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个角度,长一分历史见识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zyf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多角度,历史见识,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1-0049-04
  
   我在《高中历史教学调研听课有感》一文[1]中,针对授课教师分析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仍然单纯沿用旧的思路——强调“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看法。我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美国的高关税政策;货币政策的失误。大萧条的原因很复杂,上述三个原因虽不能解释一切,但很能说明问题。”尹海峰老师在《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由批判教材引起的思考兼与胡军哲老师商榷》一文[2] (引用尹文均出于此,不另注),认为大危机爆发的原因,还是应该“采用所谓的传统史学观点,即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尹老师认为改为‘生产经营个体的自主性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更好),直接原因是‘分期付款和市场虚假繁荣’,导火线是‘纽约股市的崩溃’来分析,更易与现实相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衔接,学生更易于理解”。实际上,尹老师的分析也是目前大多数中学教师的做法。就历史教材来看,无论是旧人教版,还是新人教版,都是沿着这一思路阐述的。我在教学中发现,如果仅对照这些抽象的结论来分析1929年大危机爆发的原因,连我自己理解都有困难,何况是中学生?!
   新课程教学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不能囿于教材已有的知识与结论,而要尽可能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就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来看,国内外学者曾有过各种各样的解释。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3]:
   其一,资本主义制度根源说。这种观点是以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为基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因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和认识,国内的多数学者认为,美国30年代大危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不断加深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①。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历史、政治教学已将这一学说“发扬光大”。
   其二,有效需求不足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是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于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首次从这一角度解释了30年代大萧条的成因。他认为其根源并不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而是源于有效需求不足,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需求和国外(净出口)需求四个部分构成。据此,凯恩斯提出了解决经济危机的具体办法: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支出,增加有效需求,使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达到均衡。
   西方一些学者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对美国大危机时期社会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考察。在大危机时期除了政府支出外,构成总需求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净出口都有明显的下降。1929—1933年,美国的消费支出从772亿美元下降到458亿美元;同期美国国内私人总投资从162亿美元下降到14亿美元;1928—1936年,美国的净出口从10亿美元缩减到3300万美元[4] (pp.580,585,586)。长期以来,在理论上赞同总需求不足论的学者大有人在①。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特别是公共事业支出等,就是全面实践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
   其三,经济政策失误说。1963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经济史学家施瓦茨出版了《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一书。该书用了整整1/6的篇幅专门讨论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经过翔实而周密的论证,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提出,美国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出现,是由美国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委员会实施了错误的货币政策造成的。他们认为,30年代的大萧条在一开始只是一次普通的周期性经济收缩,同以往的经济萧条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当危机之初一些银行出现倒闭,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之时,美联储本应及时干预,恢复公众的信心。但是,美联储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对股市投机产生了过分的担忧,从而采取了错误的货币紧缩政策。结果,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从1927—1928年的3.8%,下降到1928—1929年的0.4%。美联储这一政策的突然变化,对已经开始的经济衰退无异于雪上加霜,使一次本来并不严重而且完全可能延缓的经济衰退,演变成了一场空前严重的大危机②。除此以外,经济政策的失误,还表现在美国的高关税政策。由于美国实行高关税政策,导致进出口贸易锐减,加剧了产品的相对过剩。
