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府工作报告受众广、内容事关重大,译者在翻译时,必定要注意用语准确。本研究旨在提供政论文原语中谓语的处理方法,使目标译本能更形象、更容易被理解。通过归纳、分析与总结,文章介绍了形象译法和非形象译法两种谓语处理方法,其中形象译法包括“抽象”转“具体”、“具体”转“具体”;非形象译法包括“动”译“静”、“根据宾语确定谓语”两种细法。研究结果表明,在运用适当的谓语处理方法后,译文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非形象译法;形象译法;谓语处理
1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国内学术界对翻译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涵盖对军事、法律、经济、科技、政治领域等等。而政治作为其中一种涉及国际性交流、受众面广并且公开的领域,更是受到了日益增多的翻译学者的研究青睐。相反,针对政治性工作报告(如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研究则凤毛麟角。其中为数不多的研究也主要针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方法进行评价性研究,进而提出该方法应尽量避免的问题(如翻译方法的“机械化”和“中式化”等)。最后能提出建设性翻译意见的研究报告寥寥无几。
2英汉对比理论基础
首先,汉语是意合(parataxis)的语言,而英文是形合(hypotaxis)的语言。也就是汉语在表达时,注重语义的传达,所以对句子的语法结构要求相对较低;而英文要遵守相应的语法规则,所以结构相对严谨。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中文中,名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等成分都可以充当谓语成分;而英语中的谓语基本上都由动词担当。第二,汉语中的谓语从语法结构上来讲与主语的对应性不强,也就是谓语成分不会为了与主语一致,而出现人称、数,或者是时态的变化;而英文则必须做到主谓一致。
其次,汉语是动态的语言,而英文是静态的语言。动态与静态的区别主要取决于动词使用的数量。中文表达中多使用连动式的谓语结构,也就是一个主语之后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谓语。英文虽然主要以动词作为谓语成分,但是从数量上来讲则少得多。
最后,汉语讲究以主体为导向,而英语则是以客体为主导。英语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他们对主体和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而汉民族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或具有有意识的行为,因此汉民族对思维的主体和客体不加以区分。
3英译中过程中谓语确定的方法
3.1非形象译法,方法细分如下
3.1.1“动”译“静”
非形象译法这一命名的由来是根据在汉译英过程中,译者是否需要对原语内容进行形象化处理而确定的。而“动”译“静”方法来源于“英语是一种静态语言”的理论基础。多数情况下,译者为了达到翻译目的,可将原文中的汉语动词译成目标语中的名词。
【例1】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译文】priority was placed on moving forward with the Three Initiative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在本例中,汉语中的“推进”是动态的动词。而在译语中,priority是名词,属静态;另外,译语中使用的place虽為动词,但属于结果动词,更具静态感。
3.1.2根据宾语确定谓语
“根据宾语确定谓语”这一方法,是当原文中出现类似“把握好……”、“抓好……工作”、“牢牢扭住……”等动词时,根据该动词后面的宾语确定相对应的谓语动词。
【例2】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
【译文】maintain a balance between ensuring steady growth and mak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s.
在多数情况下,“把握好”在汉语中的意思为“做好……工作”,而很少按照字面意思——“将……握紧”使用。因此,应对这样的情况,译者可根据该动词后面的宾语(平衡)进行相对应谓语的选择。故此处“平衡”对应的谓语动词选maintain(保持)。
3.2形象译法,方法细分如下
3.2.1“抽象”转“具体”
在同样的例子中,如果将“他被淘汰出局了”译成“He was kicked out of the game”,则结果更加形象,翻译过程中就出现“他被踢出场外,不能再继续比赛”这一形象场景。笔者将此法称为形象译法。
形象译法中的“抽象”转“具体”的翻译方法来源于英语语言使用中英语的一个惯常现象,即对一个抽象的表述进行“形象处理”,形成对应形象的具体动作或形象描述,进而对其进行英文表述。因此,译者对其进行了“形象处理”,即将“控制在……以内”理解成“坐标轴中标明上、下限的纵坐标”,原文中的意思就可理解为“某个数值只能在该坐标中上限到下限之间徘徊”。据此,译者最后将其译成“does not rise above...”。同理,如若译成“always rises beneath...”、“fluctuates beneath...”或“chained lower than...”,原则上皆可。
【例3】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译文】The upper limit of the floating band on deposit rates was removed.
