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欺诈:诈骗罪中的三角诈骗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long_lium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存在三角诈骗的问题,这是诈骗罪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一般的诈骗罪行为结构中,往往是两者之间即诈骗人与被害人,此时被害人也就是被骗人。但是在诈骗罪的构成中,只是要求行为向对方是具有处分财产权限或者处于可以处分财产地位的人即可,并不一定要求必须是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因此,被害人有可能就是被骗人也有可能被害人同被骗人相分离即不是同一人。这种财产处分人与被骗人不统一的情况理论上称之为三角诈骗。
  关键词:处分行为;占有;诈骗
  一、概述
  在研究三角欺诈时,学者大都把关注的焦点投入到诉讼欺诈,这也是近几年我国学者讨论比较激烈的问题。其中讨论最为激烈的是对诉讼欺诈的定性问题。所谓诉讼欺诈,是指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提供虚假的陈述、出示虚假的证据,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裁判,从而占有他人财物或财产性利益的行为。笔者认为,诉讼欺诈是一种典型的三角诈骗行为,其存在被害人与被骗人相分离的情形,即法院的具体承办法官是被骗人,被判败诉而不得不支付财产的是被害人。
  目前我国刑法尚未对诉讼欺诈作出明确规定,对于其是否应当构成诈骗罪,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的认识,传统刑法理论以及司法实践中一般不作为诈骗罪论处,其理由是诉讼欺诈侵犯的主要客体并不在于财产所有权,如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2002年10月24日《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该《答复》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审判活动,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做出处理,不宜以诈骗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伪造证据时,实施了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80条第2款的规定,以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有指使他人作伪证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307条第1款的规定,以妨害作证罪追究刑事责任。”该《答复》的观点是:诉讼欺诈侵犯的主要客体的性质决定诉讼欺诈不应定性为诈骗罪,而应归入妨害司法罪的范畴。但笔者基于三角诈骗的观点对于该《答复》提出质疑,这一规定完全忽视了诉讼欺诈行为对被害人财产的侵害,也误解了诈骗罪的构成,值得商榷。
  二、三角诈骗的构成
  笔者认为,诉讼欺诈应定性为诈骗罪,按前文所述,为三角诈骗,理由有:
  首先,诉讼欺诈行为符合诈骗罪的规定。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对行为人通过何种方式实施诈骗,是直接还是间接欺骗被害人,法律和有关的司法解释并未明确规定或限制。以诉讼欺诈的方式间接骗取被害人的财物,完全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主观方面,诉讼欺诈行为人具有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客观方面,行为人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向法院出示虚假或伪造证据来欺骗法院,法院由于虚假的证据而做出错误的认识和判决从而使的被害人财产损失,从犯罪行为上来说,诉讼诈骗不仅仅使用骗术获得非法财产损害被害人利益,还通过不正当手段侵犯司法机关正常审判行为扰乱司法公正,构成了严重的违法行为。
  其次,诉讼欺诈的最终目的是非法占有公私财物,而公私财物所有者又不会自愿地把财物交给欺诈者,于是,欺诈者便采用通过诉讼欺诈骗取法院信任,借助法院裁判的强制力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从这一犯罪过程很容易看出,诉讼欺诈侵害公私财产所有权与侵害法院正常审判活动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目的凌驾于手段之上,手段服从服务于目的。所以,诉讼诈骗犯罪所侵害的主要客体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次要客体才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审判活动。
