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9年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对比分析与备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主观性强,灵活性大,令不少考生望而生畏。据有关资料统计,历年考生在这类试题上得分均不理想。文学类文本阅读难的原因还在于其内容蕴含的文化品位高和文化含量大。考生背景知识与其有相当距离,常常研读不深不透,因而得分低。本文试图通过对江苏省2004-200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对比分析,为师生备考提供建议。
  
  一、江苏省历年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特征
  
  
  通过对上述表格的比照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江苏省自主命题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三个显著特征:
  1.选材特点鲜明。除2008年考查了小说《侯银匠》外,江苏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多为千字文化散文,文笔优美,风格别致,十分重视文化底蕴。江苏卷一直秉承对现代文明的忧思,对“原始”“原生态”的呼唤,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6年《麦天》),从对本真美好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惋惜遗憾(2007年《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年《侯银匠》),一直到2009年关注生活、着眼现实的《上善若水》,江苏卷始终重视传统文化积淀,积极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体现了对高中生应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期待与呼唤。
  2.解题难度增加。从2006年开始,江苏省取消了客观题,增加了主观题的分值。试题阅读理解的层次提高了,复述性理解的题目大大减少,加大了思维含量;试题的综合性提高了,试题在测试思维表达能力的同时,还都限定了答题的文字量,这就要求考生不但要注意思维的敏捷性,还要重视表述的精确性,解答试题的思维活动量也就增加了。孤立、静止的语言知识辨识、分析的题目少了,考查内容方面注重检测考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阅读体验,即所要考查的是对阅读材料的全局把握和整体感受,注重学生个体阅历在阅读中的作用,给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开放性试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探究性学习、个性化阅读等理念影响进一步明显。
  3.考点相对稳定。阅读是一种信息捕捉和提取的过程,阅读考试本质上是一种对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能力的考查,体现由结构和主旨把握、综合分析到抽象概括的过程,构成由浅入深的系列。江苏《考试说明》中关于现代文阅读部分虽然设置了8个考点,但从近年试卷分析,现代文阅读命题的角度其实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文章的结构及主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表现力,鉴赏作品的形象内涵和艺术魅力,探究丰富内蕴和进行个性化解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的设置,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即依据原文命题,在原文中一定能找到答案的信息。即使是探究题,也要辨别是真探究还是伪探究,切不可冒然作答。
  
  二、江苏省2010年高考语文命题趋势推测
  
  通过江苏省2004年以来高考文学类文本试题的比照分析,结合该省考试院高考语文信息发布会精神,笔者以为2010年江苏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将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总体趋势:
  1.由局部命题向整体感知能力考查转变。着眼整体感知能力考查的分值由04年8分到06年增至12分,到了09年,四道题几乎都需要着眼于全文来回答。随着我省自主命题实践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一转变在2010年的命题中将更为鲜明。
  2.由单一阅读能力要求向综合阅读能力考查转变。04年到08年,有一定分值的试题考查的是语句、段落的分析理解,到了09年几乎每道题都需要考生运用概括归纳、整合筛选、综合分析等诸方面能力来作答。2010年,这一要求必将进一步强化。
  3.题干指向或暗示进一步增强。该省有不少老师对09年《上善若水》的第13题颇有微词,认为该题全省均分只有0.28(满分6分),这道题“艺术表现特色”的要求过于空泛,指向不够明确。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题干问“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不以描写见长”,那以什么见长?描写是一种表达方式,与其相对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议论、抒情、说明。《上善若水》不是记叙文、说明文,表达方式肯定不是记叙、说明。针对文化散文,应该想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仅仅因为该题均分低,就棒打命题者,不够公允。这说明不少教师在平时对学生的审题指导不够重视和到位,“因问作答”的要求未能很好的落实。2010年高考试题题干的指向或暗示同样会很明晰。这一点,希望能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要在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切实增强学生审读题干的能力。
  4.考查重点将进一步突出。通过分析江苏04年以来的试题可知,江苏省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四个题目并非没有规律可循,考查重点较为明确。比如:概括类年年必考,语言鉴赏类、手法分析类也是常考的。江苏卷考查概括内容要点,赏析艺术特色,分析语段在结构中的作用,结合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探究主旨的四个重点,在2010年的试卷中将进一步突出。平时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备考建议
  