“取消”在汉语中释义为“停止计划”,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译者通过“抽象”转“具体”的英译法,使得被“取消”的对象变得更形象(犹如一件物体被“移走”),读者能更形象地理解译文。同理,此处译成rid(抛开)或者dumped(丢弃)也成立。
3.2.2“具体”转“具体”
形象译法中“具体”转“具体”的译法是将原文中已经形象的词进行更形象、更简易化,以方便翻译工作的进行。 【例4】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译文】We pressed ahead with the reform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推进”在原文中理解为“推动事业、工作使之前进;推向前进”之意。当译者将其译为press ahead时,原语中的“制度改革”就像是“一头牛”一般被推向前。如此的译法使译文既形象,又易于理解。
3.3方法归纳与总结
本文作者通过对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官方英译本的分析,归纳、分析与总结了四种谓语处理的方法,它们分别是“非形象译法”中的“动”译“静”法、根据宾语确定谓语法以及“形象译法”中的“抽象”译“具体”法和“具体”译“具体”法。具体如下图所示: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卓越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愈发举足轻重,越来越有话语权。而这也同样意味着每一次中国向全世界的发言,都将变得尤为重要。而汉语英译本来是个要求精细的过程,除了掌控原文总体布局,译者更应该追求原文每一个成分的完美!政治性文本作为国家发言的书面途径,则更是要求每一个译者除了精通两门语言的运用之外,还应谙熟翻译从原語译至目标语的翻译技能。本文作者通过归纳、分析李克强总理于2016年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官方英译本,总结出两大类谓语确定的方法。希望借此向广大译者提供一定借鉴价值。
中图分类号:H315.9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53-58.
[2]金美玉.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J].巢湖学院学报,2011,(5):75-78.
[3]穆国豪.Tackling Problem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J].外国语,1995(2):44-51.
[4]曾茜.汉英表达差异对谓语的影响及汉英翻译时谓语的确定[J].科技视界,2015(31):199-199.
[5]张海涛.英汉思维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翻译,1991(1):21-23.
作者简介:
傅广兴(1992—),男,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非形象译法;形象译法;谓语处理
1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国内学术界对翻译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涵盖对军事、法律、经济、科技、政治领域等等。而政治作为其中一种涉及国际性交流、受众面广并且公开的领域,更是受到了日益增多的翻译学者的研究青睐。相反,针对政治性工作报告(如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研究则凤毛麟角。其中为数不多的研究也主要针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方法进行评价性研究,进而提出该方法应尽量避免的问题(如翻译方法的“机械化”和“中式化”等)。最后能提出建设性翻译意见的研究报告寥寥无几。
2英汉对比理论基础
首先,汉语是意合(parataxis)的语言,而英文是形合(hypotaxis)的语言。也就是汉语在表达时,注重语义的传达,所以对句子的语法结构要求相对较低;而英文要遵守相应的语法规则,所以结构相对严谨。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中文中,名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等成分都可以充当谓语成分;而英语中的谓语基本上都由动词担当。第二,汉语中的谓语从语法结构上来讲与主语的对应性不强,也就是谓语成分不会为了与主语一致,而出现人称、数,或者是时态的变化;而英文则必须做到主谓一致。
其次,汉语是动态的语言,而英文是静态的语言。动态与静态的区别主要取决于动词使用的数量。中文表达中多使用连动式的谓语结构,也就是一个主语之后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谓语。英文虽然主要以动词作为谓语成分,但是从数量上来讲则少得多。
最后,汉语讲究以主体为导向,而英语则是以客体为主导。英语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他们对主体和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而汉民族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或具有有意识的行为,因此汉民族对思维的主体和客体不加以区分。
3英译中过程中谓语确定的方法
3.1非形象译法,方法细分如下
3.1.1“动”译“静”
非形象译法这一命名的由来是根据在汉译英过程中,译者是否需要对原语内容进行形象化处理而确定的。而“动”译“静”方法来源于“英语是一种静态语言”的理论基础。多数情况下,译者为了达到翻译目的,可将原文中的汉语动词译成目标语中的名词。
【例1】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译文】priority was placed on moving forward with the Three Initiative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在本例中,汉语中的“推进”是动态的动词。而在译语中,priority是名词,属静态;另外,译语中使用的place虽為动词,但属于结果动词,更具静态感。
3.1.2根据宾语确定谓语
“根据宾语确定谓语”这一方法,是当原文中出现类似“把握好……”、“抓好……工作”、“牢牢扭住……”等动词时,根据该动词后面的宾语确定相对应的谓语动词。
【例2】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
【译文】maintain a balance between ensuring steady growth and mak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s.
