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学素养的主观题三个命制维度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qish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史学素养,主观题命制,维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3)21-0058-04
  史学素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教育价值。其主要内容为时空意识、分层意识、现实意识、问题意识、证据意识、融合意识等,它们体现在史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由提出问题到收集史料、再到利用史料解决问题、最后到评估解决效益,也蕴含于历史学习的过程,即由客观史实,到经典史料的研读,最后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领会和感悟。史学素养的这些内容,呈现出由主体内容、核心要素和主要方法等组成的基本结构。其中主体内容包括客观史实、历史叙事、历史认识、历史评价等;核心要素包括时间、空间、人物、史料、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基本方法包括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归纳史实、研读史料、情感体悟)等。连云港市中考试题的命制结合初中毕业生的认知特点和中考性质,基于史实、要素、方法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索,供大家参考。
  史实具有现实意义,从不同视角整合史实,能够得到不同的启示。立足现实,汲取历史养分,以便迎接未来,应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此即增强学生现实意识的缘由。同时,史实的客观性又来源于史料。研读史料,以检验史实的客观性,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增强学生证据意识的主要内涵。因此,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利用史料,不断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使他们掌握多视角整合史实的方法,持续从历史演变中获取启示。而以检测学习效果为目标的命题,实质是历史学习的逆过程,即由主题(历史启示)提供整合史实的视角,然后依据主题划分阶段,选取史实节点,选择经典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命制试题。考生解题过程,既是检测学习效果的过程,也是感悟历史启示的过程。
  例如,2013年连云港市中考命题确定了从历史中获取、实现梦想的主题:
  古往今来,梦想成真,是每个人毕生不倦的追求。不同的是,政治家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梦想,普通人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梦想。梦想可以不同,但都以成真为追求目标。历史上,一些人的梦想得以成真,而另一些人的梦想却不能成真。个中缘由,给我们今天实现梦想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梦想要成真,首先梦想须符合时代潮流,大至政治抱负须要符合时代潮流,小至个人价值须建立在多赢的基础上。梦想要成真,还需高瞻远瞩的智慧。用自己的智慧把握时代脉搏,以使自己的梦想蓝图绘就于坚实的基础之上;用自己的智慧,制定实现梦想的方略,以使自己的梦想步步为营,不断向理想的彼岸迈进;用自己的智慧,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和具体情境,调整策略,最终实现梦想。梦想要成长,更须坚忍不拔的毅力。坚持不懈,在不断战胜艰难困苦中实现梦想;持之以恒,在坚信梦想一定能成真的信念中实现梦想。
  在此基础上,选择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李鸿章、孙中山和毛泽东等,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上述思想。然后,筛选出关键节点:如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孙中山探求革命道路;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再后,选择经典史料,创设试题情境。如选择李鸿章有关推行洋务运动的奏折等。最后,依据实现梦想的三方面要素,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如下问题:
  例一:(2013年)“梦想成真”是每个人的追求。历史人物的探寻,为我们实现梦想提供了宝贵财富。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梦想要成真,首先梦想须顺应时代潮流。李鸿章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这里的“文武制度”指什么?为“自强”,李鸿章进行怎样的实践探索?写出这种探索失败的标志。(3分)
  (2)梦想要成真,还须高瞻远瞩的智慧。孙中山提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这里,孙中山的最终“梦想”是什么?为此,他在1912年和1924年,分别进行了怎样的政治探索?(3分)
  (3)梦想要成真,更须坚忍不拔的毅力。毛泽东在1930年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毛泽东这样论述的实践基础是什么?1934—1936年,他和中国共产党经历怎样的考验?毛泽东争取民族独立的“梦想”得以“成真”的标志是什么?(4分)
  基于史实的试题,首先要具有明显的教化功能。试题的主题鲜明,思想线索清晰,体现了中学历史课程的教育价值。其次,试题的效度高。试题的情境新颖,考查内容多元,既考查了学生理解史料的能力,也考查了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试题的视野开阔。试题中的各问题组,既可以是递进关系(如本题),也可以是并列关系等。这为选择试题的史实切入点,提供了多种方向。基于史实的这些试题特征,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须有主题、有思想,能切实体现史学的教育价值;须多视角整合史实,提供运用史实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须有史料,能使史实与史料融合贯通,拓展掌握史实的厚度和宽度等。
  历史学习的方法,既包括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的一般方法,也包括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史实的纵横联系、史实的阶段归纳、史料的研读等具体方法。无论哪一种方法,都是完成具体任务的步骤,都经历从史实到史料再到史感的程序,其落脚的基点都是具体史实和史料。任务、步骤与基点构成方法的核心要素。基于方法的主观题,就是依据方法的这三个核心要素展开。首先,确定方法达成的任务。任务统领整个过程,规定了试题的走向;其次,规划方法步骤。步骤是完成任务的具体举措,规定了试题的设问框架;最后,选择史实切入点和经典史料。基点是方法的落脚处,规定了试题的史实切入点和史料选择范围。这样,以史实为基点,以史料为载体,在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史实与史料应相互应和,互相配合,构成完整的试题。如例二即为基于历史学习一般方法的试题:
  例二:(2010年)某同学要探究“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科技人才、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间的关系”。请根据提示与这位同学一起完成这一探究任务。(14分)   (1)这位同学用表格梳理史实,以奠定探究基础。请完成表格中的相关内容。(4分)
  ①材料一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主要讲述了哪些物理学定律?材料认为这些成果推动了思想领域什么运动的发展?
