要方向指导。而苏教版作文版块就是在这一方向指导下编写出来的,且又具有一定的特色的作文系统。
  从整套教材的作文编写体例来看,全套书从必修一至必修五,每一册书均有四个作文指导单元,但是,每一册中只有第一单元设有“写作观”的陈述,故整套教材共有五篇关于“写作观”的表述。它们的标题分别是:必修一“你的生活很重要”,必修二“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必修三“写作,也是对话”,必修四“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必修五“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
  认真研讨这五篇文章后,笔者认为,其写作观侧重的是真正的“人”的成长,这也正是作文教学的终极意义。“人”在自我思考后用合宜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这便是真正的写作。具体来讲,其写作观中所关注的“人”的成长有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化的人,二是社会化的人。
  (一)个性化的人
  所谓个性化的人,是指个体的,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的人。生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反过来说,写作则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表达。真正的写作一定是源于对生活的思考。所以,要想学好写作,一定要树立“你的生活很重要”这一写作观。这正是必修一中所提出了写作观。
  在这一写作观中,编者首先强调“不要漠视自己的生活体验”,这看似很平常很普通的一句话,却往往是学生写作中最易忽视的一句话。现在的高中生作文,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伪作文,没有自己的生活感悟,没有自己的生活思考,好像都是别人或者说是一些历史名人的传声筒,或者是一些瞎编乱造的事情。这种现象的造成当然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学生漠视自己的生活体验一定是最为重要的原因。所以现在,高考作文命题者一般都要加上“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之类的写作提示,这也是高考作文作为指挥棒的一大进步之处,也是在有意提醒我们一线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这远比去积累一些故纸堆里的作文素材有意义。
  而要做到关注自己的生活体验,那就必须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生活有心人。否则,即便是美好的生活,在你的内心也丝毫留不下一点痕迹。这又似乎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所最欠缺的。每次在布置作文时,学生叫苦连天,总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你让他去写一篇写景散文,他甚至都会说没有什么景好写。这不就是对生活毫无感觉吗?教材中把这作为“写作观”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目的也是希望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能多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
  在必修三里,编者又提出“写作,也是对话”的写作观。此中强调了两点:一是真诚表达,二是要有平等意识。所谓真诚表达,就是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情感。平等意识则是要求在作文中,你要想表达自己的意志,说明自己的立场,阐述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要让别人了解你,你就要考虑读者的情感与感受。这就是说,写作不仅是私人的情感表达、思想的阐发,也是公众的传播。
  当然,有了对生活的体验,还应有表达的技能,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遠”。写作不仅要有好的构思立意,还要具备积极的修辞意识。这在必修四的写作观中,传达的就是要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要向生活学习语言,向经典作品学习语言,更要懂得自己的创新。
  (二)社会的人
  作为高中生,除了个体的人得到发展之外,还有就是作为社会的人的一种成长。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写作观,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必修五所说的“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
  作文即做人,写作应具备一种人文情怀。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经常地有所发现,有所感动,在这样的观察思考和表达中陶冶情操,实现精神追求,这才是写作的真谛。
  写作也要有公民意识,所谓的公民意识,是指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了解自己的责任与权利。高中生的写作要有社会性,我们固然要关注社会上的重大事件,表现重大社会主题,但更要注意从身边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入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二、多角度的“写作指导”
  作文,除了要树立写作的生活观之外,还要明确它其实是一种技术性比较强的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作文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作文实际上是对生活的一种加工,既然是加工,那就包含着技巧。然而高中生在写作方面的技巧多半是缺失的,这就需要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写作指导。
  那么,如何进行写作指导呢?老师当然可以有很多写作指导的参考书参考,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经验来进行经验式的指导。但笔者认为,每一个阶段都应有相应的写作指导。高中作文教学,最应该依据的那就是语文教材中的作文指导。
  苏教版教材在写作指导上呈现出一种创新,它从多角度进行着。其写作指导共有19个专题,为了便于呈现其间的系统性,在此,笔者将其标题胪列如下:
  必修一:
  ①激活我们的诗情
  ②鲜明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③夹叙夹议,枝繁叶茂
  ④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必修二:
  ①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
  ②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③准确、及时与便捷
  ④看好处,说门道
  必修三:
  ①写成诗歌的意象
  ②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③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必修四:
  ①让说理更令人信服
  ②要有描写意识
  ③文学短评的写作
  ④演讲稿,写给听众