   其四,证券投机过热说。不少学者认为,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出现的投机狂热是导致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20年代对经济繁荣的乐观估计,使美国社会各阶层,包括下层的工人和农民,纷纷加入了投机者的行列。从20年代后半期开始,美国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投机狂潮。20年代初期,美国股票成交额每年平均为3亿股,1926年上升到5亿股,1928年超过9亿股,1929年达到11亿股[5] (p.701)。同时,投机狂热也促使股票价格飞速上涨。到1929年初,证券市场的投机狂热已经失去了控制。到10月23日,终于出现了狂抛的热潮。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危机来临了。
   上述各家学说对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解释,证据充足有力。让我们从中明白:原来,除了历史教材上所说的以外,对这一问题的解释还有这么多角度!如果还能找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材料,这些学说的内容就会更加丰富生动。多一个角度,便长一分历史见识。这些角度,都可以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危机爆发原因的良好素材。
   实际上,在以上说法中,“资本主义制度根源说”已对我们影响很深刻了。中学政治课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也基本相同,认为这一对矛盾会导致产品的相对过剩。不过,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分析这一问题时,常有学生提出:“老师,难道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就没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吗?经济危机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吗?”“现在看来,这种说法虽然没错,但也有一些不太恰当之处。”“实际上,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有市场经济就会时不时地爆发经济危机。”[6]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也会出现经济危机。由此可见,单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已与时代背道而驰了。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是不是可以尽量回避一下这个问题?或者说不一定非得要强调意识形态呢?“有效需求不足说”“证券投机过热说”与教材知识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学生也是不难理解的。“经济政策失误说”,学生没有接触过,它虽然牵涉到复杂的经济学知识,但的确是大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况且这一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要找一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一问题。如果回到历史的“现场”,大危机的爆发还应该考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因此,我在教学中,除提及以上观点外,重点分析的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美国的高关税政策;货币政策的失误”这三点。下面再加以简要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873—1897年间世界货币体制逐步转变为以黄金为唯一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由于各国流通货币以黄金为基础,从而密切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筹措军费,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并禁止黄金自由流通和出口。一战破坏了资本主义世界金本位制,战后虽恢复了金本位制,但极不稳定,30年代大危机是战后国际经济失调的结果;一战冲击了世界贸易格局和贸易体系,促使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同国际贸易有限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过剩”;一战还加速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等不平衡发展,增加了战后世界经济不稳定因素,埋下了大危机的种子。另外,凡尔赛条约虽然终结了战争,但几乎没有解决任何经济问题。在美国国内,短短三年间,国债就从13亿美元增加到240亿美元,其中的一大块(几乎一半)是给同盟国的贷款。战争期间,美国借给欧洲国家共计100亿美元,在20年代,许多国家开始分期还款,这一“还款意愿”的确有助于稳定美国的金融。但是,从1929年到1932年,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芬兰除外)都拖延还款,不久又干脆拒绝偿还。显然,这使美国经济陷入了困境。
   美国的高关税政策。一战后,美国政府逐步采取高关税和贸易保护措施以保护国内市场。如,1921年制定了《紧急关税法》。该法把肉类和主要农产品的关税提得很高,使国外农产品进入美国几乎成为不可能。1922年9月,美国国会又颁布了《福德尼—麦坎伯关税法》。该法不仅再次提高农产品的税率,还恢复对钢铁的关税,提高纺织品的进口税等,并且还扩大了关税委员会的权力。尤其是1930年通过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确定了美国历史上的最高关税。这部新法律规定对3218种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其中887种商品的关税大幅度提高了。高关税导致欧洲大陆有普遍的反美情绪,并且对美国征收报复性关税以及拒绝偿还战争贷款。“在国外,《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被解释为一场美国发动的经济战的宣战书。它所遭遇的报复性关税、配额和反美禁运是如此迅速,以至于有25个国家在1932年加入了这场报复行动,从而令美国的外贸出口量减少了一半”[7] (p.24)。因此,我们教科书(旧人教版)上说的“经济危机发生后,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一场关税大战,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其道理就在这里。