在多数情况下,“把握好”在汉语中的意思为“做好……工作”,而很少按照字面意思——“将……握紧”使用。因此,应对这样的情况,译者可根据该动词后面的宾语(平衡)进行相对应谓语的选择。故此处“平衡”对应的谓语动词选maintain(保持)。
3.2形象译法,方法细分如下
3.2.1“抽象”转“具体”
在同样的例子中,如果将“他被淘汰出局了”译成“He was kicked out of the game”,则结果更加形象,翻译过程中就出现“他被踢出场外,不能再继续比赛”这一形象场景。笔者将此法称为形象译法。
形象译法中的“抽象”转“具体”的翻译方法来源于英语语言使用中英语的一个惯常现象,即对一个抽象的表述进行“形象处理”,形成对应形象的具体动作或形象描述,进而对其进行英文表述。因此,译者对其进行了“形象处理”,即将“控制在……以内”理解成“坐标轴中标明上、下限的纵坐标”,原文中的意思就可理解为“某个数值只能在该坐标中上限到下限之间徘徊”。据此,译者最后将其译成“does not rise above...”。同理,如若译成“always rises beneath...”、“fluctuates beneath...”或“chained lower than...”,原则上皆可。
【例3】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译文】The upper limit of the floating band on deposit rates was removed.
“取消”在汉语中释义为“停止计划”,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译者通过“抽象”转“具体”的英译法,使得被“取消”的对象变得更形象(犹如一件物体被“移走”),读者能更形象地理解译文。同理,此处译成rid(抛开)或者dumped(丢弃)也成立。
3.2.2“具体”转“具体”
形象译法中“具体”转“具体”的译法是将原文中已经形象的词进行更形象、更简易化,以方便翻译工作的进行。 【例4】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译文】We pressed ahead with the reform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推进”在原文中理解为“推动事业、工作使之前进;推向前进”之意。当译者将其译为press ahead时,原语中的“制度改革”就像是“一头牛”一般被推向前。如此的译法使译文既形象,又易于理解。
3.3方法归纳与总结
本文作者通过对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官方英译本的分析,归纳、分析与总结了四种谓语处理的方法,它们分别是“非形象译法”中的“动”译“静”法、根据宾语确定谓语法以及“形象译法”中的“抽象”译“具体”法和“具体”译“具体”法。具体如下图所示: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卓越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愈发举足轻重,越来越有话语权。而这也同样意味着每一次中国向全世界的发言,都将变得尤为重要。而汉语英译本来是个要求精细的过程,除了掌控原文总体布局,译者更应该追求原文每一个成分的完美!政治性文本作为国家发言的书面途径,则更是要求每一个译者除了精通两门语言的运用之外,还应谙熟翻译从原語译至目标语的翻译技能。本文作者通过归纳、分析李克强总理于2016年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官方英译本,总结出两大类谓语确定的方法。希望借此向广大译者提供一定借鉴价值。
中图分类号:H315.9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53-58.
[2]金美玉.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J].巢湖学院学报,2011,(5):75-78.
[3]穆国豪.Tackling Problem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J].外国语,1995(2):44-51.
[4]曾茜.汉英表达差异对谓语的影响及汉英翻译时谓语的确定[J].科技视界,2015(31):199-199.
[5]张海涛.英汉思维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翻译,1991(1):21-23.
作者简介:
傅广兴(1992—),男,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