  最后,以诈骗罪惩治诉讼欺诈犯罪行为,符合法治的公平正义原则和刑法的罪刑相适应原则。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诉讼欺诈手段比常见的诈骗手段更恶劣、情节更严重、社会危害性更大,那么,对诉讼欺诈犯罪应当比常见的诈骗犯罪处罚更重,这也是刑法三大基本原则之一——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本质所在。
  三、小结
  可见,诉讼欺诈行为属于间接诈骗,其基本构造符合诈骗罪之基本构造,本质上也是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非法占有他人的财产。因此,对诉讼欺诈应当以诈骗罪论处。同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诉讼诈骗行为按诈骗罪处理的判例已有不少。
  当然,这是在我国法律没有对诉讼欺诈行为作出直接和明确的规定下,对诉讼欺诈行为作出处理的权宜之计,笔者认为,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刑法》中应增设“诉讼欺诈罪”或“伪造民事证据罪”来对该行为进行刑法上的调整。这是因为:
  一方面,訴讼欺诈行为的危害性十分严重,甚至大于诈骗罪等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诈骗犯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而诉讼欺诈侵犯的为复杂客体,除了侵犯公司财产的所有权外,还有可能侵犯他人的其他合法权益。(如涉及子女抚养权、名誉权、著作权的案件中,诈害人还有可能侵犯受害人人身权等合法权益)。
  另外诉讼欺诈还严重侵害了国家审判机关的司法审判权,妨碍了诉讼活动的正常和正确进行,使有限的司法资源造成了浪费。在诈害人欺诈行为的蒙蔽下,法官错误地行使裁判权使诈害人通过“合法”途径获得非法利益。这种行为严重干扰司法公正,影响法院作为司法程序审判的权威和尊严。[4]因此说,诉讼欺诈的社会危害性是远大于诈骗等犯罪的,对诉讼欺诈进行刑事处罚具备客观基础和客体要件。
  参考文献:
  [1]江莹.论诈骗行为的认定[D].吉林大学,2009.
  [2]沈丹.论诈骗罪中新型诈骗行为的认定[D].广西师范大学,2015.
  [3]张建民,王宁.《诉讼欺诈的法律分析及对策》,载《中国律师网》.
  [4]王福华.《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论》、载《法商研究》第16卷,1999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文章介绍了一种采有Client/Server方式工作的基于WWW的多用户交流讨论系统,它比一般的基于Telnet方式的BBS,具有通讯效率高,媒体介质丰富,用户界面善等特点,更适合于Internet上交流。
学校换了新大门,设计新颖。而真正吸引我的却是门柱上的一句话:“每天提高一点点。”  这让我想到日本一所小学发明的一个数字励志公式:  1.01的365次方=37.78343433289 >1;1的365次方=1;0.99的365次方= 0.02551796445229 <1。  1.01=1 0.01,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8,也就是说你每天提高一点点,一年以后,你将进步很大,远远大于“1”
他出生于柯尼斯堡一个律师家庭,父母对他要求极严。为了让儿子得到最好的发展,父母曾尝试着给他设计了很多道路,但有一条原则从不违背,就是孩子不喜欢的事情决不强迫着去做。  读中学的时候,母亲发现儿子课余时间喜欢读文学书籍,就不断地带他到文学馆感受其中的氛围,还给儿子买来很多这方面的书籍进行熏陶。哪知道儿子的成绩并不很理想,老师说:“搞文学既需要有热情,更需要天赋和语言感受力等多方面的素质,你儿子非常用
分析了常用的基于词典的汉语分词方法应用于中文搜索引擎开发中的不足,提出基于字表的中文搜索引擎分词系统,并在索引、查询、排除歧义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和实现.
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具有比以往更为重要的价值,因此在侦查机关在进行电子取证的过程中更加应当重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大数据在扩大取证范围并加大数据挖掘难度的同时,不免造
自测谎技术问世以来,能否作为犯罪证据使用一直备受争议。对于测谎结论,国内过去长期持否定态度。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公安部率先引进测谎技术,在侦查破案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检查机关的反贪部门也开始在侦查实践中应用测谎。然而能否将测谎结论作为证据使用,其在刑事诉讼案件中是否具有证据资格?应如何对其进行证据种属的归类并建立完善的测谎结论制度体系?  一、测谎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测谎,不了解其原理者往往會望
研究了基于Web的数据库发布技术。Internet,特别是Web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在很大程度上共享数据库信息成为可能。数据库发布则是这个领域的一项重要应用。有两种典型的方法用来