   货币政策的失误。美国新经济史学派杰拉尔德·冈德森在1976年出版的《美国经济史新编》一书[8]中,对30年代大危机中美联储(相当于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失误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第一,实行高利率,抑制了投资。1928—1933年,美联储一直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这种紧缩银根的政策对抑制股票的“过分投机”并没有产生什么直接效果,却使私人投资大幅度减少。第二,美联储没有采取措施制止银行破产,使货币供应量减少。从1929年到1933年,由于相当多的银行倒闭或停业,美国货币供应减少了1/3。货币供应的减少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体系的瓦解,是30年代大萧条深层原因之所在。假如美联储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如通过买进大量债券,或积极鼓励各成员银行通过再贴现进行借贷,必可大大加强银行系统的清偿能力,各个银行也就可以使用源源不断的流动资金去满足储户的挤兑要求,从而有效地遏制金融危机的蔓延。然而,面对金融危机,美联储根本没有起到“消防队”的作用,本该去“救火”而没有去“救火”,它没有采取任何积极的货币政策,实质是“大撒手的货币政策”,相当于没有货币政策,任凭银行倒闭。第三,美联储在美国1931年9月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后,把贴现率从1.5%提到3.5%,收紧了对银行的放款,进一步削弱了银行的清偿能力。上述三个方面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高三学生都能够很好地理解与接受。
   长期以来,不少中学历史教师习惯于把课本变成一条条方便学生记忆的结论。当回答历史背景类的问题时,套用公式“背景=政治 经济 思想 科技 ……”;当面对历史原因类的问题时,套用公式“原因=主观 客观 经济 政治 军事 ……”;当遇到经验教训或启示类的问题时,则套用公式“启示=国情 领导 群众 思想 策略 ……”等等[9]。同样,在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时,也形成了固定的公式“经济危机=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导火线”。平心而论,这些“公式”是广大一线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首先应该得到肯定。但如果对历史问题的分析一概套用这种僵化的公式,则势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求真求实。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应该尽量通过丰富的史料,回到历史“现场”,探寻历史的本来面目。我通过大量阅读与思考,试图为学生多找到一些引发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真实原因,在这一点上不存在接受的是新史观,还是旧史观的指导。因为,求真求实,新、旧史观皆同。因此,海峰老师谈到的“出现了将新史观与传统史观不自觉地放在对立面,非此即彼,将传统史观等同于落后的史观,甚至等同于错误的史观,然后全面否定”,在这里似乎多余!海峰老师还谈到:“胡文实质上将偶然性作为了大危机的主要原因,从而否定了教材侧重必然性的分析。”关于这次大危机的发生,我从未否定过其必然性。但哪些因素加速了危机的爆发?危机怎样爆发?程度如何?能否缓解等,恐怕就得取决于众多偶然因素了。事实上,很多历史事件并不是按照预先轨道发展的。“人的路,经常有岔路口,历史也是。历史中往往存在好些岔路口,之所以这样拐弯,而不是那样拐弯,往往取决于某些很偶然甚至很细微的因素”[10]。历史分析要注重偶然因素,这就确实与新史观有关了。不过,我所强调的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三个主要原因都不应属于偶然因素或细微因素,而是思考这一问题的三个重要角度(实际上,还有其它角度)。多一个角度,便长一分历史见识。这一点对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都很重要!
   感谢海峰老师撰文,让我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加深入思考的机会。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的关键是,广大教师要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而阅读专业杂志,认真学习、汲取同行的研究经验便是一条捷径。尹海峰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我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同行出现,我也十分乐意与这样的同行交流。
  
  【作者简介】胡军哲,男,1974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及高三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吴丹】
  参考文献:
  [1]胡军哲.高中历史教学调研听课有感[J].中学历史教学,2011(1—2).
  [2]尹海峰.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由批判教材引起的思考兼与胡军哲老师商榷[J].中学历史教学,2011(9).
  [3]韩毅.对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反思[J].史学理论研究,2009(1).
  [4][美]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塞尔著,罗涛等译.新美国经济史(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
  [5][美]菲特,里斯著,司徒淳,方秉铸译.美国经济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6]王加丰.我们怎样看待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4).
  [7]彭鑫著.谁拯救了美国——大萧条中的罗斯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8).
  [8]转引自关绍纪.从经济政策的角度阐释美国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9]齐健.历史教师不是“技术工人”.http://hist.cersp.com/kcjs/szjs/
  200812/10623.html.
  [10]张鸣.辛亥革命的五个岔路口[J].读书,2011(2).