  必修五:
  ①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
  ②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③学会分析
  ④让你的认识更深刻
  从这19个专题中,我们可以看到,编者是想要囊括写作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高中阶段都有所接触,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从这一层面上来说,编者主张的作文教学是非功利的,是不全为高考那类文章服务的,比如“说明要說得清楚明白”“准确、及时与便捷”“演讲稿,写给听众”,一个是说明文,一个是新闻,一个是演讲稿,如果作文教学仅仅是为高考考试服务,那么编者就完全没有必要将其编入教材中。我想,编者的用意就在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学习写作,以后的生活中可能就会用得上,这便是作文教学的终身目标。
  但编者也不失以高考为教材编写的指挥棒,这19个专题,有13个是关于议论文与记叙文的写作指导的。如关于议论文的写作,观点鲜明是最重要的,这在必修一中“鲜明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中明确提出。而如何更好地表达观点,又要让自己的文章丰富深刻呢?采用“夹叙夹议”,让文章枝繁叶茂;“学会分析”“为你的观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让你的认识更深刻”。再如关于记叙类的文章写作,编者既从“写景”和“写人”两个角度谈及,又指出“选择合适的叙述角度”更重要,当确定了叙述的对象,要学会运用“描写”,抓住细节,把你的真情给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写作,有内容,有情感,不虚假,不做作。
  三、多类别的“写作实践”
  “写作实践”部分,共设计58个训练,从作文命题类别看,涉及材料作文、命题、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从训练内容看,诗歌、散文、应用类文体的训练,均有所涉及。
  从这些写作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者是在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情景,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写作提供空间。以必修一第一单元的“写作实践”为例:
  从下列三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也可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
  1.《十八岁和其他》中,杨子真诚表达了长辈的渴盼,希望孩子“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提笔给你的父母写封信吧,把他们看作你的人生知己,说说你的喜乐,聊聊你的烦恼。
  2.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儿时照片,面对照片,你会想起许多往事,可能会有一种忽然长大的感觉,人生充满了许多这样的自我发现。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吗?请以“长大”为题,写一篇散文诗。
  3.青春时代写下的诗篇有可能照亮你的一生。诗人食指“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写下“相信未来”呢?请写一首小诗,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这三道作文题实际上都是“书写青春”的主题,这似乎与第一单元的写作指导“激活我们的诗情”并没有多少关联,但这三个题却可以说是对这一单元“向青春举杯”课文的延伸思考。编者之所以会设计这些题,又是在有意引导学生对这一单元所学的课文中传达出的思想进行进一步思考,从而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或是人生感悟。
  当然,这种作文题的训练,是否有利于巩固这一单元的写作指导的学习,还是要打上一个大的问号的。
  四、对教材中作文系统编排的思考
  作为一套被多省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却冠以“实验教科书”的名号,这本身就意味着这套教材是一种新的尝试。既然是新的东西,那肯定会有与传统的人教版所不同的创新之处,但也一定存在着一系列编排上的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写作指导的编排显得杂乱
  我们正常的写作教学安排,高一侧重记叙类的写作训练,高二侧重说明性及应用性的写作训练,高三侧重说理性议论性的写作训练。然而,从我们教材的这19个写作指导专题的编排来看,似乎并不是这么回事。如必修一提到“观点鲜明”的问题,到必修三再提到“为观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中间跨越的有关于诗歌的写作,关于写景类的文章指导,也有关于写人的指导,还有关于新闻的写作,很难从中找出一条写作训练的规律线。
  也许正是因为存在这一弊端,一线老师似乎“无据可依”,于是索性抛开教材自己搞自己的一套去了。这就导致教材中的作文编写利用率低,也就未能达到编者所预想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这种编写,毫无“规律”可循,一线老师在教作文时就出现过于随意,有经验的老师也许会弄出自己的一套所谓的“序列性”作文教学,而刚走上讲台或讲上没几年的新老师,则是随意为之,这让学生感到的就是作文没有任何科学系统的训练规律,很乱,一次写这样,一次写那样,到底每一次写作训练的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明白,其实,老师自己也不是很明白。在作文讲评时,就只是针对好作文进行赏评或是针对问题作文进行升格训练。这种没有科学系统的安排,学生无从学起,所以有的学生也就干脆不学,反正学与不学考试作文就那样,这就是作文教学的低效或者无效。
  虽然说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依据,但它一定是最权威最值得依赖的依据,如果连它都没有科学性规律性,那又叫我们一线老师如何去操作呢?试想,如果其它学科也和作文一样没有科学性层次性,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二)写作指导及实践并没有呈现一种由易到难的秩序
  学任何一门东西,都应该是从易到难的。可是作为语文老师,我深深感到语文的“由易到难”的痕迹并不十分明显。写作教学,似乎高一与高二甚至高三并没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分,好像高一是这么写,高二也这么写,高三也这么写。从教材的内容安排来看,它在必修一的第一个单元就安排“诗歌”的写作指导,而实际上,诗歌是文学中层次最高难度最大的一种文学样式,它要求语言的跳跃,思维的敏捷,目光的敏锐,用语的精练,这绝不是我们一般的学生能做到的,就是我们老师,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而实际上,作文教学要不要教诗歌写作呢?笔者认为诗歌写作是属文学创作范畴,它不应该作为正常的写作教学的一块内容。语文学科写作教学目的不是培养作家,而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看法,然后运用合乎情理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应该是从具体可感的事情开始学起,如写景、写人、写物,先学写这些,打好语言的基本功,然后到高年级时,随着自己的年龄及阅历的增长,对人生或社会有着自己的认识,这时,就可进行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说理性地表达。这是一条大的写作顺序,也是写作初学者的必经之路。可是,教材的编者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些,这也是让许多一线教师不得不扔弃教材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在贯彻新课程理念上是积极的、努力的。无论是强调坚持正确的“写作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还是精要设计“写作指导”,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抑或是力求促进学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得到提升,为学生个性发展拓展空间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作者通联:浙江江山中学]
