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心理学(school pshology) 是将基础心理学提供的理论转化为技术,以求解决学校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一门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本文从学校心理学的产生、国外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和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学校心理学 心理评估 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6-088-01
一、学校心理学的产生
学校心理学是将基础心理学提供的理论转化为技术,以求解决学校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一门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学校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其产生和发展源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学校的教育实践[1]。
临床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莱特纳·魏特默(Lightner Witmer)被认为是最早的学校心理学实践者。1896年,魏特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了第一家临床心理诊所,同时他还创立了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智力落后、心理残疾的儿童[2]。他认为心理学家应当与医生、社会工作者、教师和家长相配合,来解决儿童的问题,同时强调让教师来矫正儿童。这些观点标志着教育治疗的开端,因此魏特默又被称为“学校心理学之父”。
其后,有“学校心理学家”第一人之称的格赛尔(Arnold.Gesell)继续并推进了魏特默的实践活动。1915 年,格赛尔在康涅狄格州被聘请为学校心理学家,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并以此为依据对特殊儿童进行能力分班,让学校对其实施特殊教育。由此,学校心理学产生并开始发展。格赛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学校心理学家头衔的人[3]。
二、国外学校心理学的发展
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处于暂时停滞阶段,但是二战之后,由于美国进入了“生育高峰”阶段,儿童人数的增加促使了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前的学校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于是学校的规模迅速扩大,这就使得美国学校急需各方面的心理学服务。
1945年,美国心理学会重组,学校心理学第一次以心理学分会(第十六分会)的形式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组织,这标志着学校心心理学的独立,推动着学校心理学的迅速发展。
1954年8月APA在塞耶召开会议,确定了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资格和培训标准。会议认为学校心理学家应发挥5个方面的作用:(1)评定和解释儿童智力、社会和情绪发展;(2)帮助鉴别特殊儿童,与其他专家协作开发个别化教程;(3)发展有利于全体儿童学习与适应的方法;(4)鼓励和发起科研,解释解决学校间题的科研成果;(5)诊断教育和个人问题,提出补救方案。会议还确定了博士和非博士两种人才培养标准,并认为只有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有资格做“学校心理学家”。塞耶会议是学校心理学发展的一块里程碑,它让学校心理学家第一次有了关于自身作用与培训方式的统一文件,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心理学家的地位。
在这些组织的推动下,学校心理学发展迅速,一些专业的期刊杂志开始出现,如《学校心理学杂志》,《学校中的心理学》,《学校心理学评沦》等,而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也日渐科学化和技术化,心理学服务的水平有明显提高。
1969年,美国职业心理学评估理事会终于同意颁发学校心理学文凭。这标志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得到了全国性的认可。1969年,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协会”也成立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学校心理学者除了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验以外,还做了大量的深入实际的工作。他们深入到教育现场实地观察学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方式,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儿童”,制定出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援助的教育计划,甚至参与到整个学校教育改革计划当中。这些理论联系实践的活动为学校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校心理学的组织日趋完善。学校心理分会和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协会开始合作,许多全国性例会、全国基金会、各级学校心理学服务组织等都相继建立起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校心理学服务组织机构。这时,学校心理学家也开始走进高校,各个学及其校区都聘有学校心理学家。
总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学校心理学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沦体系,法律化、正规化的完善的服务体系。
三、国内学校心理学的发展
1962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了“中国教育心理学分会”这标志着关于学校系统的心理学研究的开始。80年代初期,随着国外工业心理学的发展,学校管理心理学诞生了并致力于学校领导行为和教师动机的研究。1981年,我国的第一本与学校心理学相关的书《学校心理学》出版,这本书有效地提供了与中小学学校教学和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1993年10月,中国心理学会执行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将“学校管理心理学分会”改为“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着手进行学校心理学的建立和建设工作,从此拉开了我国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序幕。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咨询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问题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的辅导、人际关系心理咨询、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咨询、行为问题咨询、生涯心理辅导六大方面。
我国现从事有关学校心理工作的人员还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需要。当前有关学校心理学的工作主要依赖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儿科临床医生、精神科医生、以及普通和特殊教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杨玲,赵国军主编.学校心理学[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2]苗素莲.国外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J].心理学探新,1999,19(69):36-41