其他文献
“数字驱动产业创新年会暨2019中国优秀CIO颁奖典礼”现场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小龙致开幕词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发表主题演讲“2019数字驱动产业创新系列大奖”获奖企业代表合影“2019年度中国杰出数字化团队”获奖企业代表领奖“2019年度杰出数字化项目”获奖代表领奖  半年前,计世传媒集团与众多CIO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在数字化转型2.0时代的技术增长之道。也正是从那时起,计世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5—0008—08  柳:上次谈话中,你说“对鸦片战争以来许多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为的分析评价,也应当首先从(民族复兴)这个视角和高度来看,而不是先强调阶级属性。这样或许可以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历史特点和地位,教学上也许更有时代意义”。能聊一聊这个话题吗?  聂:谢谢!中国近代史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段历史。多年前,我的一位学生
关键词 甲午战争,学术研究,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0)09—0008—09    甲午之败,割地赔款,丧师辱国,空前旷古。中国为何战败?且败得如此之惨?百余年来,国人不断进行探讨和反思,试图找到答案。笔者以为,探寻中国战败的原因是甲午战争研究的主题,也是甲午战争教学的核心。拨云见日、厘清事实乃专业研究者的责任所在,了解学术动态、吸收研究
经过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的创巨痛深,清政府由被动走向主动,开始从整体上调整条约关系下畸形的法律状态,试图建立统一的法律体系,以收回司法主权。因条约关系产生的种种经济、社会问题,缺乏相应的国内法规可以“依循”,更导致中国各种权益的丧失。为适应中外关系和中国社会的新格局,中止30余年的修律程序在更广范围重新启动,清政府全面革新以治内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旧律,建立“中外通行”的法律体系。例如,区分实体法和程序
高中历史的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对“夏商制度和西周封建”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很简单,这也促使我们思考,教学过程与方法上能不能有新突破呢?每次第一节课我都会介绍“历史”甲骨文二字导入新课,所以能不能根据围绕《甲骨文小字典》做个全新的教学设计呢?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   1.通过甲骨文“历史”导入新课。   2.通过甲骨文“夏、商、周”了解先秦王朝的更迭概况;通过甲骨文“燕、鲁、齐、卫
[关键词]乡土历史,课堂教学,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5—0036—03  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它诉说着本地的历史,折射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轨迹。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新高考考查内容的推动,乡土资源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同时学生对乡土史有亲切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枯燥的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下,中共基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现实考虑,开始强调少数民族自治权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丰富和发展。但这一时期,中共没有完全放弃民族自决政治话语,继续倡导民族自决的联邦制,并没有完全实现由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转变。在实践探索中,中共民族政策形成了两种发展趋向。一种发展趋向是统一国家范围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另一种发展趋向
人教版必修三中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和第四课分别是“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从教材的角度来看,其叙述逻辑是君权专制的加强以及政府吏治的败坏,致使宋明理学日趋僵化,再加上明清之际民族矛盾的激化,民间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和市民工商业者的推动,时人对理学展开了多层次的批判。在这种批判之中,儒家思想重新整合了时代的因素,对纷繁的社会问题开出了新的药方,从而衍生出一系列活跃的新儒家思想。从史学理论的
关键词 1787年宪法,多数暴政,直接民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6)23-0057-06  《历史教学》2016年第7期发表了汪瀛老师的文章《美国1787年宪法评析是与非》(以下简称汪文),文章旁征博引,思考深入,对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作了理性、冷静的分析,发人之所未发,打破了为追捧而追捧的价值迷信,为历史教学增添了独立思考的魅力。然而
关键词 史学素养,主观题命制,维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3)21-0058-04  史学素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教育价值。其主要内容为时空意识、分层意识、现实意识、问题意识、证据意识、融合意识等,它们体现在史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由提出问题到收集史料、再到利用史料解决问题、最后到评估解决效益,也蕴含于历史学习的过程,即由客观史实,到经典史料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