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研究乡村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jian_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乡村问题,其实是一个挺有难度的话题。尽管我自视为是一个研究中国乡村社会史的知识人,尤其关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业合作化问题,但每次当我实地进入乡村,试图去探究和琢磨某一问题的来龙去脉时,却常常会有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隔膜感。尤其是看到那些动不动就用一些抽象的概念、繁琐的数据模型、外来的理论话语就乡村问题高谈阔论时,我就更是觉得他们的研究已经严重脱离了乡村社会的固有样态,变成纯粹的“文字游戏”了。
  贺雪峰教授著的《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北京三联书店2020年版)一书,则是一本从本土化知识结构视角出发,对转型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中的村民自治、村庄秩序、村庄的权力结构、村庄选举、村庄的民主化治理、以及村庄人口流动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研究的力作。作者所探讨的这些乡村问题恰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转型时期“三农”问题面临最为严重、复杂的时期。所以,该著作从一个农村社会学家的立场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农民、农村、农业在发展迅速、变化不定的转型时期面临的诸多困境和难题,并试图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与学理分析相互结合的角度,为中国乡村秩序的再造和稳定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思考和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该书分别从“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三个维度对改革开放转型时期的中国乡村展开了层层的剖析和讨论,既有中层概念体系的构造,如“社会关联”“半熟人社会”“社区记忆”;也有具体实证性问题的探究,如“村庄治理和选举的社会基础”“村民自治的民主化类型”,等等。所有这些内容,实际上建构出了转型时期乡村社会变革中的一幅幅时代画面。而且,在畫面的背后则是国家与农民关系状况这一演变脉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与变动。这也正是作者长期致力于乡村问题研究的关键问题所在。
  笔端至此,突然想到的一点是,如果我们的乡村基层干部能够抽出点时间来读一读贺雪峰教授的这本著作,也许从中会获得一些特别有益的启示。
其他文献
兰亭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属古之上祀节。在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举行了一场雅集。这一天,也因为这次雅集而名垂千古。聚会的是谁呢?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孙统、王凝之、王徽之、王蕴之、郗昙、庾友、庾蕴、孙嗣、曹茂之、曹华、桓伟、王献之等42人。东晋名士尽会于此,堪称阵容强大。“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两晋时期无比显赫的高门世族,他们无需为五斗米奔波,因而更有时间和精力放在
期刊
李石曾先生,国民党元老,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积极倡导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在碧云寺创办中法大学、温泉中学,开展西山乡村社会实验,促进中法文化交流,和贝熙业等法国友人一起,办起“天然疗养院”……堪称中法文化交流的先驱。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我考察西山地区文化名人时,结识了一位对我帮助甚大并成为忘年交的老人:胡玉树先生。  胡先生当年赴法勤工俭学,在李
期刊
从小情报员成长为西北野战军战士  我的父亲闫永文生于1929年农历4月23日,由于家境贫寒,在本村只读了两年小学。1938年,日军占领了中条山区。在我的家乡绛县迴马岭,日本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到之处怨声载道,满目疮痍,家中仅有的几孔窑洞也被烧毁。奶奶带着伯父、父亲、姑姑兄妹六人到处逃难,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  第二年的秋天,日本人撤离迴马岭,一家人返回昔日的家时,只剩下断壁残垣,院落里杂草丛生
期刊
我与太原市晋祠文物研究所原副所长、文物学者常文林先生的女儿常学瑞是高中同学,应该说认识常先生有40多年了,但以前对他的印象只有八个字:谦谦君子,好好先生。直到最近,应同学常学瑞之邀,为其父整理书刊资料,才真正了解和认识了常先生。  近几个月来,我细心翻阅常先生那一份份履历表,一篇篇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文章,一本本大学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工作日记,一盒盒为做论文积累的资料卡片,一张张调研、考察和开会的照
期刊
《钦定四库全书·滇略·卷八》之乔坚诗作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以西而得名。这里外有大河,内有高山,自古雅称“表里山河”。说起山西人,历史上行遍天下的晋商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传奇,他们用自己的信义与担当,为山西赢得数百年的声望。除此以外,还有一群与晋商一样走出三晋大地的山西人,他们背井离乡,远赴西蜀富顺出仕为官,在千里之外获得一如晋商般的荣光。  经查富顺旧志,从元代至清代共有十八名山西人先后到富顺任职。
期刊
新加坡归侨、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朱振猷的原籍在海南省东部琼海县博鳌镇莫村。1931年11月27日,他就出生在这里。海南岛的沿海居民,“靠海吃海”,成天念“海经”,跟大海打交道,自然跟海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向往大海远处的地方,产生探索外部世界的欲望。风光旖旎的琼海博鳌,由于举办“博鳌亚洲论坛”而声名大振,如今已成为国际知名的会展、旅游、度假胜地。但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却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
期刊
一所深宅,一段尘封的历史;一座大院,一部厚重的历史;一座民居,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题记  大约在元末明初,潞城县(今潞城区)西天宫申姓的一支迁到了今天的平顺县北眈车乡安乐村。明宣德二年(1427年),申家大院的奠基者申洪临世。申洪自幼聪慧,长大饱读诗书,入朝做了省祭官。其子文渊、文表皆在朝居官。  《火烧庆功楼》是民间流传很广的家喻户晓的传统剧目。一出戏简直就是一部忠臣良将赤心为国却不得善
期刊
西汉时期的“礼”与“殊礼”  《汉书·礼乐志》言:“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学者饶宗颐先生认为:“礼与乐二者的突出,形成两颗牟尼珠型的人文观念可说是东方精神文明的重要成就”。儒家先师孔子就曾提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复礼”既是孔子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也是孔子毕生追求的政治理想。儒家学派的另一宗师荀子
期刊
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山西省平顺县被世人认识乃至闻名遐迩,很大程度上来自劳模。她是以这些太行山上的劳动模范们的奋斗精神和非凡品格根植于人们心中,而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且不说过去,即使在今天,劳模的金字招牌仍在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然而认真探寻这些劳模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们生命中与土地的亲近和游离变化,还是颇令人感慨和思索的。  劳动模范是平顺的骄傲和特色。20世纪的50年代,是个崇尚劳模的时代,人们尊重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晋西北抗日民主政府遵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把地方士绅作为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之一,在各级政权中坚持“三三制”原则。部分开明士绅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在中共团结合作的统战政策感召下,主动积极地投身于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在根据地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目前,学术界有关晋西北根据地开明士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政治方面的作用,这使得对晋西北根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