[3]林崇德,魏运华.试论学校心理学的未来趋势[J].教育研究,2001(9):36-41
关键词:学校心理学 心理评估 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6-088-01
一、学校心理学的产生
学校心理学是将基础心理学提供的理论转化为技术,以求解决学校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一门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学校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其产生和发展源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学校的教育实践[1]。
临床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莱特纳·魏特默(Lightner Witmer)被认为是最早的学校心理学实践者。1896年,魏特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了第一家临床心理诊所,同时他还创立了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智力落后、心理残疾的儿童[2]。他认为心理学家应当与医生、社会工作者、教师和家长相配合,来解决儿童的问题,同时强调让教师来矫正儿童。这些观点标志着教育治疗的开端,因此魏特默又被称为“学校心理学之父”。
其后,有“学校心理学家”第一人之称的格赛尔(Arnold.Gesell)继续并推进了魏特默的实践活动。1915 年,格赛尔在康涅狄格州被聘请为学校心理学家,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并以此为依据对特殊儿童进行能力分班,让学校对其实施特殊教育。由此,学校心理学产生并开始发展。格赛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学校心理学家头衔的人[3]。
二、国外学校心理学的发展
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处于暂时停滞阶段,但是二战之后,由于美国进入了“生育高峰”阶段,儿童人数的增加促使了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前的学校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于是学校的规模迅速扩大,这就使得美国学校急需各方面的心理学服务。
1945年,美国心理学会重组,学校心理学第一次以心理学分会(第十六分会)的形式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组织,这标志着学校心心理学的独立,推动着学校心理学的迅速发展。
1954年8月APA在塞耶召开会议,确定了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资格和培训标准。会议认为学校心理学家应发挥5个方面的作用:(1)评定和解释儿童智力、社会和情绪发展;(2)帮助鉴别特殊儿童,与其他专家协作开发个别化教程;(3)发展有利于全体儿童学习与适应的方法;(4)鼓励和发起科研,解释解决学校间题的科研成果;(5)诊断教育和个人问题,提出补救方案。会议还确定了博士和非博士两种人才培养标准,并认为只有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有资格做“学校心理学家”。塞耶会议是学校心理学发展的一块里程碑,它让学校心理学家第一次有了关于自身作用与培训方式的统一文件,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心理学家的地位。
在这些组织的推动下,学校心理学发展迅速,一些专业的期刊杂志开始出现,如《学校心理学杂志》,《学校中的心理学》,《学校心理学评沦》等,而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也日渐科学化和技术化,心理学服务的水平有明显提高。
1969年,美国职业心理学评估理事会终于同意颁发学校心理学文凭。这标志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得到了全国性的认可。1969年,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协会”也成立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学校心理学者除了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验以外,还做了大量的深入实际的工作。他们深入到教育现场实地观察学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方式,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儿童”,制定出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援助的教育计划,甚至参与到整个学校教育改革计划当中。这些理论联系实践的活动为学校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校心理学的组织日趋完善。学校心理分会和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协会开始合作,许多全国性例会、全国基金会、各级学校心理学服务组织等都相继建立起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校心理学服务组织机构。这时,学校心理学家也开始走进高校,各个学及其校区都聘有学校心理学家。
总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学校心理学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沦体系,法律化、正规化的完善的服务体系。
三、国内学校心理学的发展
1962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了“中国教育心理学分会”这标志着关于学校系统的心理学研究的开始。80年代初期,随着国外工业心理学的发展,学校管理心理学诞生了并致力于学校领导行为和教师动机的研究。1981年,我国的第一本与学校心理学相关的书《学校心理学》出版,这本书有效地提供了与中小学学校教学和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1993年10月,中国心理学会执行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将“学校管理心理学分会”改为“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着手进行学校心理学的建立和建设工作,从此拉开了我国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序幕。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咨询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问题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的辅导、人际关系心理咨询、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咨询、行为问题咨询、生涯心理辅导六大方面。
我国现从事有关学校心理工作的人员还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需要。当前有关学校心理学的工作主要依赖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儿科临床医生、精神科医生、以及普通和特殊教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杨玲,赵国军主编.学校心理学[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2]苗素莲.国外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J].心理学探新,1999,19(69):36-41
[3]林崇德,魏运华.试论学校心理学的未来趋势[J].教育研究,2001(9):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