  ②材料二中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什么问题?在使用蒸汽机后产生了哪一新式交通工具?
  ③材料三反映了美国政府1956年以来科研经费呈现出怎样的趋势?试举这一时期不同领域的两例世界先进科技成就。
  (3)反思是历史探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根据上述探究,请回答:(3分)
  ①从社会环境和个人品质两个角度,归纳科技人才能够发明创造的主要因素。
  ②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间呈现怎样的关系?
  例三是基于具体方法——纵横联系法的试题。这类试题尤其注重方法的具体内涵,如横向联系,一般是共时性和同性质联系,关键是选准联系节点。纵向联系,一般是同一地域的历时性联系,关键是选准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纵横联系中的归纳,一般是揭示蕴藏于联系中的历史发展、演变趋势等。
  例三:(2011年)纵横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1)1925年前后,美国经济持续繁荣,苏联经济也基本恢复。苏联经济基本恢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初,当美国再度繁荣时,苏联政局发生什么巨变?(2分)
  (2)阅读下列选自《光荣与梦想》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请回答:①据材料一,归纳美国的经济特点。材料二中的誓言保证了罗斯福新政中哪一重大措施的实施?材料三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了什么直接效果?
  ②上述材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与罗斯福新政同时,苏联形成了什么模式?这一模式取得了什么积极效果?
  (3)有学者认为,政府执政理念一般分为“执政为民”和“执政为国”两类。从美苏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举措看,两国的执政理念分别属于哪一类?你赞同哪一类?并说明理由(只有观点没有说明理由的不得分)。(4分)
  基于方法的试题,其内容都涉及客观史实、经典史料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其考查的目标具有综合性,并且其方法的效力都体现在具体运用中。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方法即过程的教学理念。方法只有在运用时才能显现其效力,灵活运用方法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史实、史料和史感应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要素是构成史学素养的基本单位。一般而言,史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有:时间、空间、人物、史料等。每一种要素的内涵和特性,为主观性试题提供了命制视角。依据每一种要素的内涵和特性,设计问题框架,选择史实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命制新视角的主观题。与前两种维度相比,基于要素主观题的命制,尤其需要先对要素有全面研究,准确把握要素内涵,深刻领会要素性质,才能设计出问题框架。如若依据历史时间的特性设计问题,应首先对历史时间做如下相关料研究:
  历史时间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现实”,“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①
  首先,时间规定了史实的有限性与客观性。从无限的时间轴上将事件划分出来,就形成了有限的“史实”。具有起止时间的史实,就具备了不可更改的客观性。因此,时间指代了“具体史实”。史实因时间具有有限性、客观性和清晰性。
  其次,时间具有连续性。“真正的时间,实质上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它又是不断变化的。”②因为时间的这种连续性,使得史实之间具有了因果关系。时间的连续性,又规定了时间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特征。基于同一时间节点的史实,共用了同一时间点,奠定了横向联系的基础;基于不同时间段中的史实,在其演变中分享了时间的连续性,奠定了纵向归纳的基础。
  最后,时间具有多样性。布罗代尔将时间划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三种类型。所谓长时段,“它所考虑的只是那些按照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来衡量的现象。在这个层面上,历史的运动十分缓慢,跨越了巨大的时间范围”。所谓中时段,“它们或者被称为时期,或者被称为阶段,有时被称为时段,有时被称为趋势。它们被视为长期持续的事件,其细节可以被忽略”。“各种事实根据这些现象被组织起来,加以说明和解释。”所谓短时段,它是具体事件的时间,属于“传统历史学的层面。”③
  进而,依据要素内容设置问题。如依据时间内容,分别从时间的具体性、连续性和多样性分别设问等。最后,围绕要素内容选择史实。试题考查的史实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
  例四:(2013年)历史时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在时间中,潜伏着各种事件。写出1861年美国开始第二次革命的名称。1945年,雅尔塔等会议确定怎样的世界格局?写出二战最终结束的标志性事件。(3分)
  (2)各种事件在时间中的顺序往往暗含了它们间的因果关系。巴黎和会引发中国的哪次爱国运动?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了苏联哪一经济政策的出台?(3分)
  (3)时间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从长时段来看,中国古代史,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的历史。写出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朝代。从中时段来看,1760—1800年的世界史,是资本主义确立和巩固的历史。分别写出此时英、法两国革命的名称。(3分)
  (4)综上所述,我们应怎样利用时间的特性进行历史学习?(分层次回答。3分)
  基于要素的主观题,首先,具有综合性强、发散性大等特性。试题所考查的史实选择空间比较大。其次,试题的基点落在应用上。理解要素的内容,目的是在实践中正确使用这些要素,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益。因此,教师应注意史学素养各要素特性的研究,研究各要素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然后,将之渗透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并根据各种要素的特性学习历史。如运用时间轴来规整客观史实;利用时间的共时性、连续性等整合史实;利用长时段和中时段,探讨历史发展趋势等。
