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反思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cheng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过数次教育改革,教师的思想观念上有了较大的提升,能放眼看世界,有了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的思想,还有了人本主义思想,也就是对教育的本质认识提高了一步;认识到教育的差距在哪里,这为今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认识到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只有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协作才有好的效果。但教育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过于理想化,更不可急功近利,也不能政治化,它应该是一个自觉的渐进过程。
  【关键词】教育改革 ; 反思 ; 新课改 ; 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61-01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上的教育改革大大小小进行了八次,推动教改的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改革包括课程体系的改革、学制的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等等。指导思想开宗明义,改什么、怎么改很详细,方法、措施都有具体指导,保障得力。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问题出现,往往与预期有较大的距离。就拿最近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来说,是从国家层面上的政府行为,经过了国内外的考察调研论证,花大力气进行的一次全方位的教育改革,从蓝图上看是向现代教育迈进的一次革命性的革新,但实际效果如何呢?从目前我们面对的教育现实就明白了一切。当然这次改革的成效还是显著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上有了较大的提升,能放眼看世界,有了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的思想,还有了人本主义思想,也就是对教育的本质认识提高了一步;第二是认识到教育的差距在哪里,这为今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第三是认识到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只有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协作才有好的效果。
  为什么教育改革如此艰难?历史的惯性这么大,教育的包袱越来越重,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从上层建筑的角度讲,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解决意识形态的问题,这是无可厚非的;从人的认知角度讲,要解决教法的问题、课程繁、难、偏、旧的问题,解决知识体系的问题,解决认知规律的问题,更是合情合理的;从人的发展和生存的角度讲,解决三位一体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这是教育价值所在。因此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认识教育的问题,寻求教育改革的出路。教育的规律不能单纯地独立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的成長规律,应该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这就是教育的复杂性所在,研究教育应该有这种自觉。教育的传承性,教育承担社会发展的使命感,教育推动文明进步的责任感,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任务,教育改革如果不从这些多维角度思考问题,永远也不能解决教育的本质问题。
  教育改革不能隔断历史,如何继承发扬、吐故纳新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改革发展依托历史不断前行。如果只把教育当作上层建筑是政治的一部分,企图通过教育的方式达到政治的目的,那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洗脑或换脑的想法也是不理性的,特别是中国历史文明五千年,那是有大惯性的。因此我国的教育改革不能不正视历史,她可能是包袱,也可能是不竭的动力。因此在设计教育改革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历史的可承受性,只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教育改革只能是渐进式的而不是革命式的,否则失却了传统文明人将失却信仰支撑、失却理性,那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可以这样说,到目前为止,我们仍没有搞清楚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因为教育本身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功能与目标要求,但我们不能就此不做研究探讨,应该与时俱进。处于21世纪的历史阶段除了传统上对教育的认识外,还应该增加教育的“人本思想”、发展的思想与创新理念,人不是附庸与工具,这样就应该有一系列的观念的转变,诸如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等等都有所变化,即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否则不会对教育改革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当然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出来。这是教育改革被忽略的一个问题。认识到此问题,那么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教学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制定原则。
  我们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的培养问题。大家都懂“师不高,弟子拙”,可我们就是舍不得花力气培养教师,虽然让全社会尊师重教,事实上有多少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学校?又有多少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这也是教育改革效果打折扣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学历补偿教育、继续教育都在搞,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力提升教育而是“资格”教育——任教资格和评职称的资格。建议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是每隔几年进行一次脱产的学习,进行系统化的研修、总结,让教育理论有效指导教育实践,其目标是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承担教育改革的重任,培养、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教育改革首当其冲的工作。
  改革我们的师范教育体系与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现行的体系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应该将继续教育也纳为主要内容,并且跨越“师范”的界限适当的综合,拓宽眼界,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师范学校的课程除专业理论课外,就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了,要增加教科研的内容,增加教育学史、教学论、教育思想、方法论、比较教育等课程,应该成为必修课程。作为老师应该对专业课掌握的要深,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掌握的要博,这样才能胜任教育工作。
  改革我们的教育体系。我们自认为我国的教育是门类齐全各级各类教育完备的体系,事实上存在着许多僵化和不人性的问题。如我们能做到普职融通吗?各级各类学校能做到弹性学分和弹性学制吗?各学校之间的学分能相互承认吗?我们能敢于实行宽进严出吗?教育应该从适应人的个人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让公民来自由选择,而不是让公民适应教育,我们大一统的教育模式应该到了彻底改革的时候了。
  教育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我国地域这么大、民族这么多,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发展的差距也很大,教育改革必须考虑这种差距。我们现在大一统的教育体系导致千校一面,这不是在办学,而是在办教育“工厂”。
  我们应该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日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性研究、探索、总结——教改,多样性是经验研究的特色之一,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因为人是多样性、多面性的,只有对每个学生进行研究才能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也是成就教师的真正途径。
  鼓励教育竞争,也是激励教育改革的一种措施。我们可以将部分公立学校改造为私立民营学校,提供民众的多种教育选择,这样使得学校自觉进行改革。
  办教育是不容易的事情,办好中国的教育更是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我们充满信心,中国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师青年化的现象,老年教师逐渐退出教育舞台,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年教师以壮大教师队伍成为各大高校未来竞争的发展目标之一。而对于青年教师自身来讲,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加快职业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趋势下,本文对人力资源视角下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有利于帮助高校合理的建设青年教师队伍,加快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加快我国教育事业前进的脚步。  【关键词】人力资源
【摘要】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的关键是找到适当的方法与对策,核心是因材施教。要办适合学生的教育,不要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必须要调整心态,适应学生的这种变化,研究如何教好管好他们,培养其成为有用之才。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摸索,我觉得课堂教学通过一个案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从案例中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论、概念的理解,比纯粹的理论讲解效果好,这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53-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护士,光有相应的医学知识与技能,已经远远不够。近些年,不时传来对护理专业学生“缺乏责任心、缺乏职业道德”的批评。在医院里,也常有护士因为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引起病人和家属的不满,导致误会、争执甚至护士被打杀等恶性事件。来自时代
【摘要】幼儿心理健康:幼儿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正如麦灵所认为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关键词】心理健康 ; 适应 ; 积极情绪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58-01  一、 对小班幼儿进行拟人化教育会调动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
【摘要】 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对象,而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的今天,教育更是成为了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相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国家也就当今教育做过相关的改革和创新,于此同时,教育事业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服务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下面的这篇文章则是一篇关于当今教育事业中的中专教育,在这篇文章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下当今教育事业中专教
【摘要】就业率是衡量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我们从毕业生自身、从学校、从用人单位三个方面探讨了造成中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同时也从毕业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三个方面,研究如何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就业体系,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这对促进中等专业学校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就业率 ; 就业渠道 ; 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