其他文献
母亲和母爱,是文学世界永恒的主题。以母亲和母爱为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卷帙浩繁,不可胜数。在这种背景下,现代诗人艾青的代表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能够脱颖而出,打动不同时代的众多读者,委实不易。那么,大堰河这个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形象,打动人心的最根本的精神力量到底在哪里呢?  平心而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般母亲形象相比,大堰河作为一位母亲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于可以说非常普通,这也构成了我们理解“
一、教材要求  任务6:体会《红楼梦》的主题  《红楼梦》是“无材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子的不幸人生,体验了封建大家族盛极而衰的巨变,从而对社会人生有了独特的感悟。  查找关于《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深入思考《红楼梦》的主题,写一篇综述。  《红楼梦》的主题研究,在红学研究领域已不是热点问题,或者
闻一多说,杜甫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杜甫》)。这显然是极高的评价,不仅充分肯定了杜甫的文学地位,也高度赞扬了杜甫思想所折射出的的儒家精神。   “沉著”本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一品”。到了严羽《沧浪诗话》又进一步将诗之妙分为两类:“(诗之)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著痛快。”然而在漫漫文学史上,“沉著痛快”所阐释的“沉郁顿挫”之风格几乎成了杜甫作品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建筑艺术”,单元开篇即说“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对于那些经典建筑而言,这种音乐无疑是优美的,但学生面对着文本的时候,由于对建筑的陌生,他们是否能够读懂这些凝固的、优美的音乐,这是语文教师需要且教且思的问题。《北京四合院》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就不断地思考、解决着这些问题。  一、基于标题的畅想  “四合院”对于笔者所在地区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事物,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命题者在作文中创设了一个有争议的情境,若是选择给老陈写信,需说服他接受女儿“大义灭亲”之举,配合交警处罚;若是选择给交警写信,需说服他们理解“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可能给当事人带来的社会舆论压力。这些都是以“劝诫讽喻、说服开导”为目的的书信,在写作说服类书信时,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文心雕龙》称赞《战国策》说“一言之辩,强于九鼎之言;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兵”。我
白居易辑《白氏长庆集》成,曾附诗一首:“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在《长恨歌》(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疑问,就是前句的“风情”究竟该当何解?是男女相爱之情,还是美刺教化的国风精神?这关乎文章主旨,值得讨论。  一、关于对“男女爱情”之说的辩驳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写道:“听说世上男贪女爱,谓之风情。”依此说,“风情”便是男女相爱之情了。
《滕王阁序》一文中有“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一语,对句中的“三尺微命”,目前笔者见到的有如下几种释义。  (1)人教社新课标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五)是这样注释的:“指地位低下。三尺,士佩三尺长的绅(古代礼服上束带的下垂部分)。微命,犹如说身份卑微。王勃做过虢州参军,所以这样讲。”这一注释,对句义的整体理解似是而非。说“似是”,是由于王勃在这里自谦自己“地位低下”是合理的。就语境而言,上下文也是
语文教学应落实“启思”“励行”的教学目标。“启思”即是开掘学生的心智潜能,培养学生敏锐性、开阔性、深刻性、辩证性、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励行”即是引导学生学文做人,从读书求知中汲取为人处事的精神养料,增长处世智慧、融洽人际关系、增强应对困难与人生挫折的自信、提高正确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本文以《窦娥冤》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运用“拓展延伸法”有效落实“启思”“励行”的教学目标。  一、
近日,读罢重庆市一考生的《浮尘不拂 珍珠难露》这篇基于全国高考Ⅱ卷写作的满分作文后,笔者发现该篇作文所暴露出的极其严重的“批判性思维”缺失的问题在学生作文中比较普通,这个问题无论是在高中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还是在高三复习应考中,都被大多数教师(包括高考时有既定阅卷任务的教师)在不经意中忽视了。虽然作为考场作文,这种毛病在所难免,似乎可以原谅,但作为对今后作文教学的指导就不能容忍了。因为它对提高高中生
阅读文本,首先要能读懂文本的含义。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信息都不是直接传递给读者的,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等于文本呈现的字面意义或语义组合。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借助推理、联想等手段,结合相关的语境,获取文本字面意义以外的信息。我们通常把这种隐含的语用信息称为“含义”。如果说散文这样的文体是最自我的一种文体,那么小说这种文体追求的是“无我”的境界。作者会把自己的意图和创作目的隐含得很深。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