  【作者简介】刘俊利,男,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课程学科素养的内涵、培养与测评。
  【责任编辑:全骜颉】
其他文献
[关键词]复习课,斯大林模式,法西斯,罗斯福新政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7-0048-07  每年高考前的二轮复习课常令老师感到挠头,二轮复习应该怎么上才能更有收效、更有意义?笔者在近日做了一节二轮复习的公开课《何去何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道路选择》,试图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如何在复习课中不止步于单纯的知识整理,而能够进一步
“数字驱动产业创新年会暨2019中国优秀CIO颁奖典礼”现场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小龙致开幕词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发表主题演讲“2019数字驱动产业创新系列大奖”获奖企业代表合影“2019年度中国杰出数字化团队”获奖企业代表领奖“2019年度杰出数字化项目”获奖代表领奖  半年前,计世传媒集团与众多CIO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在数字化转型2.0时代的技术增长之道。也正是从那时起,计世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5—0008—08  柳:上次谈话中,你说“对鸦片战争以来许多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为的分析评价,也应当首先从(民族复兴)这个视角和高度来看,而不是先强调阶级属性。这样或许可以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历史特点和地位,教学上也许更有时代意义”。能聊一聊这个话题吗?  聂:谢谢!中国近代史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段历史。多年前,我的一位学生
关键词 甲午战争,学术研究,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0)09—0008—09    甲午之败,割地赔款,丧师辱国,空前旷古。中国为何战败?且败得如此之惨?百余年来,国人不断进行探讨和反思,试图找到答案。笔者以为,探寻中国战败的原因是甲午战争研究的主题,也是甲午战争教学的核心。拨云见日、厘清事实乃专业研究者的责任所在,了解学术动态、吸收研究
经过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的创巨痛深,清政府由被动走向主动,开始从整体上调整条约关系下畸形的法律状态,试图建立统一的法律体系,以收回司法主权。因条约关系产生的种种经济、社会问题,缺乏相应的国内法规可以“依循”,更导致中国各种权益的丧失。为适应中外关系和中国社会的新格局,中止30余年的修律程序在更广范围重新启动,清政府全面革新以治内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旧律,建立“中外通行”的法律体系。例如,区分实体法和程序
高中历史的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对“夏商制度和西周封建”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很简单,这也促使我们思考,教学过程与方法上能不能有新突破呢?每次第一节课我都会介绍“历史”甲骨文二字导入新课,所以能不能根据围绕《甲骨文小字典》做个全新的教学设计呢?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   1.通过甲骨文“历史”导入新课。   2.通过甲骨文“夏、商、周”了解先秦王朝的更迭概况;通过甲骨文“燕、鲁、齐、卫
[关键词]乡土历史,课堂教学,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5—0036—03  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它诉说着本地的历史,折射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轨迹。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新高考考查内容的推动,乡土资源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同时学生对乡土史有亲切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枯燥的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下,中共基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现实考虑,开始强调少数民族自治权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丰富和发展。但这一时期,中共没有完全放弃民族自决政治话语,继续倡导民族自决的联邦制,并没有完全实现由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转变。在实践探索中,中共民族政策形成了两种发展趋向。一种发展趋向是统一国家范围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另一种发展趋向
人教版必修三中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和第四课分别是“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从教材的角度来看,其叙述逻辑是君权专制的加强以及政府吏治的败坏,致使宋明理学日趋僵化,再加上明清之际民族矛盾的激化,民间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和市民工商业者的推动,时人对理学展开了多层次的批判。在这种批判之中,儒家思想重新整合了时代的因素,对纷繁的社会问题开出了新的药方,从而衍生出一系列活跃的新儒家思想。从史学理论的
关键词 1787年宪法,多数暴政,直接民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6)23-0057-06  《历史教学》2016年第7期发表了汪瀛老师的文章《美国1787年宪法评析是与非》(以下简称汪文),文章旁征博引,思考深入,对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作了理性、冷静的分析,发人之所未发,打破了为追捧而追捧的价值迷信,为历史教学增添了独立思考的魅力。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