  1.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品质。“各个层次的考试,特别是高考,应该使读得多而且善于读书的学生发挥其优势。”阅读其实是考查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思想认知水平的厚积薄发的过程,单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大量做题,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真正制约学生阅读瓶颈的是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的低下。阅读要靠平时的积累,临阵磨枪,既达不到一定的量,也不能使质得到保证。阅读涉猎的面不妨更广泛一些,各种题材和体裁的文章、各种书籍报刊,凡是内容健康而又具有意蕴的,都可以用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培养语感,积累阅读实践中的切身感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要提高阅读的速度。现在的高考,试卷的卷面字数几年来都在5000字以上,最多的达8000字。如果阅读速度太慢,就会影响答题的速度,制约思考的精细、准确。再次,还要注意训练精读的技能,学会深研文章,洞悉深义。精读,传统称作“字求其解,句索其解”,现在是指综合理解文意,把握要点,寻找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有情感体验,有创造性理解的阅读方式。词语的准确理解、语意的仔细思辨、信息的准确筛选、要点的精当归纳、对内容的严密推断和深入探究,无一不需要精读。命题者只有精读才能命题,答题者只有精读才能正确答题。
  2.回归高考题,透析经典题型。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可以通过做通、做透、析透经典的高考题,来强化考点意识,掌握基本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以期有所收效。举例来说,经典题型之一“概括要点”,如2009年《上善若水》第12题,2007年《麦天》“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解题时要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找出信息区间,选用相同的句式,分点回答。经典题型之二“赏析艺术特色”,如2009年《上善若水》第13题,2007年《麦天》第15题,2006年《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4题,解题时要明确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描写角度、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来答题。答题时首先要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再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该手法如何具体运用,最后阐述运用该手法运用的好处,特别要注意它的抒情效果,即对主旨情感的强化作用。经典题型之三“语段在结构中的作用”,如2009年《上善若水》第11题,2007年《麦天》第16题,2006年《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5题,解题时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另外还要注意语句本身的表达特点,如2009年《上善若水》第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三个”对应的答案是“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问句”对应的答案是“激发读者的思考”。经典题型之四“结合理解词句的含义探究主旨”,该题常常放在最后,如2009年《上善若水》第14题,2007年《麦天》第17题,解题时既要注意语句的字面意义,还要探究文章的主旨情感。总之,对试题的研读,要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储备知识点,规范解题意识。掌握基本的文章学知识,储备一些套板语言有助解题。再次以2009年《上善若水》第13题为例,“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全省平均得分0.28,究其原因,缺乏文章学知识,考生不知道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考虑。江苏命题组的蔡肇基老师对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作如下分类解说: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一说“表达技巧”)指的是人称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狭义)、语言特点等方面的问题。许多考生在这类试题上丢分太多,实在可惜。规范解题,至少应有三方面意识。第一,审题意识,每个高考试题都是经过命题者反复推敲,指向性明确,只要考生善于捕捉,解题就能事半功倍,迎刃而解。上述2009《上善若水》第11题和第13题就是例证。第二,赋分意识,“看赋分,配答案”,一般来说,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第三,文本意识,高考现代文阅读要求客观性理解阅读,一切立足文本,回答问题更是要因文解题。另外,答题时要选用合理的句式,要学会把文章中抽象、含蓄、形象的语言变为具体、平实、易懂的语言。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介绍了海安县实小名师工作室的四大特点:名师思考引领;课题统领全局;研究立足课堂;学习成为习惯。简述了他们卷入式的研究方式、共生式的发展理念。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课题;卷入;共生  中国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1-011-03     海安县实验小学位于美丽的黄海之滨,这既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百年老校,同时又是一所思想前卫、设施先
摘 要:词汇教学贯穿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词汇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本文介绍了词汇的五种有效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词汇。  关键词:直观法;语境法;英文释义法;游戏法  中国分类号:.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4 -01    词汇学习贯穿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一定的词汇量是顺利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的基础。
摘 要:《野草》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本文主要谈谈“野草”这一题目本身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鲁迅;《野草》;象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7-058-01     《野草》是鲁迅先生“沉闷”的作品,也是鲁迅先生直接表露自己精神状态的作品,对于这部著作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笔者读完《野草》,对题目“野草”本身的象征意义亦有一点自己的
摘 要:本文在分析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特点,阐述了新课标下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等方式来学习语言。  关键词:语法教学;重要性;特点;思考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8 -01    一、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规定,英语
范仲淹二岁而孤[1],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2]夜昏怠[3],辄[4]以水沃[5]面;食不给,啖[6]粥而读。既仕[7],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8]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9]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10]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1]。”   注释   [1]孤: 幼年失去父亲,现孤儿指失去双亲,无
摘 要:“活动单导学”是一种以学生“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新型课堂模式,不仅适用于文化课课堂教学,同样适用于体育课教学。本文主要阐释了“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体育课堂实施的目标与措施。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体育课堂;目标;措施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4 -01     “活动单导学模式”就是以“活动”为中心展开的一种教学方式。教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的作用,注意有意识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让情感教育成为教学的催化剂。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教学;情感教育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4 -01     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不仅是对数学
摘 要:本文结合现阶段师范英语的教学现状,指出分层次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语言知识和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英语分层次动态教学模式,因智分层,因材施教,有区别地制出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促进每个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英语学习环境求得最佳的发展。  关键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英语教学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
摘 要:化学新课导入常用的方法有:实验导入法;温故知新法;故事导入法;趣味导入法;激趣导入法;情景导入法等等。  关键词:化学导入艺术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7 -01   一、“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从而激发他们兴趣,调动起他
摘 要: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注意关注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关注课堂教学,备好备足教材和学生,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评价方式等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09 -02     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英语教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